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無心報國
首先,戰略上正確並不一定能確保戰鬥的勝利,戰鬥的勝負與很多因素有關,與敵我雙方實力,戰略,戰術,執行者,地形,天氣,運氣等都有關聯,如果戰略,戰術正確就能確保勝利,那擊敗美國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二點,重點在第二點,蜀漢伐吳在戰略上是完全錯誤的。蜀國在實力不佔優,國際環境惡劣的前提下強行伐吳,失敗是必然的。
我都舉例來說明吧:
1、戰略正確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以劉備夷陵復仇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堅持出祁山伐魏為例詳細說明。這個時候按照人口、地盤、經濟實力來排序,全天下國力為100%,魏國佔70%,吳國佔20%,蜀國佔10%。很多人都說諸葛亮伐魏以弱擊強不明智,但這是個很明顯的道理,你都看出來了,諸葛亮會看不出來?其實當時諸葛亮不斷伐魏,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假設大家都安心種田,攢兵,那用不了10年,魏國不戰自勝,到時候即便吳蜀聯合也擋不住,戰略優勢太大了,用兵堆死你。發展流行不通,越發展差距只會越大。第一是不能讓魏安心發展攢兵,我不能安心生產,你也別想安心發展。其二,主動伐魏是對蜀國唯一安全的戰略。一方面伐魏使西線魏蜀對耗,對耗越嚴重,吳國越敢在東線出兵夾擊魏國,吳國若趁機偷襲蜀國滅亡蜀國,吳國就會兩線作戰,迅速滅亡,吳國只要不發神經,就不會自毀幫手。蜀國和魏國拼的越重,吳國就越不會對蜀國動手,反而會伐魏,一是分擔蜀國壓力,二是趁機佔便宜。其三,蜀國之強,強在武將能力出眾,如五虎將,諸葛亮等都是一等一的強,但這批人來自五湖四海,都不是蜀國國內產生的人才,以後備人才論,最後贏的一定是曹操,所以時間拖得越久,對曹操最有利,對劉備最不利,諸葛亮這批人在的時候不打,後面更打不過。所以必須打,只有打了才可能趁亂找機會,不打,最多10年就亡國了。
你看,諸葛亮主動伐魏的戰略是正確的,但結果是全部失敗,所以光戰略正確,是無法確保勝利的。
2、為什麼說夷陵之戰的戰略決策是錯誤的?我們所有的人讀歷史的時候,都容易犯一個錯誤,用結果來反推合理性,結果有利就是合理的,結果不利就是不合理的,大錯特錯。我們不能因為夷陵之戰初期劉備佔了便宜就說這個戰略是對的。如果按這個邏輯,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正確的戰略,而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就是錯誤的戰略,事實恰好相反。日本因偷襲珍珠港而亡國,諸葛亮因伐魏而存活下了最弱小的蜀國。
夷陵之戰的戰略錯誤在於,有個前提假設必須存在,就是曹操坐看孫劉兩家單挑不動手,不趁機摘桃子。你是曹操你會做這麼蠢的事情麼?作為兩個弱小的打架,希望最強的老虎看戲,看豹子和狼打架,最後主持公道不趁機摘桃子,這怎麼可能?劉備這麼一番神操作沒亡國就不錯了,還好孫權軍沒傷元氣,諸葛亮還在,不然曹操一下子可以收拾二個統一全國。
那對於獲取勝利來說,什麼最重要?
按重要程度排列,決定勝負的是,1、敵我雙方實力;2、正確的戰略及戰術及執行者;3、天氣,地利;4、良好的國際局勢,人和。
哎呀,每天紙上談兵真無聊,什麼時候打仗才好,血都熱了。
-
3 # 歷史見證人
劉備原本想著靠賣草鞋發家致富,結果碰上黃巾之亂,意外從軍,還認識了關羽、張飛兩位精壯的漢子,雖然前半輩子被曹操追著砍,為了保命,把老婆孩子都扔在路上了。但是劉備沒有放棄理想,終於佔據了荊州和益州,成為一方諸侯,並且在漢中正面打贏了曹操,北上長安復興漢室指昌可待,形勢一片大好。但就在這個時候,孫權趁著關羽和曹操作戰的時候,背刺了荊州,很不道德的砍了關羽的腦袋,還跟曹魏站在了一邊,討走了荊州的合法歸屬權。
一、蜀漢伐吳在有合理的理由與合適的時機因為孫權這一波神奇的操作,劉備不僅失去了二弟關羽,還丟失了整個西荊州,別說是劉備,整個蜀漢集團都不可能原諒東吳,要知道好多蜀漢骨幹就是荊州人。雖然有趙雲這種元老級別的人反對伐吳,但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報仇,而大眾的意志是不可違背的,違背底層意志的領導下場都很慘的。從戰略上講,其實這時候劉備選擇進攻東吳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一來東吳的主力軍團必須和曹魏對峙,在西線不大可能佈置太多兵力,二來,南京方面的孫權,其軍事能力一直非常穩定,好像進攻戰就沒有打贏過。在劉備看來,這時候打孫權是穩賺不賠,除此之外,吳軍已經佔領了今天的重慶巫縣,距離蜀地僅僅一步之遙,這都快到家門口了,不想打也得打。
經過長達一年的戰爭準備,公元221年6月,劉備終於完成了大部分的戰前軍事部署,第一波動身的是張飛,劉備讓張飛領兵前往江州。張飛脾氣不好,經常抽打士兵,侵害普通士兵的生命健康權,所以士兵就半夜把張飛的腦袋給砍了。劉備連續損失了關羽、張飛兩位義弟,內心非常憤慨。8月,劉備集結了大約5萬人,踏上了討伐東吳的道路。孫權聽說劉備動手了,竟然主動和劉備講和,蜀漢集團肯定不會同意和孫權講和,所以孫權立刻調過頭,跑去曹丕手下當了個大魏吳王,不得不說孫權打仗的功夫一般,但是牆頭草的功夫還真是一流的。
而作為三國最強的曹丕在整場戰役中表現也一直非常迷,整個夷陵之戰期間,曹丕竟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因為曹丕是篡位登基,後方不穩,不敢輕舉妄動,另一種是戰爭的前期準備時間太長,等到曹丕動手的時候,夷陵之戰已經打完了。
二、孫權重用陸遜,劉備則出現了戰術錯誤,終致失敗蜀漢水軍先奪回了離自己最近的城市巫縣,然後向東奪取了秭歸,武陵山土著的首領沙摩柯一聽劉備打回來了,立刻帶著族人投靠劉備。武陵士著與劉備的聯合,意味著吳軍在山區的第一道防線自行瓦解。面對劉備的毒打,孫權非常誠懇的認識到自己軍事能力上的缺陷,並且很誠懇地任用了一名非常靠譜的將領陸遜。
人們總是以為陸遜是個書生,但其實陸遜在之前已經有不少作戰經驗了,而且懂得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可見孫權雖然人品渣了點,但是在用人方面還是有點水平的。陸遜為了加大戰略縱深,主動退出了武陵山區,5萬吳軍主力部隊撤至長江北岸,而江南只留下孫桓防守夷道城。公元222年2月,劉備的4萬主力部隊穿越了武陵山區,在猇亭現身,而黃權則領著1萬餘人在長江的北岸和陸遜的主力部隊對峙。同時因為這一段長江兩岸沒有什麼空曠地區,劉備不得不將營壘分散在長江兩岸的空地上,最終夷陵之戰呈現出一種非常奇葩的部署。
蜀漢1萬人的偏師對抗陸遜5萬人的主力部隊,而江南孫恆以手下不到1萬人的吳軍對抗劉備4萬人的主力部隊。孫桓駐守的夷道城是整個荊南地區的門戶,一旦失守,劉備就可以收復整個荊州南部。陸遜在江北的部隊就會陷入被蜀漢兩面夾擊的不利境地,所以夷陵之戰決勝的地方,就是小小的夷道城。從2月到6月,蜀漢軍隊對夷道城不斷髮動猛攻,不少吳軍將領害怕夷道城失守,主張分兵支援孫恆,但陸遜堅守不出,因為夷道城是他本人親自修築的,只要孫桓不投降,問題應該不大。
經過4個月的堅守,孫桓終於憑藉偏師,擋住了劉備4萬人的主力軍團,這個時候的夷道城就像一塊菜板一樣,而蜀漢軍隊就像被牢牢粘在菜板上的肉,現在只缺一把切肉的刀子。而劉備接下來的一個決定,剛好給了陸遜這把刀子絕佳的反擊時機。原本劉備的水軍一直部署在江上,就連吃喝拉撒也在船上,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劉備突然讓水軍來到岸上紮營,主動解除了陸遜渡江的唯一威脅,可能是劉備想引誘陸遜渡江決戰,因為蜀漢軍隊已經在這一帶修建了大量的營壘,劉備應該只是想利用營壘來消耗吳軍的主力。
陸遜看到劉備放棄了水軍,並且戰事持久,蜀漢軍隊銳氣大減,認為決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命令5萬主力部隊渡過長江,準備進行決戰。農曆6月正值酷暑,天氣又非常乾燥,南方的草木非常茂密,古猇亭一代十分狹長,劉備為4萬多人設定的40多個營壘,只能密密麻麻地排布在這狹長地區,再加上夏季吹的是東南風,一旦著火40多個營壘個也不能倖免。
陸遜先是試深性地進攻了蜀漢的一座營壘,發現火攻的效果很好,於是開始大規模放火,原本打算消耗吳軍主力的營壘,此刻反而成了蜀漢軍隊的墳墓,40多個營壘無一倖免,全都被大火焚燬。劉備帶著剩下的部隊跑到一個叫馬鞍山的地方,希望利用地勢擋住吳軍,但是劉備犯了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在山上紮營雖然易守難攻,可如果後方沒有補給,一旦被圍連水都喝不上。結果陸遜果然四面包圍了馬鞍山,蜀漢軍隊最終也沒有擋住吳軍的進攻,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只能趁著夜色向北逃命,乘船逃回了白帝城。
東吳一路沿江而上,奪回了秘歸和巫縣,準備再攻白帝城,還好這時候趙雲領著2萬人前來支援。全程看戲的曹丕終於開始搞動作了,吳軍只能原路返回,而江北被遺忘的黃權無路可退,只能帶著人投靠曹丕,至此夷陵之戰終於以劉備的慘敗而告終。一年後,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蜀漢和東吳和解。這一戰,蜀漢4萬人被殺,1萬人投敵,總共損失了5萬人。
結束語總的來講,伐吳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戰略錯誤,夷陵之戰之所以淪為劉備空前的慘敗,很大程度上是他本人的戰術失誤。夷陵之戰的慘敗導致蜀漢國力直線下跌,成為了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復興漢室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畢競三國不是部主角開掛的小說,而是個群雄輩出的偉大時代。
劉備的失敗是可惜的,曹魏最後的失敗也是可惜的,他們都有統一天下的決心與統一天下的能力,但他們生在同一個時代,註定要互相征伐,註定要較個高下。英雄們的戰場讓人熱血奔騰,勝敗總在一念之間,這是真實的歷史,卻精彩勝過小說。
像孫權這樣的政治家,雖然個人人品差了些,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用人識人也是一流的,否則怎麼能選出陸遜去戰劉備呢?如果指揮的人不是陸遜,那劉備可未必會輸。
-
4 # 大河橋下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關羽被東吳所襲殺,荊州也落入孫權之手。
劉備一夜之間不但少了一個親如手足的兄弟,折一臂膀。其千辛萬苦耗盡心血才得到的荊、益二也被斷去了一條腿。
失去了荊州這一戰略要地,使得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希望,一下子變得有些渺茫。
自幼好遊俠,講究兄弟義氣的劉備對孫權這個紫髯小兒的背後捅刀行為極為憤恨。為關羽討還公道已是劉備眼前的頭等大事。
雖然諸葛亮和趙雲等人都竭盡全力進行了勸諫,但鐵了心要讓東吳付出代價的劉備根本就聽不進去。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率五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東吳,一路上勢如破竹。
孫權又驚又急,但畢竟是自己先動的手,也就怪不得大耳賊打進家門掀桌子砸鍋。
孫權一面試探著遣使同劉備講和,一面放下身段向曹魏稱臣求救。
講和是不可能講和的,此時已經殺紅了眼的劉備,是鐵了心的要滅亡東吳。
劉備派遣將軍黃權率領一支生力軍駐守長江北岸,以防曹魏。又令馬良到武陵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爭取沙摩訶等部族首領的支援。
劉備自率大軍加緊向東吳腹地進攻。哪成想東吳的那個默默無聞的大都督陸遜竟採取龜縮戰術,任你蜀軍如何叫囂,吳軍只是堅守不出。
進攻勢頭受阻的劉備只得放慢進軍速度,雙方大軍一時相持不下。
心急如焚的劉備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把陸遜引誘出來。求戰不得的劉備只好在巫峽至夷道一線紮下五十幾座大營。
公元222年六月,江南氣溫高漲,暑熱難耐。蜀軍遠道而來更是難以抵禦持續的高溫天氣。
無奈之下,劉備只好將營寨移進深山密林之中暫避酷暑。
精明的陸遜捕捉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利用劉備這致命的戰術失誤發起了火攻。
蜀軍被火燒連營,劉備被殺得大敗,將軍張南、馮習、傅肜等陣亡,馬良亦在回撤途中遇害。被東吳截斷歸路的黃權無奈之下只好投降曹丕。
劉備此戰損失精兵良將四萬多人,自己只帶少量人馬逃到白帝城,羞於返回成都的劉備就在這裡住了下來,並最終病逝在這裡。
劉備伐吳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國力要弱於東吳,蜀軍以弱勢兵力勞師襲遠,對敵方的地形不熟,蜀軍也多有水土不服。
再加上劉備對敵方統帥陸遜的軍事能力一無所知,並最終犯下了在密林中紮營的低階失誤。
-
5 # 劉一千五
劉備這次伐吳令人費解。在戰略上錯得離譜。
劉備應該是不會幹這樣的蠢事的。但是,劉備還是幹了。劉備要為關羽報仇,沒有想到劉備的行動又把三弟給害死了。所以,劉備把這一切歸罪於孫權。
應該說劉備當了皇帝,應該以國家大事為重。但是,劉備卻把稱帝后的第一件事當成了為個人報仇。為了自己的那點兄弟之情置國家於危險之中。
關羽的死,關羽本身就有一半的錯誤。關羽擴張地盤為什麼不讓劉備來支援一下。諸葛亮也只是認為關羽佈置好了荊州的安全後,放寬心不再過問。這一點,劉備認為他有錯誤,沒有給關羽看好後方,所以被呂蒙得了機會。襲擊了荊州。
在劉備攻打漢中時,劉備為了讓孫權從東面拖住曹魏軍隊,把荊州南面的幾個郡還了孫權。關羽認為,如果大哥為了再去攻打關中,是不是還要把荊州全部還給孫權呢?那麼,關羽到哪兒去居住呢?所以說,關羽去攻打樊城,向北面發展,是為了防止劉備以後把荊州還給孫權後,關羽自己沒有立身之地。關羽這次是為了自己而戰。所以,他去了。
但是,關羽不僅失敗了,而且,關羽父子都死了,因為他不投降孫權,孫權把關羽殺了。劉備認為自己先前沒有去支援關羽,又分了荊州四給郡還了孫權。造成關羽出去找落腳之地。劉備認為自己有錯在先。所以,劉備要去替二弟報仇。
張飛一個心思就是要替二哥報仇,成天地哭鬧,並用話來刺激劉備。劉備如果以國家大事為重,不理會張飛,張飛鬧過之後,不一定會死。但是,劉備答應了張飛,張飛回去打人,被殺。這樣,劉備因為自己處理不當,又把三弟害死了。
劉備認為兩個弟弟的死都與他有關係,所以 他鐵了心要出去打舅子孫權。劉備把這一切歸罪餘孫權。劉備報私仇,他挾憤而發動戰爭,又以為孫權沒有大將,輕視娃娃兵陸遜,他犯了驕兵必敗的大錯,他如何不敗?
我們怎麼看,劉備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僅僅是為了報個仇,就不顧新建立的國家。他就不想想關羽張飛是如何死的。就劉備而言,這不一定是件壞事。劉備起大軍要打孫權。孫權認慫了。說要送孫夫人回成都,把荊州全部還給劉備。這樣的好事哪裡去找?但是,劉備拒絕了。這一切都化成了煙塵,本來對蜀國大有利益,卻因為劉備的固執,不僅沒有得到這些好處,反而後來葬送了幾十萬蜀國計程車兵。劉備的報仇,替蜀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劉備不死,吳蜀關係改善不了。所以,劉備的失敗,是蜀國的重新開始。
-
6 # thebat
伐吳在戰略上沒有錯,就是打不過而已嘛,至於為啥打不過,有好好水路不走,非要在山區連營,首尾不想顧,不輸也難
回覆列表
戰略沒錯和一定勝利有關係嗎
曹操開啟赤壁之戰,意圖一統全國,戰略也是沒錯。
如果戰略沒錯,就必定能勝利,那還要軍事實力,臨陣指揮這些做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