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姑山之嵐
三國曆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劉備是盧植的學生,盧植討伐黃巾軍時,派劉備回鄉募兵。張飛和關羽拉隊伍和劉備走了。
關張在戰場啊屢立戰功,劉備才和他們多親多近,同塌而眠,恩如兄弟。劉備是貴族,又是領導。而且漢朝還沒有結拜的傳統。他們三個結拜的可能性不大。
桃園三結義是給後人看的,是對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解釋。有兄弟的人要好好對待兄弟,恩義為報,團結協作。沒有兄弟的人,結交好友,抱團取暖,也能團結一心,實現夢想。
這是一個讓人團結的典故!
-
3 # 小北史話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講的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此後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
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良好印象,一旦後人提到這3個人時,嘴邊總是不忘提及的就是“三人結義”的故事。但是,“桃園三結義”是子虛烏有的事,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那羅貫中寫“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有何意義呢?
第一個:塑造劉備重情重義的人物形象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帶有作者明顯主觀感情的書籍,羅貫中在書中讚揚劉備而貶低曹操,在早期的時候,劉備沒權沒勢,更沒有錢財,所有突出不了劉備的其他形象,於是作者就塑造了劉備重情重義的形象,而人物形象需要具體的事例來證明。所以才有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情節。
第二個:弘揚忠君愛國的思想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是小弟,但是實際上關羽年齡最大,接下來才是劉備。
在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是因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他們的理想都是建立一番工業,而劉備正好是皇室後裔,而朝廷被軍閥把持,皇帝淪為傀儡,張飛和關羽追隨劉備是為了興復漢室,所以關羽主動認劉備做大哥,提現的就是一種忠於漢室的思想。
所以說,“桃園三結義”只是作者為了劇情需要和宣揚自己的思想而虛構的故事情節。
-
4 # 歷史檔案館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戰火連天、天下大亂,無數英雄好漢紛紛想要實現自己的稱霸夢,特別是落寞的皇族劉備,一心想實現自己匡扶漢室的夢想。
劉備在沒當皇帝以前,很窮,靠賣草鞋為生,草鞋是窮人穿的,劉備在這個上面賺錢,可以看出生活給劉備的選擇性不多,當時的劉備只能靠著匡扶漢室的夢想撐下去。生於亂世,卻胸懷天下,還要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這是很難的,需要保持內心不為外物所擾的寧靜,是需要一定人生經歷與智慧的。
有人可能會說劉備有皇室血統,就像現在的明星效應,他可以打著皇室的招牌賣草鞋啊?雖然劉備有皇室血統,但是東漢末年的時候,皇族已經數以十萬計了,朝廷根本就管不過來,劉備的父親還算厲害,混了一個小官,但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留下孤兒寡母,所以劉備只好去賣草鞋。
雖然劉備很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還在青年時就能看出有做大事的潛力,首先,相由心生,劉備的耳朵特別大,手臂也特別長,站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認出,再加上劉備擅長察言觀色,還很隨和,有著很好的人緣,附近的富商也時不時的來資助一下劉備,不知不覺他就擁有了自己的團隊。
別看劉備人很隨和,但是他團隊裡的人可不是善茬,尤其是團隊的骨幹關羽就是一個通緝犯,剛殺完人逃到劉備這裡。骨幹二號成員張飛,雖然沒有作奸犯科,但是他的嗓門特別大,說話總像在吵架,就是這麼三個性格迥異的人,卻偏偏走到了一起,並且形影不離,同吃同住,睡覺都要擠在一張床上。
別看他們關係這麼好,但是他們真沒有桃園三結義,而且按年齡來算,關羽比劉備還要大一歲,小說裡的長幼順序其實是有問題的。
到了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是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當時,政局不穩,西羌戰爭持續100餘年,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民不聊生,所以引發了黃巾起義。
劉備的團隊也藉此機會,嶄露頭角,因為當時時局動盪,朝廷管不過來,劉備也參加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後,劉備終於得到了一個小官。
但是另一場鉅變來臨,朝廷為對付黃巾起義,把大權分散給了各個地方官,導致軍權分散,最終董卓帶兵佔領了都城,挾持了漢獻帝號天下。槍打出頭鳥,其他軍閥知道後心裡十分不平衡,決定聯軍討伐董卓,劉備知己知彼,知道自己手下人少,對方人多,沒有參加。
聯軍聚集了各路豪傑,加起來差不多20萬人馬,但是大家都想坐享其成,誰都不願意消耗自己的兵力,其結果是大家都按兵不動,聯軍裡有2人想幹掉董卓,一個是曹操,董卓之前想拉曹操入夥,但是曹操不喜歡董卓,但又怕被報復於是加入了反董聯軍。
最後曹操戰敗,連自己的馬都中劍死了。另一個是孫堅,孫堅這個人正義感爆棚,他當太守時底下的人都被董卓殺了,孫堅憑藉著這股正義,把董卓大軍打的很慘,董卓一著急派出呂布、華雄等大將攻打孫堅,最終呂布逃跑,華雄被殺。
別看董卓戰功赫赫,但是他也高興不了多久,因為最諷刺的是,他最信任的手下兼乾兒子趁他不備殺死了他。至於呂布為什麼殺他,《三國演義》描述說呂布是為了和董卓強美女貂蟬,才選擇了叛變,然而正史裡沒有記載過貂蟬,很可能小說為了讓它更有傳奇色彩,才添油加醋了一些。
據瞭解,呂布叛變的真正原因有兩條,一是呂布和董卓的奴婢好上了,呂布因為害怕事情敗露,先下手為強。二是董卓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呂布,所以呂布心懷不滿殺了董卓。董卓一死,反董卓大軍瞬間沒有了存在的理由,開始自相殘殺,最終大魚吃小魚,袁佔領了河北,曹操佔領了中原。
而劉備一直十分迷茫,一會兒投靠曹操,一會兒投靠袁紹,在叛變中關羽還被曹操抓了,袁紹和曹操還打了起來,即著名的“官渡之戰”,因為此時關羽在曹操那裡,劉備在袁紹那裡,昔日的好兄弟差一點就成了仇人。
但關羽還算講義氣,殺完袁紹後就立刻去找劉備了,曹操也算有情義,就這麼放走了關羽,但是劉備剛剛和關羽統一戰線,曹操就偷襲了袁紹屯糧基地,導致軍心大亂,最後全軍覆沒。曹操成為了整個北方地區的霸主。
經歷過這麼多劉備開始反省自己,覺得自己看不清局勢,痛並思痛後,覺得自己缺一個參謀,所以他放下浮躁,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
回覆列表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一段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的劇情。劉關張三人偶然結識,因為同樣的政治抱負三人走到一起,義結金蘭,從此關羽張飛對劉備生死相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在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那麼,羅貫中先生寫桃園三結義的意義何在呢?
桃園三結義其實就是為了突出劉關張三人之間的情義,突出關羽、張飛“一聲大哥,誓死相隨”的忠義!而且《三國演義》描述的蜀漢一直是正義的一方。劉備從結識了關羽張飛,才有了日後的蜀漢大業,期間兄弟之間的情義也令人動容。雖說桃園結義在正史不存在,但是人們寧願相信這種佳話是真實的,因為它已深入人心,直到現在稱呼關羽更多的是關二爺,因為美好的東西人們更願意相信它就是真實的!
桃園三結義完美的詮釋了兄弟之間的情義,完美的詮釋了關羽張飛這種萬人敵不忘初心的忠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