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數茫茫A
-
2 # 古典君000
我是古典君,我來解答。
魏延與楊儀素有恩怨,甚至都已經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所以諸葛亮一昇天,他們必定會有一場爭鬥,最後以魏延的失敗而告終,但要說魏延投靠曹魏,可能性卻是很低。
首先來說一下魏延與楊儀到底為什麼勢同水火?魏延當初是帶領著私人武裝跟隨劉備的,之後就屢立戰功,深得劉備的器重,劉備曾讓魏延擔任漢中太守,當時眾人無不驚訝,因為眾人皆以為是張飛無疑。可見在劉備的眼中,魏延是一位能獨當一面的將才。
魏延唯一不好的就是性格不好,跟關羽一樣的高傲性格,《三國志》記載魏延既善於養兵,又勇猛過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所以眾人都對他避而遠之,唯獨楊儀不服,兩個人就此槓上了。
楊儀這個人雖有素有才幹,被劉備,諸葛亮所器重,但性情急躁,心胸狹隘,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你說這兩個人遇到一起能不出事嗎?
那麼魏延真有降魏之心嗎?顯然是沒有的,這都是魏延與楊儀的私人恩怨,經過的大概是這樣的。
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途中,由於病重,就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安排了他的身後事,也就是一些撤退事宜,開會的有姜維,有費禕,有楊儀等等將領,但唯獨沒有魏延。可能是諸葛亮事先就知道魏延不會聽從命令,因為魏延只對諸葛亮有所敬畏,才故意把他支開。開會的內容是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魏延不聽命令就棄他於不顧。
果不其然,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不聽調遣,要率軍攻打曹魏。在得知楊儀等人撤退後,火冒三丈,就直接率軍南歸,搶在了楊儀軍隊之前,燒燬了所有棧道,所以雙方都上書控告對方叛變。
劉禪看到文書後,與眾臣商議,最終都信任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等劈山開道,晝夜兼行,隨魏延之後到達。魏延先到後,佔據南谷口,派兵阻擊楊儀等,楊儀等命何平在前抵禦魏延。何平斥責魏延說:“丞相歸天,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竟敢如此行動!”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短,便不聽他的指揮,部隊全都散去。魏延只是與他的兒子等幾個人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馬岱砍下魏延的腦袋交給楊儀,楊儀起身用腳踏踩魏延的頭說:“庸奴!還能幹壞事嗎?”於是誅殺魏延三族。這就是魏延被殺經過。
答案由此不難看出魏延是否會叛變蜀國而投往曹魏了。如果說魏延真的要投降曹魏,那麼他還有必要南歸嗎?南歸後不趁機攻打城池,還在半路等著楊儀,這不是在斷自己的後路嗎?唯一能說明原因的是,魏延不是要投降曹魏,也不是要叛變蜀國,而是與楊儀的私人恩怨,爭奪權利的緣故。
魏延最終被夷滅三族,還被扣上叛國的名聲,真是可悲啊!
參考資料:《三國志》 -
3 # 歷史見證人
魏延作為演義和正史中反差很大的人物之一,其一生也擁有著眾多的謎團。說到魏延的初次登場,對於只看過三國小說或者影視劇的朋友來說,大概知道,他原是長沙太守韓玄的部將,因為關羽征戰長沙時,韓玄懷疑大將黃忠有通敵之嫌,因此造成了魏延的強烈不滿,於是率眾殺了韓玄,歸順了劉備。也因為這件事,讓諸葛亮認為魏延腦有反骨,為其日後的反叛做了超前的鋪墊。然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魏延不僅沒有殺害韓玄,也非韓玄的部將。
在正史的記載中,魏延的首次登場並非如同演義當中在公元209年關羽戰長沙中,與黃忠一同歸降,而是在公元211年劉備入川之時,作為部曲追隨劉備。那魏延在211年之前在幹什麼呢?
一、魏延原先不過是劉備身邊的低階軍官,因入關而被重用雖然《三國志》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還是可以根據一些細節分析而得出。魏延是義陽人,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入西川,“部曲”的意思是家兵或者私兵。這裡就有點奇怪了,一直寄人籬下的劉備什麼時候擁有過私兵呢?按照《先主傳》記載,劉表命劉備在新野駐紮之時,荊州不少的豪傑都投入了劉備的麾下,這裡也不排除劉備有偷偷的私練家兵,這也是劉表對劉備猜忌的主要原因。
魏延是義陽人,按照漢末時期的記載,義陽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的境內,而劉備所屯新野大致也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的境內,所以可以推測出魏延很有可能是在這個時期投靠了劉備。在劉表病逝後,又有一批人投靠了劉備,比如劉備麾下的霍峻和雷緒,因此也有可能魏延是跟隨某名原劉表部將同投靠了劉備。那既然如此,為何史料對魏延的記載是從公元211年開始的呢?
這很大可能是因為魏延先前的身份大概是個跟隨劉備身邊的小角色,沒有他施展才能的機會,到了劉備入川之時,這是劉備集團首次的大規模用兵,又要留不少心腹鎮守荊州四郡,因此像魏延這樣有才能的,又受劉備信任的低階軍官,才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而魏延確實也在入川戰役中表現得及其出色,再結合諸葛亮北伐之中,魏延屢立戰功又有謀略來看,魏延擁有極其優越的軍事才能,因而在攻克成都之後,魏延得到了劉備的肯定和重用。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眾將包括張飛自己均認為鎮守漢中之人必是張飛莫屬,誰料劉備破格提拔了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使得大家都大吃一驚,覺得不可思議。這也側面反映了,在入川之前,魏延的資歷是有多麼的渺小,同時也驗證了魏延之前大機率就是劉備身邊一個低階軍官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魏延肯定與韓玄是沒有關係的。
二、魏延被同僚張儀所害,非因他想要投降魏國,而是因二人的私怨魏延的“死”和他的出場一樣,疑點重重。在正史中,諸葛亮很是重用魏延,甚至魏延多次要殺楊儀,諸葛亮也因為愛惜魏延的才能,而沒有追究魏延魯莽的行為。但就這樣深受諸葛亮重用,又手握重權的魏延怎麼就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就被楊儀和馬岱所殺了呢?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說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得到解放,要去投降魏國。但為蜀漢奉獻幾乎一輩子,又身居高位的魏延,又怎麼會突然要去投降魏國呢?。在正史中,諸葛亮在臨終前,安排大軍退回川蜀,特意交待了魏延願意退軍就退,不願意退就由他。魏延的性格比較矜高,諸葛亮大概也知道以魏延的性格,會很難服從楊儀等人的安排,同時又不能把重任交付於敢於冒險的魏延手中,但又愛惜魏延的才能,因此做了這樣的安排。
果然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的安排,想要繼續北伐,於是他先於大軍一步焚燒了回蜀的通道。楊儀和魏延互告對方造反,但魏延為人比較高傲,人際關係確實不行。於是眾臣都懷疑是魏延造反,隨後魏延與楊儀在南谷口交兵。由於常年征戰,士兵均思念川蜀,又加之士兵都覺得這件事是魏延不對,因此並不願聽從魏延的命令。魏延無奈,只得與他的幾個兒子一同逃往漢中方向,於是楊儀構陷魏延投魏,並命馬岱追擊,最後馬岱將魏延斬首。
陳壽在《魏延傳》的最後還做了一句評價,寫道他認為魏延的本意並不是向北投降魏國,而是按照諸葛亮的囑咐,南下返回,但確實是打算借退軍之名,殺害楊儀及其黨羽眾人。按照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記載,諸葛亮在臨終前,將重權交付於魏延,讓魏延謹慎用兵,但楊儀自知與魏延過節很深,擔心魏延加害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提前造謠魏延謀反,井率部署討伐魏延,而由於魏延的人際關係不好,很多人都相信了楊儀,但魏延自己並無此心,因此只退不戰,最終被逼入絕境而身亡。這個觀點與《三國志》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諸葛亮把重任交付楊儀,因此魏延要殺楊儀,一個是諸葛亮把重任交付魏延, 因此楊儀要殺魏延。相同點在於魏延並沒有打算投降魏國。
其實我們可以大致分析出當時的真實情況,魏延和楊儀原本矛盾就深,導致幾次魏延都要殺楊儀,幸有諸葛亮多次從中調解。諸葛亮病逝前,考慮楊儀做事果斷,因此讓楊儀率大軍先頭返蜀,考慮到魏延軍事能力較強,因此讓魏延最後斷後,把姜維放在中間,以斷開楊儀和魏延的直接接觸。按照《三國志》作者陳壽的意思,諸葛亮沒有料到魏延不顧國家大局,認為諸葛亮一死,無人再護楊儀,因此想在退軍途中弄死楊儀。按照《魏略》的意思,楊儀自知諸葛亮死後沒有人再護自己,因此先下手為強,要在退軍途中弄死魏延,結果就導致了兩個互告對方造反,但是大家都選擇相信楊儀,因此魏延就被逼死了。
結束語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魏延多次要殺楊儀,楊儀最後反殺他也很合理。但其實楊儀並非什麼好人,孫權評價楊儀為“牧豎小人”。魏延之所以多次要殺楊儀,就是看不慣楊儀的小人行徑。後來大軍回到川蜀之後,楊儀得知大權已移交於蔣琬,氣得他說道,早知道在丞相去世那會,我就率軍投降魏國了,要不然也不會像今天混的那麼差。後來楊儀被貶為平民後,依然到處造謠,最後畏罪自殺。
魏延作為蜀漢的重臣大將,深受劉備信任和諸葛亮的重用,心懷私心,欲殺大臣,固然不對,但最終敗於楊儀,確實讓人無比的唏噓。楊儀有什麼資格和功績與魏延相提並論呢?只是魏延吃虧,吃虧在人際關係處理的不好,很多行為過於魯莽直接,又自視能力出眾,輕視他人。
平時諸葛亮在的時候,可以壓制魏延的傲氣,可以為其與眾將調解矛盾,但諸葛亮一死,其實魏延也就成了孤家寡人了。他自己估計萬萬是沒有想到,最終會是眾叛親離,被自己正眼都瞧不上的楊儀所害。同時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寧惹君子 不惹小人”。
-
4 # 左將軍
這個話題我們就不從演義的角度來探討了!
按《三國志》的記載。
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爭鬥更多的是來自於私人恩怨。
二人間積怨已久,這讓諸葛亮非常頭疼。又由於二人確實有才,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諸葛亮惜才,不忍偏私任何一方,所以對於二人之間的矛盾,諸葛亮並沒有過多的干預。
《三國志.蜀書.楊儀傳》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在時,二人的矛盾尚不明顯,待到諸葛亮死後,二人之間的矛盾就爆發了!
迫於國內的緊張局勢,諸葛亮擔心自己死後,國內有人會趁機發難。便遺令楊儀領軍回國,至於魏延就擔任斷後,如果他不想回去,你們也不必管他,儘管走就是了。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走就走吧!但是楊儀這貨在走之前偏偏又叫費禕去一趟魏延軍營。結果魏延當即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眼看楊儀他們走了,魏延怒火中燒,於是帶隊搶先南歸,跑到了楊儀他們前面並燒燬了棧道。
魏延和楊儀就這樣,一邊僵持著,一邊向朝廷上表指責對方背叛。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儀各相表叛逆。
朝廷商議後選擇了相信楊儀。
最終,魏延被誅殺!
楊儀和魏延相互說對方背叛。最後大家都相信楊儀,說明魏延的罪名就成立了。
而且我們要注意:說的是“背叛”,而非“謀反”。“背叛”也就是叛變,指投降了別的勢力。
罪名雖然成立,但真實情況我們心裡都清楚,就是誣陷。
陳壽編寫《三國志》時,除了記事和點評,很少有對某個事件發表看法。然而在魏延案中,陳壽都忍不住為魏延打抱不平。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首先魏延是南歸而非北上。推究魏延本意,他只是想殺死楊儀(說白了還是私人恩怨),希望大家支援自己代替諸葛亮,然後帶領大家繼續北伐。
並且在結尾再次強調魏延不是背叛。
以上是《三國志》的一些記載。
《魏略》記載諸葛亮臨終之前把兵權交給了魏延,楊儀不服,便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魏,然後率軍攻打魏延。而魏延擔心自己反擊的話就難雪清白了,所以魏延只逃不戰,不料最終被逼上了絕路,被楊儀誅殺。
《三國志》與《魏略》的記載雖然大不相同,但有一件事都是能夠肯定的,那就是魏延投降魏國的事都是楊儀捏造出來的。
-
5 # 潮白評論
魏延被楊儀所害,不是因為他打算去投降曹魏。而是因為蜀漢前線將領之間的矛盾,以及諸葛亮對身後事沒有安排妥當。
魏延是蜀漢名將,北伐前一直擔任漢中太守,諸葛亮北伐,以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不僅在蜀漢軍中而且在國中的地位也很高。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蜀漢撤軍,魏延持反對意見,“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他非但沒有打算投降,還想以主將的身份繼續北伐為蜀漢立功呢。
諸葛亮病逝,楊儀以隨軍長史的職位掌握兵權,由於他和魏延歷來就有個人恩怨,在或戰或退的軍事路線上又產生分歧,於是就造謠說:“延欲舉眾北附。”找到一個當而皇之的理由殺了魏延。這樣楊儀不只公報私仇還為蜀漢清除大敵立了一功。
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是魏延被害的直接原因,但他們的領導諸葛亮也有很大的責任。“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既然知道兩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矛盾,還不早做安排,兩個人不管誰有具體動作,損失的都是蜀漢的國防力量。
楊儀的“小聰明”最終沒有瞞得過遠在大後方的後主劉禪,擅殺國家大將的罪過不輕,看在全軍而退的份上,劉禪並沒有直接殺掉楊儀,在諸葛亮死後的第二年,隨便找個理由把楊儀貶為平民。
-
6 # 小林句館
肯定不是,魏延被楊儀所殺並不是魏延要投降曹魏,相反這是楊儀殺魏延的一個藉口。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以下理由:
憑魏延當時在蜀漢中的威望和官階地位,投降曹魏,曹魏也不可能給他更高地位,更多的好處,況且還要冒著被曹魏拋棄的風險。
魏延自從殺了韓玄跟隨劉備以來,東征西討,為蜀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屬於創業元老。劉備在位時就對其非常重視,屢次提拔,官拜鎮北將軍鎮守漢中,試想這位置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是張飛的,可是劉備卻給了魏延,可見魏延在劉備心中的位置,直至蜀漢一批元老紛紛的離去,在軍中除了諸葛亮外,魏延已經就是二號人物。魏延會放棄眼前的一切去謀求那不靠譜的未來嗎?
如果魏延投降曹魏,剛好坐實當初諸葛亮的說法,這樣也沒人敢要他。
魏延剛來投降時,諸葛亮立馬翻臉,什麼話沒說一句,就先喝命刀斧手把魏延推出去斬了,原因是除了“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外,主要的理由在於“魏延腦後長有反骨”。認為魏延久後也必反。此後魏延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背主求榮標籤,這標籤一旦被貼上,再也很難撕下。其實在當時戰亂年代裡,魏延殺了韓玄,投靠劉備是再也正常不過,棄暗投明的事比比皆是。魏延加入劉備集團,也是正確的選擇,因為魏延認劉備是明主,投靠他才可能有好前程。諸葛亮給他貼上了背主求榮的標籤,假如魏延投降到曹魏,魏延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標籤在魏延心中永遠是一個心魔。
魏延會這樣做完全是被逼,是由於與楊儀的不和,魏延與楊儀同在諸葛亮帳前為官,兩個人的性格是水火不容,這在當時人人皆知
魏延既勇猛,又善撫養士卒,可是性情高傲,同僚對他都很容讓,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買他的帳,魏延對此十分惱火,曾經持刀威脅楊儀,使儀“泣涕橫流”。楊儀很有才幹,善於籌算糧餉,既敏捷、又準確,但秉性狹傲,不能容人。諸葛亮對兩人的文武才幹頗為器重,不忍有所偏廢, 楊、魏不和之事,連孫權都知道。孫權早就預料,若一朝無諸葛亮,楊、魏二人必為禍亂。諸葛亮臨死前,也預料及此,特地同楊儀、費禕、姜維等商定身後退軍節度事,“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死後,楊儀等準備按亮囑託,諸營相次退軍。魏延聽說後大為惱怒,趁楊儀等尚未動身時,自己率軍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上表指控對方叛逆。從以上種種現象可以看出,魏延的反是由於與楊儀權利鬥爭,屬於內訌。沒有看出魏延要投降曹魏的跡象。
綜上所述魏延被楊儀殺害,並不是他要投降曹魏,應該說是魏延不服諸葛亮的安排,不服從楊儀的領導所致。
回覆列表
魏延是蜀國的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不管是對蜀國立下的功勞,還是其個人軍事素養,都應該是蜀國出類拔萃的人才。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他卻沒有位列蜀國的五虎上將。雖然可能真實的歷史上,沒有五虎上將之說,但我真的有點想為他喊冤。不過魏延的冤可能遠不止這些,比如說他打算投降魏國,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當然,冤枉魏延的罪魁禍首,無疑就是羅貫中了。他不但虛構了一個五虎上將,把戰功顯赫,軍事才能突出的魏延排除在外。而且還給魏延背上了一個反叛的罪名。也不知道羅貫中,為什麼這麼恨魏延,非要把他寫成一個反面人物。當然,真實的歷史可能無法還原了,這個“鍋”魏延可能還得背下去。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雖然對魏延有所提防,但並沒有留什麼遺計,要馬岱誅殺魏延之類。
而楊儀之所以要誅殺魏延,很明顯是兩個人的個人恩怨,鬥爭白熱化造成的。楊儀與魏延素來不和,什麼事都對著幹,而魏延自恃功高,在朝廷中飛揚跋扈,很多的人都讓著(俱怕)他,當然,這也為他的悲劇人生,埋上了伏筆。
魏延之死,按《三國志》的描述是,諸葛亮病逝以後,楊儀按照諸葛亮計劃安排撤軍,並令魏延斷後,但魏延認為,不能因為諸葛亮一人的逝世,而放棄北伐的前途,並且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而楊儀作為丞相長史,在諸葛亮逝世後,負責前線軍務,但他並沒有接受魏延的主張。而是按諸葛亮原來的計策劃,安排各營依次撤退。魏延知道後就非常的生氣。
於是魏延就率領本部,搶在楊儀前南撤,並燒燬了棧道。並與楊儀所率的部隊發生衝突。這時魏延和楊儀都各自上表,言對方造反。後主很難定奪到底是誰造反,於是就詢問董允與蔣琬。而董允與蔣琬都替楊儀擔保。而在魏延與楊儀的衝突中,對魏延極為不利,因為楊儀有諸葛亮的遺命,所以軍隊基本上都聽楊儀的,這其中也包括魏延手下的將士。於是魏延的軍隊,很快就潰散了,魏延沒有辦法。就只帶著他的兒子和幾個親信,準備逃往漢中。而楊儀早就派出了馬岱前往追殺,當然,結果就是馬岱成功的擊殺了,勢單力孤的魏延。
很顯然,魏延一點都沒有投降曹魏的意思,不然他就不會率領自己的部隊南撒,並且和楊儀作戰。如果他真有想投魏的決心,他本可以利用自己斷後的機會。趁機率領部隊投降到魏國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陳壽對魏延謀逆被誅殺,是否是魏延有降魏之心,評價比較克觀,評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質如此,不便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