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藝術人生多姿多彩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南宋著名女詞人。她為我國詩詞創作和詩詞理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她的詞流傳至今的有很多,大約有四五十首。儘管數量不多,但是其思想性、藝術性都很高。

    明代楊慎旁評價她:“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觀)、黃九(庭堅)爭雄,不獨雄於閣也。”清代李調元說:“易安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吳文英)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周邦彥)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李清照是標準的婉約派詞人,她善於把自己真切的情感,藉助詞這一文學藝術形式,表達得委婉柔美意蘊含蓄,這也自然成了李清照詞的主要特點。

    1、 情真意切的內心思想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深層思考後的最本質的反映,是作者真情實感的具體表現。李清照的詞之所以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內心,令世人吟誦不衰,其原因就在:

    一方面她真實地描寫了在動盪不定的社會背景下,自己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

    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飾地傾訴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萬千感慨。美好而純真的少女情懷,幽怨深摯的閨情相思,顯得真摯而懇切。靖康之變後,那顛沛流離、孤苦伶仃的苦難生活,字字句句,都是從作者心底湧出的歌,是作者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首先,在李清照的愛情詞中,她敢於衝破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坦率地表達對愛情生活的真實感受。展現人性最本真、最美好的一面如《蝶戀花,離情》:

      暖雨睛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詞中,李清照真摯大膽地寫出了與心愛的丈夫離別後,無法排遣刻骨相思的痛苦之情。李清照的愛情詞,隨著其生活的變化,表現得或熱烈、或纏綿、或悽婉、或抑鬱。但無論如何,都是她自我心靈的直接傾吐。尤其是她的悼念亡夫詞,在宋代詞壇上,可說是絕無僅有的,是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如今讀來。推想當年詞人情懷,更是催人淚下。如《浪淘沙》: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兩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

      詞的上片作者借物抒情,嗟嘆自己命運多羈,往日美滿幸福的生活驟遭變故,如夢一般了無蹤影。“五更風”,也暗指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詞的下片進一步表達作者惆悵迷惘、悲痛欲絕的心情。其中“一江春浪醉醒中”這句,形象地寫出了自己飄萍浪跡,希望擺脫現實卻無法擺脫的慘狀。“留得”兩句,又可見這慘狀使作者的淚水從未乾過。而在極其痛苦中,只得把淚水寄予遠在天邊的“徵鴻”,尋求安慰。“徵鴻”既是亡夫趙明誠啊!恩愛夫妻,一朝永別。從此陰陽兩隔,永難相見。其痛苦是多麼的深重呀!

      難能可貴的是,易安詞的“真”不只是體現在個人的離愁別恨,感月吟風的範圍裡。清照生當宋金對峙之際,她主張抗戰,渴望收復失地,統一國家。南渡以後,面對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故國,她積極干預時政,表現出了一顆深摯的憂國憂民之心。她後期的詞作,則多以描寫國破家亡時的離亂生活,寄託自己光復山河、重整乾坤的強烈願望,較之一般的婉約詞,更有社會現實意義。其思想內容也遠遠超出了對個人的身世飄零之嘆,而著重抒寫亡國離黍之悲。國難家愁,交織在一起,其詞蒼涼沉鬱,感人肺腑!

      例如在《菩薩蠻》中,清照說:“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國事糜爛,回鄉無望,更添思鄉之切,只得借酒澆愁,以至沉醉。而只有醉時才能忘掉故鄉,解除心中的愁苦。可見其對故鄉思念之深。這裡的“故鄉”,不僅是指清照的出生地,也指她居住過的汴京、青州,以至整個淪亡的國土。

      真情是詞之骨。詞之言情,貴在其真。《武陵春》、《聲聲慢》、《永遇樂》、《孤雁兒》等篇,聲聲嗚咽,字字血淚,一派悽楚,動魄驚心。這“載不動”的“許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淚”,“悽悽慘慘”的情懷,無處傾訴的“萬千心事”,全是發自肺腑的心聲,沒有半點的雕琢與矯飾。這些融和著家國之變、時代滄桑的悲慨之曲,來自情摯意濃的詞人植根於真實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劇人生、災難時代的真實映現。

    2 深婉含蓄的表達方式

      觀李清照詞作,往往“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既煉字煉句,富於含蓄的語言風格。又常以口語入詞,化俗為雅,自至高遠幽深的境界。這一點應是“直欲壓倒鬚眉”之所在了。

      如《武陵春》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即是如此。其中“住”字,隱含著此前風雪肆虐多時,好不容易才“收住”“止住”之意,由此亦可推想到作者這時內心也應隨之稍稍放鬆起來。一“香”一“盡”,則來一個先揚後抑,塵土散發著陣陣香氣,沁人心脾,推門一看,原來枝頭上綻放的繁花已經落盡,難以挽留。短短几個字,作者一連鋪排出三種事物的變化:風住、塵香、花盡。這些事物的變化,在讀者看來,一切本在情理之中,但細加品味。一切又令人覺得多麼無可奈何。世事多變,起伏豈能由人,美好的事物轉眼變成雲煙,萬千感慨,皆寓其中,筆法之凝鍊,由此可見一斑。

      又如《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是歷來為人稱道的名句。重陽佳節,秋菊盛開,一陣清風吹來,珠簾閃動。一位美麗多情少婦閃出窗來,由於日夜思盼闊別久離的丈夫,而顯得花顏憔悴、玉肌消減、弱不禁風。儘管思念之詞未著一個,但人物內心隱秘卻披露無遺。

      以尋常語入詞,是易安詞的一大特點,一大長處。她善於把一些家常語熔鍊於詞中。不著痕跡,運用通俗的語言鋪成極其工巧細膩的畫面,婉約深細,而又意境高遠。猶如巧匠用斧,毫無痕跡。讓讀者只見其外表的樸素,而見不到樸素下錘鍊的工夫。

      細品李清照的詞,吟其詞如賞其曲。徜徉在一支支或明快或柔婉,或清朗或纏綿的樂曲中,可以得到無限的藝術享受。

      李清照深得婉約詞的精髓,她的詞平易而不俚俗,優雅而不繁縟。

      往往辭淡於水而味濃於酒,藝術成就是很高的。與她同時的王灼,在貶斥她時,也不得不承認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婦女。當推文采第一。”

      總之,李清照的詞作融合了內心情感的“真”和藝術風格的“婉”,並且達到了“真”與“婉”完美統一的境界。事實上,內心情感的“真”使作者更傾注於採用深婉含蓄的筆法加以表達。而深婉含蓄的筆法則使真摯懇切的情感更具感染力。

    李清照才華卓絕,品德高尚,然而一生道路曲折,遭遇不幸,晚景更加淒涼,的確是一個悲劇。可告慰的是,她的才華和成就歷來得到後人的公認。讀著她的作品,就會感到她不愧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 2 # 驛路拾粹果妞爸

    武陵春 春晚

    說真的,題主這個題有點難。李清照的詩詞藝術成就都是相當高的。你要說出類拔萃的,挺難選的。

    我想說是這首詞,但一開始恐對她不敬,思來想去,還是說它吧。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想說又不想說,主要有幾大原因:

    1.不想說這是李清照中晚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境遇相當悽慘:

    名節沒了:丈夫趙明誠病死後,再嫁張汝舟,沒想到是羊入虎穴,歷經艱辛離婚,李清照被當世界人恥笑。

    青春沒了:時年52歲。

    財富沒了:逃難的顛沛流離途中,早年收藏的金石字畫基本喪失殆盡。

    故國沒了:靖康之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所有的一切都沒了,只剩下滿腹哀怨,在此境遇下寫的《武陵春 春晚》。

    這裡不想說,,,是感覺有點趁人之危,落井下石,拿人悽楚來說事兒。

    2.想說:這首詞是李清照的登峰造極之作。應該說在她詞的造詣方面已經修煉成精了。雖然短小,但是一氣呵成,無論大人小孩,讀幾遍就能記住。

    這首詞特別上口,你說它是詞吧,又像是詩,韻押的極棒!感覺是信手拈來之作 --- 李清照似乎不付吹灰之力寫了一首小詞,卻成了一段經典。

    可以和《聲聲慢 尋尋覓覓》對比,那首詞的“怨,哀,冷”寫的比較突出,太實在了,沒有這一首老道和成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以上這張圖,我覺得應該是畫出了李清照的神,在我心裡,和本人略無異樣吧!

    我也很喜歡她的《夏日絕句》,但是那首太特別了,不能代表。

  • 3 # 木山文

    李清照(1084一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一位女作家。她是遵守著詞的一切規律而創作的。他一面重視音律,精煉字句。同時她的詞富於真實的感情。在風格上她接近李煜與晏幾道。他個人生活境遇的變化,在作品中得到鮮明的反應。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暗淡,晚年的哀苦,是他生活史上的幕景,同時也就是她創作的道路,她的作品同他的生活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她晚期的作品,抒情的藝術形象格外鮮明動人。她生逢國變,家破人亡,她是一個歷史的受難者。她後期詞中所表現的那種傷離感亂,淒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悲劇間接地體現了歷史的悲劇。她抒的情,寫的恨,表面看來是個人的,實際上是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基礎。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留寓臨安時的作品。以元宵燈節為背景,抒寫自己當時的感情。

    李清照首先用濃重的色彩極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鮮豔。元宵節傍晚,熔金似的落日,合璧般的暮雲,多美的景緻啊。但悲哀的心情是,詞人對著這春天黃昏的落日美景發出了"人在何處"的慨嘆。這慨嘆是李清照對自己因國亡家破而漂泊江南的身世的感嘆,是發自他內心的悲切之聲。煙霧縈繞,嫩柳吐黃,春意盎然,好一派陽春景色。可是處於悲苦境遇中的詞人卻感覺不到春意,連那吹奏著頌春曲"梅花落"的悠揚笛聲,在他聽來也是聲聲怨,陣陣愁。

    "春意知幾許?"哪有半點春意啊!哀怨之聲何等深切。清王夫之在其"姜齋詩話"中寫道:"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信增其哀樂。"李清照一方面極力描繪景物的美好,一方面抒發自己心境的悽惻。

    詞人的筆鋒仍然沒有離開景物的描寫。"元霄佳節,融和天氣",寥寥幾筆,便把節日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天氣描寫出來。然而詞人卻預感到轉眼間會有狂風驟雨的來臨,發出了"次第豈無風雨"的呼喚。運用對比手法,樂景和哀景相互襯托,表達了詞人感到好景不長,人事已非的淒愴心情。在詞人坎坷的生活道路中,風雨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給他留下了慘痛的傷痕。

    國家的厄運,個人的遭遇,使他的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以往優厚閒適,如今顛沛流離。過去夫妻恩愛,現在孤寡悲寂。以前歡樂,今天苦痛。

    李清照又著墨於自己以往的歡樂情景,來襯托自己目前的愁苦。"中州盛日",元宵節的京都,一片歡樂景象。當時國運中興,李清照又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條件優厚,生活清閒。"閨門多暇",無憂無慮,正在青春年少時節的詞人,自然特別注重元宵佳節。因此每逢三五,她總是戴以"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盡心把自己裝扮的嬌豔,好與人爭芳鬥妍,享盡歡樂。而今,李清照歷盡滄桑,朝廷腐敗,金兵入侵,汴京陷落,國土淪亡,深懷著亡國之痛。丈夫亡逝,自己隻身流落江南,飽受家破人亡的苦楚。精神的打擊,肉體的摧殘,使得他容顏憔悴,鬟鬢狼籍,心境極度悲慘。她已沒有條件打扮,更沒有心情梳妝。今天的上元夜,此時的景象,仍然是花燈齊放,車來馬往。遊人雲集,歌聲陣陣,舞姿翩翩。簫聲悠揚,通宵達旦,格外熱鬧,她卻"怕見夜間出去",因為熱鬧的情景,更會勾起他無限的愁悶。這個"怕見"包含著她多少心酸。昔日盛裝,樂情與今日憔悴,哀情的對比,如此鮮明,真是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詞人還從側面表現別人的歡樂,來襯托自己的孤寂愁苦。詞的上,下兩片的結尾句,說明在元宵佳節時,別人是無限的歡樂,自己卻是極度的悲寂,又是一個鮮明的對照。"來相召,寶馬香車,謝他酒朋詩侶"。那些"來相召"的是李清照以往的親朋好友,是一幫貴婦人。或許有的在國難當頭時醉生夢死,苟且偷安,想邀她一塊飲酒作賦,行歡作樂。或許有的多少理解李清照的心情,驅來寶馬玉輦,邀她行酒吟詩,籍以排遣她的愁悶。但這個經歷種種苦難的孀婦,不為香車寶馬所動,婉言謝絕了邀請。她沒有那種閒情逸致,她有的是悲痛心酸。至於"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詞人感情的流露更加真切。為什麼她有這種想法呢?因為她沒有出門觀賞的興致,也沒有與人嬉戲笑鬧的情緒。以她如今的境遇和心情,自然還不如低垂簾兒,忍聽別人的

    陣陣笑語。他悲苦至極,此時的心情是言語難以形容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他一定淚痕滿面,悲痛欲絕。詞人以此句作結,多麼耐人尋味。

    100多年以後,劉辰翁吟誦這首詞時還"為之涕下",且在其後三年中"每聞此詞",仍"輒不自堪",又以"易安自喻","依其聲"寫了賡和之作。

    李清照雖以詞名,但也工詩。他的詩流傳下來的雖不多,卻頗多感時憂國,慷慨雄勁之作。如"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又如"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送胡松年使金),又如"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打馬賦)又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從這些詩裡,表現出他傷時感事,不忘現實的愛國感情。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甚至說她的詩"雄渾悲壯,雖起杜,韓為之,無以過也"。這也是從她詩的內容和精神來評價的。

  • 4 # 鍾晴木蘭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十八歲嫁金石家趙明誠,夫婦感情甚篤。南渡後,趙明誠病故,她顛沛流離於江浙皖贛一帶,在孤寂中度過晚年。她工詩能文,詞尤為宋代大家。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以宋室南遷為界,分作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後期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對小令和慢詞都擅長,每能創意出奇,以經過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

    每每看她的畫像總能勾起我關於這位才華橫溢的詞人的一切美好的遐想。

    我挺喜歡讀李清照的作品,她的詞我幾乎是都看過的。要說最喜歡哪首,實際上她的詞我幾乎都是很喜歡的。

    作為一位詞人,李清照無疑是才華橫溢、才情斐然的;作為一個古代女子,我更羨慕她的思想格局。

    如果真的要說最喜歡的話,相較於其他作品,我更喜歡這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字裡行間流露出破家之愁和亡國之恨,感人之極。

    透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訴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寫于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感於人事,抒寫對丈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七組疊詞連用並且朗讀起來,像是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沒有消散去,一種莫名的憂思愁緒在心中和空氣裡瀰漫開來,餘味無窮。

    淺析談不上,姑且算是說出那麼一丟丟少之又少、微不足道的關於喜歡李清照詞的理由吧!

  • 5 # 張赫赫的小宇宙

    在李清照與趙明誠終成眷屬之時,李清照還是個小姑娘,少女之心未曾消散。一次趙明誠在外出差,尚且懷揣少女懵懂之心的李清照獨自留在家中,思念丈夫之切,寫下了一首我們最熟悉的一首詞,這首詞被後世認為是李清照詞中最能夠表達愛意的、也是最為動人肺腑的一首: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全詩的含義比較淺顯,總的來說就會表達了李清照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盼望著趙明誠早日歸家;但是由於史料有限,出自哪一年尚未可知,只是透過本詞的風格與語言的表達手法來看能判斷是出自李清照早期時候。

    所謂蝶戀花,正是女子念情郎的詞牌名,能夠推測李清照在寫此詞時,應該是新婚不久,兩人的感情仍處於熱戀狀態,因為也只有這個時候一位女子獨守空房才能寫出這感人的、情意綿綿的句子,有些句子讀來甚至有些肉麻。

    上片

    春天乍暖還寒,獨自一人在這家中望著窗外,外面那暖暖的雨風,似乎也在竭力將剩餘的寒意帶走。細看之下,呦!柳樹梢上點點嫩芽已經露頭,與之對應的梅花也不甘示弱,在這寒意的末尾時期努力綻放,期盼已久的春天終於是來了。我似乎也沉醉在這春意濃濃的景色中,可隨之而來的愁緒也不期而至。平時與我共酌同醉的愛人此時卻不在我的身邊,這份歡喜與哀愁又想誰訴說呢?想著想著淚水就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臉上的香粉。

    開始遵照了填詞的慣例,先寫景後抒情,逐漸將一位少婦自己獨守的愁意描寫了出來,充分表達了那份相思期盼早歸的痛苦。

    下片

    算了,不看那令人傷感的早春之景也罷,回屋換上自己的金絲縫成的夾衫,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但是不曾想沒什麼作用,心裡還是心心念念著遠去的愛人。倚在床頭吧又壓壞了頭上的釵兒,哎,隨便吧,這愁已經將我自己壓壞了,那還顧得過來這釵呢?孤單的愁思太濃,想必是一夜無夢了!睡不著的深夜裡也只能獨自一人剪剪燈花,別讓它滅掉了。

    下片再一次進一步描述了少婦的相思之苦,而且均是從側面進行描寫,新衣服、釵、燈花無一不是愁緒的外化表現,心思不在任何事情之上,只在那不在家裡的愛人身上。深刻的將自己的愁意賦予每一樣具體的事物中,極富有感染力。

    最後一句寫得很無奈,也把那種相思之苦展現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李清照的這首詞沒有直接的表達相思之苦而是委婉地將自己的愛意、思念付諸一些具體的事物中,這也許就是我們平時表達感情的習慣吧!所以在讀後共鳴是肯定的,而透過這樣的描寫更加使得那份深情濃重之極,也無比的傷感,通篇只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 6 # 宣墨軒

    在李清照存留下來的近百首詩詞中,幾乎篇篇精品。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她那首《如夢令~其一》: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字面意思:常常記起遊溪亭的那那個日子,玩到夕陽西下,夜幕就要降臨了,可我興致未減,悻悻地划著小船歸去,可一顆心還沉醉在溪亭的美景之中,竟然迷失了方向,誤入了荷塘的深處。拼盡全力的劃呀,劃呀!卻驚飛了一灘鷗鷺。

    首句:“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常記一詞說明這件事在作者的心中印象極深,時時記起。事發溪亭,點明時間是在日落之時。人物乃詩人自己。在美境如畫的溪亭度過了快樂愜意的一天,被其湖景淘醉而流連忘返。已到了不得不回之時,才戀戀不捨地划船離去,卻又因“沉醉”而“不知歸路”,這裡的沉醉並非美酒,而是被其自然景色所醉。“興盡晚回舟……”興盡了嗎?沒有,她始終還沉浸在溪亭的美景之中,不能自拔,這也正是“誤入…”的真正原因。我們試想,在暗夜的湖水中,一葉扁舟,載著一優雅的美少女,翩翩起舞於綠荷粉花之中,那該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啊!“爭渡,爭渡”,這時的李清照己從醉中驚醒,奮力地劃呀,劃呀!把一灘鷗鷺都驚醒了。受到驚嚇的真的是鷗鷺嗎?恐怕這是運用的反襯手法,擔心害怕的該是詩人自己吧。

    全詞僅短短的33個字,卻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交代得清楚明白,單單把其結星留給了我們讀者,這正是此詞的高明之處,每一位讀者都會得出不盡相同的答案。

    這則《如夢令》早己是倒背如流啦,可我還是常常吟誦之。讀一次有一次不一樣的收穫,常常是淘醉其中,無盡的遐想,想像出了那麼多不一樣的結果。

    你喜歡《如夢令》這首詞嗎?快快加入閱讀的行列吧!她短小精悍,易記易懂,且讓你遐想無盡。快展開你想像的翅膀,得出你想要的答案吧。

  • 7 # 高樓避愁

    淺析李清照的詩詞?你最喜歡哪首呢?

    這首詞作者透過對秋天景色和自己內心心情的描寫,抒發出了北宋到南轉折時期,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淒涼景象,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國家被外族侵略,自己東逃西躲,丈夫趙誠明去逝,孑然一身,孤獨寂寞,哀婉痛絕的淒涼景象是作者的自我寫照。

    詞的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接連十四個疊字,是經過作者千垂百鍊而成,語言出奇,寫盡了人生的悽苦和哀怨。

    國破尚如此,天氣又從夏天突然面對秋天"乍暖還寒"的天氣,使人的心情倍感淒涼。在這樣的天氣下,又恰遇自己的悽楚心情,在這種境遇中,不知自己該怎樣將養生息。縱然是端起澆愁的酒杯,喝上三杯兩盞澆這揮之不去的煩憂,又怎麼能抵擋得住夜晚來臨時,悽楚的秋風侵襲!

    在這秋風瀟瀟的傍晚,一行大雁也發出了悽勵的叫聲從天空飛去,大雁的叫聲更加增添了傷透了的悽勵之心。儘管舊時也曾見到過大雁北飛的情景,那時的心情卻不是這樣的悲哀。

    地上鋪滿了秋風掃落的黃花,那黃花的容顏已經衰敗,到現在這個時候,又有誰再忍心去攀折呢?守在窗兒前,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熬到天黑,渡過這難捱的一天又一天。

    窗前孤獨的梧桐樹,遭逢著細細的秋雨侵襲,在這黃昏時,一點一點地滴落,增添了無盡的愁緒,它滴在痛苦的心上。一連串的情、景,都歸結到一個"愁"字上,這無窮無盡的哀愁,不怎怎麼得了!

    清照先生的這首詞,渲染的是一個"愁"字,這一連串的"愁",如泣如訴,欲哭無淚,傷在心上,感人至深。開頭的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發了作者的心情,下片的"點點滴滴”與前文遙相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和憂鬱難排的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情。

    這首絕妙的悲秋詞真是一字一淚,一句一悲。全詞纏綿哀怨,頓挫悽絕,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讀者同作者同悲哀。真是抒發人生愁緒的絕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親準備結婚,花了很多錢,對方提分手把花的錢要回來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