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峰的文藝視界

    臨帖的目的是學用筆。基本(狹義)的用筆是起筆、行筆、收筆。延伸開來(廣義的)就是,中鋒、側鋒,衂鋒、蹲鋒;屈曲伸縮、提按頓挫,輕重緩急,肥瘦長短……。從形到勢,一一臨來。

    臨帖之前要多讀帖,讀帖如讀書,多讀義自明。讀的方法有“把玩”、有“諦觀”,懸之座右,展於案牘,朝晚觀賞,過目經思,爛熟於心。

    心中有字,借筆臨寫,一氣呵成,心到手到,筆雖斷而意連,以貌取神,貌合神似;心中沒字,筆畫生疏,寫一筆看一筆,筆斷意也斷,以貌取神,貌似神離。

    快慢在“生熟”,生到慢,熟知快。行筆有快慢,節奏在原帖。多寫多練,情趣自見。

  • 2 # 瑤箏彈清風

    臨帖開始時慢是正常的!

    你需要慢慢理解筆劃與結構,掌握各個細節的要點!所以臨帖開始時慢是正常的情況!

    可是書法不能永遠慢,永遠慢慢寫是描,是畫!是書法的弊端!所以,當你對字帖的理解到一定程度時,一定要提高書寫速度,同時,也代表著你對於毛筆的筆性的掌握也逐漸自如一些了!

    當然,你的筆性掌握到自如的境界時,即使是對於陌生的字帖,你也能快速地書寫,並且質量也絕對的高,可是那是絕頂高手境界,那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了。

  • 3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我認為臨帖的時候要達到筆法準確,結構,整體美觀,必須:眼要看得準,筆要行得穩。點畫的起、行、收富有韻律,定有提、按、頓、挫之節奏,臨習過程中有快慢,這就要求當快則快,當慢則慢,總體臨帖行筆還是以遲澀為主,以迅疾為輔。

    1、初學者速度。行筆速度是書法學習創作中一個重要的技法要點,需要不斷學習、探索、實踐,才能逐步掌握。書法不能簡單以寫快慢來區別好壞。書法講究筆法的快慢、疾遲、粗細、仰俯、相背、輕重等。每種書體要求也不一樣。如楷書,寫短撒,就要求要快,如寫慢就寫不出短撇乾淨利索的味道; 寫捺畫的捺腿時就相對要慢,力量要送到末端,如寫快就顯得輕飄,沒有力量。因此,針對每種書體都要具體分析,當快則快,當慢則慢,不能顛倒。初學者臨帖(對臨、背臨)最重要還是練筆法,太快了身體各部位動作很難協調出完美複製古代作品的原意。

    2、從古今名家書風看行筆。王羲之的快慢節奏信馬由韁天人合一。王獻之喜快,蘇東坡雅緻凝重,行書也慢,黃庭堅長槍快馬,快慢有節,趙孟頫以楷入行,並不快,啟功大師拿王派筆法+柳體結體及筋腱,程式化很明顯,所以快……等等。所以,這是因帖而異,再結合練習者的資質,因人而異。

    3、楷書不同流派行筆速度有別。楷書是臨帖最常見,大體說來,顏相對慢、歐相對快,柳起落慢行筆快,褚遂良一直較快等等,而且同一個書家不同作品快慢也是不同的,比如多寶塔看起來少年快馬,麻姑仙壇記看起來老辣抖擻,但其實多寶塔宜慢,麻姑仙宜快。

    4、篆隸書寫速度因人而異。曹全快、華山廟慢。乙瑛快慢有致,字間變化、張遷碑字內變化。李斯李陽冰慢,但吳昌碩鄧石如趙之謙就沒慢的,尤其是那個吳愙齋,寫篆書比草書還快。

    迅疾的行筆速度往往是根據書家的感情起伏變化、書作內容的特定需要以及書寫材料的不同等而時斷時續、時多時少、時有時無地穿插在整個行筆過程中的,一般來說,書家在創作激情進入高潮、書作內容出現大起伏以及筆頭濡墨過多時等,易於出現疾厲的行筆速度,所書線條力感外露,飛白、枯筆不斷出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凌厲爽快的藝術感染力。遲緩的行筆速度是個基本功,必須透過反覆訓練,悉心分析才能達到比較嫻熟地掌握與控制的程度,一般來講,徐緩行筆速度的訓練與操作方法是,在保持平和的心態下,堅持以靜制動、以慢制勝的原則,紮紮實實、求穩求實效地寫好一筆一畫。前輩書家有“作真如草,作草如真”之說確有道理。

  • 4 # 狂喜淡墨a

    本人的體驗,臨帖的快慢,要根據自己的適應能力,若是駕馭筆鋒熟練,宜速度快一些。另外還有生宣紙,宜速度快。反之,要慢來。

    初學者,沒有書寫基礎,必有放慢速度,臨摹,要準確掌握示範帖子的筆畫特點。一般情況下,臨摹要比自由書寫要慢。

    如果臨摹熟練後,逐漸加快書寫速度。尤是背臨時候,一般都是快節奏,因為對帖子有了一定的了掌。

    對於吃透帖子筆畫特徵,臨摹過程書寫速度要快。相反臨摹要慢。

    故臨摹的快慢,與熟悉帖子的程度有關聯。也與一個人的感悟能力有關。有的才情高,領悟強,書寫會有胸有成竹。寫的快一些。

    書寫,應該根據筆畫結體的特點,有快有慢,一般映帶連筆處,寫的要快,顯得筆畫流暢,臨摹過程注意點畫的慢行,能夠留得住筆墨,彰顯筆畫的沉穩老辣。快筆則有氣勢。則有乾淨利落。

    臨摹的快慢,根據自己的對帖子的熟知程度而定。也不必窠臼常法。

  • 5 # 梁小峰

    既然是臨帖,那就是你還是在學習階段吧。

    個人認為應該慢慢的一筆一劃的臨寫,每一個筆畫,都要分好多種,也都要練很多遍,特別是楷書,更要慢慢的一筆一劃的練了。

    在練的過程中,肯定要注意慢慢的行筆,運筆,橫,豎、彎、折、勾寫的時候都是有細微區別的,必須慢慢的寫,慢慢的體會,慢慢的觀察,要沉下心來,專注,集中精力的練習。

    最後是要說的,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多讀帖,每個字,每個筆畫,帖文的意思,包括書法家的生平簡介都要認真讀,多讀多瞭解。

    祝你成功!

  • 6 # 這個人很勤奮

    我建議先看帖.仔細觀察古帖每一筆每一橫每一點等要素.細心揣摩古帖.寫毛筆字要有很好的心態.沉下心來認真寫每一個字.然後把自己寫的字與古帖對比,如果與古帖字相似達90%以上說明你成功一半以上.如果自己以寫毛筆字修心養性的話,自己可以自學.如果自己以寫毛筆字為生的話最好找個正規培訓機構學習寫毛筆字.這樣有老師教進步快效果好,我建議你多看一看書法大師田英章影片線上觀看。

  • 7 # 老樹書法

    慢速臨帖和快速臨帖是各有利弊,但能殊途同歸。

    慢速易得其細節和用筆而失其神韻,快速易得其神韻而失其細節和用筆。

    由慢開始,逐漸提高筆速是可以的;由快開始,逐漸注意細節和用筆,同樣是可以的。

    對於初學者,建議採用從慢開始的方法;對於有了一定基礎的,建議快慢結合;對於高手,快慢隨心。

  • 8 # 05339341309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先精臨形似亂真,再通臨全盤掌握,然後背臨應用,意臨出帖。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帖為主,廣泛設獵各名帖的優點,久之創新就是必然的上乘之作。

  • 9 # 翰墨書道

    臨帖是一筆一筆的慢慢臨好還是快速的臨摹?

    臨帖也是分層次的,簡單來有生與熟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級入門階段,中級對臨階段,高階背臨與意臨階段。這個三個階段由於熟練程度不同,臨摹時的書寫節奏有非常大的區別。比如青少年初學書法臨摹學習永字八法階段和掌握基礎點畫和用筆等技法以後的對臨階段,相比較起來,速度就慢一些,而在進入通臨和背臨、意臨階段的速度就可以適度快一些,當然運筆的速度不是絕對的。

    熟就可以快一些,生就可以慢一些。

    我們臨摹首先是掌握書法的技法,如果之強求速度而不考慮對技法的掌控程度,顯然是不正確。臨摹階段的學學習,首先要從理論上掌握書法的基礎理論知識,然後在藉助這些理論知識開始進行臨摹。比如我們學習永字八法的階段,就需要掌握用筆和執筆技法,點畫的形狀和表達技法等技法知識,然後在哪如臨摹練習點畫 。如果沒有掌握這些技法,拿起毛筆就去劃拉,顯然是不可能寫好書法的。

    一切都需要法的引領。對法掌握的熟練程度決定的臨摹的書寫節奏或速度。

    一般來說初學易慢,熟後以穩健暢達為主。實際上,就臨摹學習的書寫速度來所存在因人而異的問題,心性問題。再就是臨摹時,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三階段的書寫速度也是不同的。包括楷書、行書等書體的的書寫速度同樣如此。

    在進入對臨階段,最後好是先讀帖,把字的點畫和結構透過分析掌握其特點並記下來,在臨摹練習時可以按照偏旁部首的組合法去對臨。能夠下了最好。

  • 10 # 格物書畫

    如果水平較高,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並且對所學字型有較深的見解,我認為可以適當加快點速度,追求書寫性

    以上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 11 # 神韻軒書法

    一筆一筆的慢臨易得細節,快速的臨易得整體精神。那麼採取慢臨和快臨相結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慢臨有足夠的時間研究臨摹精微細節,要求精到。如筆畫的方圓、粗細、藏露、中側、剛柔、方向、以及每個筆畫在整個字中的準確位置等。每寫一筆,多找幾個比較點,在一個字中,每一個筆畫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它筆畫都有比例關係。這樣筆畫位置才容易寫準確。

    快臨往往能捕捉生動傳神的地方,在抓大感覺方面和氣韻方面比慢臨要勝一籌。更俱精神活力,更能體驗字帖中的情緒精神。抓住最重要而突出的亮點。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慢臨和快臨要結合著練。

    無論是慢臨或者是快臨,抓住了字帖的用筆結構特徵,對臨好帖是有相當幫助的,並能達到舉一反三目的。比如蘇軾行書作品《李太白仙詩卷》,戈鉤省鉤。橫畫輕細,撇畫多數尾部厚重。豎彎鉤出鉤較長。字的大小輕重對比懸殊。有空間層次感。結構多數較扁,左低右高,左伸右收。豐腴而華貴。雄強中含妍美。

    (上圖為蘇軾所書《李太白仙詩卷》,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12 # 筆尖寫字課堂

    在書法的學習中,雖然古人有“觀夏雲,舞劍器”或者“見擔夫爭道”等方法來領悟學習書法的方法,但是書法從表面上來看,它是一門技藝,因此臨帖依然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

    臨帖的方法有多種,有摹,有臨,有對臨,有背臨,還有意臨,有節臨還有通臨等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更加快速更加有效地掌握字帖的精華,從而化為自己的面目。

    在臨帖的時候,我們往往還會涉及到一個臨帖速度快與慢的問題,那麼是慢慢地一筆一畫地臨寫還是快速地臨寫呢?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是,臨帖是為了什麼?臨帖就是為了與所臨字帖上的字從形似達到神似,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字帖,把優秀字帖上的字學過來取代自己原先不好的字跡,這是臨帖最直接,最純粹的理由和動機。

    我們在自己學習書法或者教別人學習書法往往會看到這種情況,我們自己或者別人在剛開始臨帖的時候由於不懂得方法,所以往往是拿起字帖就開始臨,速度很快,不一會兒就臨寫了一大篇,甚至把整個字帖都抄了一遍,結果一對比,和字帖上的字相去甚遠,完全是在自由發揮,這種臨帖有什麼意義呢?既然我們前面說臨帖的目的就是為了像,所以這種不像就脫離了臨帖真正的目的了。

    而且我們還會發現,往往是第一個臨寫得不錯,到了後面就越來越差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第一個離字帖比較近,臨寫時觀察了字帖,或者說是看一筆寫一筆,速度相對較慢,所以臨寫得不錯,也很準確,而後來加快了速度,而且沒有看帖完全是看著自己前面臨寫的字或者根據自己的想象在寫,自然就是失去了臨帖的意義了。

    所以,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臨帖需要看一筆寫一筆,需要慢,但是臨帖也不能說不能快速,這就要看你所處的階段了。

    初學者或者說剛剛接觸臨帖的人,那確實需要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地看帖,臨帖,一定要精臨,方法就是斤斤計較,要做到一筆三抬頭,捕捉字帖上的每一個細節之處。

    我們臨帖都是從一點一畫開始的,因此,臨帖也不是埋頭苦幹,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我們先臨常用的,筆畫數量少的字,例如“之乎者也”之類的常用且筆畫又少的字就是需要我們重點臨習的物件。

    我們在剛開始臨寫的時候,一定要慢速,要把這些字臨好,讓這些字率先達到自己以前所沒有達到的高度,領略一下這種高度的風光,為自己增添信心,明確方向。

    那初學為什麼要慢速呢?那自然是因為需要顧及的問題很多,首先我們要觀察點畫的具體形態,注重它的起筆行筆收筆的形態,例如我們寫了一個點,雖然知道下一筆還是一個點,我們也不能馬上書寫,而是應該觀察清楚之後落筆,並且要反覆觀察和確定之後才下筆,這就是精準臨帖,雖然很慢但是效率是最好的,這是以退為進,效果也是最好的。

    在傳統的書法學習中,前輩們教導我們臨帖要“一筆三抬頭”說的就是要放慢速度,能精準臨寫一個字比草草臨寫十個字都要有效得多!因為我們要深入觀察一個字筆畫的位置,粗細,長短和角度以及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和相互聯絡,這一個過程下來,花費的時間自然不少,速度也慢,但這是必要的。

    那麼,是不是說臨帖就只能慢呢?現實中我們也看到很多人臨帖很快,這是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說了,臨帖的速度有快速是和你所處的臨帖階段有關係,上面我們說的是初學階段的臨帖狀態就是要放慢速度,提高效率和準確度。

    而有了一定的臨帖基礎,臨帖的方式方法就要相應地變一變了,例如我們初學時是一筆一畫臨寫,而我們過了初學階段之後,便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臨習,這是臨帖速度加快的表現,同時也是方法的轉換。

    一個字一個字地臨習速度固然加快了,但是難度了也增大了,因為我們要在觀察了整個字的全貌以後才下筆臨寫,這對我們的觀察能力,空間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這樣的臨帖方法雖然較快一些,但是也需要謹慎,也需要在臨寫之後與選帖對比,如果效果不佳,則需要再一次地臨習,直到與字帖上的字達到形神兼備為止。

    至於題主在描述中所說的,初學階段臨帖一筆一畫地臨寫,看一眼帖,寫一筆字,眼睛在帖與紙之間來回移動,眼睛很累,其實不僅僅是眼睛很累,恐怕脖子也會跟著受累,但是舍此確實又沒有更好的辦法,臨帖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是臨帖以後所帶來的收穫卻是不臨帖的人體會不到的。

    我們不能因為這種臨帖方法很累就放棄了臨帖,臨帖需要堅持,每一個學有所成的書法家都是這樣堅持過來的,因此我們既然有志於在書法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就不能因此而放棄,而是需要加倍地努力,至於題主所說的由這個問題所引發的要不要先慢而後再慢的問題,我認為不能以眼睛在字帖與紙面來回移動很累為標準,還是要看你所處的臨帖階段,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初學臨帖階段自然是要慢的。

    臨帖有快有慢,只是分不同的階段,上面我們說了比起一筆一畫地臨寫,一個字一個字地臨寫速度當然更快了,筆一個字一個字臨寫速度還快的就是節臨和通臨了。

    節臨的意思就是臨寫一段字帖上的內容,例如我們臨寫《靈飛經》四十三行就可能臨寫其中的一行,直接臨寫,這就是節臨,這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臨帖基礎的,對字帖以及臨帖有了深入的認識,就可以採取這樣的方式來臨帖了,速度自然也比一個字一個字地臨寫要快得多了!

    還有一個方法是通臨,前輩書家們往往用臨了多少通來形容臨了多少遍,這就是通臨,通臨就是整個地臨寫一遍,例如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我們把十三行都臨寫一遍就是通臨了,可想而知,通臨應該是速度最快的一種臨帖方法了。而這種方法是在對字帖有了完整深入地把握,經過由慢而快的過程之後才能做到的。

    所以,綜合以上說法,臨帖的方法有多種,臨帖也有快慢的分別,怎樣確定臨帖哪一個階段該快哪一個階段該慢呢?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要看你所處的階段,如果你是初學階段那就非要是“一筆三抬頭”不可,如果你有了一定的臨帖基礎,那麼可以採取一個字一個字地臨習,進而再達到節臨和通臨,速度自然加快,效率也會提高,才算是把握了臨帖的真正含義了!

  • 13 # 楊志勇68

    臨帖是這樣的,先讀帖,研究其用筆特點及用筆規律,再看其造型風格,做到心中有數。比如蘇東坡字形扁短,黃庭堅結字瘦長開張等等……

    掌握了他們的結字特點,細細琢磨每一個字或每一行的避讓,字與字的穿插,然後再下筆。

    臨帖最忌看一筆寫一筆,這樣沒進步,也容易把字寫散。寫完也沒有任何印象。要學會默記,先把要臨的字看完,然後再寫,寫完再相互對照,哪裡不好,再重新臨。

    先一字一字臨,再一篇一篇臨。最後再默臨,默臨能加深記憶。這個很重要。

    若按此法堅持下去必有長足的進步!

  • 14 # 千千千里馬

    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臨帖的時候是一筆一筆的慢慢臨好,還是快速的臨好?”您說的這個情況,不知道是臨的是什麼帖,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這是一個問題,臨摹書法字帖的速度,主要看字帖,如果字帖的書寫速度快,就應該快,如果字帖的書寫速度慢,臨摹字帖當然也就要慢一點,甚至一筆一畫的來寫,這是基本常識。第二是,是初學還是有一定的經驗之後?因為臨帖是我們學書法一生都要做的功課,我們任何時候臨帖都不晚,任何時候臨帖都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功課。

    趙孟頫的楷書《妙嚴寺記》,書寫速度比較快

    所以說,臨帖應該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一種日常功課,古人把臨帖叫做“日課”,用我們今天的話翻譯一下,那就叫“做作業”,學習書法就是天天做作業了。因此,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一種常態,不論你在初學,還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臨帖始終伴隨著你,始終是我每天的“作業”。所以,到底是要寫快點還是寫慢點,這個真的不是太好說。也就是說,想快就快點,想慢就快慢點。但是問題在於說,我們寫快有什麼好處,寫慢又有什麼優勢,這是需要我們考慮和討論一下的。

    在此,我們分別就說說臨帖慢一點和臨帖快一點的兩種臨摹方法。

    關於初學者臨帖應該慢一點,這個問題我就不多說了,因為我們初學者學書法的時候,臨摹字帖不太熟悉,你想快真的是快不了的,所以要慢一點。慢一點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我們看的仔細一點,想的明白一點,分析的清楚一點,這就需要一點時間,這點時間,可能比寫一個字的時間還要多,當然就會影響我們的書寫速度。因此,初學書法我們臨摹字帖的速度慢,這也是一個常態。而且如果你真的是初學,那麼,老師也不可能讓你寫得快,寫得快有什麼意義?“抄作業”有意義嗎?當然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初學書法一定要慢一點,只有慢,才能夠把字帖讀懂,把筆畫寫準確。因為我們初學,實際上就是在讀字帖,讀字帖不一定光是要看,而是要把看眼睛到的,手上做到的統一起來,這樣,我們在看的過程中寫的過程中,想一想,比一比,臨摹字帖的速度當然就慢下來了。

    鄧石如的篆書,力透紙背,用筆速度穩定勻速

    當一個字帖我們臨摹的比較熟練的時候,有些細節我們已經很熟悉了,在熟悉字帖之後,很多的環節已經不需要了,比如說,比一比,看一看,分析一分析,等等這些環節就不用花費太多時間了,因為這些環節我們都已經過無數次了,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如何快速的把這個字寫出來。

    所以臨摹字型要慢一點,還是快一點,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主要還是要放在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為什麼臨摹字帖需要慢,為什麼臨摹字帖需要快。這是不同的學習方法,也是對我們學習能力用不同方法的一種檢驗,所以,在臨摹字帖的快慢速度問題上,我們是需要有一些講究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就是臨摹字型,它有一個總規律:要依據字帖本來的書寫速度的快慢來決定。我們的書寫速度就是建立在這個基本要求之上的。

    這個要求始終貫穿著任何一個書法家,不管你是初學,還是你已經有了很高的書法造詣之後,這個基本規律是貫穿始終的,也就是說,字帖上的書寫速度快,你就要快,字帖上的書寫速度慢,你就要慢,這是一個基本規律,是不能改變的。

    同樣是寫草書,黃庭堅就寫的沒有那麼快

    但是,學習藝術他就是這麼奇妙:它既要遵循科學的規律,同時他又對科學有一定的挑戰。為了取得藝術的效果,它需要各種各樣的嘗試方法。

    比如說,字帖上書寫速度快,我偏偏要用慢的方法來寫,比如說數字帖上的數學速度是快,我偏偏叫慢一點,字型上的書寫速度慢,我偏偏要快一點。

    這種方法與字帖上的書寫速度反其道而行之,它會讓我們取得一些意外的藝術效果,那麼,這個臨摹字帖或者學習字帖叫做書法的藝術創作,就叫做書法藝術的欣賞。

    前面我們說,過初學字帖臨摹,我們可以把它叫做閱讀學習,但是,當我們有了很好的書法基礎之後,我們違背一般的書寫速度,我們把它叫做臨摹的欣賞,或者叫做欣賞性的臨摹字帖,這種臨摹字帖就是要有創造性,包括書寫速度的加快或者放慢,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在臨摹字帖的速度上有所改善,那麼,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挑戰,或者是創造性的學習方法,我們舉例來說。

    顏真卿的楷書不會寫的那麼快,它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

    比如說,篆書的書寫速度一般是要比隸書楷書要慢一些的,但是我們偏偏就把它的速度放快一點,你看看看那個效果就不一樣,因為速寫速度快了,對於墨色筆法的變化就會有新的效果,比如說,像吳昌碩在篆書書法作品當中會容易出現一些枯筆飛白,等等,反而增加了篆書的蒼茫感和金石的氣味,所以,就是一種創新。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書寫速度和方法,你比如說同樣是寫篆書,鄧石如的速度就不是太快,因此,我們在臨摹他的字帖的時候,書寫速度就要放慢一些。

    儘管如此,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加快速度或者放慢速度來試試看,我們能不能挑戰駕馭筆墨的能力,寫出來的字有沒有新的效果。而這一切的決定,都不能建立在盲目的好奇心的基礎上,一定必須建立在比較好的筆墨駕馭能力的基礎上。

    只要你駕馭筆墨速度的能力比較好,那麼你就應該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臨摹字帖,在臨摹的過程當中,到底是要快還是要慢,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意志來決定和安排,這不是什麼問題。

    趙孟頫的楷書《三門記》,筆法嫻熟,筆力雄健,書寫速度比較快

    比如說李邕、趙孟頫的書寫速度都比較快。如果我們臨摹他們的字帖,速度放慢一點,看看會有什麼效果?這一定是一種好奇,但是一定要有駕馭的能力。

    但是,我要強調一點的是,儘管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臨摹字帖,是藝術創新的需要,又不能違背規律。

    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書法學習的過程當中,臨摹字帖還有意臨,或者叫做背臨的方法,等等,你都可以不完全按照字帖上的規矩來走,這種臨摹方法也是可取的,也是存在的,也是被大家常常來使用的正確方法之一。包括我們剛才題主提出的需要速度快還是需要速度慢,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常態正常的規律去做,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總而言之都是可取的,這就是藝術和科學不同的地方,他遵循傳統打破傳統都是合理的。

    但是我們不強調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盲目的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自己又沒有具備那樣的能力。比如說,我們講駕馭筆墨能力,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書法修煉,我們一定要對書法的筆法和墨法有紮實的功底,有了這樣的功底,我們怎麼樣去臨摹字帖都是對的,如果這個功底不好,你還願意信筆狂塗,那就肯定不會取得什麼好的書法藝術效果。

    行書和草書的速度都很快。圖片行書《聖教序》和草書《書譜》的“習”字

    所以,我們總的來講,學習書法都是遵循規律的,遵循什麼規律呢?遵循藝術的創造規律。我們臨摹字帖的速度快還是慢,是要按照字帖的速度走的,也就是我們講的常態速度,字帖上的速度快,我們就快一點做,題上的速度慢,我們就慢一點。

    但是它還有一個規律叫做創新規律,就是說,我可以用反其道而行之來挑戰自我,尋找藝術創新的機會,這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必須建立在一個重要的規律之上,那就是,我們的基本功底一定要好,如果不好,或者沒有那個能力,那我們還是老老實實,把我們自己的功底訓練好,把我們駕馭筆墨的能力獻訓練好之後,再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的創作,我想這都是遵循規律的正確學習方法。

  • 15 # zhangguoan張國安

    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臨習字帖時,究竟是慢慢臨習好呢?還是快速臨習好?筆者認為,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

    首先,對於一個初學書法的愛好者,或者是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臨習一本新的字帖而言,理應以慢臨為主。其理由是,初學書法的愛好者,對字的基本筆畫中的筆法與字的結構,還沒很好的瞭解與掌握,就想快寫,只能是“囫圇吞棗”,食而不化,很難取得相應的效果。即使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要想真正基本掌握新的原帖的書法的基本結構與筆法,就必須仔細觀察與慢臨。猶如古人所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當你對某一古代名家一流書法字帖,臨習了一段時間,即使不看原帖,也能使字的結構與基本筆畫等與原帖基本上相似,那麼,你書寫時的動作與速度也會自然而然地加快。

    因此,我們在臨習古代名家書法字帖時,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謂的“快”與“慢”,這與我們當初學“打字”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剛學拼音獲五筆打字時,由於比較陌生,速度自然比較慢;而當你的打字速度與水平逐步提高時,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加快。是不是同樣的道理?……

    附筆者平時習作數幅(僅供參考):

  • 16 # 素里布衣楊半

    臨一本字帖是慢慢地臨還是快速的臨,這完全取決於你對此貼的掌握程度,完全取決於你能臨出的效果,如果慢速臨的好,就採取慢速,快速臨的好就採取快速,這個速度問題不是隨意而為,更不能靠想象來決定。

    臨帖的行筆速度主要取決於作品效果,不可任意而為。

  • 17 # 千年蘭亭

    練習書法,臨帖時是慢臨還是快臨,要結合所練習的書體和練習書法所處的階段來綜合分析,不能簡單認為哪種更好。

    一、快臨與慢臨各自的優劣

    1、慢臨:

    即一筆一畫對著字帖臨寫,慢帖可以認為就是對臨,這是每位練習者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

    慢臨的好處是可以充分了解細節,這對於掌握碑帖的筆法、結體非常必要。

    而其劣勢在於,它注重點在區域性,故不利於掌握作品整體的章法、風格等。

    2、快臨:

    介於對臨和意臨之間的一種方式,不拘泥於一筆一畫,追求風格的相似。

    其好處在於能整體把握碑帖的章法與風格,劣勢在於對區域性的忽略。

    3、二者的互補性: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快臨與慢臨(或稱意臨與對臨)具有互補性,不能顧此失彼,而應相互結合練習,才能正確把握碑帖特點。

    二、不同階段,臨帖方式不同

    顯然,初臨碑帖,首先要做的是學習原帖的筆法與結構,而這必然要求以慢臨(或對臨)為主。

    而當掌握基本技法後,就要逐步加快臨帖速度,眼光從區域性慢慢轉向整體,一方面以慢臨打磨筆法和結構,另一方面以快臨學習作品的風格。

    三、不同書體,臨帖方式不同

    篆書、隸書、楷書屬於靜態書體,在筆法、結構方面關注點更多,故練習時以慢臨為主。

    行書、草書屬於動態書體,連貫性更強,更注重行氣和章法,故練習時,單字過關後應逐漸加快臨帖速度,這樣方可更好地走進原帖,掌握作品風格。

  • 18 # 師範小王子

    初則對臨(一筆一劃),熟則背臨(認真審視一字,然後憑記憶把它一氣寫下來),進入融匯、創作期可以意臨(不刻意求像,或求其神,或求其姿,或求其某一筆形態,或學其章法),各種筆法精熟以後可著意讀帖,重在悟,觸動靈犀一點。

  • 19 # 一笑貫長天

    初學者必須慢慢地臨。

    初學者臨帖必須慢,因為初學的人不僅是筆劃掌握不成熟,對於結構更是把握困難。初學的人還不熟識筆性,即使是你熟悉了字的筆劃與結構,因為筆性還沒有掌握好,所以想快也快不了。

    可是,慢不是書法的高階追求,慢代表著你對於筆性的掌握不夠好,不夠高超!所以,在筆性掌握較好時,你就應該適當地加快行筆速度了。

    至於說快速臨好,還是慢臨好?一定是快速臨好,正像前面交代的一樣,快速臨寫證明你控筆能力強,也代表著你的書法能力強!

  • 20 # 書法有云

    臨帖的時候是一筆一筆的慢慢臨好,還是快速的臨好?中國的書法藝術有人稱它為無聲的音樂,那麼,既然是音樂的藝術,那麼音量就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即使我們在臨帖的時候也需要快慢結合,如果一味的快就很難把握字形的正確,如果一味的慢就很容易失去字帖中的神采,因此在臨帖時採用快慢結合,這才是臨帖上關於速度方面的正確操作。

    圖片:李建中 土母帖

    一、臨帖的初級和提高,其學習方法不同

    在臨帖的時候,最好不要看一筆寫一筆,而是先平心靜氣將整個字觀察完畢之後,然後再動筆進行書寫,當然這個只是初期的學習方法,到了後期你需要將整行或者整面甚至整個字帖看完,然後再進行書寫。這種學習方法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學到古人的神采。

    圖片:《大研帖》

    二、臨帖中的形和神

    如果把臨帖的效果也進行境界來區分,那麼形神兼備將是臨帖中的最高境界。

    書法藝術大體來講,它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其一為技巧部分,其二為神采部分。而臨帖中的“形”指的就是書法藝術中的技巧方面。它主要是體現在筆法,字法,墨法以及章法等具體內容上;

    臨帖中的“神”則是需要我們通過了解書家在創作這幅作品的背景情況以及書家個人的生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體會他在創作時的心理歷程。就像:顏真卿在書寫《祭侄文稿》時的悲憤心情,王羲之在書寫《蘭亭集序》感慨人生的心理狀況等。

    圖片:上虞帖

    總而言之

    書法的學習,其不但是對技巧方面進行學習,而且還需要對神采方面進行體會。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在臨帖的時候我們應該透過快慢結合,透過對字帖塊面的觀察,然後再下筆進行書寫,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在最大的限度上學習到古人的形和神。也進一步的保證我們臨帖的學習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斯科拉里達不到歐洲二流教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