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宣墨先生
-
2 # 手子心說
這是一個比較繞的話題。皇上,就是指皇帝。但如果把我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稱作皇帝,那就大錯特錯了,可能是明清時期的宮廷電視劇看多的原因,沒錯,皇上是明清時期朝內大臣對皇帝的尊稱。此外的各個朝代都不把皇帝叫做皇上。
皇帝這個稱謂是非常聖神不可有絲毫侵犯的,隨便亂叫、叫錯都是欺君之罪,要掉腦袋的。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秦國嬴政開創了我國皇帝制度,”稱自己為“始皇帝”,比歷史上的“三皇”和“五帝”還要厲害,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重,這種帝制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結束。
皇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核心代表,享有國家、社會最高的權力、地位。皇帝自稱為“朕”,其他人對皇帝的稱呼在各個時期都不盡相同,稱呼也比較多。例如有陛下、官家(北宋)、萬歲(明清)、天子、聖上等等。
但之所以把皇帝叫做“皇上”,那也就是在明清時代,大臣對皇帝的尊稱,其他時代都沒有這樣的稱呼。“皇”這個字在古代是上天、光明之意,他可以給萬物帶來無限生機,所以先秦之前,國家的最高掌權者稱“王”或“皇”,也包括西周、東周時期的各個諸侯王。“王”自稱為“寡人”“孤”燈。而“帝”呢,他是萬物之主,可以有生育之功。皇為上,帝為下。合起來講,皇帝就是指天地,他是萬物之主。
-
3 # 崔文瀾
在秦始皇之前,沒有皇帝,也沒有皇上。
夏商周上三代都是邦國制,即一個總頭底下分封諸多侯國,簡稱諸侯。而這個邦國的最高元首,有時叫後(如夏之後羿,不是射箭那個);有時叫帝(如商之帝辛),而到了周代,就成了天子。其下的諸侯國,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不同,又分為宋國(商朝後裔),伯國(齊魯,姜尚和周公封國),等不一而足。所以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頭領,除了自己封王的楚國外,其他都是某某公(如齊恆公,晉文公等),到了戰國時期,真正禮崩樂壞後,才有了諸多的諸侯王。
秦嬴政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功蓋三皇,德兼五帝,所以他取三皇五帝的“皇和帝”,自稱為皇帝,這就是秦始皇,中國第一任皇帝,所以也被稱為祖龍。
皇,就是上天,也有光明的意思。“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而帝,則是后土,“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
因此,皇帝,就是天地之意。天地是什麼?天地是萬物之宗,所以最高統治者自稱為天地,實際上就是告訴世人,我是天地之間第一人,是萬物之主。
而皇帝有時候也被稱作皇上,是皇帝的另外一種叫法而已。皇上,皇即上天,皇上似乎就是天外天之意?如果把皇帝和皇上硬要找出一點區別的話,那就是皇帝更用於書面語或正式場合,而皇上的叫法則更偏重於口語或非正式場合。
比如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的那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總不能寫成是奉天承運皇上詔曰吧。
-
4 # 今天有點萌
眾所周知,我國封建帝王時代,最高統治者都叫皇帝,這一稱號多見於官方檔案或正式場合中。至於臣子和老百姓,都敬稱帝王為皇上。多見於口語或呈遞的奏摺等非正式場合。
然後呢,“皇帝”這一稱謂,始於秦朝秦始皇,終於清朝。在秦朝以前,最高統治都都不是稱“王”,就是稱“皇”或稱“帝”。
到了明清時期,大臣就直呼最高統治者“皇上”。關於這個叫法,百度上還搜到了一個歷史典故。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所有稱作皇上。
回覆列表
這裡首先要告訴題主了,其實“皇上”這個稱呼在古代用的並不多,清朝以後才發展成為主流稱呼的。
皇上在古代中國、越南是對君主的一種敬稱,主要作為對皇帝的第三人稱(他),用作第二人稱(你)主要流行於明清時代。至清朝時,發展成為對清朝皇帝的主要敬稱。
古代稱呼皇帝,不同時間段的稱呼方式其實也不盡相同,不過比較常見的稱呼方式應該是“陛下”而不是“皇上”。
“陛下”是什麼意思?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對“陛”字做了以下的解釋:“陛。升高階也。從 。坒聲。”指的是天子御座下的臺階。
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陛下”一詞是臣子對皇帝的尊稱,在此之後“陛下”這個詞就流行開來了。
不只是“陛下”,你比如說在宋朝,臣子稱呼皇帝的方式就是“官人”,這跟別的朝代又大不相同。
“官家”這個稱呼,其實早在宋朝之前就被人拿來稱呼皇帝了,不過這個詞以前用的應該是非常少的,只在一些資料裡有記載。不過宋朝這個詞就流行開來了,也算是翻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