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你提的問題我查閱了《三國演義》小說,沒有曹操《觀滄海》這首詩。但是現代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第23集《大破袁紹》出現過《觀滄海》。

  • 2 # 霧都溼氣

    建安十一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征。

    曹洪等曰:袁熙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遠投沙漠。我今引兵西擊,倘劉備、劉表乘虛襲許都,我救應不及,為禍不淺矣。請回師勿進為上。

    郭嘉曰:諸公所言錯矣。主公雖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裝置。乘其不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且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

    曹操曰:奉孝之言及是。遂率大小三軍,車數千輛,望前進發。但見:

    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

    曹操勒馬登高望之,此碣石山之巔,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臨:蒼茫渾然的大海奔來眼底,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吞吐日月、含孕群星,實在是壯觀極了!曹操心如滄海,難以平靜。賦詩曰: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入詩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穩固了後方。來年遂揮戈南下,以圖統一中國。

  • 3 # 碧水青山0

    《三國演義》中沒有《觀滄海》。

    《觀滄海》一詩,表達了曹操“胸懷天下、勇於進取”之情!不符合“尊劉貶曹”。

    無論什麼版本,只要是有關東漢末年的《演義》,千篇一律都是表達“尊劉貶曹”的思想觀念!

    故而,《觀滄海》的主旨,與《演義》的思想發生衝突,故而不同時代的作者們都開會,統一裝聾作啞,對《觀滄海》視而不見!

    二、曹操祭奠郭嘉,錯過觀滄海

    按照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情節安排,是曹操忙著祭奠郭嘉,想起了銅雀臺而錯過了寫《觀滄海》的時間!

    (1)《觀滄海》一詩寫作背景

    207年秋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追殲袁尚、袁熙兄弟殘部,從烏桓得勝回師路上,經過盧龍寨,躍馬揚鞭,登臨碣石觀海時,因面對大海洪波湧起,意氣風發的曹操觸景生情而寫下了氣勢雄渾、深沉飽滿的《觀滄海》。

    《觀滄海》,詩人居高臨海遠眺,視野意境開闊,借大海的景色與形象,表現出自己氣勢宏偉的雄心壯志、容納萬物的博大胸襟。

    說得越好,越發與“尊劉貶曹”思想格格不入!

    (2)羅貫中說是曹操玩忘了寫詩

    按創作背景計算,曹操寫作《觀滄海》時間,對應《第三十三回· 郭嘉遺計定遼東》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到易州時,郭嘉已死數日,曹操哭祭:“奉孝死,乃天喪吾也!”隨後,曹操看了郭嘉的遺書,對諸將說:“不煩諸公虎威。數日之後,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諸將皆不肯信。

    因為依賴郭嘉的遺計,曹操在易州,按兵不動。夏侯惇、張遼入稟曰:“如不下遼東,可回許都。恐劉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級至,即便回兵。”眾皆暗笑。

    忽報遼東公孫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眾皆大驚。

    在曹操得到袁熙、袁尚首級之後,按歷史劇本,曹操班師回朝,應該去“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但在羅貫中的安排之下,程昱等請曰:“北方既定,今還許都,可早建下江南之策。”操笑曰:“吾有此志久矣。諸君所言,正合吾意。”

    到了盧龍口的曹操,就這樣把應該去盧龍寨,躍馬揚鞭,登臨碣石,吟誦《觀滄海》的歷史事件給忘了。

    曹操從冀州去易州不容易,什麼敵人難打與天寒地凍,什麼路途遙遠與缺糧無水。但從易州回冀州,估計就是天兵天將騰雲駕霧。

    白天,曹操還在易州,採納了程昱等人的建議,晚上就到達了冀州城!

    是夜宿於冀州城東角樓上,忽見一道金光,從地而起。操下樓令人隨光掘之。結果在金光處,掘出一銅雀。

    既有了銅雀,也已經回到冀州,他曹操現在操心的是銅雀臺的美女安樂窩,把臨海吟詩的事,忘記得一乾二淨,就順理成章了。

    當然,《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平定遼東,只是他在易州坐等桃子成熟,沒有出力出智,全是人家郭嘉遺計的功勞。估計有人提醒他曹操該去登臨碣石,曹操也不好意思去臨海表達自己宏偉的雄心壯志。

    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詩句

    明代羅貫中版《三國演義》中,只引用了一首曹操的詩,就是《短歌行·對酒當歌》,在《 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作者引用這首詩,也不是為了表達曹操的才華與求賢若渴,而為了是闡述曹操的心胸狹隘與專橫殘暴。

    赤壁大戰前夜,文武百官擺宴,曹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接著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自我前半生的總結演講。之後詩興大發說:“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曹操興致勃勃吟誦《短歌行》,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

    劉馥忽然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

    曹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

    劉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

    於是僅僅為一句話,曹操就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

    此處,寫《短歌行·對酒當歌》,目的是為顯示奸雄曹操的殘暴,只為敗了他的詩興,就親自動手殘忍殺人,連刀斧手都不喊。

    殺了人之後,曹操還要假假惺惺安慰劉馥的兒子劉熙曰:“吾昨因醉誤傷汝父,悔之無及。可以三公厚禮葬之。”人都死了,厚禮下葬有何用!目的是為顯示奸雄曹操的奸詐。

    歷史上的劉馥的確是死於赤壁之戰爆發的208年,與曹操是老鄉,都是沛華人。生前投靠曹操之後,一直鎮守合肥。《三國演義》中介紹劉馥的功績,都真實有記載,唯獨他的死,沒有歷史資料證明是曹操所殺。

    三、《反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詩句

    民國·周大荒版《反三國演義》中,許多歷史事件,都反著寫。讓喜歡劉備的人,讀了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例如,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魏延出兵子午谷取勝;總之,劉備一方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最終攻陷魏都許昌,曹操遭到亂刀分屍,蜀漢一統天下。

    《反三國演義》裡面《第十三回·銅雀臺大宴論當塗》,引用了曹操《龜雖壽》中的四句,但沒有說詩是曹操所作,而且也用在轉折詞之後。《反三國演義》原文片段:

    單說三國的曹操,詩文開八代之先河,武略冠一時之儕輩,春夏讀書,秋冬射獵,英雄氣概,比之草廬抱膝,尚覺較勝一籌!據依矮張松歌功頌德之言,他老人家也可算得姜子牙七殺三災後第一個人物,到了晚年,就該樂天知命,不料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

    在那袁紹初平、許都安枕的時候,卻在漳水河邊,起造銅雀臺,雕粱畫棟,曲室幽房,左右還架著玉龍金鳳的天橋,美人鐘鼓,充牣其中,管領春風的,卻懸缺以待喬公二女。

    這裡說,曹操做了不該做的事,做了與年齡不相稱的事!引用《龜雖壽》目的,自然是諷刺曹操。

    四、《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詩句

    任何好的作品,總少不了續集,《三國演義》也不例外。《續三國演義》,從後主劉禪(223)繼位開始,寫到東晉五胡之亂中的蘇峻叛亂被平(327)結束。

    《續三國演義》中《第一二九回·王敦謀亂害譙王》,王敦吟誦了曹操《龜雖壽》,原文片段:

    晉鎮守武昌大將軍王敦自行驕傲,及祖逖死,遂肆無忌。嘗酒後輒詠魏曹操所作《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因以手中如意敲唾壺為節以和,至於邊上盡皆敲缺而不之恤,此見其心之不在壺也。謝鯤被羈,知敦有不臣之心,乃終日酣醉,不為理事,敦亦不委以政。

    《續三國演義》中,本來沒有曹操,但作者也念念不忘黑曹操一把,安排謀反的王敦吟誦了曹操《龜雖壽》,讓亂臣賊子王敦,用曹操的詩來表達了自己的野心勃勃。

    目的自然是說,王敦是跟著曹操學壞的。或者說,曹操的詩鼓勵了十惡不赦的壞人。

    五、《演義》喜歡曹植的七步詩

    無論什麼版本,只要是寫有關東漢末年的民間文學《演義》,作者們千篇一律,不用曹操的《觀滄海》一詩。但都不約而同,爭先恐後引用曹植的七步詩!例如:

    ① 《蔡東藩後漢演義》第九十二回

    ② 《後漢演義》第九十二回

    ④ 《醉畊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第七十九回

    ⑤ 《三國演義》 第七十九回

    ⑥ 《三國志通俗演義》曹子建七步成章

    ⑦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第4部分

    引用曹植的七步詩,大家都可以酣暢淋漓地揭露一下曹家的醜聞,表達自己“尊劉貶曹”的思想觀念,就名正言順,有理有據了!

    至於曹操那一首“胸懷天下、積極進取”的《觀滄海》,大家在寫《演義》,都心照不宣地在選材時捨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生氣就想哭還想砸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