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青聊史

    我認為不是,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解答,一是袁術的牌是否是好牌,二是袁術是否真的將這副牌給打爛了。

    我們按順序講,先來看看袁術手中的牌是不是一副好牌。

    一副牌取決於是好牌還是壞牌的基礎是跟其他人對比,比其他人強那你的牌就是好牌,那麼袁術手中的牌跟同一時期的其他諸侯有什麼差距,算好算壞?

    在漢末時期,論聲望恐怕誰都不及袁紹,憑藉聲望的優勢,袁紹也成功招攬了大量人才和兵馬,有了條件後袁紹直接奪了韓馥的冀州。

    軍事能力最強的諸侯應該是曹操了,前期都是自己親力親為,從打黃巾軍再一路走到袞州之主這個位置可見一斑。

    要比士兵戰鬥力的話,排在最前面的就是董卓和公孫瓚了,雖說這兩人名聲不太好,但是董卓的西涼鐵騎和公孫瓚的幽州兵是真沒話說。

    再來看看袁術手裡面的牌

    聲望

    雖說都是姓袁,但是袁術是遠遠不及袁紹,尤其是孫堅犯渾謀殺了刺史太守,這時候袁術仍要保孫堅,這就導致士族圈裡面的人都看不起袁術。

    後面所說人才如過江之鯽一樣多,但是你聽說誰跟了袁術嗎?幾乎大部分都主動跟隨袁紹和曹操了,袁術這邊沒聲望,沒人跟。

    軍事能力

    俗話說的好“上帝在為你關上門的同時,也給你關上了窗戶”,袁術在軍事能力上也是不太行,在跟曹操對上之後就一直輸,慢慢的就從南陽袁術變成了淮南袁術。

    軍隊實力

    凡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長期在邊境,這種一旦迴歸中原,簡單就是猛虎下山,中原士兵想跟邊境的打,前提就是人多。

    東漢末年也是相同的道理,西涼軍、幽州兵等都是長期駐紮邊關,袁術早期駐紮的南陽可以說是中原的中原,士兵戰鬥力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手下將領

    不同袁紹的是,袁術手下能用的將領真是少的可憐,袁紹好歹有河北四庭柱,袁術這邊能拿出手的也就孫堅,還慘遭埋伏從而被害身亡。

    孫堅的兒子孫策雖說也是跟隨袁術,並且在能力上還比孫堅更勝一些,但可惜有獨立出去的心,並且也是英年早逝,後面孫家跟袁術就少有聯絡了。

    綜上所述就會發現袁術的牌並不能算是好牌,要啥啥沒有,拆飛機賣零件都湊不出一個連順,這怎麼跟其他人玩?也就前期還能說得過去,興許能排個前五最末,後面是越玩越倒退了,最後更是底褲都給輸掉了。

    再看袁術的打牌技術如何

    戰略方向

    從南陽起家,雖說部下孫堅佔領了洛陽,但如果是之前的洛陽還可以,關鍵是攻佔後的洛陽是被董卓一把火燒掉的,並不能提供什麼幫助。

    雖然佔據了洛陽,但還是免不了被曹操欺負,最終從南陽被打到淮南,雖說一直吃敗仗,但整體實力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接下來就是袁術一生中走的最錯誤的一步棋,稱帝了,你說你好好的發育不好嘛?非要去稱帝當那個出頭鳥?一步錯步步錯,之後就是滿盤皆輸。

    要說前期的牌打的還是蠻不錯的,就是稱帝這一步直接打爛了。

    管理能力

    說起袁術的管理能力真是一言難盡,不過不得不說對下屬是真的不錯,為了孫堅硬是得罪了士族,在那時候士族可是非常強大的力量。

    在孫堅死後仍舊對孫家重用,讓孫策帶兵去攻打江東,可惜的是孫策最後還是離開了袁術,選擇自立門戶。這張牌也算是打爛了,就像手裡有王炸,用的時候發現丟了,大概就是這麼一個原理。

    總結

    整篇下來我發現袁術不是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而是一手爛牌還打的稀爛,太菜了,盛世做個諸侯還可以,亂世袁術就完全是別人杯中酒,案上肉了。

    關注文青,每天看趣味歷史~

  • 2 # 跪射俑

    是的。

    袁術出身於東漢四世三公名門之家,家族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司空袁逢之嫡次子。

    傳說他出生的時候,神仙託夢給他母親,說她懷中的孩子有一段天命在身。由於袁術的庶兄袁紹是過繼於其伯父袁成的養子,因此史書普稱袁術為袁紹的堂弟,其實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是袁紹母親僅是個婢女,袁紹早年在家中的地位頗見低微。

    年輕時以有俠氣出名,經常與公子哥們田獵遊玩,後來有很大改變。他被舉薦為孝廉,經多次調任做到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掌握朝政大權,袁術與袁紹得到了何進的拉攏。

    中平六年(189年),十常侍殺害何進,袁術與吳匡合力進攻皇宮,宦官們手持武器負隅頑抗,袁術火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脅迫十常侍棄皇宮出逃。

    袁術集團瓦解直接源於領袖袁術的去世,其具體原因學界已多有探討,如驕傲自大的冒然僭號、袁術的勇而無斷、曹操、孫策等人外部攻擊等等。以下從內部矛盾以及軍政措施等方面另加論述:

    一、僭號激化內部矛盾

    袁術集團是一個以袁術親信為核心,融合少量名士大族和諸多依附勢力的大型政治組織。三股力量之間存在著矛盾。袁術親信由於處於核心地位,其對剩餘兩股力量自然存在利益侵奪和勢力壓制。名士大族由於聲望甚重,故其儘管人少勢弱仍然能得到袁術的禮遇。因此集團內部矛盾主要體現在依附勢力遭到壓制的問題上。

    依附勢力的代表是孫氏一族。孫堅歸附袁術之初即受到袁術的壓制與猜疑。孫堅進攻董卓之時就曾遭到袁術不給軍糧的問題。“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陽人去魯陽百餘里,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術踧踖,即調發軍糧,堅還屯。”[1]孫堅殞命後孫賁領其兵,繼任豫州刺史之職。隨著袁術轉戰徐揚,孫策舅吳景與孫賁將兵破九江、入丹陽、討山越,功勳卓著卻僅僅被任命為丹陽太守和丹陽都尉。劉繇下江東後吳孫二人被逐回江北,袁術則任命大族周尚代領丹陽。因此孫氏一族自孫堅死後就深受袁術的壓制,這在孫策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術遣策攻(陸)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術複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益失望。”[2]孫策為袁術攻伐,連續與九江太守、廬江太守失之交臂,至其南下江東之時不過校尉而已。孫策破丹陽逐劉繇再立大功,袁術也僅僅是授以殄寇將軍而已。丹陽太守之職則由袁術從弟袁胤擔任。

    僭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支能動員和凝聚支持者,但也導致內部矛盾激化,使反對者走向反叛。名士大族儘管反對僭號,但由於實力有限也只能採取不配合的態度。孫策經年之間連下丹陽吳會三郡,實力大增有了與袁術對峙的資本。在宿怨和政見不同的共同作用下,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引兵反叛袁術。隨著袁術僭號後的兩次軍事失敗,作為集團核心的親信部曲勢力遭到極大地削弱,諸依附勢力的將士部曲紛紛反叛。“時有傳袁術軍亂者,太祖問夔曰:‘君以為信不?’夔對曰:‘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術無信順之實,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於天下。夫失道之主,親戚叛之,而況於左右乎!以夔觀之,其亂必矣。’太祖曰:‘為國失賢則亡。君不為術所用,亂,不亦宜乎!’”[3]何夔與曹操所議袁術軍亂之事恰恰是此時袁術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的反應,以至於袁術“奔其部曲雷薄、陳蘭於潛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4]袁術憤懣逝世後,集團失去了凝聚眾人的最後一絲力量,名士大族紛紛擇木而棲,袁術集團終歸於瓦解。

    二、軍事管束上的缺陷

    質任制是曹魏兵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而言之,就是將兵在外,收其家屬於內。曹操徵張繡,張繡降而復叛。曹軍大敗,子輩曹昂、曹安民及名將典韋陣亡,事後曹操總結:“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5]質任制是曹操對將領和兵戶進行軍事管束的重要手段。袁術對集團內武將缺乏有效的軍事管束,尤其是缺乏質任手段,導致袁術集團多逢叛亂。

    《九州春秋》曰:“初平三年,揚州刺史陳禕死。袁術使瑀領揚州牧……術走陰陵,好辭以下瑀。瑀不知權,而又怯,不即攻術。術於淮北,集兵向壽春。瑀懼,使其弟公琰,請和於術。術執之而進,瑀走歸下邳。”[6]陳瑀拒兵揚州是袁術集團遭遇的首次叛亂。陳瑀不敵後遣其弟陳公琰請和,說明袁術並沒有收納陳瑀家屬為質。袁術能夠擊破陳瑀在於其在封丘戰敗後還儲存著雄厚的實力。這次叛亂並未讓袁術意識到質任制的重要性,繼而有了徐州之役的楊奉、韓暹臨陣倒戈。曹操平袁紹後大納質認於鄴,從舊將李典到豪強臧霸乃至新降的田疇莫不遣家屬居鄴城。袁術不取其家屬使其有後顧之憂,使楊奉、韓暹憑呂布數語便輕易倒戈反叛,最終導致僭號後首場戰役失利,大大影響了軍隊士氣。

    孫策反叛是袁術集團遭遇的最大叛變,直接導致蘄陽戰局逆轉,使袁術集團由此一蹶不振。“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堅薨,還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7]孫堅為袁術驅使之時,其妻子在廬江舒縣。此時袁術在荊州,廬江尚不歸袁術掌控。孫堅去世後吳夫人轉赴廣陵江都,此時廣陵尚為陶謙之地。“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歷陽,策又徙母阜陵。”[8]吳景在江東,吳夫人遂遷曲阿。吳景孫賁被劉繇逐出丹陽後屯兵歷陽,吳夫人遂轉歷陽。至此吳夫人一直與親屬吳景在一起。遷阜陵之因史書未表,按“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記載不排除是袁術逼迫所為。不過吳夫人很快又回到孫策身邊。《江表傳》曰:“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9]故孫策反叛袁術時其家屬俱在身旁。

    不止是名士大族陳瑀、依附勢力孫氏,袁術不用質任的問題在親信部屬上也有體現。廬江太守張勳求糧於華歆所遣之人即其從弟張偕。可見袁術是在整個集團內普遍地不用質任。

    缺乏質任制的問題僅僅是不能保證將領的忠誠性,世襲領兵的問題則使軍隊私有化從而加劇了叛亂的不良影響。世襲領兵制是孫吳兵制的重要特點,孫氏作為袁術集團曾經的一部分,孫吳兵制的形成自然也深受袁術集團影響。世襲領兵自袁術時期即有體現。孫堅死後吳景孫賁領其眾,孫策從袁術後亦有“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之事。陳玉屏提出促成兵戶形成的因素之一就是漢代羽林虎賁的父死子繼制度。[10]袁術曾任虎賁中郎將,其肇始之基就是其虎賁親信。虎賁父死子繼制度自然而然就得到了袁術集團的延承。

    不用質任和世襲領兵的做法使袁術集團對將領缺乏有效的軍事管束,從而導致內部叛亂的頻發,最終導致集團走向瓦解。

    三、軍糧供給上的問題

    曹操傲視群雄,許下屯田之功不可磨滅。軍糧對於古代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袁術集團的瓦解,與其軍糧供給上問題關係密切。袁術集團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完備的軍需保障體系,在軍糧供給問題上一直採取臨時徵調的粗放手段。

    袁術自南陽起兵之初便採取州郡徵糧的措施。“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11]軍糧大事不能自給,仰仗州郡之糧給袁術集團帶來了嚴重的不穩定性。袁術集團從荊豫轉戰徐揚的關鍵在於封丘戰敗,但也與之前的軍糧危機有關。“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12]袁術轉戰徐揚後不思教訓,依然採取粗放的州郡徵調的手段。“時袁術屯兵壽春,部曲飢餓,遣使求委輸兵甲。康以其叛逆,閉門不通,內修戰備,將以御之。”[13]“後術軍眾飢困,就俊求糧。俊疾惡術,初不應答。”[14]陸康、駱俊不予軍糧,所幸袁術此時勢大兵強,可以武力解決二人,故未出差池。範書《獻帝紀》記載:“建安二年五月,蝗。”“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時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15]在天災的背景下,州郡徵糧大大加重了平民的負擔,導致了與民爭糧的現象,舒仲應不忍此舉,散糧還民又造成了袁術軍糧短缺的問題。隨著袁術主力在蘄陽大敗袁術勢力大削,諸州郡多效陸康、駱俊,不予徵糧,使集團一直陷於缺糧困境。袁術憂死的直接原因正是軍糧短缺。《吳書》曰:“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里。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欞床上,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至於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鬥餘,遂死。”

    袁術集團的失敗和瓦解,很大程度上源於自身的鬆散性和隨意性。軍事制度的鬆散性使得將領得不到有效的管束,軍糧得不到持續的供給,這些弊端猶如“定時炸彈”隨時會引爆反叛危機和斷糧危機。而在集團內部,隨意傾軋依附勢力導致矛盾激化而不自知。柳春新指出:“袁氏政寬”即是“以寬治寬”,是東漢末期弊政的延續和發展。[17]就此看來,袁氏之敗似與何氏之敗相類。何進放任下屬入洛,不加約束,冒然挑起與宦官的內部爭鬥終落得身死敗亡,二袁董卓趁勢因之而起。袁術不思何氏之訓,放任孫策南下,冒然僭號激化內部矛盾,終落得個道死江亭,促使孫曹二家坐大。因此袁術集團的鬆散性和隨意性實際上是東漢弊政的延續,註定了其衰亡的命運。

  • 3 # 城西向南

    人生好牌不外出身、地位和權勢。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生於四世三公的高貴門第,是靈帝時司空袁逢的嫡次子。

    剛入仕途,袁術就被任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常侍誅殺何進,袁術率先起兵進宮,誅殺宦官。此舉可謂大得人心,由此開啟其輝煌的歷程。

    鼎盛時期,袁術佔據了揚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總共計十一郡,人口數百萬。僅南陽一郡人口就240萬左右。在當時的諸侯中,絕對實力超群。

    袁術手有紀靈、劉勳、張勳、楊奉、李豐、閻象等文臣武將,特別是孫堅的輔佐。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孫堅誘殺張諮取得了南陽郡,將其讓給了袁術,成為他的第一塊根據地。

    有權有勢有地有人,袁術可謂好牌盡握。

    陳壽:“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

    陳壽此語雖有偏頗,但“妄自尊立”卻一語中的!

    袁術之敗正在“妄自尊立”的稱帝!何以言之?

    漢末大勢,端在外戚、宦官、士子之爭。此起彼伏之中,門第領袖自然會成為帶頭大哥。袁術因此而起,尤以誅殺宦官而聲望漸隆。

    但帶頭大哥不等於政治領袖!

    群雄並起,各懷異心,能跟從大哥者,不過限於自己實力而已。孫堅、孫策之附袁術,曹操之附袁紹,皆出此理。一旦羽翼豐滿,無不自起山頭,問鼎中原。

    然而群雄並起,彼此制衡,故漢室依然是正朔,是天下共主。曹操深知此意,故終其一生不敢廢帝,最多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已。袁術妄自尊大,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必失大義而為天下公敵。

    禮崩樂壞,舊道德尚存,新道德已起,社會新舊轉型期,恪守舊道德者必侷促不安而難以自全,崇尚新道德者,必順勢而為乘風氣之先,無往而無不利。儒家傾頹,法家崛起,故曹操三下求賢令,皆以法家取士不避“棄母”“盜嫂”。袁術囿於門第之貴,嫡子之尊,信天命而不審勢,妄自尊而不容人,故孔融評其為“冢中枯骨”。終落得窮途末路,吐血而亡。

    以門第論,袁術確實是握有一副好牌。

    以轉型論,袁術確實沒有握一副好牌。

    所以,真正的英雄總是那些首先超越自己的人!

  • 4 # 春秋小怪

    是的!

    袁紹、袁術這兩兄弟絕對是後漢時期的一對搞笑人物,後漢時期之所以那麼亂,黃巾起義是原因之一,而這兩兄弟也應當為負很大責任。

    想當初何進為了對付十常侍,是袁紹出了笨注意讓四方英雄來洛陽幫忙,結果導致了董卓之亂 。

    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依附於袁術的孫堅把董卓打的大敗,本要乘勝進兵,結果袁術又在後面使絆子不給糧草,讓董卓得以裹挾漢獻帝西逃長安,自此以後諸侯開始兼併自強,天下變得更亂。

    由此可見袁紹、袁術真是天下兩大禍害。

    要說袁術打爛的好牌有哪些呢?

    一是家世牌,袁家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袁術卻不能借此聚合英雄。二是兄弟牌,二袁最初各在南北稱雄,因兄弟不睦讓夾在中間的曹操坐大。三是時機牌,自匡亭被曹操擊敗之後,袁術似乎就患上了恐曹症,此後呂布與曹操交戰數年,他只坐觀成敗,錯失了打擊曹操的機會。四是人心牌,袁術曾擁有過的地盤非常大 ,但是因他驕奢淫逸,故致民怨沸騰,民心一失,土地難守,待到後來貿然稱帝,更令部下紛紛反叛。

    由此可見,袁術之所以最後失敗,原因還是在個人,假如他有曹操或劉備一半的能力,曹操根本就統一不了北方,孫策更不敢反叛。

  • 5 # 凝沙學史

    東漢未年,群雄割據,而袁術是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人,可以說擁有一手好牌。

    首先,袁術出生於北方著名的世族,所謂四世三公的袁家,父親袁逢是司空,哥哥袁基是太僕,袁紹是冀州牧。在當時,當官看家世,而袁術擁有顯赫的身世,無形之中擁有大量的政治資本。

    袁術先舉孝廉,然後拜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被拜為後將軍。由於袁術不肯依附,逃到了南陽,並在這裡起兵,憑藉家族的聲望,很快就聚集了大量資源,孫堅率軍投靠袁術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袁術鼎盛時,幾乎佔據了當時最富饒揚州,並且勢力還延伸到了豫州的沛國、陳國、汝南3郡,以及徐州的廣陵、下邳2郡。

    雖然袁術地盤看上去不是最大,但是,地盤是當時最好的區域,因為,這裡之前並沒有戰亂,糧草充足,人口密度大。因此,可以說袁術在當時,是經濟最強的諸侯。

    最後,從軍力上看,袁術鼎盛時,兵力約有17萬人左右,在當時軍力最強;而控制了大半個中原的曹操,兵力才不過5萬人;至於劉備,則在很長時間裡,都只是維持一萬人左右的軍隊;叱吒北方的袁紹,軍隊也不過只有10萬人左右。

    可惜,袁術在實力強大後,袁術逐漸自我膨脹,再加上傳國玉璽在手,忍不住出手稱帝。於是,袁術成為眾人之的,內部土崩瓦解,最終,袁術嘔血而死。為何袁術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1.袁術太心急稱帝

    當年董卓入京挾天子以令諸侯,卻遭到了十八路諸侯的圍攻,而袁術勢力還沒到董卓水平,竟然想要稱帝,袁術太心急了!

    其實在古代,稱帝需要時機,一旦敵對勢力都被消滅完,稱帝自然水到渠成,可惜袁術不明白這個簡單道理,袁術一稱帝,成為眾人之的,受到其他諸侯圍攻,失敗是必然的。

    2.袁術與各方勢力交惡

    由於袁術的政治外交能力有限,戰略眼光短淺,所以袁術與各方勢力交惡。袁術與自己的兄弟袁紹,矛盾也十分尖銳,袁紹曾想立漢宗室劉虞為帝,希望袁術支援,然而袁術找了各種藉口來反對袁紹,兄弟因此翻臉。

    袁術對待兄弟暫且如此,何況其他人,袁術先後和曹操、劉備、呂布和劉表都發生了矛盾,可以說與周圍的鄰居關係都不好。

    3.袁術統治昏庸無能

    袁術一心想著稱帝,從來沒有想過要認真治理江淮地區。袁術稱帝后,橫徵暴斂,揮霍無度,導致原本富饒的江淮地區開始衰敗,袁術的後宮妻妾身穿羅綺麗裝,吃著精美的食物;但是,治下百姓卻無東西可吃,甚至餓死,袁術失去了百姓的支援。

    袁術猜忌部下,而且不會善待部下,造成部下離心離德。首先,孫策選擇了與孫堅不一樣的路,以玉璽換軍隊,藉機取江東而自立,然後很多將領及軍隊開始另尋他處,袁術的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都選擇離開,前去投奔孫策。

    總而言之,三國袁術本來有一手好牌,政治影響力大,經濟強大,並且軍力也強大。可惜,袁術太急於稱帝,與各方勢力交惡,加上昏庸無能,內部不斷瓦解背叛,外部受到圍攻,一手好牌打成稀爛,最終,袁術嘔血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漫威馬面雷神比雷神索爾更厲害?馬面雷神的起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