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中國科舉制度自唐創立到清朝結果,據不完全統計共考出文武狀元777名,狀元年齡多數在25歲到45歲之間。

    考中狀元年齡最大的是唐代的尹樞。

    尹樞是閬州人,就是現在四川省閬中市。尹樞生於公元720年,公元791年考中狀元,時年已71歲。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故稱尹樞為“古稀狀元”。

    尹樞應試還有段軼事。那年主考官是杜黃裳,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主考沒有經驗,想不出公正選才的辦法。三場試畢後他對考生說:“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怎麼就沒有人幫我一把?”應試的共500多人,大家面面相覷。尹樞上前問:“不知您有什麼吩咐?”杜黃裳說:“沒有人寫榜。”尹樞道:“我願從命。”寫到狀頭時,杜黃裳問:“寫誰較好?”尹樞毫無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尹樞毛遂自薦做狀元,一時間轟動朝野。

    尹樞是不是年齡最大的狀元,民間是存有爭議的,傳說宋朝梁灝82歲中狀元,其實也是誤傳,從史料記載的梁灝生平看,梁灝生於公元963年,985年中狀元,年僅二十二歲。看來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非尹樞莫屬了。

    說了年齡最大的狀元,附帶說說年齡最小的狀元。宋代武狀元朱虎臣是史料中記載的年齡最小的狀元,他年僅九歲,參加了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十箭九中不說,面對朝堂之上的群臣,從容鎮定,滔滔不絕地講評《孫子兵法》,推演《諸葛八陣圖》,震驚四座,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

  • 2 # 舊事論史

    他是歷史上年紀最大的狀元,連續40年落榜,73歲因自薦成為狀元。

    說到科舉最早目的就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為了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一旦得到了賞識,你就可以一步青雲,從平民變成官員。古人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科舉可以說是在古代,最快捷走向成功的道路,因此古代有很多考生一生都在考試,我國科舉史上的傳奇人物-尹樞,他是我國史上年紀最大的狀元,曾連續40多年落榜,在73歲的時候因為寫了29個名字,直接被破例封為了狀元。

    尹樞在科舉上非常的有名,他是我國曆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一名考生,他連續考了40年都落榜,直到古稀之年73歲的時候才考上狀元。這事要從唐德宗貞元7年開始說起,在當時有一位禮部侍郎被皇上派去做了那年主考官,也給了他選擇狀元的權利,此人就是杜黃裳,在治國方面非常有一手,因此也很受皇帝器重,杜做事非常的不拘一格,當時那一屆的考生有500多人,他看了一下人太多有些為難。

    他想了一下就出了個注意,直接告訴這批考生,現在名額只有32個,但是他自己不好去挑選,希望有人可以出來說一下應該怎麼辦,當時這群考生就蒙了,一時之間沒有人上前去說,這群考生都是聰明人,害怕這是一場考驗,說好了可能只會得到賞識,說不好了就直接得罪了所有在場的人,現場一度冷場,就在這時英雄登場,一位老人走了出來,他上前說道:學生願意為大人解憂,

    說完直接拿出一筆一墨,直接寫完了29個人的名字,而且沒有一個差錯,這些人也都是當時的很有才華的人,十分的讓人信服,當時在場的人都十分的驚訝,不過看到他排的順序也都十分的佩服,但是這份名單上的29個人都有提名,唯獨少了狀元的名字,當時杜黃裳看了之後就瞪著眼問他,為何沒有狀元之名,這人應該是誰?老人輕輕抬起頭,十分自信的說道:狀元非我莫屬。

    杜黃裳當時心裡一驚,又拿起他的試卷仔細查看了一番,此人果然滿腹經綸,而且膽識過人,迷之自信,而他的自信也不是因為驕傲,而是自身有一定的實力,而且此人對那時的名人騷客也都非常瞭解,可以說對天下之事也非常的關注。於是杜黃裳就在紙上鏗鏘有力的寫了兩字,尹樞。那年他73歲

  • 3 # 東波情感

    古代科舉制度狀元年齡最大的是吳承恩。五十多歲考上歲貢生。

    人物生平

      明代,弘治十三吳承恩生於淮安府山陽縣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貧,他的父親吳銳性格開朗,奉行常樂哲學,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從小聰明伶俐,喜歡讀野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做詩文下筆立成。”

      嘉靖八年(1529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吳承恩大約5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2歲,晚年家中富裕安養歸去。

    本回答專業性由文化藝術分類達人 史曉慧認證

  • 4 # 冷月青史

    近幾天,高考成績在各地放榜。有高興地笑哭了的、有半夜放煙花慶祝的,當然還會有悶在被子裡哭的。

    不管是被名校上趕子搶人的學霸,還是一分之差沒趕上分數線祖墳沒冒煙的遺憾同學,哪怕徹底考砸了的同學。

    都不要驕傲和氣餒,擦乾幸福或遺憾的眼淚,

    你們最大的優勢是年輕,任何的選擇都是輝煌人生的起航。

    如果不信,請看看科舉制度下的古代人是怎樣面對考試的。

    有位名叫陸雲的考生參加了道光6年(1826年)的會試,會試就是禮部(相當於教育部、文化部)主持的中央級全國考試。

    和現在的高考有很多相似,沒啥稀奇的。但主考官卻被這名考生雷倒了。

    雷倒科班出身的考官,不是多麼另類的解答,而是陸雲的年齡。

    經查,考生陸雲,現年103歲,系金牌科考釘子戶。

    從乾隆初年就參加考試,不僅把在位60年的乾隆熬死了,還把乾隆的兒子、在位25年的嘉慶帝熬死了,

    如今乾隆的孫子登基當皇帝都6個年頭了,這位倔強頑固的考生,依然在考場上奮筆疾書。

    看這勁頭,不把貢院的板凳坐穿,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熬死了2位皇帝,參加考試的次數已經記不住了,卻一直久考不中。

    本著屢考屢敗、屢敗屢考的頑強不屈精神,

    陸雲從孫子考成了爺爺,又從爺爺考成了爺爺的爺爺。

    如今,他孫子的孫子都有兒子了,103歲的超級仙齡仍舊奮戰在科考第一線。

    即便放到今天,也絕對是奇聞。

    這種能把愚公移山精神堅持到百歲的人物,

    誰不感動?誰不佩服?

    誰要不服,先活個一百歲,再比高低。

    能活到這個年齡都是萬里挑一的不容易了,

    活到這歲數還耳不聾眼不瞎,腿腳還能正常。那真是十萬裡挑一的倔強了;

    關鍵還要能蘸著毛筆想著《四書五經》,寫出之乎者也,這不是神仙下凡是什麼?

    世上還有誰能達到這境界?

    估計這位陸神仙的長壽秘訣就是考試。

    考試就是畢生追求的目標,只要目標不達到,連年紀的事都忘了。

    平常讀書練腦、寫字健身,所以到了百歲的年紀還能參加高考,全憑一口倔強之氣。

    聽到爺爺輩的老人家都來參加考試了。感動得都忘記樸素節儉了,

    特別大方地賜了陸雲帶著國子監司業銜(最高學府副校長),協助祭酒工作。

    一下子,陸雲從超級百年落榜生,搖身變成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副校長。

    有人批評說,這把年紀站在重要崗位也幹不了什麼事,還擋住了有才華年輕人的位置。

    但他的模範作用,遠比一個副校長的實際工作更重要。

    在這裡,恭喜那些高考的高分的同學。也勸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人生的路不是都要像陸雲這樣鐵了心考進士,考不上就活他一百多歲,讓考官都不好意思了。

    畢竟,人生還有好多通往成功的路。

    隨便舉幾個著名古代落榜生的成功逆襲。

    羅貫中、蒲松齡、李時珍、徐霞客、唐伯虎……。

    這些如雷貫耳的大才子,其實都沒有在科舉中考取過什麼功名,

    你說這些人沒才華,鬼都笑哭了。

    但他們都落榜了。

    如果不是他們落榜了,我們又怎能看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本草綱目》這些傳世經典。

    而和他們一個考場考中的進士、狀元,我們又知道誰呢?

    所以說,條條大路通康莊,一次失利算什麼。百歲老翁還奮戰考場呢!

    只要奮進的心還在,一切皆有可能!

  • 5 # 五十言

    其他朝代不大清楚,但有唐一代,年齡最大的進士,應當是王希羽,於唐昭宗天覆元年(901)考中進士,時年73歲。

    頗為有意思的是,在這一年考中進士的人物中,除了年齡最大的王希羽外,另有幾位新進士,年齡也都不小。《容齋三筆》卷七《唐昭宗恤錄儒士》條:

    次年天覆元年放文……於是禮部侍郎社德祥奏:“揀到新及第進士陳光間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劉象年七十,柯紫年六十四,鄭希顏年五十九。”

    當時有“五老榜”之稱(曹松不算在內)。雖說唐代進士的錄取名額很少,平均每年不過30人左右,但“五十少進土”之語,其實做不得真。從實際來看,中進士者的年齡,二十至四十歲者居多,50以上才中進士者,比例並不大。

    這類大齡進士,在官場已經很難有前途。因為唐代考中進士以後,不能馬上做官,一般還得等三年,才能選授官職,叫“守選”。而六品以下者,每做完一任官(任期一般三年),除非去考制科或者吏部的“科目選”,否則同樣要等上幾年,才有下一任官做。

    沒辦法,有做官資格的人太多,而官缺又少,朝廷只能採取這種辦法。如此便造成有些人,“凡入仕三十一年,歷官四政”,也就是踏入官場三十餘年,其真正有官做的時間,不過十一二年。這就註定了大齡進士的宦途黯淡。

    正因為如此,唐昭宗念這幾位進士年齒已高,特許不需按正常程式“守選”,分別授予校書郎和正字,雖都是一種校對書籍的九品芝麻官,但也算是皇恩浩蕩了。

  • 6 # 四川人老曾
    唐代

    1.範崇凱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狀元。《玉芝堂談薈》卷二以範崇凱為本年狀元,字金卿,資州內江(今四川內江市)人,才志超卓,善屬文。玄宗於興慶宮造花萼相輝樓,以宴諸王兄弟,範崇凱獻《花萼樓賦》。玄宗評其賦為天下第一。其弟範元凱亦以文才自負,時稱“梧岡雙鳳”。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五雲:“蜀士在唐居首選者九人”,其中有“內江範金卿”。

    2.尹樞貞元七年(公元791年)狀元。《唐摭言》卷八雲:杜黃裳第一榜,尹樞為狀頭。時杜公獨自主試,未邀榜帖(同考官)。樞時年七十餘,老於舉場,遂自薦代判試卷,援毫斯須而就,考生鹹稱公道。填榜畢,唯空其元。杜問狀元為誰,樞雲非己莫屬。杜黃裳遂親筆填上尹樞大名,是謂“自放狀頭”,有唐科舉史僅有二例(另一為光啟二年狀元陸)。有趣的是,尹樞中狀元時年已71歲,9年後病逝,享年80歲。尹樞是四川也是全國年齡最大的“古稀狀元”,又是四川壽命最高的“長壽狀元”。

    因晚年登科,仕宦不顯,生平事蹟史傳無載。

    唐代科舉看重舉子聲望,行卷之風盛行,考試多走過場。尹樞是閬州(治今四川閬中)人,及第後仕履不詳。其弟尹極為元和八年狀元。楊慎所列唐代蜀中狀元,其中有“閬州尹樞,樞弟尹極”。

    3.尹極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狀元,貞元七年(公元791年)狀元尹樞之弟。《玉芝堂談薈》和《登科記考》均以尹極為元和八年狀元。易按:尹樞奪魁時年已七十,時隔二十二年,其弟又首冠,則兄弟倆年齡必相懸殊,且尹極登第時年亦老大矣。這是中國科舉史上較早的兄弟狀元,但俱因晚年登科,仕宦不顯,生平事蹟史傳無載。

    4.李餘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狀元。《玉芝堂談薈》卷二:“大和八年狀元李餘,成都人。”徐松因八年狀元為陳寬,故系李餘於七年。施子愉《〈登科記考〉補正》因長慶三年已有蜀人李餘登第,認為“此兩李餘籍貫相同,疑即一人,而《玉芝堂談薈》有誤,大和七年下李餘可刪”。《狀元譜》則舉楊慎《升庵詩話》卷五、嘉慶《四川通志》卷一百二十二,以證李餘為狀元。易按:《升庵詩話》卷五“李餘臨邛怨”條雲:“李餘,成都人,文宗大和八年狀元。”當本自《談薈》。然古人同名者甚多(唐代進士中多有同姓名者),兩李餘未必是同一人,今仍從《登科記考》。

    5.於瑰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狀元。《登科記考》原作:“於”,系據《廣卓異記》引《登科記》:“於,大中七年狀元及第。”《玉泉子》:“崔瑰,宗人瑤門生也。同年首冠於瑰。”

    6.魏弘簡(758-804)字裕之,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狀元,祖籍綿州(治今四川綿陽),至其父魏鎮方移居於吳(治今江蘇蘇州)。柳宗元《戶部郎中魏府君墓誌》載魏弘簡“由進士策賢良,連居科首”。孫注:“建中元年,弘簡中進士第。貞元元年,又中賢良。”據此可知魏弘簡為建中元年狀元,及第後授太子校書,歷桂管、江西、福建、宣歙四府為判官副使,居幕職六年,人樂與交。貞元十二年末,魏氏被薦舉入朝,任度支員外郎,轉戶部郎中,貞元二十年九月卒,年四十七。魏弘簡居官稱職,持身儉素,孝友淳厚,然生而不壽,歿而不嗣,人皆惋惜。易按:魏弘簡祖上自唐以來世居綿州,將其視為蜀中狀元未嘗不可。

    五代

    後唐:王歸樸 簡州(今簡陽)人。《玉芝堂讀薈》、《登科記》載為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狀元。雖《四川通志》不載,但據今人考證,實為狀元。

    後蜀:費黃裳 廣都(今雙流縣)人。《四川通志》載為“五代蜀,狀元”,無誤。

    宋代

    蘇易簡 字太簡,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第一。易簡長期擔任翰林學士,多次知貢舉,為宋王朝選拔出陳堯叟、孫何等優秀人才,官至參知政事。易簡雅善筆札,以文章知名,著述頗多。《宋史》、《東都事略》有傳。  易簡籍屬何縣尚存爭議。《宋史·蘇易簡傳》為梓州銅山(今中江縣廣福鄉)人。《四川通志》、《中江縣誌》亦載其墓在銅山。但《潼川志》說,蘇家先輩墓、宗族皆在鹽泉之蘇溪(今綿陽市玉河鄉)。蘇易簡之父蘇協《祖司馬墓碑》雲:“上世宦於蜀,樂左綿山水奇秀,挈宗族居焉。”(見《永樂大典》)易簡之孫蘇舜欽家傳指出:易簡寓任過後蜀劍州司馬,棄官遊歷“至左綿,尤喜其地物爽潤,遂葬親東溪鹽泉居焉。”鹽泉即今綿陽市玉河鄉。

    陳堯叟,字唐夫,閬州閬中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進士第一,授光祿寺丞,直史館,再遷工部員外郎,歷任廣南西路轉運史,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河北、河東安撫副使,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知樞密院事、籤樞密院事,至檢校太傅、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天禧六年卒,帝特為其輟朝二日,贈侍中,諡文忠。現存詩七首文六篇。

    陳堯諮,字嘉謨,閬州閬中人,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進士第一。堯諮工書法擅騎射,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時稱“小由基”。後文改武職,官至節度使,諡“康肅”。與其長兄堯叟、次兄堯佐合稱“閬苑三陳”。與唐兄弟狀元尹樞、尹極合稱“閬苑四狀元”。

    馬涓,字巨濟,《續資治通鑑》作閬中人,《宋歷科狀元錄》作保寧(閬中)人,皆泛指州、府,實為南部人。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狀元。調泰州籤書判官廳公事。徽宗崇寧元年(1102)召為臺官,有聲於時。因上疏論政事,忤丞相蔡京,被列入“元佑黨人”,罷歸,後卒於家。

    何慄,字文縝,仙井監(今仁壽縣)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第一。《宋代蜀文輯存》錄文六篇,《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收入何慄一家。

    趙逵,字莊叔,宋高宗二十一年(1151)殿試對策,“論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拔第一”,以秦檜不悅,授左承事郎、劍南東川籤書。後除校書郎,未嘗私謁檜。秦檜軟硬兼施,逵始終不附。秦檜死,遷著作佐郎兼權禮部員外郎。高宗十分賞識,稱其“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逵剛正善文,有名於時,以其文似蘇軾,號為“小東坡”。《宋代蜀文輯存》存其文十七篇。趙逵籍貫說法不一:有說資陽,有說資中,還作內江。難以確指。

    蒲信《蜀中廣記》載:蒲信,嶽池人,宋慶曆間狀元。嶽池縣城西亦有狀元崖。但《玉芝堂談薈》《四川通志》不載,新編《狀元大典》亦不載,今人楊林由先生以為應列入。

    四川大文豪蘇軾“一語失狀元

    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試後,25歲的蘇軾寫的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受主考官歐陽修和其他考官的讚賞。文章提出,刑律與獎賞應從仁愛的觀點出發,本著關心愛護百姓的基本思想,採用製法從嚴,執法從寬的辦法,多獎勵,少動刑,就可以取得民眾的擁護和自覺執行。他還舉例說:“堯之時,將殺人,皋陶(司法大臣)曰:‘殺之三(該殺,該殺,早就該殺)。’堯曰:“宥之三(要寬恕,要寬恕,還是赦免了吧)。”文章主張以教育為主,可殺可不殺者不殺,能少殺就少殺;至於獎賞,則可賞可不賞者,則賞之,這樣就會取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援。

    經歐陽修和考官們商議,決定取蘇拭為狀元。但考慮到在瓊林宴(皇帝賜新科迸士的宴會)上,皇帝可能問到唐堯和皋陶的對話,出自何經典著作,怎樣回答呢?答不出,則顯露試官學說淺薄;答錯了,涉嫌欺君之罪。於是便派參評官梅堯臣去找蘇軾落實出處。東坡回答說,堯是個慈祥寬厚的人,皋陶是個嚴肅正直的人,根據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想象他們會那樣講的。梅堯臣聽了,氣憤他說:“你年歲不大,卻膽量不小,太不嚴肅了。你怎麼能隨便地杜撰呢!”結果,蘇軾便由一甲第一名狀元降為一甲第二名榜眼。

    元代

    文允中,成都人,元至正十一年(1315)左榜狀元(右榜為蒙古人、色目人)。明萬曆《四川總志》載:允中天資高邁,無書不通,為嘉定路學政,後參加至正十一年科考,三月丙辰,經順帝親自御試策對,賜進士第一,成為漢人、南人榜狀元,授翰林修撰,出任四川儒學提舉官,終死於戰亂。

    明代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十一歲能詩,人以“神童”目之。二十四歲,舉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校《文獻通考》。後任殿試掌卷官。武宗死,世宗立,慎為經筵講官,篡《武宗實錄》。嘉靖三年(1524),世宗擬尊生身父母為興獻皇帝、皇太后,慎父首輔楊廷和偕諸大臣以違大禮諫阻,慎與同列上疏反對獲罪,兩受廷杖,切責停俸,謫戌雲南永昌。歷時三十五年含憤卒於戌所。慎著述宏富,達四百餘種,今存詩二千三百多首。

    清代

    駱成驤,字公嘨,資中人,清光緒廿一年[1895]狀元,也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他在殿試策中,引經據史,提出整軍練軍、懲治貪官、厲行節約、興修水利等四項“自強之計”,主張維新變法,到光緒讚賞,助長了“新學”在四川流行。1906年赴日本考察憲政,1912年任四川高等學校(今川大前身)校長,1922年任四川大學籌備處長,同時還在四川法政、成都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他拒任川、黔、滇三省等安會會長,並於次年代巡按使陳宦擬討袁電。駱一生不求高官厚祿,清廉自守,有“窮狀元”之稱。有詩稿《清漪樓遺稿》傳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看見程璐和思文離婚了,很驚訝,大家怎麼看,還相信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