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隔夜的粥

    我們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之所以博大精深,主要就是靠“士”,“士”就是讀書人,叫做知識分子。其實這兩個是有區別的,以前說讀書人一定是說他懂得道理,不懂的道理就沒有資格叫讀書人,現代的知識分子他只懂得技術,懂得專業,往往反而不懂得道理,這是非常大的遺憾。

    老子當年把“士”分成三等,叫做上士,中士和下士。為什麼要分成上中下三等呢?因為道很高深,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當然你最後可能瞭解,但是剛開始你不可能完全瞭解。你看小孩生出來他不會講話,慢慢的他就會說話了,他有很多事情不懂,慢慢的隨著成長就變成懂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首先他不會去批評什麼道。我們原來很喜歡講論道,你如果讀了《道德經》,你就會覺得原來自己已經不是上士了,你還論什麼道,還有什麼資格論道?人家上等智慧的人,他只要聽到道,他跟它內心是相通的,他就非常勤勞,不斷的去實踐,用實踐來增強他對道的感悟,他不會懷疑,不會去評論,更不會到處去講給人家聽。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的意思是比較有悟性,智慧不太高的人。這樣的人聽說“道”之後,半信半疑,故而行動力也會大打折扣。中士就很喜歡評論。這個是有道理的,那個文字上是這麼來的。這個以前怎麼說現在怎麼說,講了一大堆就證明他是懂非懂。

    “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的意思是沒有悟性蠢笨之人。為什麼會大笑呢?因為道它所顯露出來的,往往是跟下士所想象的剛好相反。這樣的人聽說“道”之後,就會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是因為“道”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

    “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認為,如果沒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能稱之為大道了。對於下士的無知和嘲諷,老子表現出極度的寬容。老子之所以寬容地對待無知的下士,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結果。大道可以包容萬物,還能成全萬物。

    老子認為不同思想認知水平的人對道德理解程度不同,因此聞道後的態度也各有不同,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萬物是由大道所生的,所以無論何種事物,都應該遵循大道的德行,順應自然的迴圈往復,以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實踐,以提高自己的修為德行。

  • 2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士,就是人。老子是不主張讀書的,把士理解為讀書人,我覺得是不妥的。

    上士,就是贊同的人。

    中士,就是中立的人。

    下士,就是反對的人。

    瑾名軒譯文:“贊同的人聽到道,盡力實行;中立的人聽到道,將信將疑;反對的人聽到道,哈哈大笑。”

    把他們理解為“智力上等的人,智力中等的人,智力下等的人”,或者“悟性上等的人,悟性中等的人,悟性下等的人”,都是錯誤的,因為老子不會從智力上把人分為幾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家要幾個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