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易文史觀

    皇帝的大“殯”

    皇帝大殮之後,要將靈柩停放一段時間再進行安葬,停柩待葬稱為“殯”。殯取義於“賓”,裝載死者的靈柩將離家遠行,好像賓客,故稱。

    在周朝,人死入殮後有殯於西階的習俗,並規定天子七日而殯;諸侯五日而殯,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據《大唐元陵儀注》記載,在唐代,皇帝大殮後,執事官員將載著皇帝靈柩的靈車引人西殿安放用熬好的黍稷拌好魚臘等八筺設於棺柩的前後左右,用來迷惑螞蟻等,使它們不至爬上棺材。先用繡滿花紋的繡黼蓋上棺材,再蓋上三層承塵的布帷。用修整成方一尺、長六尺的柏木,每一根都頭向內,層層累積成房屋形狀,然後用白泥四面塗好,稱為攢宮。

    清代,喪葬制度規定,皇帝本人不論死在什麼地方,在小殮、大殮之後,必須將靈堂設在紫禁城的乾清宮中,因為乾清宮自明以來,是皇帝正式的寢宮,死後停靈於此,是取“壽終正寢”之意。但在乾清宮停放時間一般不超過27天,此後即將棺槨移送殯宮停放,稱為“暫安”。

    皇太后、皇后死後,多停靈在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在此期間,選擇吉日正式葬人陵寢,稱為“奉安”。

    清代皇帝的殯官不在同一地點,順治、康熙皇帝的殯宮在景山壽皇殿,雍正皇帝在雍和宮永佑殿。乾隆以後諸帝,除道光皇帝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外,其他均在景山觀德殿。皇太后、皇后的殯宮大多散處北京城郊一帶。

    自殯至葬有一段時間的間隔。這段時間,在生前沒有預先建造陵墓習俗的朝代,即是穿治墓穴、籌備葬禮的時間。其間隔時間的長短各朝皆有不同。先秦時期實行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的制度,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到了漢代,因為皇帝生前預築壽陵,故葬期大為縮短,都沒有遵守這一規定。

    如文帝死後7日入葬,武帝死後10日入葬,明帝死後11日而葬,章帝死後12日而葬,似乎並沒有具體停屍日期的規定。至唐、五代,葬期長短不一,十分混亂。

    宋代各位皇帝的葬期亦不相同,宋太祖趙匡胤為5個月22天,宋太宗為6個月18天,宋神宗7個月23天,宋仁宗6個月27天宋英宗7個月19天,宋神宗7個月19天,宋哲宗6個月25天。明代的帝、後葬期均未行古代“七月而葬”之說,只是皇后有梓宮發引“例不出百日”的記載,皇帝只擇吉而葬,或長或短沒有定製。明太祖朱元璋死後7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後竟停靈一年才葬入慶陵。

    山陵使

    為了處理皇帝的喪事,在五代時期和宋代專門設有“山陵使”一職。在宋代,皇帝死後,專設“山陵五使”

    山陵五使是指負責皇帝喪事的五位官員:山陵使、禮儀使、儀仗使鹵簿使和橋道頓遞使。其中山陵使統管全域性,從修建陵寢到喪葬禮儀等皆做主持,事必躬親。山陵使例由宰相擔任因為是為治喪而設,故宋人呼之為“兇相”。因“兇相”主持喪事,人們認為其身上帶有凶煞之氣,如果喪禮完畢而不辭職,就會威脅新帝的安全。

    如韓琦任宋英宗山陵使,英宗喪事辦完後仍不辭職,不久神宗崩逝;王珪任神宗山陵使,正巧哲宗不久也死了。宋人從迷信的角度考慮,認為其二者之間有一定的因果聯絡。同時,皇帝的崩逝,新帝的登基,往往是多種政治力量鬥爭的時候,作為宰相這重要權位,自然是權力鬥爭的焦點,因此,山陵使往往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最後不能不辭職。

    丟官減祿,自然就兇了。丁謂在宋真宗時任宰相,真宗死後,充任山陵使。他相信風水之說,認為在現今山陵百步以上,法宜子孫,為了讓繼位的仁宗多生兒子,因而擅移皇堂(玄宮)位置,命雷允恭領工數萬人穿治地官。挖掘中,先是土石相半,接著又出現了泉水。雷允恭害怕不能成功,中斷了挖掘,遂又回原址造陵,致使工程延期。而宋代定例,皇帝死後必須於七月內安葬才能入襯太廟受享,超期則不可。

    參知政事王曾到山陵視察,看到這種情況,就向皇帝上奏丁謂包藏禍心,故意令雷允恭擅移皇堂於絕址。太后得知此事,非常震怒,於是削去丁謂宰相官職,不久又把他貶往崖州任司戶參軍。丁謂貴為宰相,卻因為山陵一事處理失宜,致削職被貶,一落千丈,下場悲慘。

    宋神宗崩,蔡確為相,接任山陵使,靈駕發引前夕不宿於兩省。護送靈駕途中,往往自己先前行馳去數十里之遠,只求自己方便安頓,而靈駕一行在後,不能很好地照顧、安頓,山陵事畢後,又不上章求去,故被人彈効,以“為臣不恭”和“貪祿固寵”罪名罷相。章惇任宋哲宗山陵使,因大雨路壞,靈駕在泥濘中前進緩慢,致使靈駕露宿野外,遂被參劾對皇帝不恭,罷宰相,知越州,又貶為雷州司戶參軍。

    有人作詞戲之:“草草山陵職事,厭厭罷相情懷。”似是為山陵使而罷相,在人們心中已形成一種共識,以至到了南宋淳熙年間,宋高宗崩,欲差山陵五使。王季海時為宰相,深以為憂,於是就授意當時任禮官的尤袤,說當北宋全盛時,在鞏縣建陵,才差派山陵等五使;現在南宋偏安臨安(今浙江杭州),只不過是暫且攢宮於臨安,不當置五使,只派總護使就可以了。

    於是只派了一個總護使了事。王季海時任高宗宰相,並沒有罷相之嫌,他卻戰戰兢兢做了這一切故事,可見山陵使不祥已深入人心。

  • 2 # 2許雲輝

    山陵使,亦稱“山陵儀仗使”。“山陵”一詞,原指帝王或皇后之陵寢。《孔子家語》雲:“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於荊臺之上。”北魏酈道元於《水經注》中說:“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稱山陵矣。”

    山陵使,即主掌皇帝喪葬之事,由先朝宰相臨時兼任,“掌議帝后陵寢制度”,類似現今治喪委員會主任。喪事畢,山陵使必須辭職離任。唐代貞觀中年開始設定,沿用至宋。故在唐宋時期,山陵使為大禮五使之一。

    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郭子儀,在唐代宗即位後,被免除副元帥軍職,充任唐肅宗山陵使。唐昭宗被朱溫弒殺,裴樞曾任此職。宋仁宗時劉娥崩,名相呂夷簡與張士遜亦曾任是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炒出比較緊湊的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