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人有兩兒一女,小兒子在廣東打工,由大兒子照顧,女兒有時也會過來照看,但是許多年下來,老人還是一直想著小兒子的好,經常在外人身邊說自己大兒子和兒媳的不是,老是誇自己小兒子多麼多麼好,難道不知道贍養自己的是大兒子一家嗎,小兒子從來就沒照顧過,除了過年回家那幾天,這種老人到底什麼心態啊。
9
回覆列表
  • 1 # 王愛民21093333333

    一定是某些地方做的欠缺,比如態度等,老人當面不敢說,只有向老姐妹們說一下,正常現像,不用在意,人老了,和小孩沒二樣,我也是這樣的老人

  • 2 # 胖姐藏石齋

    世界上不會做錯事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死人,人死了永遠都不會犯錯。另一種是不幹活的人,不幹活的人沒有犯錯的機會。

    由此可見 ,幹活越多的人,犯錯的機率就越大,往往越不受人待見。

    這家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兒子和媳婦照顧老人很辛苦,要做很多的事情,肯定在做事情過程中會有錯誤,所以老人覺得他不好,不待見大兒子和媳婦。

    小兒子在外面打工,不用盡照顧父母的責任,做甩手掌櫃,永遠不會犯錯,距離產生的美,小兒子就變成了沒有錯誤的香餑餑。

    應驗了一句話:近的臭,遠的香。

    建議老大和媳婦一起出去打工掙錢 ,把老媽留給女兒,或者讓老媽自己過日子一段時間,感受一下沒有大兒子和媳婦的生活,是怎樣的一團漿糊。

    讓老太太親自把小兒子叫回來,照顧她一段時間,看看小兒子願意不願意回來,盡孝道照顧老媽。

    同時,也讓老媽感受一下,小兒子獨自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在贍養和繁瑣的照顧母親中是不是也會犯錯。

    有比較,有對照才會知道是哪一個孩子是最孝順的。

    作為父母不能偏心,要客觀的對待每一個孩子。

  • 3 # 空城只有舊夢在7206

    人就是這樣,不管的沒有過錯,常管的人都是錯,在外的人回來了給一點點錢,買點吃的是好孩子,在家裡的人天天忙裡忙外的反而成了不孝子

  • 4 # 石匠秦人

    人老湖塗是正常,偏心讓人很迷茫。

    固執蠻橫不講理,讓人生氣不應當。

    家家有本難唸經,忍字當頭在心上。

    人活百歲終將去,不禁使人多感傷!

  • 5 # 京都老客41118

    你說的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農村的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村老人。他們為什麼是這種心態呢?明明是大兒子照顧自己,但卻總要跨不養自己的小兒子好呢?他們這種行為不是故意的,而是標準的動物行為。

    大家必須知道,如果家庭子女眾多。往往父母生老大的時候,父母還很年輕。而生最小的時候,父母已經都四十多歲了、甚至五十多歲了。就因為這一個客觀現實,造成了不一樣的結果:第一個結果:一般老大最成才。因為客觀是父母年輕時生的,遺傳基因精力旺盛,而且父母年輕,就管教就特別嚴。所以,一般家裡老大都是比較成才,最孝順、最能體諒父母。而老小呢?那時候父母已經年紀較大了,加上前邊幾個孩子的鬧騰,父母已經沒有能力再細緻管教老小!所以,老小的長大基本上是靠哥哥姐姐幫助帶大的。也就是說,老小一般是最受寵(父母沒有精力細緻管了)。因為父母這個時候有點老人心態了,覺得哥哥姐姐都長大了,就這個老小太小,自己沒能力管了。所以,相當多的農村老人都是特別的寵最小的,可最小的往往不成器。有許多連考學都考不上。

    這個過程百試不爽。農村老人是在不自覺的過程中,慢慢的把自己的心態偏向了老小。這個偏向,不是因為老小真好!而是因為父母老了,他們管不了老小,讓哥哥姐姐帶老小,但哥哥姐姐帶老小又不是父母想要的方式,父母總是不滿意老大,可自己覺得又沒辦法!所以,從心理上總是偏向老小。

    這種偏向十分愚蠢,有許多導致兄弟姊妹成仇,極大傷害了老大及哥姐的心,但老小得到了全家人的疼愛,反而特別自私,總是理直氣壯的向哥哥姐姐索取。

    還有許多糊塗老人,最後把自己送到十分可憐地步,把自己的家產全部分給老小,卻自己要跟著老大或者姐姐!只有這樣,他們自己心理覺得才公平。

    這種現象都是無知造成,但誰也沒有辦法。作為老大,有兩個選擇:1.不和父母計較,自己盡心孝順父母就是,他們糊塗了,心理不平衡由他們,我行我素。2. 也可以滿足一下他們偏向老小的心理。只要在適當時機,鼓動父母去跟上老小生活幾年,讓他們體會一下他們的偏向,近距離感受下老小的心態,如果願意一直與老小在一起生活。那麼,老大及其他哥哥姐姐的心態也就平衡了。

    如果父母最終不願意跟隨小兒子過,又要跟隨老大過,他們以後就不會亂說了。或者再說,你們用話懟回去就是了。

    關鍵是子女這個時候必須明白,父母老了,他們一般總覺得老小最可憐這是老人心態,別去和父母計較就是了。

  • 6 # 洪大媽3

    我們家就是這種情況,我老是家裡長子,我們結婚一年後生了個女兒,當時產假是56天,婆婆公公都已退休,而我父母還在工作,小孩無人帶需要老人幫忙,找婆婆商量每個月給24元,當時帶孩的標準,我們當時工資是36元錢一個月,婆婆當時就一口回絕,不帶,將來帶一個就要帶一串,我因為是生的女孩,當時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5年後她女兒生了個兒子,不管颳風下雨天天坐車去幫女兒帶人,這讓我整樣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發誓一定要把女兒培養成有學業,有成就,現在我和女兒基本上不去婆婆家,但她兒子我老公每天還得去幫忙做飯,沒辦法誰叫他是她兒子,老太還不滿意說兒子不孝,她那女兒現在也不管她媽了。因為老了,所以老人也要首先學會做人,現在我們都老了,叉在幫子女帶人,並且還搭上工資。藉此機會祝我的粉絲和為我點讚的朋生體健康,閤家歡樂。

  • 7 # 平安喜樂1998

    也不能因為長子在照顧老人就一俊遮百醜,要看什麼話?如是實話,兒子要反省,如無中生有對老人要提出批評!(善意的)

    侍奉老人不容易!難冤產生情緒,老人老了有時胡塗!很難分清誰對誰錯。親父子爺倆,你小時他不能和你講理,他老了你也不能和他叫真!幫助父母度過晚年,人生大事!責無旁貸。

  • 8 # 農業組

    人,如果長期在一起。就容易產生矛盾。原因是人各有志。志氣各異。再者,老人本來話就多。也留不住話。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

  • 9 # 吳陳發女

    做兒女的不耍在意老人說的每句話,只耍自己問心無愧,對的起自已的良心就可,人老了就象小孩一樣,自已老了也是一樣的。

  • 10 # 夢妮子

    俗話說:抱的是長孫,疼的是么兒子。長子要生在富人家,么在要在窮人家。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般家庭的長子,出生的時候,是家裡第一孩子,父母親都非常喜歡,一但有弟弟妹妹出生後,父母親就會把愛給小的了,往往就會告訴長子,你要照顧好弟弟妹妹啊,從小擔負起照顧小的責任,時間長了就自然而然的對家庭就有一種責任感了。當父母年齡大了,自己的孩子也大了,家裡負擔也輕了一些,贍養父母的責任就落到老大的身上。長期照顧父母,長期住在一起,難免會產生矛盾,父母親老了,也會糊塗起來,加上父母心疼小的這個規律,再加上“近是仇,遠是親”,就造成了“付出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 11 # 任斯基

    老人就是那樣兒,誰在跟前兒對誰不滿意最多。但他不是真心討厭你,他們離不開你。別人聽了他們的嘮叨也沒人當真。

  • 12 # Luotieliang

    我太有感受了,這是近的臭遠的香,不管最好,像這樣的不知好歹的老人遠離讓其自理,不能自理了直接送養老院……我就事論事不要道德綁架哦!

  • 13 # 貝殼裡聽風

    不盡然。我是家裡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還是女兒。我與父母一同生活到了60歲,在漫長的歲月裡,苦辣酸甜無法語言描述。悟出了老一輩人的思想,目的十分明確,生養孩子就是為了贍養他們老的。提出問題朋友,你是長子贍養老人是你有擔當!父母當著外人說你壞話,那是老人自私自利的表現,當他們一己私利得不到滿足,反倒責備求全!雖然,天下父母都是給予兒女生命的人,但是,不必要把他們的人格看的多多偉大!多高尚!有時,他們也會經常觸碰人性的底線!你要有心理準備,這樣的老人,會愈來愈變本加厲給你添亂。他們在你家呆的沒有新鮮感了。解決問題最好辦法,跟老人談談,他們喜歡去哪個兒女家呆上一段時間。每個兒女的好與不好,讓他們評價去吧……

  • 14 # 龍龍姐8

    我大哥年輕時捱罵多,40多後父親常常訓他。他每天騎車20分來給父母做餐中飯。但哥哥讀書少,喜歡在家說小道訊息,負能量多,我們也不贊同。但父母內心最痛他。經濟對他幫助最大,幫他還欠賬,教育撫養孩子,原本父母房也準備給沒經濟能力大哥兒子。但我們都心知肚明,也明白父母苦心。哥哥病後,70多歲母親在父親推著,每天買兒子喜歡吃的菜,親自下廚。直到哥哥去世。父母心有時兇在口,痛在心。希望兒女能用心體會!

  • 15 # 暖玉

    這就是所謂的“遠香近臭”。大兒子整天照顧老人,如果十件事中有九件事做得挺到位,只有一件讓老人心裡不痛快的話,老人往往是“以一擋九”,也就是說,這一件不到位的事便抵銷了,甚至是蓋過了那九件事。

    而不在身邊的兒子,每年就過年時候回家來幾天,給老人帶禮物,和老人說話也客客氣氣,或者說是溫言暖語的,老人的心裡自然舒坦。由於彼此接觸的時間短,還沒來得及產生些許不愉快,便分開了。

    於是,老人滿腦子便是小兒子的好。尤其是當大兒子在某些地方,或是某些時候照顧得不周時,老人便會在心情糟糕的情況下,用小兒子那幾天的好,來否定大兒子偶爾的不好。

    因此,便會產生“遠香近臭”的現象。其實,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如果大兒子照顧得挺周到的話,一是說明老人有些不懂事,二是老人有可能想換個環境,去跟小兒子生活一段時間。

    我孃家對門的老人也是這種情況,小兒子每年會給老人一些錢,大兒子負責照顧。說實話,大兒子照顧得也就那樣兒。但是,老人從來不對外人說一句大兒子和兒媳的不是,因為老人很清楚,小兒子的住房特窄小,她不可能去小兒子家,因此,必須努力維持和大兒子一家的關係。

    我孃家村裡另外一位老人便是,經常在外人面前說在家負責照顧她的小兒子的不是,於是,小兒子和兒媳很生氣,便提出讓母親去哥哥家去生活,態度很堅決。

    於是,老人便去了城裡大兒子家生活,結果,半年不到,老人又回到了村裡。雖然老人並沒有多說城裡兒子和兒媳的不是,但大家心裡都明鏡兒似的,一定是大兒媳容不下她。

    老人從城裡回來後,再也沒有說過小兒子和兒媳的不是,反倒經常和外人誇小兒子一家。因為,沒有比較,便不知好與壞。之前覺得不好的,等遇到更不好的,才知以為不好的,才是好的。

    總之,對於這種情況,大可不必往心裡去。其實,外人也就是一聽而過,都理解大兒子照顧老人不易,不可能將老人照顧得十全十美。而老人對於小兒子的誇獎,外人也不會當真,如果真去小兒子家裡,老人很可能是倒過來,誇大兒子而臭小兒子。

  • 16 # FH陶15999

    照顧多了接觸就頻繁了,言行難免出現磨擦,自然就有了怨言怨氣。好壞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不必在意老人家的閒言碎語。

  • 17 # 紫羽說

    經常在外人面前說“能照顧自己生活”的孩子壞話,那是因為他(她)們從來沒管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是糊塗老人。

    我父母就是這種情況。我家只有姐妹倆個,2015年之前父母身體還可以,基本是我在管父母,當然不需要大管,由於距離遠我每週去看一次,把生活需要的東西給他們準備好即可,剩餘的事情他們自己處理。

    2015年初,老爹非要鬧著去姐姐那裡居住,我勸老爹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都這把年紀了,去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環境生活是不行的。老爹拍著桌子給我吼,說以後就是死都會死在那裡,不會再回來。

    我最後買了機票把他們送到姐姐為他們裝修的新房子裡。新環境曾經是我父母生活過20年的地方,語言方面基本沒什麼障礙,只過了3個月,我老爹就中風住院了,正好在假期,外甥把他背來背去,背上背下,出院後我老爹一條腿不能正常走路,每天行走要靠推輪椅。

    生活的不便慢慢顯露出來,我老爹還沒熟悉環境就不能正常行走了,買米、買菜、買生活用品、洗大件衣物、稍微重一點的活都落在我姐姐身上。老爹特別怕死,哪裡有一點不舒服,立刻就叫我姐姐帶去醫院檢查。

    我父母在新環境的各種不習慣也逐漸顯露出來,各種後悔不該去姐姐那裡 ,有時他們倆人還吵架,我姐姐一個人照顧兩個家身心疲憊,有時只能在沒人的地方,揹著姐夫大哭一場,回去還要再次面對兩個家庭。

    有一次大冷的天,我姐把老爹裹得嚴嚴實實,帶著(騎電瓶車,我姐不會開車)去醫院檢查,回家的路上碰到我姑姑,老爹下車和姑姑聊,說我姐這輩子沒幹啥事(意思是一事無成),恰好還被我姐聽到了,我姐那個氣呀!最後還是無可奈何送老爹回家。

    我老爹都不能完全自理了,他還說經常照顧他的女兒壞話,就是因為他離我爺爺奶奶遠,沒時間、沒機會管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照顧倆個快80歲的老人是一種什麼體會,沒經歷過照顧老人的苦,還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做到什麼什麼程度才行,這就是這些老人的心態。

    孩子需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也要感恩孩子的不離不棄,孩子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個人都不容易,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繼續!

  • 18 # liufang劉芳

    長子在家裡照顧老人,每天與老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做的事也不可能讓老人完全滿意,老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說出對長子不滿的話,如果這些話是以正常的、理性的口氣說出來,別人也不會有其他的想法;如果老人的話裡帶著情緒,別人就會認為老人是在說長子的壞話。

    有的老人不明事理,加上歲數大了,說話做事比較自我,也會說出與事實相反的話。

    程大爺已經70多歲了,他有四個子女,兩兒兩女,他一直喜歡能說會道的小兒子、小女兒,這兩個孩子嘴甜、會來事兒,專撿老人喜歡的話說,那可真是頂風能送出幾十裡,深得老人的歡心。

    可是他們兩個都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照顧老人,老人只好來到了一直不喜歡的大兒子家裡,大兒子夫妻兩個都是老實巴交的實在人,不會說不會道的,就知道一門心思的對老人好。

    大兒子夫妻孝順老人,不論是吃的、還是用的都挑好的買,家裡的事兒也不用老人操心,儘管如此,還是沒有換來老人的溫言暖語,老人經常板著臉,一副不高興的樣子。

    大兒子啥也不說,大兒媳婦心理不有些平衡了,覺得他們夫妻對老人這麼好,老人還不滿意,就提出讓老人去別的子女家裡養老。

    別的子女都說自己孝順,可一到關鍵時刻都掉鏈子了,只說不行動,根本沒有人打算接老人去養老。在外人面前說起來,都用自己忙、沒時間搪塞,大兒子媳婦說了幾次,沒有人搭茬,老人去別的子女家裡養老的事都不了了之。

    在我看來,只說不行動的子女與孝順相差甚遠,孝順老人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更重要的是行動。

    親戚遠了香,不在身邊就沒有機會產生矛盾,就會覺得對方很好,每天在一起,總會有各種小矛盾出現,尤其是遇到不明事理、喜歡挑事兒的老人,只會讓付出真心實意的子女心寒。

    題中的老人,有點偏心,既然老人喜歡小兒子,就讓老人去小兒子家裡養老,在那裡過的舒心快樂是老人的福氣,小兒子能盡孝,大兒子夫妻可以歇歇,這樣的結果是皆大歡喜。

    很多付出多的子女,得不到老人的承認,反而弄得一身不是,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出現這種情況,子女雖然生氣卻也很無奈,只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兒,其他的事只能不要計較。

    【我是劉芳,專注愛情、婚姻、家庭情感問答,感謝朋友們關注、瀏覽,祝朋友們幸福快樂!】

  • 19 # 緣生緣滅

    中國有句古話: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普通人家,大的孩子長大了,小的孩子還很小,大孩子們能參加勞動了,父母有了空閒時間,當然有更多精力來照顧么兒了,他們相處的時間多些,自然更疼得多點了。

    老大成家立業了,也成了這個家支撐門戶的新人,你的一舉一動,待人處世方法代表的是你們的一大家,當然,父母要求你就更多更嚴點,讓自己家族之人臉上有光。距父母近,又是老大,自然的你對父母的付出更多一些,這樣相處久了,各人的想法又不一樣,自然就有矛盾了,而人老了,孤獨寂寞,相應的話也多了,他們只是表達當下的心情與看法,在內心深處,老人心中自有一杆秤,誰對誰好他們心裡敞亮得很。只是,人老了,更想要親情,更思念遠方的兒子,距離遠了少有見面,因此能記得的就只是小兒子僅有的幾次回家經歷,人越老越想念遠方的小兒子,當然要念嘮念嘮了,這很正常,作為睌輩,盡到自己的心力,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於老人或傍人要怎麼說是他們的事,無須在乎這些。

    我一朋友閔二姐,她就是兩弟兄,他們兩口子出錢出力照顧公婆,逢年過節,老人生日,姐妹回家看望老人這些,都是她在操持,弟弟兩口子從不過問,也沒拿錢孝敬老人,可在公公滿七十歲時,閔二姐拿了二萬多元錢出來給他辦生日宴,而兄弟僅拿了:三百元給他爸爸,就是這三百元,公公婆婆在家裡,在外面宣講了許多次。閔二姐說,管他呢,他念就唸,幾十年了,他能拿他么兒出來唸的不就是這一次嗎?

    是的,哪個父母都念他的兒女們,貢獻越少的,父母印象越深刻,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何必介意呢,何況孝敬老人是兒女的心意,沒必要去計較誰付出的多少,盡心盡力就夠了。

  • 20 # 退休阿姨2

    這次婆婆中風進醫院,第一天老公哥哥馬上提出,老太出院以後去他家,但有要求要老二老三,每人拿十萬元給他,這還不算,他說老太去他家住房也要付租金,而且他老婆身體不好無法照顧,請兒子媳婦辭職照顧,真的無語,要十萬你憑什麼!真的想錢想瘋了,老太現在在康復醫院治療,護工費24小時一個月4500元,吃飯770元/月,床位費自己出22/天月付660元,醫藥費70歲以上老人自付段百之八,就算醫藥費15000元月,自己付1200元月總計7幹元左右一個月,老太退休金3500元一個月,5個子女分攤也只有800元至1千元一個月了,真的在老人生病癱瘓在床上時候,真正能看得出每一個子女夲質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伏天,飲食需要清淡,蘿蔔營養實惠,請問紅燒蘿蔔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