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球科學貓
-
2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自有天地開闢以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地球的不斷索取,很多生物沒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而消亡,而人類又在挑戰生物之間的創新,比如在早的“獅虎獸”。
這次的sturddlefish 是美國的匙吻鱘魚和俄羅斯的鱘魚由人工培育出來的一個魚類新品種,是匈牙利科學家意外培育出來的。
為什麼科學家對這兩種魚感興趣呢?
不幸的是,由於人類無節制的索取,這兩種魚目前都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出於擔心,科學家急於尋求雜交新品種作為替代也無可厚非。
對於這種雜交的鱘魚新品種,界內擔心這種新的魚種會大量入侵水域,擠壓其它的魚類,據分析,沒有這種可能。
所以,談不上對生態的毀滅。
首先,這種人工授精雜交的新魚種還無法在野外繁殖,存活率不高,因為原來嘗試的“獅虎獸”就沒有成功長大。
-
3 # 來看世界呀
匈牙利科學家用上億年無交集的美國匙吻鱘和俄羅斯鱘魚進行生殖試驗,神奇而超預期地獲得具備雙方基因的雜交“新物種”sturddlefish,不過雜交動物生存能力一般不高。
匙吻鱘和鱘魚都是相當古老的水生動物,都是鱘魚家族成員,而鱘魚家族是最瀕危的古老魚類,雖然大約1億多年前就活躍在地球上,但由於環境的變遷,現在的地球不大適合它們生存,63%的鱘魚種群都有滅絕的風險,它們可以長到數米,生長也十分迅速,通常都是底棲魚類,以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以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繁殖時洄游產卵,通常在十幾度的水域中產卵,水溫高或者水溫低都不利於它們產卵。
因為鱘魚的瀕危,相關的研究比較多,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另一方面也想著人工繁育補充野外種群,我國也曾開展過中華鱘和別的鱘魚雜交培育經濟魚類。匈牙利的科學家就是在研究鱘魚生殖的過程中獲得了美國匙吻鱘(American paddlefish)和俄羅斯鱘魚(Russian sturgeon)的雜交受精卵,這兩種鱘魚通常沒有什麼交集。他們利用的是雌核發育的雜交方式,其實有點類似於孤雌生殖,鱘魚的染色體全部來自於雌魚。首先用同類雄魚的精子刺激雌魚的卵,這時卵細胞就開始產生變化,然後順勢匯入另一條雌魚的染色體,於是兩條魚就結合了。
匈牙利科學家說這是個意外,但這樣的操作過程看著可不是意外,這麼複雜的操作肯定得是人去做的。匈牙利科學家本來的預期是用這兩種沒有什麼交集、相互隔離上億年、抱著不能產生雜交種的目的進行這一實驗,但沒想到的是這樣搞一次就成功了,所以才稱這是一個意外。這個過程和自然的有性生殖是有差別的,有性生殖一般只在同類之間有用,不同的魚由於生活環境、生殖系統生殖細胞構造的差異,不同於的雌雄配體很難相互識別並結合,所以在野外很難看到跨物種的自然雜交行為,而這兩種魚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交際,自然雜交是不可能的;
通常在野外這類雜交魚無法產生,而雜交魚在野外一般也缺乏生存能力,不像它們的“父母”,生活習性等方面和父母雙方可能有一定差異,也不像它們的父母基因那麼純粹,刻印在基因中的行為指引它們在河流和相應的海域活動,雜交種在自然環境中會如何表現不得而知,可能會有比較差的生存能力,而雜交的魚一般也缺乏生殖能力,就算和兩種鱘魚相遇,大約也不會被接受,生殖力缺乏也難以產生後代,放歸野外危害可能不會多大。但是科學家並無繼續培育更多的想法,也沒有將雜交魚釋放到自然界的想法,所以也不必擔憂。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來說,生物都是具有一定的自然規律。自從科學有記錄以來,我們地球已經經歷了五次生物滅絕過程,而每次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是極少的。但是隨著恐龍滅絕之後,人類出現介入自然規律發展的情況,似乎我們地球的生態系統又在發生新一輪的鉅變,所以不少科學家都說,我們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開始了。
從如今生物的一個狀況都可以瞭解到,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出現了滅絕和消失,根據一項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透過全球綜合性的生物研究顯示,昆蟲總生物量正在以每年2.5%的速率下降,並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其中53%的蝴蝶物種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下降,而46%的蜂類物種也呈現衰退趨勢等等,這些情況都告訴了我們,地球生物群體正在大規模的減少,而不是增強。那麼在如今生態系統的情況之下,科學家們也在想辦法拯救生物群體。
“雜交合體”拯救面臨滅絕物種?對於基因技術來說,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部分生物種群變得更加強大,但是並非所有的實驗都會成功,而根據《基因》雜誌釋出的一篇報告指出,最近匈牙利國家漁業研究和創新中心繁殖出了一種性魚類,這種魚屬於“雜交”物種,是來自美國匙吻鱘(paddlefish)和俄羅斯鱘(sturgeon)之間的雜交,這兩種物種都是屬於稀缺性的生物。
但是這種雜交出來的物種並不是科學家們所想要的,而是意外造出的新物種,得到的這一種新的雜交魚類。從公佈的這種魚類情況來看,這種魚看起來非常的奇怪,是魚非魚。
所以暫時也不知道會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當然報告也沒有明確地說這種生物是否會放到野外或者說用來食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未知的,他們給這隻新的雜交品種取名為“sturddlefish”,後續如何處理不清楚,但是這值得提醒下,一切無法想象的生物種群需要謹慎。
新物種出現是創新還是毀滅生態?當然我們上面也多次強調了,這是意外的情況,所以基因的“意外組合”也是沒有辦法的,科學家們以前不相信它們會結合,這又變成了一個突發性的事件。
但是刻意的進行新物種的合體,很容易引發生態系統的問題,如果科學家們將這種新物種給釋放了,那麼在地球魚類生態系統相當於是多了一種生物,這將可能引發一些我們人類都難以想象的局面。
雖然如今地球的生態系統也變得不穩定,但是科學家們創造新物種同樣可能加速生態系統的影響。例如近些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近些生物的雜交,希望培育出新物種或者相應滅絕的物種,但是失敗率非常高,最終導致很多生物“變異”“非正常”的物種群體出現,同時還有個簡單例子說明,那就是科學家們希望透過技術將北極地區的“猛獁象”復活,想法是改變北極生態系統,所以這到底是好還是壞,真的不好說。
說得難聽一點,雖然科學家們的初衷是希望將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好,但是現實可能並非是現象的那樣,相當於是“逆轉生態”,所以這個是不好進行“判斷”的,屬於一個“雙面性”的問題。
生態系統破壞還在加劇?當然,對於人類如今來說,我們不說能不能維持生態平衡,但是破壞是還在加劇的,自從工業化以來,人類已經將地球上75%土地和66%海洋生態系統改變,所以地球的“淨土”不多了,而加上人類持續開採,破壞,大氣汙染物的排放,生態系統破壞加劇也就成為了一個趨勢。
那地球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持續下去,部分科學家說的第六次生物滅絕肯定會提速而來。
同時,當這些生物都走向了消失或滅絕,我們人類肯定也是避不開因為生態系統而帶來的影響,很多人可能會說,如今全球不是都在說移居火星嗎?當然我們應該也聽到了,那就是人類對火星的改造按照現有的技術來看,大概需要200年-300年的時間,而對於如今的生態系統破壞程度,200年-300年地球還能“挺過去”嗎?人類還能挺過去嗎?
如今的生態環境就已經在影響地球生物的滅絕或消失,以現在的速度下去,地球生命可能根本呆不了200年-300年。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我們如今應該以保護地球為“先”,然後再想火星的問題,不然等人類還沒有辦法移居到火星上去的時候,地球已經無法生存或支援發展了,這將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你覺得站在如今的生態系統問題之中,人類該先保護地球還是移居其他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