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身心1
-
2 # 一個勤勞的貧下中農
中醫講究的先瀉後補或者同時進行,這要看個人體質情況,比如有溼熱又有體虛的,一般要先清除溼熱,再根據陰陽辨證理論進行調補。
-
3 # 信天游手工小鋪
看你情況,虛證實證,還有哪個臟腑的問題。補和洩可以一起進行或者有先後。
比如有些人胃腸道弱但是又消化不良,那麼會增加腸道動力幫助排洩,同時暖中和胃,並不矛盾。
-
4 # 東楚龍野虎
有這樣幾種情況,具體情況辯證對待:
一是急緩區別。中醫有言,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當實邪在急時,必當急瀉其邪,後再補其本。比如一個人脾虛生痰,虛在脾,想斷生痰之根,必當補脾令其不再生痰。但當痰壅氣道食道,嚴重阻礙氣機執行時,此時中醫人當先瀉其痰,用吐法嘔去數升粘涎膠痰,氣道無阻,此時再補脾化痰,當事半功倍。若先補脾虛,實邪末驅,補藥壅塞,非但不能補,而且還加重痰濁瘀阻!
二是升降區別,人的氣機應當升降出入循道而行。比如老人腸道虛枯,津不潤腸,此時當增液滋陰補益腸道,令腸道滋潤恢復執行活力,此時當補為先。但是當老人六七天不大便,腹有硬矢,形成腹脹腹痛,濁氣上升形成頭昏目昏,坐臥不寧,疲憊無力,此時當急下大便,以急下存陰,所以又當以瀉為先。只有瀉除了壅阻在腸道濁便,才能立馬解除腹脹腹痛頭昏無力之症。這是降濁邪而升正氣。
三是平補平瀉。比如有人素有內寒,所謂內寒就是寒自五臟生成,也就是陽氣虛衰,此時當溫陽補氣。但內寒膠固,隱藏於經隧之間,要想溫陽補氣單純補五臟可能奏效慢,於是在溫陽補氣藥中加一些瀉藥,能很快瀉除內寒,反而加強溫陽補氣功效,相反相成,其道理在於補陽不在溫,在於利小便,透過小便這個載體將內寒瀉於體外。這叫平補平瀉,又叫攻補兼施。
所以補瀉問題,精明中醫人沒有一定之規,而是因人因時因證因地制宜,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比如產婦固然虛弱,但如果惡露未淨,必先淨惡露然後再議補虛。或攻補兼施。就是根據具體情況辨證分折,這種也是中醫難學的原因之一!
-
5 # 曾碧城祖傳中醫之家
中醫治療法則: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但臨床上經常會遇到虛實夾雜或下寒上熱、寒熱交結的病證,那該如何處理呢?“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對慢性病出現這樣的情況或虛實相當者則標本兼治”!這句什麼意思呢?就是根據臨床表現判斷是該先補還是先瀉或者補瀉同時進行。如此患者氣血虧虛嚴重伴腸炎腹痛,先瀉之必脫神,那就需要先行補氣血再瀉之;若此患者身體較強年紀較年輕,氣血虧虛不算嚴重,則可先瀉之再調理氣血。
-
6 # 辰銳9
大多數情況下是補瀉結合的。桂枝湯加個麻黃,或者桂枝湯加個大黃。或者附子,人參加這些等等。
但是如果虛到嚴重程度了肯定是以補正為主了。正氣都搞沒了有沒有邪氣已經不重要了,相當於人都快治沒了你還顧得上治病嗎,肯定是先保命補正了。
回覆列表
我先全身調理,讓患者放鬆心,注意飲食細節,睡眠質量,四季變化,根據病情發展選擇調配藥物治療,醫術整理扶正祛邪,心裡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