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溪水長流
-
2 # 老鐵書苑
可憐,朱允炆是個可憐至極的人。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干預,他也不會極力削藩,也就不會有朱棣謀反了。
怪就怪在朱元璋給朱允炆的班底太差。黃子澄、方孝孺雖然報讀詩書,但是鬥爭經驗不是很足,而且在當時的環境下,朱元璋把他倆留個朱允炆的原因也只是朱元璋看得到的他們的表面現象,才導致了這兩個沒有能力的人勸朱允炆削藩。
朱棣明知道削藩就是個死,能不反抗嗎?還有一點可以看出朱允炆並不是特別想削藩,在和朱棣鬥爭中,他認為自己的軍隊很強,特意下令在打仗的時候不得傷害朱棣,要活捉,畢竟是自己的叔叔,就是這樣一個還念親情的皇帝,還是被奪了皇位,能不可憐嗎?
-
3 # 歷史新檔案
明朝朱棣在稱帝以後,將建文帝的史料基本上都銷燬了。從僅從的史料中看,建文帝只給人留下了一個毫無才能的印象,或許這就是朱棣想要的效果,他銷燬了朱允炆的起居注,導致關於他的個性和他在位時國內的發展情況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可靠的記載。真實的建文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被摧毀的歷史是什麼?
朱允炆一出生就作為太子的兒子,受盡寵愛。當時的朱元璋對朱標十分的喜愛,自然愛屋及烏,對自己的這個孫子也是另眼相看。而作為皇孫出身的他,養尊處優,並且在他父親的教導下,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自小飽讀詩書,而父親朱標也學習自己父親當年的做法,為他延請名師教導。而唯一的一點就是,當時的朱標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會死的這麼早,所以根本就沒有教導自己兒子為君之道,畢竟當時朱元璋還在。
在朱標死後,朱元璋接手了他的教導,才開始教他學習為君之道,但是卻有些晚了,他的性格已經定型了。不是說他的性格不好,而是他和自己的父親很像,主修的是儒家思想,為人非常仁厚。但是朱允炆的政治手段遠遠比不上他的父親。並且他十分崇尚文治,在自己繼位以後,迫不及待的就將年號改為了建文。
在自己兒子剛剛去世百日的時候,朱元璋就將皇長孫也就是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這個是他還有十幾個叔叔再世,但是朱元璋直接跳過了自己的這些兒子,選擇了太子的兒子成為繼承人。這說明朱元璋已經考察過自己的兒子,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考慮,才最後選擇了他。並不能說他比自己的十幾個叔叔都優秀,但最起碼說明他的能力非常的均衡,綜合素質很高, 當皇帝最怕的就是偏科。
剛剛上臺的他,還沒有熟悉自己手下的班子,就開始迫不及待的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削藩。小編在查閱資料以後發現明朝的藩王和漢代的不同。手中並沒有那麼大的權利,最多也就是有些護衛,所以就不存在將封地收回而將財政行政大權收回的說法。最多就是將藩王的護衛給削除,而這些護衛騎士本質上就是要服從朝廷的調遣,遠遠不如漢代藩王手中的權力大。
這樣看的話,這個藩其實也很好削。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到自己的這幾個叔叔死了以後,直接收回就可以了。但是他的削藩方式真的很特別,他削除五位叔叔的做法全部一樣,都是直接一竿子打到底,沒有任何的緩衝過程,好好的先帝的親生兒子就變成了庶人。並且將其中的兩位直接軟禁起來,而剩下的也給驅除出了封地,這就是對待異姓王也沒有這麼果斷的,何況這還是他的親叔叔。於是就發生了湘王一家自焚的事情,並且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他在對待自己違法亂紀的叔叔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情面可講。並且他更認為身為皇室要以身作則,絕對不能姑息。當然對於自己沒有犯事的叔叔,他當然也沒有輕易做出什麼處罰。但是他的這個態度,直接就惹怒了當時的那些藩王,他的那些叔叔們。明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不同於其他朝代,這個朝代的皇權的私有化特備顯著,這個江山都被徹底打上了朱家的烙印。每年國家財政的主要支出就是為了供養朱家那上百萬的王室子弟。
而在明初的時候,藩王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各方藩王早就養成了目中無人的習慣,而地方官們根本就不敢向朝廷報告這些藩王違法的舉動。而等到他上臺以後,地方官們就開始檢舉這些藩王不法的行為,而年輕的朱允炆還是沉不住氣。直接就用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將這些違法的藩王廢黜,這就引起了當時所有皇室的高度恐慌,在他們看來,朱允炆這種向自家人下手的行為,是不能理解的。
並且他的這種行為,成功的為自己的皇叔們找到了起兵造反的理由。其實朱允炆在軍事上的素養並不低,要不然也不會一場靖難之戰打了三年,還未分勝負。並且時間拖得越長,對朱棣越不利。而朱棣則是兵行險招,直接率領大軍殺到了南京城下,而當時的內應直接打開了南京城的城門。最後他放火燒了皇宮,和自己的妻兒一起自焚而亡,死都不願意成為俘虜,結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暫的一生。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歷史中的朱允炆並不是一個無能力的皇帝,他只是缺乏時間的歷練,手段太強硬,直接導致了藩王和整個皇室的抗拒,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與整個皇室為敵。他的失敗是敗在年輕,敗在經驗不足。換個經驗豐富的人,必然不會這麼早草率削藩。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採取以時間換空間的辦法,慢慢地解決。
所以也不能說值不值的可憐,只能說讓人惋惜罷了。
-
4 # 伊斯旦丁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建文帝懦弱迂腐,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朱棣都已兵臨城下,兩軍開戰在即,他卻對手下將士言道: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命令手下不得傷害朱棣,勿是自己揹負殺叔之名,致使手下將士,做起事來束手束腳,難以成事,靖難之役中,朱棣曾三次遇到大險,皆因建文帝這句蠢話,而得以死裡逃生,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槍的給,炮的給了,他還在那裡講仁義,講道德,可見建文帝有多麼的愚不可及,可見其是被儒家思想荼毒過深,腦子燒壞了。因為他只注重表面問題,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問題,難道他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身系國家安危,關乎很多人的生死嗎?不懂孰輕孰重,不能明辨是非,此為愚,重小義而失大節,置國家安危於親情之上,此為不忠,未能守住江山,是江山易主,罔顧朱元璋生前為其鋪路,所付出的一片苦心,此為不孝,所以此等,不忠不孝,愚蠢至極之人,並不值得可憐。
(建文帝.朱允文)
結語:
總結來看,建文帝之所以削藩失敗,原因有三:
其一,削藩之事,雖是建文帝精心謀劃過,但是建文帝意志薄弱,計謀失當,加之建文帝朱允文,缺乏治國經驗,對軍隊疏於管理,縱容叛逆,李景隆連戰連敗,損失軍隊幾十萬,方孝孺曾建議,建文帝殺了李景隆,但建文帝竟然置之不理,結果李景隆大開南京方便之門,降了朱棣!
(燕王朱棣)
其二,建文帝不善用人,齊泰、黃子澄都是文人,並不擅長兵事,他卻將他們按派在管理軍事的要害位置,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李景隆本是個公子哥,建文帝卻讓他統兵掛帥,這種作為,更是建文帝的一大敗筆。
其三,建文帝不聽從諸臣建議,扣留燕王朱棣三個兒子,在京留做人質,而是愚昧無知的將他們放回了北平,致使朱棣再無顧忌。
-
5 # 鄧眼看世界
1398年,剛剛登上王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感受到了藩王對其皇權的威脅,開始了削藩行動,但是朱棣造反的起點發生在1399年,當時朱允炆手下的官員抓住了王豔王國的兩名官員,並把他們送到南京準備處死,原因是這兩個官員煽動他人做出不利於朝廷的事情。朱棣這次終於找到了進攻朱允炆的機會。朱棣利用這個機會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很快向臨近的幾個州縣發動軍事進攻,於是,長達三年的皇位爭奪戰開始了。我們都知道朱棣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成為了大明的皇帝。那麼朱允炆呢?也沒有聽說朱棣將這個侄子供養起來,朱允炆去了哪裡?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在朱棣進入皇宮之後,發現朱允炆早已沒了蹤影,只看到一套和尚的衣服,說朱允炆從南京逃了出去後,成了一個和尚。而朱棣顧念親情,他沒有繼續追查朱允炆的下落,就這樣放了朱允炆一條生路。可是,這是真的嗎?
在此記錄之前,《明史》還記錄了另一種可能性“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這裡是說,兵敗後宮中失火,建文帝不知所蹤,後來燕王派人找到了建文帝后屍體,把屍體埋葬了。
相對來說,這種描述更可信。但是,是不是建文帝自己放的火,就值得商榷了。眾所周知,建文帝是在乾隆時代被追授的諡號。可以看出,在大明朝建文帝是不能拿出來說事的。如果建文帝當時沒死。如果當時建文帝沒有死,朱棣,作為一個狠的角色,不可能不繼續追究下去。如果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為什麼朱棣沒有為他的侄子追諡?就算是他有難言之隱,但是他的後世子孫依然可以追封,何必等到乾隆年,由滅掉自己的人來追封呢?
因此,朱允炆很有可能是在朱棣入侵皇宮的當天去世的。說朱允炆逃離了南京,還成為雲南的一名僧侶。這可能是朱棣編造的故事,以掩飾他篡奪王位的事實,從而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殘忍。也欺騙了我們的後代600年!
朱允炆本來就是搶的別人的皇位,別人現在“要”回去了,朱允炆有什麼可憐的?
-
6 # 楊醫生講健康
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標早死,他沒有再立其他兒子為太子,而了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
可是建文帝還是太軟弱了些,沒有果斷削蕃,反而養虎為患,讓朱棣一步步做大。
其實歷史上皇位更迭,沒什麼值得可憐的。
如果建文帝穩坐江山,就會逐漸地削蕃,他的叔叔們就會一個個地被修理清除,死於非命。
靖難之役
朱棣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他勵精圖治,開始努力裝孫子,裝瘋賣傻,才躲過侄子的眼睛,待自己羽翼豐滿以後,才果斷髮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帝最後不知所蹤,最後歸宿至今仍然是個謎。
靖難之役
值得可憐的就是老百姓,靖難之役由於是一場十分殘酷的戰爭,因此在這場戰役中真正死去了多少人也一直都是一個未知數,根據相關的估算,靖難之役中大概死傷過五十萬人。其中,多少無辜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失去親人,才最值得同情。至於誰當皇帝,老百姓才不管那些。
靖難之役
-
7 # 孟冬廿九
建文帝可憐也可恨。朱標根基深厚,與軍功集團、儒家官僚集團都早早的融為一體了。以藍玉為首的二代軍事集團都是朱標黨,關係盤根錯節,是真親戚;宋濂這些儒臣更是早早的就圍繞著朱標,是師生。可惜這些人服朱標卻不會服建文帝,於是藍玉案發生,淮西勳貴被朱元璋一掃而空。此案中一公十二侯二伯不死,這些人還在你看看燕王敢起兵造反嗎。燕王打一個後起之秀盛庸都灰頭土臉的,真要在燕京就帶著幾萬人造反,前面是藍玉,馮勝,傅友德帶領的幾十萬大軍,能撐的住一個月嗎。可惜沒有如果。
即使燕王反了但在整個靖難之役人口資源軍事力量上都處於絕對下風。但“大明戰神”李景隆先是葬送了明軍精銳六十萬之後又在燕王兵臨城下之際開門投降,迎朱棣進城。如果沒有這個蠢貨,朱棣能翻盤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可惜沒有如果。
但建文帝也可恨。
朱棣為什麼要反,還不是建文帝削藩不給活路啊。繼位沒幾天就把周王貶為庶民,逼得湘王全家自焚,這也太狠了,不說給叔叔們錦衣玉食,連命都不想給了。朱棣不得不反啊。即使朱棣他上臺後也削藩了,並以自己為首,輔以靖難功臣構築了新的軍隊體系,多次親征,還擴大了軍隊規模。建文帝太急了,輕信文人想要證明自己,如果拖個幾年或者來個“推恩令”都不會這個後果。
還有一個最奇葩的,勿使朕負殺叔之名。
這句話字面意思是不要殺我叔叔,可是稍微想一下就明白了,這句話很腹黑。朱棣謀反肯定是死罪,肯定是要殺的。但是抓到南京砍了畢竟是長輩面子過不去。所以,朱棣一定要死,但是最好不要死在刑場上,讓他戰死或者自殺都行,唯獨不能我建文帝動手。
但建文帝說這句話,是有大問題的,想的太天真了。你都削藩了,說明大家都撕破臉了,叔叔都逼死了一個現在還在乎什麼面子。你這麼說我們幫你砍了朱棣,我們還得幫您背一個“弒叔之名”,您的孝道成全了,我們的腦袋也要掉了。那誰還敢認真砍朱棣啊。建文帝就應該說誰砍死了朱棣,加官晉爵,封王封侯。手底下人一定個個奮勇向前,一百個朱棣也都砍死了。玩命不給獎賞還掉腦袋,這是大大的不行的。
所以建文帝這個老闆很不合格。丟了皇位確實可憐但更多的是可恨可氣。
-
8 # 夏崇不可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歷史的真實性本來就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我的態度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基於我閱讀到的歷史給出的個人觀點。僅此。
在我看來,建文帝不值得可憐,建文帝丟了皇位就兩字:活該!
建文帝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曾經跟老朱探討過對於藩王的態度。老朱滿以為天下安定,兒子守邊孫子守國江山萬年。朱允炆卻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外敵入侵可以靠叔叔,要是叔叔入侵,為之奈何?”,老朱被這個問題問呆了,他也沒辦法索性聽聽孫子葫蘆裡賣的什麼彩虹屁。
朱允炆的意思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先禮而後兵。當然這和後來他登基之後火急火燎的削藩的行為是背道而馳的,我們可以排除這段歷史的真實性,但是削藩這個事最後還是發生了。至於是方孝孺、黃子澄的慫恿還是建文帝自己想要先下手為強我們不做更多推敲。
建文登基才一個月,削藩就進行的如火如荼了。進行到燕王這,朱允炆開始裝蒜了,跟手下大臣說,不要讓我揹負殺害叔叔的惡名。這不扯犢子呢麼?燕王之前,湘王都被逼的全家自焚了還想著自己孝子賢孫的名聲?當然我們依舊可以抱著懷疑的態度看待這段歷史,這都是手下人做的,他也不想染上親族的鮮血,但至少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他也沒有停止這是真的!
其實讀明史的不少人都覺得,要不是老朱誅殺那麼多能臣猛將,朱棣這樣的地方政府無論如何也是幹不過中央的。話是沒錯,這事要說全怪老朱實在是有些事後諸葛的味道。這是歷史的侷限性,人只能基於自己當下所知的一切做出決斷,誰也不能預知未來。朱棣靖難也沒想到自己能有天命!
朱允炆是真的庸才,手下有能人他不用,有良策他不採。非要做那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蠢事,要說都是方孝孺、黃子澄的鍋也不對,書生雖然不會打仗紙上談兵,到底還是有一定戰略眼光的。只是攤上這麼個虛偽假慈悲的庸主,實在是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實際上朱允炆根本就沒有輸得可能,甚至好幾次都可以直接將軍結束遊戲,可他偏不,偏要給機會朱棣,現在寫小說作者都不敢給主角配個這麼送經驗人頭的蠢BOSS,為什麼呢,這還有什麼看頭。天予弗取,反受其咎,自作孽不可活啊。
總的來說,朱允炆應該是個虛偽的人。第一他想削藩也不怕出人命,但是要虛名怕世人知道他殺親長。第二他還愚蠢,要不也不會有第一條!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嘛,不那麼聰明的人也知道這個道理吧。第三,他不是個好領導,不能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就這,好的意見也聽不見,剛愎自用。
不值得可憐,言行不一,作的要死。
以上我個人意見,僅此。
-
9 # 二師兄吃瓜
1、建文帝丟了皇位,用一名話概括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2、建文帝就象一個長在深宮的花草,沒見過真正的外面的世界,如同一個書呆子。
3、而朱棣則是一匹草原狼,他曾經櫛風沐雨,親冒矢石,其雄才大略,殺伐果斷,遠非建文帝可比。
4、這兩個人放一起,明顯看出哪個更適合做皇帝。建文帝坐江山,不出朱棣,也會出張棣、王棣,不是好耍子。
5、野史說建文帝沒死,最後逃了出去,但一去渺渺再無訊息。也許他也有自知之明,就此隱居不出吧。
6、建文帝再無蹤影,朱棣這裡卻擔了一輩子心,多方求索不得,遂有三寶太監七下南洋之舉雲。
-
10 # 清風鑑史
建文帝之所以會丟掉皇位,主要是因為他的性子不夠狠。其次是因為朱棣這個人野心太大,而且長期掌握軍權。
1、建文帝的性格
建文帝是一個非常仁慈的皇帝,在他坐上王位之後,從來沒有濫殺無辜。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是非常好的,朱元璋說自己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適合開國,所以朱元璋做了開國皇帝,而他評價建文帝的時候說這個小孩子是一個很寬厚的人,能夠做太平盛世的皇帝。由此可見,建文帝的性格是比較軟的。這樣的性格雖然能夠治理好天下,但是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優柔寡斷。他在知道朱棣想要謀反的時候,根本沒有下定決心去殺掉他,因為他覺得朱棣和自己有血緣關係。
2、朱棣的野心太大
建文帝之所以會丟掉王位,主要還是因為朱棣這個人有才能有野心。作為明朝最有才能的皇帝之一,朱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本來是朱元璋比較看好的兒子,但是因為出生的問題導致他無緣於王位。這就使得朱棣心中有怨氣,在自己的侄子坐上王位之後,他終於壓制不住自己心中的野心,準備爭奪王位。朱棣是一位奪權野獸,他對權力有非常大的慾望,這也是建文帝坐不穩王位的原因。
綜上所述,建文帝之所以會丟掉王位,一個是因為他的性子不適合與朱棣做爭鬥,另外一個是朱棣的野心太強,建文帝與朱棣比起來還是稍有遜色的。這是家族皇權之爭,談不上任何可憐之處。
回覆列表
建文帝朱允炆於1399年登基後,鑑於各地藩王尾大不掉、多行不法,遂與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橙密謀消藩,嚴重的影響到各藩王的利益。其他藩王很多被貶為平民,燕王朱棣以清君側名義起兵,而建文帝用人失當,錯用了李景隆,導致兵敗將亡,最後以失蹤告終,從一些他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丟了皇位,不值得可憐,畢竟什麼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順應天道,萬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