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有意思
-
2 # 遠古的燈泡
專家預測今夏降水南北多中間少,事實是這樣的如圖,副高控制江南南部華南 陸高控制北方 中部雨水多肯定涼快了,今夏的特點是副高長期控制南方 雨帶在中部 同時北方雨帶也觸及不到,副高在南方遲遲不北上,副高強大的下沉壓制了颱風形成,今夏副高遲遲不北抬的原因據說是因為西伯利亞北極罕見高溫把冷空氣趕到更低緯度,致使往年的東北冷渦今年經常逼到北京一帶,冷渦甩出去的冷空氣壓制了副高的北抬
-
3 # 山東氣象愛好者
其實今年並沒有很反常,今年六月份為氣象史上第三熱!
今年的夏天還是很熱,華南更是熱到離譜!根據麼美國國家氣候資料中心資料,今年的6月份為1880年有氣象資料以來第三熱的6月!但是去年的6月為氣象史上第一熱的6月,偏高程度達到0.96℃。因為去年天氣太熱導致今年的高溫不值一提,這可能就是大家覺得今年氣溫偏低的原因。
從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發布的近一個月全國氣溫距平分佈圖中看到,我國大部還是被暖色(氣溫偏高)覆蓋的。
東北、華南、西南、西北地區東部和西藏地區氣溫都較常年偏高,尤其是東北和華南地區氣溫偏高2℃以上,不少地區還偏高4℃!
大家也發現了我國中間有一大塊被冷色(氣溫偏低)覆蓋,其原因不言而喻。這幾天長江流域的連日暴雨可沒少讓大家操心,這也是當地氣溫明顯偏低的原因。
從下圖為近一個月累計降雨分佈圖,降雨豐沛的藍紫色區域和上圖氣溫偏低的區域高度重合。因為連日的降雨使得華東和江南地區氣溫明顯偏低,但是隨著明後天副高的徹底北抬,上述氣溫偏低的狀態也將發生轉變,以晴熱為主。
今年臺風明顯偏少,主兇還是副高常年七月臺風生成數量為3.73個,登陸數量為2個。可是今年七月馬上結束也沒見颱風的蹤跡,今年全年也是僅有兩個颱風生成,少得可憐。
今年臺風“難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副高偏南、偏強。颱風生成首先需要較高的海溫為颱風提供能量,上升氣流、足夠的地轉偏向力、副熱帶高壓等因素也是颱風順利生成的重要條件。
但是今年副高遲遲不太上,副高持續偏南、偏強,使得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使其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擠壓了颱風生存空間!
好訊息,今年第三號颱風馬上生成隨著副高的徹底被抬,颱風的發展不再飽受折磨,最快於30號生成低壓,這樣就可以打破7月“空臺”的尷尬局面。
目前西太平洋海溫都在30℃以上,為颱風的發展提供了充沛的能量!美國氣象局預測本月末或八月初將有颱風生成,並且很可能是“雙臺共舞”,一個在華東另一個在南海附近。但是具體的路徑還需要持續觀察,目前時間跨度很大,調整的幅度也會很大。
回覆列表
2020年夏天確實溫度不算高,除了整個華南、華北北部高溫以外,其他地區整體都相對涼爽,不但涼蓆還沒有登場,甚至夜晚還需要蓋厚一點的被子。而且,影響我國的颱風也幾乎沒有生成,很多人不免產生疑惑,盛夏中的7月份馬上就過完了,為什麼溫度還這麼低。
溫度低,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因為降雨,地球上的溫度都來源於太陽照射,且照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反之照射時間越短溫度越低。降雨雲層能直接阻擋太陽直射地面,減少太陽照射時長,減緩地表升溫速度,且雨水降落地面後,蒸發也會帶走大部分熱量。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雨水都相對較多,所以整體顯得涼爽,而北方炎熱地區往往降雨也少,南方炎熱則是絕對地球緯度決定。
上圖是我國近30天總降雨量分佈圖,可以明顯看出,近一個月幾乎全國所有地區都有降雨分佈,且大部分地區在50毫米以上,100毫米、200毫米地區更是比比皆是。即便降雨量最少的地區,西北新疆一帶,以及遼西、內蒙古東部地區,30天降雨量也普遍超過了10毫米以上,這麼明顯的降雨,氣溫自然普遍涼爽。
另外一個原因是今年全國強對流活動有所增加,西風帶、高空冷渦持續在我國上空盤旋。本來在大氣環流結構影響下,中緯度地區(我國80%以上屬於中緯度)氣流應該向南北兩極輸送,但因為地球自轉有慣性力,導致中緯度氣流形成西南風和西北風。影響我國的是西南風,今年上下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高空冷渦的同時,消耗的熱量非常多,所以從北緯30度往北,大部分比較涼爽。
至於今年臺風比較少,原因是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及弱厄爾尼諾現象共同導致的。颱風最初的形成,可以看作是熱帶低壓,必須建立在“相對靜止上升氣流”的基礎上,而副熱帶高壓盛行下沉氣流,與熱帶低壓恰好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方向。今年副熱帶高壓非常強悍,且在若厄爾尼諾現象控制下,一直盤踞在我國東南沿海,不但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明顯降雨,也“壓迫”著熱帶低壓初始過程,最終表現就是颱風無法形成。
當然,全國涼爽將在8月份告別,畢竟在絕對氣候屬性面前,氣象條件對降溫幫助有限。雖然我國盛夏時節是7、8兩個月份,但高溫更多集中在8月份,從華南開始往北,長江流域、華北都會迎來大面積高溫。另外,根據氣象預測,今年3號颱風“森拉克”將在8月2號左右,在我國臺灣省東南方向形成熱帶低壓雛形,並且很大機率會形成颱風,影響我國浙江、福建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