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郝風如水

    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父母健在的時候,作為家庭開枝散頁的核心,父母在我們做兒女的每一個人心中都是家裡的頂樑柱,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父母其實就是我們心中的佛,正是有了對父母的敬畏和崇拜,所以當父母健在的時候,兄弟姐妹都能以父母為核心,平安相處,家裡不管有什麼大事小情,因為有父母做主,做兒女的也都能心服口服,正所謂心中有敬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對父母之言,我們也都能做到言聽計從,兄弟姐妹之間,不管有什麼隔閡和矛盾,都能在父母的說和和調解下相安無事。為什麼父母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便手足相害,各不相讓呢?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平時積攢的矛盾沒有得到及時的化解,其根本原因還在我們做兒女的自己,父母不在以後,兄弟姐妹便是至親至愛,這時候我們更應該互幫互敬,互諒互愛,團結一心傳承家風,而不應該以父母不在,兄弟姐妹便是平等為理由而互不相讓,斤斤計較,所謂家和萬事興,兄弟姐妹之間,無論什麼事都要以和為貴,凡是隱忍,凡是包容,凡是理解,凡是關愛,只有這樣才能組建一個和諧溫馨的大家庭家庭之間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有些事情大家各執一詞,各自為是,互不相讓,最後只能反目成仇,手足相害,所謂吃虧是福,這在家庭裡面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任何一個和諧的家庭裡面都有敢於擔當,敢於吃虧是福的人,這些人我們不要以為她是傻子,其實他心中裝滿的是愛,家庭裡面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什麼時候大家能理解到這一點?相信家裡就會再無紛爭,也真心希望每一個家庭能和諧相處,兄弟姐妹之間齊力同心

  • 2 # 薩小佛

    人類有兩個終極問題就是自何處來,往何處去。哲學上,來去有點玄妙,現在還無法解答,成為一個死結。但普羅大眾對這兩個問題是有答案的,就是自父母來,往極樂去。

    農耕文明中,“父母在,不遠遊”,忠孝是人們恪守的美德,也說明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父母健在自然是一家的主心骨,父母盡力維繫家庭的生計,做好子女的榜樣,帶領全家兢兢業業,創造著財富,或者承擔家庭不幸而出現的重負。子女無不以父母馬首是瞻。

    隨著子女長大,開枝散葉,父母依然是親情血肉相連的紐帶。逢年過節,或家庭有事,子女顧念父母的養育恩情,都會登門探訪,兄弟姐妹的情誼也在團聚中得以鞏固。即便父母老去,依然讓子女牽腸掛肚無法割捨。

    父母入遲暮之年,子女也中老年年紀。成家立業後,各自又有了子孫,重心必然在自家這一脈,負重前行,生活重擔一肩挑。雖然更理解父母養育自己曾付出的艱辛,但卻越來越沒有時間陪伴父母。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小日子要過,團聚也是越來越少。

    臨到父母辭世,忽然覺得自己好似孑然一身,來路已斷,去路蹉跎。根不在了,一根藤上結的果都成了漂萍。各自安身立命,失去了可以相親相愛的停靠點。牙齒也會咬到舌頭,長期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少不了雞毛蒜皮的矛盾,在缺少了德高望重的調停人後,這些矛盾成了彼此疏遠的理由。

    一般姐妹因為嫁出家門,是潑出去的水,跟家裡衝突的機會相對較少。而兄弟很多比領而居,如果父母生前做的有失偏駁,就會成為爭端的導火索。

    兄弟反目,激烈程度更甚於左鄰右舍。從小一起長大,知根知底,知道對方的弱點所在,所以覺得征服對方輕而易舉。其結果是父母一日不在,矛盾瞬間爆發,使兄弟反目,從此,形同陌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化年間的瓷器有些什麼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