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此去晴空萬里
-
2 # 嵐凌小生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多次以少勝多,戰勝秦軍。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閉口都是談軍事,幾乎沒有人能說的過他,因此他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還說:“將來趙國如果用他為將,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入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廉頗雖年事已高,但對於打仗很有實戰經驗,使得秦軍一敗再敗。秦國認為不能再這樣拖下去了,於是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說“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果然,上當受騙的趙王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並且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訴我們,理論固然重要,但要結合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搬硬套書本上的東西是行不通的。如果理論不能為實際所用,那就是做無用功,甚至適得其反。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3 # 國強zhang88888888
央視影音百家講壇馬駿品讀孫子兵法的孫子兵法的形篇有名句,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意為找到敵漏洞而取勝之道。美國的漏洞又是美軍強項,即以稀土材料加工成的資訊電子戰優勢和隱身電子戰戰鬥機轟炸機優勢及太空工業化優勢。要在地區局勢掌控能的軍事實力有作為,必發展高科技工業化的隱身電子戰戰鬥機隱身轟炸機和太空衛星偵查定位資訊化戰爭優勢,才能以殺雞用牛刀而取勝。如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伊拉克被像漢朝張良謀士使詐使伊拉克銷燬遠端彈道導彈,又在美國設伊拉克禁飛區不起飛一架轟炸機和電子戰預警機,那麼地面上的s300防空導彈榴彈炮重型坦克幾萬輛全皆為廢鐵,直等美國衛星偵查定位導彈的戰斧巡航導彈一鍋端,在美國幾百架戰鬥機日夜轟炸下僅一個月倒臺,這說明什麼,以前古戰爭為馬上得天下而今為戰鬥機上得天下,防空導彈戰鬥機攜帶導彈就像古代弓弩。說明高科技工業化特別其中的航空工業化航天工業化資訊化技術電子工業化發展沒有優勢國家安全沒有保障。而一旦技術優勢超過美國時如華為5g技術超過美國
-
4 # 野駱駝9777
“紙上談兵”典故是產生於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的趙括嗎?有何背景?
耶駱駝回答;
題主說的一點錯都沒有。
這正是史裡面記載《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一個歷史典故。
典故里面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這人從小熟讀兵書,深喑戰法,自以為是,兵書戰策理論缺乏實踐檢驗,照搬教條主義,最終導致徹底失敗。趙括自己也被秦軍統帥白起手下計程車兵射殺,沒有統帥的40多萬趙軍將士,兵敗如山倒,統統被活捉後,全部被白起坑死。
史上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趙國由勝轉衰,秦王統一中國的關鍵一戰。
趙國君王因為把自恃才高,外強中乾,只知吹噓,忘乎所以,徒有華麗鮮豔外表的無能之輩趙括,尊為三軍統帥,不能知人善任,最終毀了自己和國家。
【用兵者,詭道也;】
指揮官作戰的準則,最最重要的是根據形式的變化,而採用不同的戰術,更可貴的是,能夠準確掌握部隊將士的情況,根據敵情有沒有變化?耐心等待時機。
兵法上策:控局能力。根據情況,隨時發生的變化,採取相應的策略戰勝敵軍,就稱得上是用兵如神。
我國著名的無階級軍事家,戰略家,革命家粟裕,在30多年長期的軍事革命鬥爭中,百戰百勝,被尊稱為常勝將軍。
回看這位軍事偉人的履歷,他並不是師出名門軍事院校,只是在湖南師範第一師範學校畢業。
仗打得好,讓國內外敵人高階將領望而生畏。
這是一個軍事家,在長期軍事實踐鬥爭中,積累形成的經驗教訓深刻總結。
【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飛機加大炮。】
這不是事出偶然,這是我們的每一位軍事前輩們首先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去擴大戰果,爭取更大的勝利。
“紙上談兵”談的再好,脫離了實踐經驗,肯定也是一塌糊塗,一無是處,最終必然遭到可憐的失敗。
“紙上談兵”侃侃而談,害人不淺。
耶駱駝2020年7月23日
-
5 # 歷史百川
“紙上談兵”典故產生於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趙括,現指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先談談趙括,司馬遷是這樣記載的: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趙括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趙奢,正所謂虎父無犬子,父親是身經百戰的戰神,兒子也是軍事理論豐富的將帥之才,甚至在軍事理論方面,趙奢也不是趙括的對手。有趣的是,兒子如此優秀,趙奢卻從來不誇獎兒子。如我們現在,子女很優秀的話,身為父母,一定是毫不掩飾的誇獎或者在別人面前炫耀。趙奢的做法令人不解。
趙括這樣解釋: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打仗,那是關乎生死的地方,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趙括理論知識豐富,無人能敵,但是在他們談論兵法的時候,趙奢把打仗形容的太簡單了。一個“易”字,也是讓趙括“名垂千古”的原因。
長平之戰,是關係戰國末年局勢走向的關鍵戰役。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韓國希望割讓上黨郡平息戰火,上黨郡郡守卻帶領上黨郡投入趙國,趙王眼紅上黨郡,接納上黨並與秦國結仇,秦國認為自己被戲耍了,傾全國之力攻打趙國。而趙國派廉頗出戰採取只守不攻的策略,與秦國對峙3年之久。
對峙時間過長,秦趙雙方國內糧草跟接不上,亟需一場決戰,結束戰爭。趙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場的。
前面說了,趙括敗就敗在一個“易”字。雖然史料並沒有詳細記載長平之戰是如何打的。但是司馬遷卻說了這樣的話: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趙國替換主帥一事鬧的風風火火。秦國又豈能不知道?又豈會沒有應對之策。但是,趙括至,就立馬出兵攻打秦軍。趙括剛到戰場,身負皇命,為了完成趙王的委託,急躁出兵,本無可厚非。但正如趙奢所言,趙括把打仗想的太簡單了,並沒有做好全域性的規劃,草草出兵,沒有將秦軍部署,兵力,人員變動調查清楚。
與此同時,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秦軍斷趙國的後路也顯得太簡單了,趙軍一點防備都沒有。這架勢,完全就是傾全軍之力與秦軍展開生死一戰,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或許在趙括看來,趙國有胡服騎射改革,在軍事領域完全不弱於秦軍,卻忘了戰場並非競技場,沒有什麼公平可言。
回覆列表
是的,“紙上談兵”這個典故產生於戰國時期,主人公是趙國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他是趙軍主帥。
趙括自年少就熟讀兵書,所以在談論軍事上,他的理論無人能比。他的父親趙奢也難不倒他,但趙奢也看出了兒子趙括的問題所在,驕傲自滿。所以他說,將來趙國不用趙括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趙括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不久,趙奢的話就成真了。前259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打起來了。公元前260年,趙括統率20萬大軍,來到長平,廉頗只好交出兵符,自個兒回家。趙括總共率領四十萬大軍,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他下達命令:如果秦兵再來進犯,一定要迎頭痛擊。如果敵人被打敗,一定要馬上乘勝追擊,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可。
然而,趙括只知紙上談兵,不會臨陣應變,那邊白起故意打了幾陣敗仗,他就認為勝利在眼前,貿然追擊。
沒想到,這是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而,趙括只知紙上談兵,不會臨陣應變,那邊白起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並且把趙括的後勤切斷。
趙括前後被圍了46天,吃完了牛馬,開始出現互相吃人的現象。沒辦法,趙括4次帶兵想衝出重圍,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談何容易。在第四次突圍時,被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群龍無首,剎那間全軍崩潰,只能選擇投降。投降的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