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日金141
-
2 # 蜜蜂文學
“天人三策”是西漢儒學思想家董仲舒在元光元年(前134)先後上給漢武帝的三封對策書,因為主要論述的是“天人相與之際”(或叫“天人之際”)的問題,後來被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約前170一前104),廣川,今河北人,西漢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景帝時治《公單春秋》,曾作博士官。前134年,漢武帝第二次下詔,命大臣舉賢良文學上書對策,為改制提供理論依據。武帝三次下制書“冊問”,董仲舒三次上書對策。漢武帝的“冊問”要求得到根本性原則性的答案!
他提的是政治問題,也是哲學問題。他問得有水平,董仲舒對的也很有水平。
漢武帝第一道冊書提的問題是:“朕……永惟萬事之統,……欲問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
就是要了解具有綱領性的、能貫穿一切事物的廣泛的思想理論體系。董仲舒在對策中,以《春秋所載史事,說明“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論證天變與人事是相關聯的,皇帝是代表天命進行人間統治的,而以災異等形式出現的“天譴”,是上天對人事不合天道的警告。董仲舒據以闡明瞭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
武帝第二道冊問提的主要問題,是上古治道和當今有何不同,命董仲舒“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稱朕意”。董仲舒在對策中回答,不能以秦朝的申商、韓非之說行於當今,而要以“文德”治天下,同時建議“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培養一批適用的統治人才。
武帝第三道冊問進一步提出“天人之應”的問題,命董仲舒進一步論述治國之道,治亂之因。董仲舒在第三次對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著名論點,提出統一思想,“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樣,才能做到“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計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就也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提供了理論根據!
-
3 # 第一人稱講地理
我記得我們很牛的歷史老師講的“天人三策”,他是這樣講的:“天人三策”是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提出的,其主要觀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君權天授,奉天承運。皇帝受命於天,替天、代表著天的意志管理天下,老百姓要服從皇帝的權威。天人人感應,天象示警。皇帝的行為應該受上天和自我約束,實行仁政,否則天降異災對其進行警示,以此來制約皇權,達到政治制約和平衡。為政行德,基業永存。皇帝要把實行德政放在第一位,來教化老百姓,這樣基業會永遠發展下去。
第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目的是樹立一種統一國家的國家的唯一思想,用思想上的統一來達到政治上大一統。
第三,建立太學,量才授官。這種選才制度,為國家百業興旺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
4 # 跪射俑
建元元年,年僅16歲的漢武帝就登上皇帝之位,漢武帝這時候雖說還是一個沒有成年的青少年,但是這並不妨礙漢武帝有著遠大的理想,想要一展自己的抱負。就連班固的《漢書》中用四個字來形容漢武帝,那就是“雄才大略”。
既然是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那麼就必須有一個方針,這就和考試大綱一樣,你得有一個大體的規劃,那麼漢武帝該選擇什麼樣的大綱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呢?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進入了漢武帝的眼中。
這個人就是董仲舒,相信讀者聽到這個人一定不會陌生,正是他的出現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們在看漢武帝的一生,雖然有的人認為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確實尊儒學的。
這個時候的董仲舒在當時的職位是博士,當然了這個博士不是現在的博士,當時指的是非常博學的人。
那麼漢武帝是怎麼發現董仲舒的呢?這就要說到一次活動。這個活動是漢武帝召集天下的諸侯和高官舉薦一些人才。這個活動全名叫: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也就是人品正直並且敢於說話的人。
結果董仲舒就考了個第一名。當董仲舒考了個第一名之後,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考核,漢武帝問了他三個問題,董仲舒回答了三次,這次談話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這一番談話之後,漢武帝對於董仲舒是大加讚賞,對董仲舒提出的理念也非常的重視。那麼“天人三策”到底說了什麼,讓漢武帝這麼重視。
原文我們不能一一介紹,看一下主要的內容: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4.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對任子訾選制。
我們看看這幾條,每一條都是為王朝服務的。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講解。
第一,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君權神授的意思就不多說了,這強調了王朝的合法性,畢竟大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僅僅用七年時間就從一個布衣百姓坐上了皇帝,那你的皇帝之位合法嗎?反過來說,你從一個布衣百姓能做到皇帝,那其他人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因此為了加強統治,讓人家承認你,君權神授是必須的。當然這個觀點漢武帝是非常支援的,不然天下的人都開始反叛了。瓷碗天人感應也約束了皇帝,君王要遵從天的意志治理天下。
第二,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這話就算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一個前兆了,董仲舒詳細的介紹了尊儒的好處,從本質上來說,這是為漢武帝的封建統治提出了一個治國的方針。當然了,董仲舒是吸收了孔子的一些仁愛主張,要施行仁政等等。
第三, 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董仲舒所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不是單純以尊儒為目的,它的目的是樹立一種國家唯一的統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統一來為政治上的大一統服務。
第四, 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對任子訾選制。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在隋朝才有了,這位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提供了一套系統。這個時候雖然沒有科舉制,但是董仲舒卻為漢武帝提出了選拔人才的重要性,這對於漢王朝的統治來說至關重要,雖然辦能進入太學學習的人很少,但是起碼人才有了一個來源。
可以看出,董仲舒提出的這個“天人三策”漢武帝是非常感興趣的,這對於漢武帝想要一展抱負,因為董仲舒提出的這一切都是為漢王朝服務的。
就這樣,漢武帝和董仲舒進行完了這次策問和策文之後,漢武帝在其在位的時候,一直都是非常尊儒的,而且漢武帝的任用標準也和尊儒有非常大的關係,比如任用的第二任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都是非常尊儒的。
回覆列表
天人三策,是漢武帝之後的說法,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建議,主要是天與人的關係,天人感應,世間發生的災異,都是天對人的報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史記漢武帝本紀》,無文字記載。《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不僅沒得到漢武帝的賞識。相反,漢武帝極不信任董仲舒,差點要了董仲舒的腦袋:
“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五行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於反是”。“中廢為中大夫,居舍,作《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