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6
回覆列表
  • 1 # 飄1962

    戰爭只講正義與非正義戰爭,戰爭雙方無所謂好人壞人,正義的一方如果出現叛徒了,可勉強稱為壞人,非正義的一方也只有統帥級別的勉強稱為壞人。但是,所謂成王敗寇,勝利者都說自己是正義的,又有誰敢評說呢?三國中,誰是正義的?誰為非正義?沒人說清楚吧。說曹操奸臣,可是人家上頭那才是正經天子,說人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哪個諸侯都不是省油的燈,他誰也命令不了,只是擔個“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名,他打破門閥制度,大量啟用寒門士子為政權所用,還是很深得人心的。劉備呢?與東漢劉氏政權為出五服的遠親,東漢未亡時,他就落魄得以賣草鞋為生了,董卓一亂,他搖身一變而成為劉皇叔了,憑著百姓對東漢劉氏政權還有一點兒懷念的餘情,大肆販賣劉皇叔的名號,就是正統嗎?只有羅貫中視他為正統。東吳孫氏集團,你說他代表江南士族門閥吧,還不純粹是,你說他代表寒門學子吧,也不全是,反正隔著條大江,活得挺滋潤,正義不正義的,不好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都不是好人,誰也不是壞人。用好人壞人來定義古人,太膚淺。董卓算是奸臣,奸臣就全壞得不要不要的嗎?未必。但無論如何,董卓算是個壞人。其他人,不能非黑即白地定義,那樣對古人今人都是不負責任的。

  • 2 # 嵐凌小生

    其實當時特定環境之下,真沒人好人壞人這一評價。大家都是各為其主,在那樣的一個紛繁亂世想要存活下去。必須爾虞我詐不擇手段。那都是沒辦法的事情。

    曹操現在是反面的教材,被普遍認為是所謂的壞人。但是他保全了漢朝的正統,讓漢獻帝繼續做了幾十年的皇帝。他當時完全有實力有能力可以直接廢掉他,自己當皇帝。他並沒有,而是養著他。雖然有政治目的,但是一直到死都沒有做這件事。他可以不顧個人生死去刺殺董卓。本來他大可不必這樣做,跟著他混也不錯。不還是為了天下安定。之前給袁紹何進出的計策哪一個不是定國安邦之策。

    諸葛亮現在都是正面形象,加上一些演義神話,,簡直就是神人。但是,在當時說的好聽是謀士,是的不好聽就是陰謀家。只不過他的心眼手段更高明。他在條件那麼差的環境下,一步步到最後擁有漢中之地,那一次不是用別人的資本來填充自己。赤壁之戰靠著忽悠孫權出兵,荊州就是佔著不還。明明理虧卻能說的理直氣壯。這就是手段。

    所以我認為,三國天下里,沒有好人壞人的定義。那些人物已經高於這個定義,只有利益。

  • 3 # 路之意

    三國中沒有好人壞人,諸葛亮站在吳,魏來說就是壞人。我感覺,如果真正要評好人壞人,不必看他的能力,而是看他的為人。

    如:姜維,蜀漢滅了還是繼續效忠,最後用計恢復不成自殺,忠誠呀。 張任,劉備入蜀,誓死不降,忠誠。 沮授,田豐,無論主公怎麼對他們,拼了命也要盡進忠言。 荀彧,死也反對曹操稱王,心存大漢。 諸葛亮,為了光復先帝遺志,六出祁山,星沉五丈原。 關羽,張飛無論屢受挫折,一直更隨劉老大,趙雲也是一樣。 龐德,面對自己的棺材,任然不懼關羽。 典韋,許諸,雖然都是傻呼呼的,但對曹操一心一意。此外還有很多。

    孔明算是好人嗎?

    你說孔明總應該算是好人吧?其實有很多地方他也是顧慮不周。孔明為了表現自己忠於對劉備的承諾,六出祁山,有這個必要嗎?他為什麼不能像范蠡一樣,先把漢中治理好,把宮廷安頓好,培養出一批能幹的將領,等待曹魏出現危機之後再出兵北伐,這樣可能很輕鬆就成功了。

    孔明總是覺得時不待我,可是既然已經找到了接班人,為什麼又捨不得把神聖的使命讓姜維去完成呢?孔明動不動就是張苞,動不動就是關興,兩個人總是被遣來派去,當然一定早死。如果孔明能改變一下認識,說功成不必在我,讓姜維去完成也是一樣,自己在後方好好地把糧食準備足,好好地把民風教化好,說不定東吳的百姓自己就過來了,曹魏的百姓也過來了,那根本就不用兵戎相見了。孔明想不到這些也不能苛求,我們認為他能做到那樣,已是很了不起了。如果真要吹毛求疵,哪一個人能沒有差錯呢?關羽沒有嗎?張飛沒有嗎?劉備沒有嗎?都會有。

    做人不應該太過吹毛求疵,否則搞來搞去就是把矛頭指向自己。當你苛責別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你為什麼不說說自己呢?所以,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對別人太過嚴苛,這是孔子之道。待自己嚴一點,待別人要寬鬆一些,才叫做忠厚,否則就是刻薄。君子刻薄,還像君子嗎?

    曹操算是壞人嗎?

    曹操被稱作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在三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沒有他不可能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是,在世人眼中曹操好像就成了一個亂世奸臣,其實這可真是冤枉曹操了,曹操非但不奸,而且有一顆忠誠的心。

    其實,曹操早年是不想自立的,他也曾想著去匡扶漢室,做一個輔助之臣。曹操在董卓手下擔任校尉時,竟然拿著七星寶刀去刺殺董卓,試問此時他刺殺董卓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也是為了自己?肯定不是的,因為曹操此時並沒有什麼權利,即使董卓死了,他也得不到什麼好處。而且,曹操隻身一人去刺殺董卓,即使他成功了,那他還能活得了?曹操不顧自己的性命去做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其實他是為了大漢江山,為了給獻帝劉協一個復興漢室的機會。

    即使後來曹操也沒有做什麼對不起漢室的事情。獻帝劉協從長安逃出後,一路奔波,風餐露宿,天下諸侯沒人理會,而此時又是曹操,他帶人將獻帝迎到了許昌,給他吃的,給他穿的,給他住的。可能有人會說曹操這麼做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不是為了後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至少曹操沒有讓獻帝再受奔波之苦。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曹操也不迎天子,天子去了別處,比如說天子跟了孫權或是袁紹,天子就會比在曹操處過得好?肯定不會的。所以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但是他也算是保護了天子,至少當時天子跟著他,比跟著其他人都要過得好。

    其實,從曹操本心來講,他也不想做這“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可是他清楚當時漢室已經無藥可救了,如果想要天下太平,想要百姓安居樂業,只有取漢自立。

    再看看天子在曹操這裡究竟過得如何?至少他衣食無憂,至少還有人向他三拜九叩。而且每遇大事,曹操還是會去向天子上奏,即使是要下達一些命令,他也會請示天子,雖然這種上奏與請示只是一種形式,但是至少說明曹操心中還是有天子存在的,曹操清楚誰才是天下之主。

    其實在我國曆史上做了傀儡的皇帝很多,但是能像曹操這樣對待傀儡皇帝的大臣卻不多,所以曹操也算得上是有一顆忠心,只是他知道這漢室遲早有人要取,所以他才從最初的英雄,變成了後來的梟雄。

    曹操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一位非常能幹的賢人,能文能武,他對內消滅了袁紹,呂布等人穩定了國內的和平,對外更是抗擊匈奴鮮卑等國家,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且曹操的文學造詣水平也非常高,建安風骨更是以他為開始,所以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他。

    可見,很多事情,我們真的應該從頭把自己的思路調整一下,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才會不斷地得到提升。

  • 4 # 我要嘗試一下

    人是很複雜的生命體,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好人壞人。三國時期,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將同時在一時期展現輝煌,或者你方唱罷我登場。

    評價一個人是非得失,我們應該主要看他的歷史功績,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愛國忠心於代表國家的君王。

    三國中純粹的好人,即只簡單忠於漢室的人有:劉虞、皇甫嵩、盧植、朱雋、荀彧、諸葛亮、趙雲、關羽。三國中順應歷史潮流,關心百姓疾苦的雄主有:曹操、劉備、孫堅

    忠於一方霸主的人無所謂好壞,有周瑜、魯肅、陸遜、郭嘉、程煜等。三國禍國殃民的壞人有:董卓、李儒、十常侍等。

    以上是大致說一下,請指正。

  • 5 # 陳紫日

    沒有好人,沒有壞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是非善惡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勝者為王敗者寇,哪有好人壞人之分,

  • 6 # 大國趣史

    三國中哪些是好人,哪些又是壞人?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而不應該僅憑當權者的“歷史”記載,更不可受諸如《三國演義》等小說左右。

    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好人”與“壞人”來評判。一般來說,歷史是勝利者的功勞薄,對當局不利者自然而然地會被歸於“壞人”一類。如果從大中華整體利益而言,阻礙統一或製造分裂者可歸類於“壞人”,出賣中華民族利益的漢奸可歸類於“壞人”。

    三國本身是幾個割據的政治實體,都有旨在統一別人的積極一面,也都有害怕被人吞併而故意製造割據的消極一面,因此 並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人來評價。三國中的個人也是一樣,三國人物對割據政權的“利”與“害”,也許從道義上評判更為合適,而不應該用好壞人來評價。

    如果從大中華的利益考量,最後能促進國家發展和大一統的人物,我覺得才可以稱得上“好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越到中年,越要努力,為自己找後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