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多知道啦

    陳泰,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陳群之子,高平陵之變時,力勸曹爽投降,得到司馬氏信任,在曹魏西線,成功抵禦蜀漢姜維的進攻,後來得知皇帝曹髦遇弒,陳泰悲憤而死,下面我們就說一說陳泰!

    陳泰一生中總共跟姜維交手四次

    1、首戰姜維

    陳泰出任雍州刺史時,成為魏國對蜀作戰的前線指揮官。蜀漢姜維督軍進攻雍州,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郭淮與陳泰統兵抵禦。二人商量對策時,陳泰認為如果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西蜀因山道險阻,肯定到不了!郭淮認為陳泰說的對,於是採取圍城打援策略,蜀軍出城挑戰,陳泰堅守陣地不戰。蜀軍無糧無水,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與陳泰相遇。陳泰下令各部要堅壘自守,不要和蜀軍近戰。陳泰、郭淮商量,想切斷姜維退路,沒想到被姜維發現,姜維迅速撤走!姜維的這次進攻失敗了,陳泰等人防禦成功!

    2、再戰姜維

    公元253年,東吳諸葛恪興師攻魏,五月,蜀漢姜維配合他,也率數萬軍進攻南安。大將軍司馬師派郭淮與陳泰去解南安之圍。陳泰率軍至洛門,姜維軍糧已盡,被迫撤圍退走。同時吳軍主力圍攻新城死傷慘重,也被迫撤退。公元255年,郭淮去世,朝廷任命陳泰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二州的軍事,陳泰成為了曹魏西部的最高軍事長官。

    3、三戰姜維

    司馬師病亡後,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蜀漢姜維乘司馬師病亡之機,命令夏侯霸、張翼數萬人攻魏。雍州刺史王經想要分兵迎擊敵人。陳泰認為蜀軍不會分兵而來,要求堅守狄道,姜維果然如陳泰預料那樣進攻狄道。王經沒有等待陳泰,出軍攻擊蜀軍。王經大部傷亡,姜維乘勝圍狄道城。陳泰收編王經的殘部,準備進攻準備,司馬昭讓鄧艾任安西將軍,與陳泰一起抗擊蜀軍!鄧艾認為姜維兵馬鋒芒銳利,我們應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然後再進兵,救援狄道!陳泰卻認為姜維孤軍深入,糧草跟不上,我們應速進破敵,佔據制高點和有利地形,卡住敵人的要害,蜀軍一定會不戰而逃,於是陳泰帶領軍隊趕往狄道城,在東南高山上點燃烽火,狄道城裡的將士看到火光後士氣大振,姜維知道後非常震驚!

    4、四戰姜維

    魏軍進發隴西,陳泰秘密行軍,躲過了姜維設下的埋伏。埋伏失敗,姜維帶兵追殺,姜維敗退返回營地。陳泰暗中聯絡王經,他們約定時間計劃一同攻擊姜維,讓兵馬不能返回通道。姜維有內線,提前知道後,急忙撤軍,狄道之圍終於被解。王經佩服陳泰謀略,陳泰派人駐守險關要隘,加緊整修城壘後,陳泰帶兵駐在上絡。

    除了戰姜維,陳泰還有其他功績

    1、威震邊關

    陳泰任幷州刺史期間,幷州周圍民族眾多,陳泰採取懷柔政策,在少數民族裡樹立威信。

    2、勸說曹爽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等帶皇帝曹芳去洛陽南郊謁陵時,發動政變,陳泰與侍中許允勸說曹爽投降司馬懿,曹爽同意投降,所以司馬氏一直視陳泰為有功之臣。

    3、防禦東吳

    公元256年,陳泰在朝做尚書右僕射時,東吳孫峻率軍欲攻魏,司馬昭讓陳泰都督淮北諸軍事,詔命徐州監軍以下聽陳泰節制。公元257年,諸葛誕連結東吳,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親率六軍征討,讓陳泰總管行臺。

    陳泰聽聞皇帝被殺,悲慟而亡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親率殿中宿衛攻打司馬昭。混戰中,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曹髦。陳泰知道後,跑到曹髦屍體旁哭泣!司馬昭問陳泰:“天下人怎麼看我的?”陳泰說:“斬賈充,謝天下。”司馬昭不願意殺賈充,只殺了成濟,陳泰因過於悲傷,不久去世!追贈司空,諡號穆侯!

    結語:陳泰,三國曹魏名將,多次擊敗蜀漢名將姜維,是曹魏後期戰神,每次戰爭,都能分析到敵人進攻意圖軍事路線,將帥之才!

  • 2 # 信陵小司徒

    前言:

    作為司空陳群的兒子,陳泰歷來被視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紈絝子弟,但是實則不然,在後三國時期,曹魏西線戰場上,陳泰與郭淮一樣,是為不可多得的名將。

    但是此人內心無朝政大局,一心只求安穩,導致了他的矛盾人生,於司馬家來說,他是無心成功臣,於曹氏一族來說,他是有心卻無力,最終悲憤而死,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一)名門之後 政務精通

    身為陳群之子,陳泰初入仕途,便是自帶光環,紅藍buff加持的存在,在曹丕到曹睿時期,陳泰歷任員外散騎侍郎、遊擊將軍、幷州刺史等職。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四十四歲的陳泰更是加振威將軍、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全權處理幷州的一切事物,位高權重,鎮守一方。

    在任期間,對於邊疆部族陳泰採取積極地懷柔政策,使得邊疆各族安定,自己威信飆升,政績受到了稱讚,就這樣,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政績不錯的陳泰被調回尚書檯擔任尚書,繼承了他父親的老路,本以為他能夠匡正曹氏一族,可卻不知,也正是在此時,陳泰的明哲保身,突顯了出來。

    (二)戴罪高平陵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誅殺了執掌曹魏大權十年的曹爽,逐漸的確立了司馬家在曹魏內部獨一無二的地位,而在曹爽決定放棄自己的權力,答應司馬懿的“條件”這一過程中,陳泰可以說是為司馬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陳泰不喜歡曹爽的無能與專權,他的確傾心於司馬家的能力,但是他也預料不到司馬懿的狠辣程度,因此,他勸說曹爽放棄抵抗,回到洛陽,曹爽當即派遣陳泰前往與司馬懿交涉,隨後放棄了抵抗,可誰知迎來了悲慘的下場。

    因此,那一刻起,陳泰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雖然曹爽鬥不過司馬懿,可是在這一次政變中,他對於司馬家的“巨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陳泰雖然欣賞司馬家,與司馬家的兩位公子是好朋友,可是他更忠心於曹魏,司馬懿將其看做功臣這樣的看法,使得陳泰的內心,更加的害怕。

    但是軟弱的他有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切,所以,他想到的是甩鍋與避禍,那就是離開朝廷,這個政治鬥爭的核心,只有遠離這裡,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因此,同年,陳泰藉著“功臣”的餘韻,接替郭淮擔任雍州刺史,加奮武將軍,成為了彼時曹魏西線的二把手,開啟了他的名將之路。

    (三)屢敗姜維 稱名西土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秋,陳泰剛到西部戰線,姜維便是大舉出擊雍州,並且蜀軍依靠著曲山的走向,修建了兩座城池,以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與此同時,姜維招降了部分羌胡開始進攻各地。

    而此次交戰,魏軍在徵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以及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的配合下,將姜維的軍隊逐漸的引誘分割,陳泰自己更是親自率軍截斷牛頭山,最終與郭淮配合,逼迫的姜維因為退路可能被切斷,而選擇退兵,蜀將句安等被迫投降,陳泰取勝。

    三年後,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姜維等策動羌胡叛亂曹魏,陳泰再次率軍前往鎮壓,大獲全勝,又過了一年,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五月,姜維與吳國諸葛恪相呼應,率領數萬大軍進攻南安郡,陳泰與郭淮率軍合力,再次抗拒姜維,最終姜維糧盡退兵。

    兩年後,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郭淮去世,陳泰升任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徹底成為了曹魏西線地區的一把手,七個月後,司馬師病逝,姜維抓住戰機,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正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打魏國,狄道一戰,姜維率部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進圍狄道,曹魏局勢一度危急。

    關鍵時刻,陳泰一方面上報朝廷,一方面仔細分析局勢,而後親自帥軍翻山越嶺連夜來到了狄道進行救援,陳泰命令魏軍在狄道東南的高山上點起烽火,戰鼓齊鳴,響應城內魏軍,鼓舞士氣,果然,蜀軍見狀,軍心受到了衝擊,而魏軍計程車氣卻是受到了鼓舞。

    不久,陳泰又看出了姜維設伏,使得姜維率軍埋伏三天,最終無功而返,此後,由於曹魏涼州守軍趕來支援,姜維臨戰不利,被迫再次撤軍,狄道就此保住,所有人都對陳泰欽佩不已,司馬昭更是誇讚他說道:

    “玄伯一向沉著勇敢,多謀善斷,這次肩負一方的重任,解救將被攻陷的城池,又不請求朝廷增兵,而且在表章裡把情況講得很輕淡,看來肯定有辦法平定敵寇。做為都督大將,都應該像他這樣啊!”

    就這樣,透過屢次與姜維交戰,挫敗其鋒芒,陳泰在西土威名大著,著實無愧於名將的稱號。

    (四)憤憤而終 無限自責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陳泰被調回朝廷,先後擔任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這時,陳泰也明白,自己在西方七年,大權在握,司馬昭這是對自己不放心,所以才會將自己調到東線,加之此時司馬家對於曹氏一族的逼迫到了極致。

    這樣的現狀使得無力改變且內心矛盾的陳泰更加的無助與迷茫,他在東線與洛陽,就在這樣的心境中過了五年,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馬昭親信賈充弒殺皇帝曹髦,陳泰再也忍受不住,進宮抱著曹髦的屍體失聲痛哭,不久司馬昭來,看到這一幕,他開口問道:

    “玄伯,天下人當怎麼看我?”

    “只有斬殺賈充,才能以謝天下。”

    “你再考慮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

    至此,陳泰已經明白,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己一錯再錯,避禍十年,最終卻還是躲不過自己的心結,因此他開口說道:

    “難道還能讓我說別的話嗎?”

    不久後,陳泰因為過度哀傷、自責、悲憤,舊病復發後病逝於洛陽,時年六十歲。

    陳泰的一生,是光環榮耀的一生,不管是政績還是軍功,都不落乃父之風,但是他的一生,卻也是逃避、矛盾的一生,他甚至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曹氏一族的罪人還是所謂的司馬家的功臣,從這個角度來說,陳泰這樣的矛盾心理,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也就不難理解了。

  • 3 # 殤流雲

    陳泰三國著名將領,200年—260年,頗有政績,戰功卓著。

    出生名門望族,前期升遷,沒有什麼需要特別介紹,大致說一下,主要是高平陵政變開始,會著重介紹。

    陳泰仕途起始於233年,任員外散騎侍郎,237年2月父親陳群去世,陳泰繼承潁陰侯。240年遷任遊擊將軍,於241年卸任遊擊將軍。244年出任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持節、護匈奴中郎將,主管幷州的軍、政、法等事務。轄區周圍民族眾多,他對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威信很高。

    陳泰處理政務遊刃有餘,但是頗有政績,可不等同於政治能力極高。

    在邊時京城很多權貴,託他買邊地奴婢,並贈予寶物。他收而不開啟,全掛於牆上。在248年調陳泰回京,接任尚書,到京時返還各權貴禮物。

    249年曹爽為大權獨握,打壓各派勢力,與太傅司馬懿針鋒相對。

    陳泰自小與司馬昭、司馬師,是很好的朋友。而且非常反感,曹爽無能專權。但是他忠心於曹魏,所以他盡力避免參與,這場政治鬥爭。

    同年正月,一直隱忍不發的司馬懿,趁曹爽挾皇帝曹芳,去洛陽南郊謁陵之時。發動政變,率軍切斷歸路。

    當時陳泰作為尚書,也參加了這次謁陵。而後司馬懿一再派人,送書信給曹爽,要其放棄抵抗,可是曹爽一直猶豫不決。

    曹爽不想失去權力,更不想被殺死。還擔心投降後,宗族勢力,會被司馬懿拔除。害怕司馬懿挾持曹芳,曹魏走了漢獻帝的老路。

    陳泰忠於曹魏,他不想魏國內鬥消耗,希望國家能休養生息,可以一致對外,希望國內和平。

    然後與侍中許允一道,力勸曹爽讓他投降。果然天真的曹爽被他勸服了,曹爽即派許允與陳泰為代表去與司馬懿協商,交權的各種條件。

    也是被人認為曹爽草包,魏亡於曹爽,亡於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為了拿權,自然一一應允,陳泰自我感覺良好,免除了一場政鬥災禍。但是曹爽投降回京後,司馬懿不但殺了曹爽,還屠滅了曹魏宗族勢力。

    曹爽這個人前半生,還是比較有能力的,不然託孤重臣會有他嗎?可是後來大權在握,有點死於安樂的意思,更是天真的投降司馬懿。

    曹爽投降司馬懿,讓司馬懿握權,葬送了宗族,也葬送了自己,更葬送了曹魏。所以才有了草包曹爽,魏亡於曹爽,這樣的說法。

    不過說起來還是曹叡,讓司馬懿掌軍權,又死的太早。沒有培養曹芳,培植太子實力,為其鋪路,導致曹芳幼年登基。

    說起曹叡來,之所以司馬懿掌軍權,也與曹丕有關係。曹丕臨終前,一再告誡,不要讓司馬懿掌軍權。曹叡偏讓司馬懿掌軍權,還重用了司馬懿。

    司馬懿也是厲害,不但政治是一把好手,軍事也特有能力,曹叡用起來得心應手。

    其實曹叡叛逆的性格,也是曹丕為郭女王,賜死曹叡生母甄洛,導致曹叡自幼喪母,性格及其叛逆。

    曹丕不讓曹叡用司馬懿掌軍權,他偏不,還要重用。大臣勸諫不應大興土木,應該休養生息,他偏不,還更加大興土木。曹丕希望曹叡善待郭女王,他偏不,還逼死了郭女王。大臣勸諫不應強採眾女,他偏不,還擴大規模。

    這算是曹叡少有的汙點,與曹丕殺他母親,脫不開關係,才養成這樣叛逆的性格。你說這樣不行,偏要做,還要大做特做。

    不過縱觀曹操曹丕曹叡,能讓司馬懿害怕,也就是曹叡了。

    扯遠了再來說陳泰,他忠於曹魏,卻因自己力勸曹爽,葬送了曹魏宗族勢力,反而成全了司馬家族野心與勢力,可以想象陳泰心裡,有多麼難以接受。

    為了避免自己看到,司馬家族掌控朝廷,也想遠離朝廷鬥爭,多次請求外調戍邊。

    陳泰接著被調任雍州刺史,接任郭淮的職位,加拜奮武將軍,處於抗蜀前線。

    順利調走,接任雍州刺史,其中就有他力勸曹爽,有功於司馬家族,可以想象有多難受,他畢竟忠於曹魏。

    查閱諸多史料,包括鄧艾、姜維、郭淮、陳泰等多人記載。總的來說三次擊敗姜維,真正意義上,擊敗姜維的只有兩次。

    一敗姜維於249年,姜維受費煒節制,兵馬糧草皆受限制,卻依然進攻西平。

    陳泰看出來,堅守的句安、李歆,糧草不多,城中無水,並訴說了蜀軍各種利弊。決定圍點打援,引姜維來援,於牛頭山堵截,派軍繞後斷糧道退路,生擒姜維。

    當時郭淮從計,認同這個計劃,也認同了陳泰的軍事能力。

    最終姜維敗撤,句安、李歆被迫投降,陳泰大勝。

    有史記載250年,姜維又攻西平,並且俘降郭循。陳泰郭淮生平未載此事,應該是未曾交手。

    尤其是郭循刺殺了費煒,讓我第一感覺,郭循詐降?魏史中也給予了肯定。魏帝曹芳追封郭循為侯,允其子繼承加奉車都尉。

    尤其是魏史認為,郭循故中郎,而斐松之認為平民。為後世認為,是姜維派郭循刺殺費煒,提供了依據之一。

    因為費煒死後,姜維成為大將軍,全面改變費煒的策略,而郭循又是姜維俘虜。收益最大,有明顯動機,與郭循大有牽扯。

    我個人認為不是姜維,曹魏也只是有可能。要知道諸葛亮死前,讓蔣琬、費煒接任的目的是什麼?蔣琬與費煒素來不同意北伐,也就是與諸葛亮、姜維意見向左。

    諸葛亮傳位於蔣琬、費煒,目的非常明顯,牽制姜維免得窮兵默武,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而且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戰略不在一個層次上。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轉移國內矛盾,掌握軍事主動權免魏伐蜀,奪取前沿軍事要塞,駐軍屯糧為滅魏謀劃。

    馬謖失街亭,之所以會死,是因為他讓這成為泡影,導致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姜維北伐屢次無糧。要知道蜀道艱難,路途遙遠,押糧兵士,路上就會消滅很多糧食。再加上多次班師、出師,大部分糧食都消滅在了路上。而且還促使蜀軍,距離前線遙遠,沒法抓住最佳出兵時機與戰機。而這一切的原因,在於馬謖失街亭,致使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姜維是著名將領,他出兵只是因為戰機,不像諸葛亮這麼有考量。導致本就因為諸葛亮北伐,有些發展萎靡的蜀國,更加雪上加霜。

    而姜維屢屢在外征戰,還手握重兵,無人節制,也迫使劉禪寵信宦官,用以制衡姜維 。

    又扯遠了,陳泰迫降句安、李歆,姜維俘降郭循,也算各有勝負,陳泰軍中威望漸盛。

    不過郭循之事,難以考量,據說原本是想刺殺劉禪,可惜沒有機會。退而求其次,在元旦宴會上,刺殺了費煒。因為有資格參與費煒元旦宴會,也就是歲首大會,認為其地位不低 。我還是偏向曹魏詐降之說,不認為姜維之說。

    不過陳泰、郭淮生平未載此事,也更加說明,郭循敗的突然。可能沒接到求援信,姜維就已經俘虜郭循撤軍了。可是姜維第一次攻西平,卻是敗了,而再攻卻勝的突然,也加深了詐降說法。

    252年蜀人策反少數民族,陳泰要求雍併合兵鎮壓,後來幷州兵變未來。陳泰一己之力,平定叛亂,大獲全勝。

    可是在姜維生平中,沒有記載此事,並不是他的手筆。而且陳泰是鎮壓叛變,並沒有和蜀軍交手,雖然破滅了蜀的計劃,但是不代表勝了蜀,更不代表勝了姜維。畢竟叛變的是自己轄區的少數民族,自己也有義務平叛,勉強算是平叛大勝,挫敵陰謀。

    二敗姜維253年,費煒和郭循都死於此年。東吳諸葛恪東興之戰勝利,被勝利衝昏頭腦,非要強行伐魏,不顧群臣反對,毅然伐魏。

    姜維得知與其呼應,出兵圍攻南安,也是姜維主持北伐開始。陳泰受命領軍解南安之圍,然姜維久攻不下,糧草不多,只能撤軍。

    此時陳泰剛至洛門,姜維於南安撤軍,就地理位置來說,一個在隴西東南,一個在甘谷正西,但是之間隔著個縣,應該沒能交手。

    就算交手了,一個正撤一個正來,一追一撤。

    從軍功上說,打退姜維大軍,解除南安包圍。個人感覺應該沒能交手,而姜維就是正常的攻城,南安正常的守城,時間久了一些,情勢危急,應該是正常傷亡。

    不過不管是否交手,逼退姜維大軍,也算二是敗。

    可能有人對那個地理位置不清楚,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同在一個縣內。而姜維在縣的西南角縣界,陳泰在縣的正東面縣界,你說近這有一個縣距離呢,你說遠這也就一個縣距離。

    三敗姜維255年,郭淮、司馬師都是這一年死的,姜維趁司馬師死的時機,帶徵西將軍張翼、督車騎將軍夏侯霸進攻魏國。

    也就是這一年,朝廷任命陳泰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二州的軍事,是當時曹魏西部的最高將領。

    這同樣是司馬家拉攏的意思,而司馬家族也已掌控軍政大權。更是於254年司馬師廢立曹芳,改立曹髦為帝。你可以想象忠於曹魏的陳泰,此時心裡什麼感受。

    另外一提254年,姜維出隴西,李簡投降姜維,姜維擊敗徐質並斬首,魏軍敗退。還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其縣民還蜀。

    255年姜維分三路進攻,時任雍州刺史王經,求援陳泰言蜀三路攻祁山、石營、金城。陳泰言蜀不敢分散,要求王經死守狄道。

    然王經在陳泰援軍為至,擅自出兵於洮西大敗,死傷數萬,僅餘萬人返回狄道。

    陳泰奏報朝廷,並收攏王經殘部,作進攻準備。司馬昭派鄧艾任安西將軍,共同抗蜀,並派司馬孚為後援。

    當時鄧艾認為,狄道守不住,援軍來不及。你帶敗軍殘部,姜維勝勢大軍,不可力敵。孫子言,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切不可以因小失大,先行退守,待援兵至在收復狄道。

    當時陳泰認為,姜維想平原速戰速決,王經應以地利距敵,可是貪功中計,大敗被困守狄道。若是姜維得狄道,東進櫟陽,得糧食,收降兵,收廣魏四郡,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應敗其於狄道,銳失則攻守易,姜維輕兵前來,沒有攻城的裝備,現造也要三月,不是憑計謀就能得到,而且沒糧困於狄道,正是消滅好時機。讓王經知道,不久能解救他,好鼓舞士氣,那有棄狄說法。說完率部急忙連夜趕去狄道東南山,點燃烽火鼓舞狄道守軍,不日被救。

    當時姜維則認為,魏將匯聚人馬才會來救,這個變故,擔心敵人早有預謀,令出兵設伏擊。

    陳泰料到路上會有伏擊,明說走南路,卻秘密繞行,蜀軍三天沒等到魏軍。然後姜維追殺而至,兩軍交戰,姜維敗退返回營地。涼州軍也從金城到達沃幹阪,陳泰欲王經夾擊姜維,姜維見勢不利,立馬撤走。

    王經言說,此時城內糧食只夠十天,當時不應洮西出兵,差點全城覆滅。

    陳泰安慰將士,排程兵馬,據守險地,興修堡壘,隨後率兵返回上邽。

    司馬昭曾說:“陳泰一向沉著勇敢,多謀善斷,身兼重任,解困陷城池,不求朝廷增兵,表章言情況輕淡,定有法平寇。做都督大將,應像他這般!”

    算是互有勝負,姜維大勝王經,陳泰小勝姜維。不過戰略上陳泰挽回了,很可能的大損失。

    256年司馬昭調陳泰回朝,任尚書右僕射,負責選舉任命官員。

    在記載中256年姜維升大將軍再伐魏,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會師上邽,胡濟沒來,致使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

    姜維軍隊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於是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著實讓人好奇,胡濟為啥沒去,可惜沒記載原因,要不然不會敗這麼慘。

    因為此敗不但兵士損失很大,隴西也有不平,百姓心中威望降低很多,連軍中威望也受打擊,更是要降低官職,平息不滿。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後來262年宦官沒法打倒姜維,培養右將軍閻寧,因為劉禪不允許。但是姜維要殺官宦黃皓,劉禪同樣沒允許,還要借黃皓牽制姜維。不過但是搞的,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

    扯遠了,綜合來看這次敗姜維,是鄧艾並沒有提及有陳泰,證明應該是沒參與,或者已經被調回京師。所以陳泰沒有機會與姜維交手,也就沒法說打敗了,自此在沒有與姜維交手的機會。

    還有胡濟後來,於258年認同姜維的,新漢中防禦策略,併為其部署,姜維沒有拒絕。也證明沒來是有原因,所以姜維敗這麼慘,也沒生嫌隙。

    鄧艾獨敗姜維,次次料敵先機,每每先於敵搶佔險地據守,最終大敗姜維,也為後世當做防禦戰的典範。

    鄧艾敗姜維,這個防禦戰打的,確實厲害,想知道的可以搜尋一下,這裡就不說了。

    陳泰回京不久,吳之孫峻率軍出淮、泗,欲攻魏。司馬昭即調陳泰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並詔命徐州監軍以下皆受陳泰節制。孫峻退兵後,朝廷又召回陳泰,改任左僕射。

    257年親曹氏的徵東將軍諸葛誕,採取連結東吳,以逸待勞,拒守揚州的方略,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親率六軍征討,駐軍丘頭,由陳泰總管行臺。

    這裡再提一下,諸葛誕兵敗身死後,姜維返回成都,劉禪恢復其大將軍。

    得勝回京後,增食邑至二千六百戶,子弟一人被封亭侯、兩人關內侯。

    諸葛誕是親曹勢力,起兵連吳反司馬,陳泰作為忠於曹魏,卻親臨前線。或許反司馬,也算反魏,也是造反了,連吳也是叛國通敵了,陳泰親去也不為錯。

    可是忠於曹魏,看著親曹諸葛誕被消滅,而且也有自己的功勞,他心裡該多哪個什麼。

    260年曹髦不甘心,權力越小,司馬昭權力越大,遂謀劃親衛除去司馬昭。

    由於秘密洩露,曹髦與司馬昭親信賈充,於南闕激戰,混戰中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曹髦。

    這裡不得不說,成濟殺曹髦,沒得獎賞,反而被屠殺三族,以平息眾怒,其實也有司馬昭洩憤,畢竟死前當不了皇帝。

    賈充因為這事,在曹奐登基,封侯遠離了朝廷,直到鍾會姜維謀反,駐守城池,鍾會被自己部下反叛殺死,後來才返回朝廷。司馬昭病危讓賈充輔佐司馬炎,賈充官位連升。

    其實賈充沒有名言殺曹髦。只說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天,還用問嗎?潛在意思是殺,實際上只是說養成濟等人,就是為了防止曹髦政變要殺司馬昭,這還用問嗎?

    不過也說不清楚,或許司馬昭想殺,或者賈充要殺,可是是成濟殺的。我感覺可能是成濟,領會錯了意思。

    扯遠了,陳泰知道後,跑到現場,與太傅司馬孚,倒在地上。司馬昭隨後入宮,看見現場,問陳泰天下會怎麼看我?陳泰說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又說,還有別的辦法嗎?陳泰說難道還能讓我說別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商議善後事宜,陳泰被家人逼去,對話和上面一樣。

    對於陳泰的死,也說法不一,有說回府後自殺了,有說當時嘔血死亡。按照年齡當時見曹髦死了,嘔血後被人送回府,病重而死,也有可能。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和曹髦脫不開關係。曹髦謀劃除掉司馬昭,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真的有機會成功。

    曹髦用自己的死,展現曹氏最後的血性,也斷絕了司馬昭生前登基的可能,司馬昭一直到死都在消除弒君的影響。

    而當時司馬炎還沒有接管重要職位,就是威望不足,除了是司馬昭正統,其未必能威懾軍中朝堂。

    而且曹魏自曹爽被殺,已經葬送大部分宗族勢力。自曹芳被廢,親曹勢力又葬送一波。到了曹髦被殺,親曹勢力基本葬送。以至於曹奐在司馬昭死後,也無法阻擋司馬炎稱帝。不過曹奐和劉禪一樣,都是壽終正寢。

    扯遠了,有人評價陳泰,政不如父,軍強於父。畢竟一個三國著名政治家,一個三國著名將領。

    總結:陳泰算是和姜維互有勝負,畢竟都是最高將領,部下出問題,也是有責任。可能陳泰率兵,沒有中過姜維的計,每次都是擊敗姜維,感覺一直打敗姜維。但是姜維有勝有負,也沒吃太多虧。論軍事名將天才,論政績還不錯,論政治不怎麼樣,為人除了曹魏這事,其它都還可以。畢竟忠於曹魏,錯幫司馬懿,放任曹爽與曹宗族勢力滅亡。逃避現實遠離朝廷,曹芳被廢也沒言語,親曹勢力反司馬也沒跟隨,後來還去鎮壓。曹髦死連報仇,讓賈充死都做不到,一直隱忍退讓逃避,有違忠曹魏之心,疏遠司馬家也無濟於事,有功司馬家也是事實。其它的可以說陳泰都還不錯,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汙點。總體來說禦敵名將,熟悉政務,頗有政績,政治前瞻不夠,有些逃避現實。

    陳泰是出生在,有幾百年歷史的名門望族,最後擴充套件一下他的直系先輩。

    曾祖陳寔東漢名仕,104年—187年,諡號文範先生,穎川四長之一。

    祖父陳紀遇黨錮,129年—199年6月,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並稱三君。

    父親陳群三國著名政治家,出生不祥—237年2月7日,九品中正制《魏律》主要創始人,做過鎮西大將軍,官居司空。

  • 4 # 明離子

    陳泰,應該是後三國時期一位無論從人品,還是能力上都可以稱得上是尚佳的人了。

    陳泰是陳群的兒子,算得上是根紅苗正的曹魏官二代,但人品卻比同樣是官二代的鐘會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當然了,陳泰小時候還和其他官二代玩的好,比如司馬師、司馬昭,都是他的發小。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家族掌控曹魏政權,陳泰不願意兩下為難,便自薦外出做官,接任了雍州刺史一職,他的前任是郭淮。

    從此開啟了與蜀漢的姜維的對壘生涯。

    不久,陳泰的軍事才能就被展現出來,牛頭山之戰,透過圍城打援,讓切斷了蜀軍交通水源,姜維率軍來援救,又避其鋒芒,轉而切斷其後路,姜維倉促撤軍,被圍困的蜀軍只好獻城投降。實在是一場教科書般的漂亮戰役。

    而狄道之戰,則把陳泰的軍事水平發揮的淋漓盡致,堪稱他一生的巔峰之戰。

    姜維趁司馬師病亡之際出兵攻魏,向狄道進軍。時任徵西將軍的陳泰則命雍州刺史王經守住狄道,等他率領主力到達後再與姜維對陣,結果王經擅自進攻蜀軍,被姜維大敗而歸,狄道被圍。

    陳泰與安西將軍鄧艾會和後,兵分三路,避開蜀軍,繞過高城嶺,出其不意出現在狄道東南,姜維措手不及,沿山攻擊,被陳泰擊潰,比揚言切斷蜀軍後路,姜維以後撤軍,狄道之圍被解除。

    可以看出,陳泰謀略不屬於同一時期的任何其他將領,就算是放在前三國時期,他也能排上號的。

    剛才說了,陳泰軍事才能卓越,人品也沒的說,這導致了他悲壯的結局。

    司馬昭掌握了曹魏的大權,便將兒時發小陳泰召回中央任司空,這絕對不是任人唯親,陳泰的能力絕對當的起這個職務。

    但司馬昭僭越之心愈發的彰顯,陳泰也因此不再與他過於親近。

    但陳泰始終忠於曹魏,當得知司馬昭指使賈充殺害了皇帝曹髦的時候,因為過於悲痛,吐血而亡。

    陳泰,絕對是後三國時期的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和工作哪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