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Xiaomagg521
-
2 # 望塵w
不捨得裡有自私的成分,但不等同於自私。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感知和行動不同。
不捨得是自己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捨,在捨得與不捨得之間有糾結和猶豫。在行動上,有時也會理智地選擇捨得,雖然內心是不捨得。
自私完全是出於無意識狀態,一個自私的人不會覺得自己自私,會覺得那是應該應分的,沒有糾結情懷。並用自私的心指導行動,行動也是自私的。
不捨得每個人都會有,自私的人會不捨得,但不捨得的人不見得自私。
-
3 # 萬事拾刻
我認為不是,不捨得將一樣舊物丟掉,是戀舊,不捨得扔掉剩菜這些是節約,不捨得愛的人遠離我們是在乎……雖然有時候不捨得帶給他人許多不好印象,但是我覺得那不是自私體現,每個人內心都有不捨得之處。
-
4 # 慕容小衝
不捨得是個人自然情感的流露,而自私卻是性格一方面的特質。自己有紀念價值的寶貝自然不會捨得,而正好閒餘,卻不肯借給他人使用也是自由,不過,不屬於自己或者大家共有,卻要佔為己有才是自私。
-
5 # 992舒暢
不捨得,是自私嗎?這句話問得很好哇!不捨得幾乎等於=舍不
-
6 # 萊茵山下876
不捨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痛苦,造成這種痛苦的原因是當前穩定的狀態被打破,其中又以人際關係的破裂帶來的痛苦最為強烈。比如親人的離世、失戀等等。
人作為一種生物,肯定就需要保證自身生命的延續,我們會有消滅未知,使自己變得強大的本能,即生本能。生本能給了人類無窮的探索欲,讓人類不斷探索未知,對世界充滿掌控感,這些掌控感可以讓人解決掉未知帶來的恐懼,從而獲得安全感(愉悅、舒適),以及成就感(喜悅、榮耀)。
但是與生本能相呼應的是,人同時還有死本能。這並不是說人天生就有自殺傾向,死本能對應的是逃避痛苦——未知帶來的痛苦除了用生本能去戰勝它,也是可以用死本能逃避的。生看重的是現在和未來,死則更看重過去,因為過去的一切都是已知的、安全的。生代表一無所知,是人性,是混沌;死則代表全知全能,是神性,是穩定。
人類畢竟只是有機生物,不可能真的如同神一樣全知全能,甚至為了生存,我們還不得不變得更加無知。嬰兒在出生時是具備潛水、游泳這些能力的,但很多人長大之後卻變成了旱鴨子。這是因為身體的發育需要大量的能量,時間對於我們來說也不是無限的,儘可能將資源投入到必要技能的發展上,那些代表不常用技能的腦神經分支會被大腦修剪掉,而常用技能的神經分支會更加強大。這種變化在很多動物的大腦中是不存在的,很多動物一生下來就具備了所有的生存技能。人之所以敢這麼幹,除了大腦實在太發達太耗能,還跟人類的社會屬性有關——我們可以透過與他人的協作來補足自己缺失的部分。關係網的完善就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人一生都在不斷社會化,不斷融入那個全知全能的關係網,試圖重新讓自己變成神。這種全知全能的感覺人只在嬰兒期間體驗過,那時我們並沒有嚴格的自我邊界,不知道自我與外界的區別,彷彿全世界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但這種全知全能是假的,是偽神,它並不是因為嬰兒太強大,相反,是因為他們太弱小,世界只有自己的嬰兒床那麼大。
所以這個世界你永遠能看到兩種人,一種是真正的凡人,他們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陷與平凡,不斷挑戰未來;另一種則是永遠不願長大的偽神,他們只會透過哀傷和怯懦來逃避未來,憤怒地希望消滅任何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甚至不惜自我毀滅來逃避未知帶來的恐懼。我們會看到很多為情自殺的人,其本質就是不願面對未來,不願相信自己在未來還能獲得一份同樣溫馨而又熱烈的戀情,只有透過死亡才能把自己圈在過去,永遠不用再前進。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討論如何面對不捨的痛苦了。很簡單,接受現實,去試著建立一段新關係。比如一個不得不與父母分別的留守兒童,避免不捨的最好方式不是每天拿著父母的相片日思夜想茶飯不思,或者整體沉浸在父母離去的哀傷中無法自拔,而是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校的互動,透過與老師和同學不斷建立新的關係來平復內心的痛苦。而對於失戀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發展一段新戀情或者友情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了。
-
7 # 滄海一聲笑0321
不捨得意味著很想佔有某個事物,而且從道德、倫理等層面未必違背(相對)正確世俗價值概念。~也不能確定已成既時事實。
而自私是在違背(相對)正確世俗價值概念下的事物既成事實。
兩者可能存在順式或說因果關係,但不存在必定的“是”的問題。
以上僅對提問字面意義而言,具體另論。
-
8 # 鐘山
我覺得不是,不捨是因為少,要是有100萬,誰在乎那幾塊,幾十塊的。
不捨得是因為我們卻少,不該是自私。
回覆列表
不捨得和自私好像不是一回事吧。自私是說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以及利益得失。而不捨得不一定就是貶義詞啊,他表示一個人很在乎很珍惜一件事物,不想失去或者結束或者放棄。就算不捨得有一些貶義詞的成分,最多就是說一個人心胸不夠開闊拿得起放不下。
不捨得不一定是壞事,但自私肯定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