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慈禧太后當年跟十一國宣戰,以現在的眼光回看,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6
回覆列表
  • 1 # 歆式雜談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清政府頒佈“向各國宣戰諭旨”的背景和義和團的產生及形成過程。

    義和團是在義和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義和拳最初是乾嘉時期一個以民間秘密教門、拳會為核心的反清組織。其中有的原屬白蓮教系統的八卦教。

    義和拳改稱義和團,最早見於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摺。

    毓賢於1899年3月升任山東巡撫,曾先後八次下令禁止義和拳。而在德國強佔膠州灣後,因本人目睹教會氣焰囂張,對義和拳鎮壓也就有所鬆弛,基本沿襲了張汝梅以撫為主的政策。

    毓賢而後在處理平原事件的奏報中強調

    東省民風素強,民俗尤厚,際此時艱日亟,當以固結民心為要圖

    朝廷中有不少的官吏也都贊成其意見。

    因毓賢對其採取“撫”的策略,美、法駐華公使壓迫清政府撤換毓賢,不久後清政府改派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

    而在袁世凱頒佈嚴厲鎮壓義和團的任命不久,發生了一段插曲。

    慈禧太后欲立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黜光緒帝,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

    慈禧太后心懷不滿,載漪,剛毅等頑固派也心存怨憤。於是產生利用義和團的想法,希望袁世凱沿襲前任政策。

    1900 年1月,清政府釋出上諭說:

    “若安分良民,或習技藝以自衛身家,或聯村眾以互保閭里,是乃守望相助之義。地方官遇案不加分別,誤聽謠言,概目為會匪,株連濫殺,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

    它要求地方官吏今後“辦理此等案件,只問其為匪與否,肇釁與否,不論其會不會、教不教也”這道上諭,無異承認義和團是“自衛身家”、“互保閭里”的合法團體。

    這一年的春天,直隸、天津地區一帶的義和團趨於活躍,並出現“助清滅洋”“保清滅洋”等口號,北京的義和團活動亦由近郊地區向城內中心地帶擴充套件,焚燒教堂,打殺教民及與外國使館衛隊的衝突日益頻繁,各國使團一再威逼清政府予以鎮壓。

    “扶清滅洋”的口號,集中表示出義和團將鬥爭的鋒芒指向帝國主義侵略者,鮮明表達了華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願望。這個口號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發展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暫時降到了次要和服從的地位。

    義和團提出“滅洋”,雖然觸及了時代的救亡主題,起了廣泛吸引群眾參加反帝鬥爭的作用。但它對洋人、洋教和外來思想統統排斥,並波及輪船、鐵路、電線、機器、學堂、報館、洋書、洋服,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加緊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

    這時的慈禧太后,既沒有信心鎮壓義和團,又不敢利用義和團抵禦外國,於是決定用和平解散義和團的辦法來阻止列強的武裝入侵。慈禧太后策略上的轉變和剛毅禁止鎮壓義和團的舉動,使地方官員不得不相繼停止軍事行動,聚集在京郊各地的義和團趁勢進入北京。

    1900 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兩月以內,悉將義和團匪律剿除,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山東、直隸兩省,代為剿平”。12日,俄、英、美、法等國艦隊聚集大沽口,再次照會清政府,“若於兩月以內不能鎮撫,則各國聯合以兵力伐之”。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開始同情並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頑固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部已佔上風。

    6月中旬以後,清政府招撫義和團的態度更加明朗,團民便得以大批進入北京,出現了“ 官兵任其猖獗,城門由其出入”的情景。到6月下旬,人數逾10萬。

    6月16日,慈禧太后召開御前會議,再次宣佈暫時停止鎮壓義和團,如果外國繼續進兵,就不惜開戰。會後,她又根據各國公使的要求,派榮祿的武衛軍和董福祥的甘軍嚴密保護使館,幻想以此換取外國停止進兵。但這個幻想很快破滅了。17日,慈禧太后接到了裕祿關於列強強索大沽炮臺的奏報;同時又接到謊報,說列強要讓她歸政給光緒皇帝。這更激起她對列強的忌恨,當天召開了第二次御前會議,欲強行宣戰。由於光皇帝和主和官員堅決反對,慈禧太后只好傳令裕祿死守大沽,各省督撫派兵援京。19日,慈禧太后召開第三次御前會議,決定派王文韶、立山、許景澄前往使館,要求各公使出面勸阻聯軍勿犯北京。立山等人的奔波毫無結果,卻在這天傳來了大沽淪陷的惡訊。慈禧太后立即召開第四次御前會議,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強行決定對外宣戰。21日.清政府頒佈“向各國宣戰渝旨”,聲稱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執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由此我們可見,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有間接宣戰一說)決不是偶然的,同時也是經過一定程度的考慮而做出的決定。

    清政府宣戰之前的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奧等八國拼湊2000多人,組成西摩聯軍有天津向北京進犯。25日,由俄、英侵略軍接回天津租界。在此阻擊戰中,中國軍民打死侵略者62人,打傷228人,粉碎了西摩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宣戰前後的一系列戰役筆者不作贅述,若有朋友感興趣可自行查閱。

    在此期間,湧現了無數像大沽口炮臺守將羅榮光,直隸提督聶士成,直隸總督裕祿,新城團民首領王德成,武衛左軍將領馬玉昆,黑龍江副都統鳳翔一樣的愛國將領和軍民,他們為了國家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樑,值得後人的哀思和敬重,雖然他們由於軍備,軍事制度和指揮等方面的落後最終戰敗,也掩蓋不了他們奮力反抗外來侵略者的事實!

    義和團和清軍在北部中國的反帝鬥爭,使帝國主義膽戰心驚。英國既害怕義和團的勢力發展到它所控制的長江流域,又擔心清軍愈來愈倒向義和團。早在6月14日,英國駐上海代總領事霍必瀾就致電英國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裡,建議說:

    “我們應當立即與漢口及南京的總督達成項諒解。我們完全相信:如果他們可以指望得到女王陛下政府的有效支援,他們將在所轄區內盡力維護和平。

    這同時也是英國等帝國主義參與“東南互保”的背景。東南互保”表現了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並在推行過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的利益,維護了這些地區督撫的勢力。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雖然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但華人民敢於同帝國主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分子認識到要瓜分 “地士廣周、民氣堅勁"、“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的中國是不易實現的”。

    總而言之,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有間接宣戰一說)的做法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是莽撞的,而本質上宣戰與否對於外國侵略者來說意義不大,但宣戰卻為外國侵略者提供了侵略的藉口之一,也加大了戰後談判的難度。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更好的解決方法,個人認為應該加強戰前的軍事準備和統一調動能力,以免倉促開戰,而且晚清政府確實無力與多個列強同時開戰。

    部分史料選自: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義和團史料》上冊

    中華書局《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擇》

  • 2 # 勇戰王聊歷史

    慈禧當年,就沒把宣戰書遞交到這11個國家的領事館。

    清廷和其他國家之間,怎麼宣戰?要麼讓本國外交人員把宣戰書送到敵國在北京的領事館,蘇聯在二戰末向日本人宣戰就是這麼幹的。要麼由自己在敵國的領事館大使送戰書給敵國,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時,就是這麼幹的。結果,日本人沒算好時間,送晚了,搞了一個不宣而戰。

    而慈禧當年的《對萬國宣戰詔書》,有兩個問題。

    第一,《詔書》沒有指明是向哪個國家宣戰。在《宣戰詔書》中,清廷用的名詞是“彼等”,並沒有列舉出任何一個列強名字。在《走向共和》等影視劇中,慈禧非常霸氣的對列強挨個點名,挨個宣戰。然而,這都是假的。

    第二,《宣戰詔書》沒有送給列強領事館。這份詔書,只是一個國內的動員令,並沒有送給洋人看。而在這份《宣戰詔書》之前(6月19日),清廷只是給列強送了12份“照會”(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也收到一份),要將外國公使和使館人員全部驅逐出境。

    等到6月20日,列強開始打大沽炮臺了,清廷才在第二天,要和"彼等""大張撻伐、一決雌雄"。但是,四五天後,慈禧太后便“恢復心智”,下令停止圍攻外國使館,命榮祿去和世界列強談判。

    慈禧放縱義和團和洋人對戰,其實是“驅虎吞狼”之計。

    自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滿清的勢力就遭到了洋人和漢族官僚地主的雙重威脅。洋人在中國劃分了大片勢力範圍,洋人的地位高於滿人。漢族官僚地主也開始在地方掌權,並擁有兵權。他們控制的省份,清廷無法插手。例如:著名的刺馬案和東南互保,就是佐證。

    在這種情形下,清廷又遇到義和團運動。本來,滿清就害怕漢人老百姓團結起來鬧事。雖然義和團喊得口號是扶清滅洋。但是,慈禧也害怕,不敢對義和團下狠手,怕引起更大的民憤。再看袁世凱就不一樣了,沒啥顧慮,對義和團隨意鎮壓。於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義和團在山東混不下去了,慈禧又對義和團“曖昧”,於是,義和團就開始向直隸轉移。。。

    不過,在慈禧看來,義和團絕對是對其統治最大的威脅。這麼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放在直隸地區,誰不害怕啊。而且,按照當時清廷的思路,洋人再厲害,要的不過是錢。而義和團這樣的“暴動”就不一樣了,可能會推翻朝廷。明朝就是被農民運動滅掉的。

    所以,慈禧必須“堅定地”支援義和團,讓義和團和洋人打。借洋人的手,滅了義和團。上升到理論層面,就是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

    果然,義和團一失敗,慈禧就將責任推給幾個大臣,把自己摘乾淨了。並且,命令清軍和洋人一起剿滅義和團。

  • 3 # 楚霸王歸來

    對十一國宣戰,我們先看看發生的背景。

    義和團發展迅猛,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

    鴉片戰爭後,隨著國門的開啟,西方開始來華傳教,越來越多的傳教士深入內地傳教建立教堂。為擴大傳教,教會不分好壞的吸收教民,一些不法分子也進入教會。他們橫行鄉里,欺行霸市,使百姓與教會之間矛盾尖銳。19世紀90年代後期在直隸與山東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攻打教堂反對洋教。1900年義和團運動從山東直隸發展到北京、天津。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洋人東西嚴厲打擊。而且對外國傳教士見了就殺,凡是帶洋字的東西都搗毀,在京的外國使館也受到嚴重的威脅。

    清廷利用義和團運動想消滅列強的氣焰

    面對來勢洶洶的義和團運動,西方列強要求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組織聯軍準備入華侵略。通知清廷要他們鎮壓義和團運動,否則就兵戎相見。

    以慈禧為首的清廷打算利用義和團攻打使館區,滅一滅洋人的威風,但是光緒帝則反對對洋人開戰。為此還特意開了個御前會議,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還是依照慈禧的意思與洋人開戰。

    兵敗逃亡,北京遭殃

    開戰後,義和團久攻使館區不下,反而丟掉好些性命。1900年8月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八國聯軍在京大肆屠殺義和團及平民,還大肆搶掠,北京城裡一片狼藉。

    總結,面對洶洶的民意清廷本想利用下滅一滅列強和維新派的氣焰,奈何倉促宣戰,準備不足,最終導致京師被屠,倉皇北遁。

    假如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認認真真備戰,好好利用民意,使軍民一心,坐鎮京師好好指揮,或許還能背水一戰,抵擋住八國聯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一創業就想馬上發財…是什麼讓李子柒堅持2年沒接任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