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劃開歷史的簾幕

    南詔國地處雲南,蒼山洱海是其根據地,離安南很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大唐如果得了安南,對南詔的威脅不言自喻了,因此,兩者必然會圍繞安南發生戰爭,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就是為了地緣形式吧!再說了,對於一個有著強烈進取心的國家來說,開疆擴土是理所當然得了,而南詔所面臨的周圍形勢,北面是吐蕃,東面是大唐,南面就是安南了,至於西面是茫茫大山,也不好過去,柿子要撿軟的捏,安南是最好的戰略方向,而吐蕃和大唐他是佔不了便宜了,因此,必須要和大唐死磕。再者,南詔沒有靠海,而安南靠海,只要佔領安南,才能獲得一片廣闊的出海口,才能不至於被大唐卡住命脈。再說安南要發展,必須使勁南下,那邊的割據勢力弱小,而且有大片的肥沃土地,要發展,必須南下,因此,安南別無出路,只能和大唐硬抗到底了。

  • 2 # 常棣tandy

    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做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邊疆地區的主要機構,屬嶺南道。唐高宗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所以安南本來就是屬於大唐的地盤。

    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唐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向土人強買牛馬,一頭只與鹽一斗。土人怨怒,引導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鹹通四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

    下面我就說說南詔國以及與唐朝的恩怨。

    一、南詔國的前世今生

    周之季世,楚威王曾遣將軍莊蹻到達滇池,遂王其地,子孫相繼稱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取滇王國置益州郡,東漢明帝增置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北)。蜀漢時,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興古(郡治宛溫,今雲南硯山西北)、雲南(郡治弄棟,今雲南姚安北)二郡,以後南朝又增置不少郡縣。

    但東晉南朝對西南土著居民,基本上採取諸葛亮的“綱紀初定,夷漢粗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的羈縻方針,但求民族之間相安無事。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亂梁,梁寧州刺史徐文盛於寧州召募得勁卒數萬人赴建康,徐文盛一走,梁在雲南的統治便告結束,雲南郡縣次第為酋豪所佔據。

    時有豪酋爨瓚跨據一方,隋朝曾遙授刺史。爨瓚死,子爨震、爨甑分統其眾。隋文帝滅陳,招懷南寧,以爨醞為昆州刺史。唐高祖武德(公元 618—626 年)初,又以爨醞子爨弘達為昆州刺史。唐太宗在位時期,唐的勢力曾進入西爨,“開青蛉(今雲南大姚)、弄棟(今雲南姚安)為縣”(《新唐書·南詔傳》。

    兩爨的分佈地區,自“石城(南詔改唐郎州為石城郡,今雲南曲靖西北)、昆川(今雲南昆明)、曲軛(今雲南嵩明南)、晉寧(今雲南晉寧東北)、喻獻(未詳)、安寧(今雲南安寧)至龍和城(今雲南祿豐東南)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彌鹿川(今雲南瀘西、彌勒一帶)、升麻川(今雲南尋甸一帶),南至步頭(今雲南箇舊西南,紅河東側),謂之東爨”(樊綽《蠻書》。

    西爨被稱為“白蠻”,東爨被稱為“烏蠻”。烏蠻分為七個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二部落分保竹子嶺;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

    “勿鄧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蠻也,五姓烏蠻也”。烏蠻“婦人衣黑繒,其長曳地。”白蠻“婦人衣白繒,長不過膝”《新唐書·南詔傳》。勿鄧地方的烏蠻、白蠻以衣服顏色作區別,其他地方的亦當以衣服顏色作區別。烏蠻居住的地區雜有少數白蠻,白蠻居住的地區自然雜有少數烏蠻。雖說按居住地區分為東爨、西爨,實際情況恐怕是錯綜複雜的。

    爨人尚鬼,謂主祭者為鬼主,每歲戶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置小鬼主”(《新唐書·南詔傳》,大鬼主之上還有都大鬼主。

    爨弘達死後,有白蠻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他襲殺了烏蠻首領孟聘、孟啟。兩爨大鬼主爨崇道又襲殺了爨歸王。爨歸王的妻子阿妊,是烏蠻部落首領的女兒,請求烏蠻出兵替她報殺夫之仇。白爨內亂,南詔乘隙出兵襲殺爨崇道等,併兼並了滇池地區。

    上面是說當南詔勢力剛推進到滇池地區時的情況。

    在洱海周圍,又是一個多民族活動中心。在隋唐之際,這個地區部落勢力的分佈,也是非常分散的,《通典·邊防典》說:“其西洱河……其地有數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處山川,不相役屬。”可見當時洱海地區還處於非常分散的狀態,還沒有統一的力量出現。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唐檢校南寧州都督韋仁壽慰撫西南,曾率兵五百人到達西洱河流域。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 647 年),西趙(在西洱河北)酋長趙磨曾率萬餘戶歸附,唐於其地置立明州。貞觀二十二年,唐的勢力向西洱河推進。

    後來吐蕃興起,役屬了西洱河流域的烏蠻、白蠻部落。由於吐蕃、唐兩大勢力都向西洱河流域擴充套件,因此居住在洱海周圍的部落就有聯合起來共同抵禦的必要。

    環繞在洱海周圍,一共有六個部落,部落的渠帥稱為“詔”,因此稱為“六詔”。這六個詔是:

    一、蒙舍詔,居住在今雲南巍山蒙化壩。

    二、蒙嶲詔,居住在今雲南彌渡。

    三、越析詔,居住在今雲南賓川西南賓居街。

    四、浪穹詔,居住在今雲南洱源。

    五、避賧詔,居住在今雲南洱源東南廢鄧川縣界。

    六、施浪詔,居住在今雲南洱源蒙次山下。

    因為六詔之中蒙舍詔居地最南,故稱“南詔”。開始時六詔“兵力相埒,莫能相壹”(《資治通鑑》唐開元十六年)。強大的吐蕃時時侵犯六詔的鄰近部落。武則天長安三年(公元 703 年),吐蕃贊普的勢力,曾到達絳域(今雲南維西、麗江一帶),並於其地置神川都督(今雲南中甸),向西洱河一帶的部落徵收貢稅。

    在這種外來力量的壓迫下,當時西洱河一帶的部落就有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吐蕃貴族奴隸主的要求。而這時六詔名義上都受唐羈縻,六詔中南詔和唐的關係尤為密切,武則天時,南詔部落渠帥邏盛炎來唐聘問,病死在長安。

    從唐玄宗開元初年起,南詔渠帥皮邏閣開始兼併五詔,到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基本統一了六詔。開元二十六年,唐冊封皮邏閣為雲南王,表明了唐對南詔統一事業的支援。皮邏閣築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作為南詔的政治中心。自此,南詔一方面抵禦來自西北方的吐蕃的進犯;另一方面,又陸續兼併滇池、瀾滄江、怒江、元江流域的各部落。

    從“數十百部落”,“無大君長”形成為“各擅一州”(《唐會要》卷九十八《昆彌國》)的六詔,這是一個進步;從六詔合併為南詔,進而統一了廣大的三迤地區,使三迤地區的經濟文化獲得充分的發展,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二、南詔與唐朝的恩怨

    天寶七載(公元 748 年),南詔王皮邏閣死,子閣羅鳳嗣立,襲爵雲南王。南詔與唐本來很和好,可是當時唐朝廷腐敗,地方大吏貪暴,“徵求無度”。閣羅鳳忿怒,於天寶九載起兵進攻唐姚州(治姚城,今雲南姚安北)都督府,殺唐雲南太守張虔陀。

    天寶十載,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進攻南詔,大敗於西洱河,死者六萬人。閣羅鳳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不得不和吐蕃聯合。吐蕃贊普封閣羅鳳為“贊普鍾(兄弟)”,號為“東帝”。

    天寶十二載,唐統治階級徵發嶺南五府之兵,由姚州都督賈瓘帶領,進攻南詔,結果全軍潰敗,賈瓘也被生俘。十三載六月,唐王朝又遣劍南節度留後李宓率兵七萬,進攻南詔,被閣羅鳳引誘至龍尾城(今雲南下關),全軍覆沒。唐統治階級發動的幾次戰爭,都失敗了。

    安史之亂以後,南詔常和吐蕃聯軍侵擾唐的西川一帶邊境。只是由於吐蕃貴族對南詔“責賦重數”,又“悉奪其險立營候”(《新唐書·南詔傳》,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南詔主異牟尋想擺脫吐蕃的役屬,在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 793 年)致書西川節度使韋皋,表示願意附唐。

    次年與唐使者在點蒼山會盟。會盟後自將大軍,敗吐蕃於神川(金沙江),燒鐵橋(雲南中甸西南金沙江上),取昆明城(今四川鹽源)。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異牟尋配合唐軍,連破吐蕃兵,生擒吐蕃大相論莽熱。南詔與唐恢復了和好關係,取得了對吐蕃作戰的空前勝利。

    到了唐太和三年(公元 829 年),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專事聚斂,不懂軍事,“障候弛沓相蒙”(《新唐書·南詔傳》。南詔權臣蒙嵯顛乘機舉兵,襲破唐的嶲(治越嶲,今四川西昌)、戎(治僰道,今四川宜賓)、邛(治邛,今四川邛崍)三州,接著攻入成都外郭,留居十日,“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及大度水(大渡河),嵯顛謂蜀人曰:‘此南吾境也,聽汝哭別鄉國。’眾皆慟哭,赴水死者以千計。”(《資治通鑑》唐太和三年)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唐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向土人強買牛馬,一頭只與鹽一斗。土人怨怒,引導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鹹通元年(公元 860 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鹹通四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

    鹹通十年,南詔兵又大舉入蜀,次年進圍成都,在唐軍民奮起抗擊下,方才退走。直到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高駢為西川節度使,出兵追擊南詔軍隊至大渡河,並於南詔入蜀要路修築城堡,派兵戍守,從此南詔不再內擾。廣明元年(公元880年),朝廷商議與南詔和戰大計,宰相盧攜、豆盧琢說:“大中之末,府庫充實。自鹹通以來,‘蠻’(南詔)兩陷安南,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徵兵運糧,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賦太半不入京師,三使(度支、戶部、鹽鐵,謂之三使)內庫由茲空竭”(《資治通鑑》唐廣明元年)。南詔的擾邊,成為唐末農民大起義發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南詔自蒙嵯巔專政以來,由於對外攻掠的需要,“男子十五以下悉發,婦耕以餉軍”(《新唐書·南詔傳》。使南詔貴族在戰爭中集積了大量財富,南詔的自由民階層則急劇分化,一部分人上升為富裕的統治階級,一部分人破產下降。南詔社會的階級變化,也反映到統治階級上層,在南詔主世隆時期,大將段宗膀殺攝政蒙嵯顛,南詔權力落入段氏手裡。公元 897 年(唐昭宗乾寧四年),南詔主隆舜又為其下所殺,子舜化真立。公元 902 年(唐昭宗天覆二年),舜化真病死,子幼,南詔大臣鄭買嗣秉國政。未幾,買嗣殺幼主,並滅蒙氏,南詔亡。

    南詔自公元 737 年皮邏閣統一六詔,到公元 902 年國亡,立國凡一百六十六年。

    (正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上班走了一天又累又困,在起點站坐公交你會給老人讓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