回覆列表
  • 1 # 助農畜牧科技

    1、 最佳化母豬的飼養管理

    抓好母豬的飼養管理工作是保證哺乳仔豬營養需要、增強仔豬體質、提高仔豬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母豬妊娠早期應採取限制飼餵的方式,以防止母豬流產; 妊娠後期應視母豬的膘情適當增加精料、多種維生素和脂肪的新增量。在母豬進產房前,要徹底消毒產床,並對母豬軀體進行清潔和消毒,特別是陰部和乳房。產房的溫度、溼度要適宜,冬季還應適當調節飼養密度,及時更換墊草墊料,檢查門窗封閉狀況,防止賊風偷襲,特殊情況應給豬舍加溫。

    2、加強仔豬出生後的飼養管理

    仔豬出生後儘快將其口、鼻及身上的黏液用消毒過的毛巾或紗布擦乾淨,在距離腹部3 cm 處將臍帶內的血液向仔豬腹部方向擠壓,然後掐斷或剪斷臍帶,在斷處塗布碘酒嚴格消毒,放入準備好的保溫箱內。做好新生仔豬的保溫工作是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仔豬出生後 1~3 d 的適宜溫度為30~32 ℃,4~7 d 為 28~30 ℃,以後可逐漸降低溫度。仔豬出生後要輔助其儘早吃初乳,並在產後 6 h內吃足夠的初乳,從而獲得大量的母源抗體。產房的溫度要保持在18 ℃以上,否則將影響仔豬哺乳、採食和排洩。產房平時要保持安靜、乾燥並注意通風換氣,及時清理汙物,定期消毒。全窩仔豬出生後即可訓練固定乳頭,可使所有仔豬都能及時吃乳,仔豬的生長髮育較為均勻,初產母豬的全部乳腺得到均衡發育。通常採用“抓兩頭、顧中間”的方法,即強制最強壯的和最瘦弱的仔豬分別吃最後邊和最前邊的乳頭,一般經過 2~3 d 可實現固定乳頭吃乳。

    3、抓好補料工作

    豬泌乳量一般在第21 天左右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而此時仔豬生長速度卻迅速加快,需乳量不斷增加,因此需及時補料以補充母乳的不足。及早補料可以幫助出牙的仔豬磨牙,避免其亂吃亂啃,引發下痢,而且能促進仔豬消化道的發育和成熟,鍛鍊消化功能,為仔豬日後斷奶吃料打下基礎。

    4、做好斷奶工作

    生產中斷奶時間一般在 21~28 日齡,可根據飼養者的飼養管理水平靈活掌握,一般採用一次斷奶法。在仔豬斷奶前 2~3 d 可用欄板逐漸減少其接觸母豬的機會,使仔豬多吃料少吃奶。此外,應將母豬採食量減少一半並適當減少飲水,斷奶的當天停喂飼料,使乳汁的分泌量逐步降低,以免發生乳腺炎。剛斷奶的仔豬由於處於離乳、離母的強烈雙重應激期,應做好斷奶期間的“三個不變和三個過渡”,即環境不變(將母豬趕出產房,仔豬留在原圈飼養)、飼料不變(斷奶前與斷奶後飼餵相同飼料)、飼餵方式不變(斷奶前後飼餵次數及方式不變) ;在保持 5~7 d 後,換圈分群逐步過渡,飼料逐漸過渡,飼餵次數由多至少過渡。

  • 2 # 阿勇搞養殖

    一 母豬管理 從母豬階段著手,提高仔豬優良素質。根據科學合理的飼養母豬,是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的各項營養需要前提,也是減少死胎,畸形胎有效措施,雖然不太明顯,但是隻要堅持。根據實際情況對懷孕母豬孕期應根據不同妊娠階段的生理特點,保證母豬獲得充足的營養物質,滿足胎兒生長營養需要,但不要使母豬過於肥胖,並注意適當增強母豬體質,給泌乳母豬配置日糧一定要保證適宜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原料選擇需重點考慮富含鈣、磷、蛋白質及脂肪的飼料。哺乳期應著力提高母豬泌乳量,在哺乳期採用全價日糧飼餵,日喂三次,日採食量達5kg左右,同時減少哺乳失重,採用全自動加強清潔飲水,圈舍清潔,勤打掃,保持乾燥。多注意觀察母豬採食量和泌乳量的觀察,以便針對各種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提前一週進入產房,使其適應新環境,從而有助於適應出生後各種惡劣的環境,同時可以減少因緊張而產生的無乳、子宮炎等。 二 新生仔豬產後護理 新生仔豬弱小、擠壓、飢餓、寒冷,疾病是導致新生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擠壓和餓死是管理人員粗心大意造成新生仔豬死亡的直接原因。初生仔豬組織器官和生理機能處於尚未成熟狀態,皮下脂肪層薄且多為結締組織、被毛稀少,其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弱小和寒冷往往由於不夠強壯和反應遲鈍而被母豬躺下壓傷壓死。因此,出生仔豬常規處理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根據我們企業主要以育肥豬出欄為主,為此我們對仔豬出生一般都進行剪牙斷尾工作,剪牙只對其發育較強的仔豬,若仔一般不剪牙。有利於其競爭乳頭,增加生存機會,管理人員騰出時間專門看護若仔。剪尾以防互相咬尾,降低其斷奶窩重。 三 防寒保暖,防止壓塌 初生仔豬保溫工作十分重要,由於新生仔豬組織器官和生理功能機制尚未發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其調節體溫能力差,怕冷,糖原和脂肪等儲備有限,一般在24h內就消耗殆盡,低溫會造成仔豬凍死,易患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嚴重會引起大批脫水死亡,所以應將仔豬放入保溫箱裡進行保溫,特別是寒冷冬季,保溫箱一般還應安裝保溫燈泡,瓦數為40w合適。仔豬適宜環境溫度為:1天左右為34-35攝氏度,4-7天為28-30攝氏度;8-15天為25-28攝氏度。冬季還可延長保溫時間,並且冬季要堵住風洞,防止賊風侵襲。產後母豬行動遲緩,體重笨重,起臥時容易踩上或壓傷仔豬特別是仔豬出生後1-3天更易發生因此應設保護欄或保育間,採用母子分開睡覺休息方法,防止壓塌壓傷仔豬。仔豬要注意及時吃足初乳。防寒防暑,採用幹清糞,儘量減少衝水作業次數,夏季要開啟窗戶勤通風,但應注意產房溫度不低於於23攝氏度。 四 早吃初乳 初乳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重要保證,因此應使仔豬出生及時吃足初乳,建立良好被動免疫。初乳中蛋白質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為免疫球蛋白,維生素A,D,C,可供仔豬生長髮育所需要。所含免疫球蛋白可增強出生仔豬抗病能力。仔豬出生後由於腸道處於原始狀態,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因此必須儘早幫助仔豬吃到初乳,並讓仔豬固定乳頭。一般出生早且強壯的仔豬安排吸吮後面的乳頭,弱仔豬吸吮前面的乳頭,目的在於保證仔豬斷奶整齊度,為以後全進全出奠定基礎。 五 培育仔豬,及早補料 在適宜環境和溫度下仔豬生長速度很快,伴隨日齡增長,仔豬單靠母乳是不夠的,對仔豬必須保證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所以既省時又省人力的方法是在欄中設定專門補料槽,使仔豬的消化道盡早適應消化固體飼料,以降低斷奶前後腹瀉,順利完成斷奶工作,但要避免讓母豬吃到,為使仔豬早日吃料,可於7日齡開始全價料誘使吃食,仔豬這時活動性增強,並有拱地習性,可把帶香味的誘食料撒入補料欄中,給足清水,漸漸的仔豬開始吃料,早期補料有利於仔豬生長,這對增強仔豬生命力提高仔豬成活率會有很大作用,採用高床培育是減少疾病發生,母豬踩死仔豬的有效措施,如實行網床培育產仔,可以改善仔豬有效衛生條件,避免環境汙染母豬乳頭,降低仔豬死亡率,提高斷奶量增加斷奶窩重。在整個培育期要儘量做到原窩飼養,避免因寄窩而引起咬逗等應激,影響仔豬發育,每個環節的工作要落到實處 六 補鐵補硒 出生仔豬平均每天需要7mg-11mg鐵。但是100克豬乳中不足0.2mg,不足以仔豬鐵量的5%,仔豬缺鐵會出現貧血症狀,而鐵是造血和防止營養性貧血的必需元素,又是細胞色素和多種氧化酶的成份,因此,要給出生仔豬補充鐵鹽,一般仔豬出生一週後即出現缺鐵現象,仔豬缺鐵就不能維持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正常水平,紅細胞數量隨之減少。如不及時補鐵,仔豬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被毛粗亂、面板蒼白、生長緩慢、誘食困難等疾病。一般為防止仔豬缺鐵,在2日齡和3日齡時肌肉注射1-2ml牲血素,以防貧血。 七 及時斷奶 仔豬斷奶一般都在35天左右,但還應根據豬的品種,母豬體況,泌乳能力等,特別是良好的飼養水平來決定。經過實習我發現我們企業仔豬斷奶由45天提前了平均7天左右。斷奶仔豬其營養、生活環境等各種因素都會改變。特別是由依靠。。。。

  • 3 # 豬病課堂

    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關鍵措施是什麼,若要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必須要保證仔豬階段健康無病。哺乳仔豬最高發的疾病就是腹瀉的問題。而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多見於母源型腹瀉。臨床上高發的主要有母豬豬瘟和偽狂犬抗體不足導致的奶水帶毒,母豬將帶毒奶水垂直傳播給仔豬導致小仔豬出現吃奶腹瀉的情況。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給母豬做好保健和基礎疫苗對仔豬存活率提高有著重大的意義。

    另外,仔豬在出生後,就要面臨斷尾,剪牙,斷臍,由於養殖場的病原微生物繁多,因此,仔豬面臨細菌感染的風險也是非常大的。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尤其是大腸桿菌腹瀉,在仔豬腹瀉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因此有條件的豬場建議給小豬做三針保健,小豬可以選擇在3日齡,7日齡,21日齡時各注射一針高效抗生素。這裡推薦使用進口的長效頭孢,優點是效果顯著,但是價格比較貴。

    為了減少豬場產房腹瀉的發生,母豬在產前35到40天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苗,在產前20到30天注射大腸桿菌基因工程四價苗,另外母豬在進入產房前必須對分娩舍和母豬進行徹底的消毒,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實行全進全出,這樣可以杜絕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同時仔豬在出生後的72小時以內可以注射補鐵劑,這樣對預防腹瀉有很好作用。

  • 4 # 養豬小夥胡卡卡

    養豬小夥來回答問題!提高仔豬成活率是養豬場必須攻克的一大問題,需要採取哪些措施呢?我的看法是:

    第一 必須確保仔豬的出生重以及出生數量!我們場的母豬品系是丹系的,出生數量在13-18頭/窩,出生重在1㎏~1.8㎏的平均數量有13頭,這個成績算比較好了,因為產房健仔數量越多,成活率越高!

    想要提高這方面的資料,定位欄重胎母豬的飼養管理很重要,夏季重胎母豬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熱應激很容易提高母豬的死胎率,還有就是在重胎母豬95~114日齡階段一定要攻胎,飼餵量每天4㎏/頭,這時候的小豬生長速度較快,提高飼餵量,讓小豬的出生重有所提高!

    第二 提高母豬的泌乳效能,初生小豬的主要營養來源是母豬,母豬一定要充分發揮出它的泌乳能力,我們場採取飼餵3餐,逐漸加料,最高峰一天可以吃到18斤/頭。只要母豬奶水質量好,小豬也就長得好,成活率自然上漲!

    第三 夏季產房防止母豬壓死小豬的情況!養豬朋友們都知道夏季產房母豬經常壓死小豬,特別天氣熱的時候,母豬暴動不安,生產七天以內的仔豬最容易被壓死,比例有15%左右,所以必須讓飼養員提高警惕,多巡欄,如有小豬被壓,及時救助!

    第四 做好仔豬的免疫保健工作,仔豬生下來後都有一套專業的保健流程,斷尾,剪牙,補鐵,肌注頭孢,閹割,免疫支原體,圓環等等,一個都不能少,仔豬的成活率是建立在很多預防保健的措施之上的。

    第五 產房仔豬教槽料的飼餵,一般仔豬在7天開始飼餵教槽料,一定要買優質的教槽料,養豬行業有句話“斷奶重四兩,出欄重四斤”,意思說斷奶越重,出欄的體重更高,這也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關鍵!

    總結:細節決定成敗!養豬行業就是要做好細節管控!簡單的仔豬成活率幾個字,背後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養豬不易!且養且珍惜!

  • 5 # 薩諾Sano

    除了注重飼餵管理,也要關注精細營養日糧(低蛋白、高氨基酸等)保證豬的腸道健康,進而提高仔豬成活率。

    除此之外,提高仔豬成活率,還要透過以下步驟,關注細節措施:

    1.母豬攝入適量的粗纖維,有利於母豬排出毒素,提高健康度,從而能生產優質的母乳。

    2. 減少弱仔豬,在懷孕前期,因為胎盤血管的發育不良,子宮的空間不足,很容易形成弱仔,一定要確保:精準的氨基酸使用和平衡。

    3.提高仔豬出生重,在妊娠後期,透過增加飼餵量來確保營養充足,切記不可使用哺乳料攻胎,否則會造成難產、不食等各種症狀。

    4. 對於產房腹瀉性死亡,主要透過生物安全性手段,例如全進全出、配合徹底消毒、母豬上產床前洗澡等手段,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5.哺乳期加強護理,出生仔豬溫度控制在30°C左右,確保每頭早早吃好初乳,及時補鐵、斷牙做好疫苗和保健措施等

    6.仔豬出生10天左右,開始飼餵奶粉和粥料,使得仔豬儘早開食,減少因搶奶而傷亡,並且可以鍛鍊腸胃,進行酶訓練,為保育後期的發育做好基礎。

    總之,禁抗時代,集約化養豬,按照以上步驟,按部就班精細管理,真真切切可以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 6 # 大愛無疆快樂源

    提高仔豬成活率應釆取以下幾個主要措施。

    一 懷孕母豬後期應注意:1是提高母豬營養水平,增加精料,多食帶汁青綠飼料。2是按標準注射幾種預防疫苗,比如豬瘟疫苗。3是做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杜絕傳染源。

    二 仔豬出窩前的管理:1是仔豬的預防接種疫苗要到位,比如出生24小時內就要打疫苗。2是溫度要適宜仔豬生長,低了要裝置加溫。3是注意奶水的充足和營養狀況。4是及時防疫治病。做好斷奶後仔豬的食物營養。

    只要沒有大流行的傳染病,仔豬的成活率是有保障的。

  • 7 # 米酒仙森

    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關鍵措施是什麼?

    第一,首先要保證飼料的乾淨如發黴,做到入口衛生防範工作要做好,保證每天的食物都是良好的狀態餵食,而不要供給一些過期發黴甚至潲水地溝油等飯堂回收的那些潲水,那樣會得不償失,特別是現在豬仔的價格居高的情況下,就算餵養飼料都已經是不錯的利潤了,所以儘量地供給飼料好一點的,也保證了豬的肉質鮮嫩,

    第二,豬仔最容易死的就是斷奶後防止拉稀,那麼就可以成功的提高了成活率,畢竟大部分的豬仔都是因為拉稀而逐漸消瘦而亡的大多數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控制好飼料的同時每天控制飼料的餵養和防止拉稀措施能提高成活率,

    第三,還有一個就是提高的關鍵措施就是在斷奶的前十天左右餵養豬仔細小顆粒的那種飼料,保證仔豬喝到的有奶味的飼料,能夠提前吃飽喝足,還有奶水的供應的同時可以有效的提高豬仔成活率。

  • 8 # 戈壁老王的成長之路

    一、環境溫度適宜

      新生仔豬的組織器官和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特別在低溫環境裡,仔豬易患低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嚴重時會大批死亡。仔豬生長的適宜溫度是:初生後6小時內為 35℃。1-3 日齡為30℃-34℃。4-7日齡為28℃-30℃、8-15 日齡為 25℃-28℃。冬天豬舍要堵塞風洞,輔墊厚草,保持乾燥。有條件時,最好在產圈內一角修建保溫室 (長寬80-120cm、高80cm),保溫室一側下端開門讓仔豬自由出入(需引導1-2次).保溫室頂端吊150-250瓦紅外線燈泡,燈泡距床面40-50cm,隨著仔豬長大,加大燈泡距床面的距離,床面溫度也隨著降低。

      二、人工固定乳頭

      固定乳頭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窩仔豬降生後,即可訓練固定乳頭,保證及時吃到母乳。固定乳頭的方法是:可先讓仔豬自行選擇,再按體重大小強弱適當調整,使弱小仔豬吃中、前部乳頭,強壯仔豬吃後部乳頭。人工輔助兩三天,便可固定仔豬吃乳位置。

      三、高床培育哺乳仔豬

      由於地面上母豬和仔豬糞尿的汙染,母豬乳頭骯髒,圈舍潮溼寒冷是發生仔豬下痢的原因之一。仔豬下痢常造成生長停滯,甚至死亡,給仔豬生產帶來很大損失。提倡高床培育,改善仔豬的衛生條件,下痢病可基本解決,仔豬健壯,生長髮育整齊。

      四、早期補料

      為保證仔豬正常生長,必須及時補充飼料。為使仔豬早認料,可於5-7日齡對仔豬開始誘食,方法是:將炒熟的玉米、豆類等粒料灑些糖水,再裹些仔豬配合飼料,任其自由揀食,每天有意識地把仔豬趕到補料間幾次,便可使其吃料。同時要供給清潔飲水,冷天最好讓仔豬飲溫開水。

      五、鐵鹽的補充

      對新生仔豬補鐵,是一項容易被忽視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仔豬每天平均需要 7-11 毫克鐵,但100克豬乳中不足0.2毫克,不足仔豬需鐵量的 5%.缺鐵仔豬表現為貧血症狀,易併發白痢、肺炎,常見於5-20日齡仔豬。

      預防辦法:

      1.圈內勤更換深層紅土。

      2.注射含鐵製劑:在4日齡內注射葡萄糖鐵鈷注射液或右旋糖酥鐵注射液1毫升。

      3.配製硫酸亞鐵--硫酸銅溶液喂仔豬:取2.5克硫酸亞鐵和1克硫酸銅,溶於 1000毫升熱水中,過濾後給仔豬口服。用於治療時,每天兩次,每次5-10毫升,用於預防時,在3、5、7、10、15日齡時每日兩次,每次10毫升。

      六、提高母豬在妊娠後期的能量水平

      在母豬懷孕後期加喂脂肪或增加能量飼料,對繁殖力並無影響,但可提高初乳與常乳的乳脂率,增加胎兒體內的能量貯存,有利於仔豬成活。在母豬分娩前 1個月,每天補喂200-250克動物脂肪或油脂性飼料。

      七、注意防病

      1.搞好飼料、飲水衛生,圈舍消毒。

      2.加強仔豬戶外活動。

      3.做好防寒保溫工作。一旦發生黃痢或白痢可口服促菌生片,或用土黴素、慶大黴素、痢特靈、黃連素等藥物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小說裡面的武功秘籍和人物都是越古老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