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小學教師資格證
-
2 # Cruzchen
中文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你很難從其他語言中能夠發現像中文一樣可以用多種多樣的描述方法來闡述一件具體的事物或物件,更不用提中文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發展出來的詩歌、詞等表現形式,這些都是很難用其他一種語言非常準確的翻譯展現的。
至於隨意性,我的理解是在日常用語中,會有很多通俗的說法是違背所謂主謂賓用法的,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博大精深或者說通用語言都會遇到的情況,即使在英語中,日常對話中,也會有很多縮寫甚至主謂賓顛倒的口語式說法,這其實進一步說明這種語言是先進的並且被廣大人接受的
-
3 # 舒放的後花園
中文的博大精深,恰恰也可以體現在“不夠嚴謹,隨意性大”這樣一個方面。
在藝術(語言也是一種藝術)當中,最有意境,最有魅力的地方,正是作品中不確定的部分所傳達出來的資訊。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林黛玉,同樣,一萬個人心中也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正是這種不確定所營造出來的魅力。人與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的交流,並不是非黑即白,就算如此,不讓人難堪,給人留有餘地也是給自己留出轉身的方便,這些為人之道,恰恰是中文最為優美的原因所在。
而且我個人認為,中文不夠嚴謹,隨意性大,多指文學描述,在應用文當中,中文並不存在這樣的現象。相反,正是因為中文的博大精深,它可以描述出一件事物在發展變化中不同時段的狀態,是一種精準描述,也許正是因為沒有相對應的詞語、詞彙,所以在翻譯成別的文字後,才讓人有“中文隨意”的感覺。
比如在我的家鄉方言裡,人們描述水溫(不一定是水溫),40度左右,叫huo熱,50度左右就叫非lai,等七八十度的時候就叫滾燙,小孩子這樣喊出來,大人可以立即知道水溫是在多少度。
-
4 # 弘文學堂
先來聊聊不夠嚴謹。
中國人的語言中可見一斑。比如你跟朋友說,過兩天咱們聚聚,他一定明白,你跟他客氣呢。而這句話你對老外講,他48小時之後一定給你打電話,要跟你“聚聚”。因為他理解的兩天就絕不可能是三天。這就是中國人的表達,不喜歡具體準確說明一件事,含糊其詞就可以,因為對方會明白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哲學就是不嚴謹的,是虛虛實實的,是無生有,有生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瞧瞧,三以後是什麼,沒啦,就直接萬物啦。所以中國三就是最大數,就代表多?“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多次。
中國人喜歡含蓄,也導致人們表述上不喜歡嚴謹。中國詩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朦朦朧朧,似有實無。“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麼柔美婉約的文字,只有中國人才想得出來。
還有,你問我啥時候回家,我告訴你,不知道,等到巴山夜雨把小溪水都漲滿了的時候吧。意境出來了,情感出來了,哪裡需要具體時間呢?但這是大美。
再說說博大精深。
以兩本書為例吧。一本是乾坤八卦的《易經》,別的不說,單單名字,就已經研究上半天了。易,是變化,由陰陽兩極來的,最簡單的萬物之起源。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簡單到最複雜,都由一本《易經》所涵蓋。
這本偏理性,另一本純人文,那就是“四書”之一的《論語》。據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麼?因為它奠定了中國儒學的基礎,他是中國人文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告訴我們仁義禮智信,它給我們講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它引導我們這個民族走向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它塑造了我們的靈魂……
僅僅兩本書,我們就已講這麼多,感受這麼多,中國文化到底有多博大精深,可以一起來探討呀!
回覆列表
其實對於外語來說,咱們的中文的確是隨意性很大,然後一個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是不夠嚴謹,這是懂得變通,也說明中文語言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