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沒用啊

    首先,約束自己的法律是皇帝自己制定的,也就是說這個法律的權威是皇帝給予的。

    那麼一旦當這個法律真正威脅到自己的時候,他自然也可以廢除法律,重新制定一套對自己有利的法律。

  • 2 # 崔文瀾

    皇帝這個稱號,始自秦始皇。他得了天下後,自認為功蓋三皇,德兼五帝,所以自稱為始皇帝。

    自此以後,國家的首腦才被稱為皇帝,自稱為朕。可是別忘了,他們還有幾個自稱:寡人,孤等不一而足。

    為什麼叫寡人和孤呢?除了謙遜地認為自己高寡才孤以外,還有一層沒有挑明,但普天下人都知道的意思:天下地上,唯吾獨尊;用士大夫們的恭維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大,都是我的領地,地上的所有百姓,甚至山川河流,也是我的臣民和地盤。

    這就有點意思了,你說全天下都是他的,還好意思制定法律約束他?

    那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只要是皇帝就沒有人能管得了呢?

    還真有人不信這個邪,想用其他的方法來約束皇帝。

    在沒有人當皇帝之前,孔子就幹過這種事情。不過夫子總歸是夫子,他主要想用道德層面來綁架君王:著春秋,以史為鑑,可以告訴帝王們哪些事兒可以幹,哪些事兒不能幹。誰料想這一炮打偏了,“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皇帝沒被嚇著,倒把士大夫們嚇了一跳,好傢伙,青史不能留名也就罷了,背個亂臣賊子的名號,即使活著時候沒被誅殺,死了後被人戳著脊樑骨罵也不是個事兒,更何況自己還有可能禍及後人呢。因此,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沒約束住君王,倒把他的位子夯得更穩固了。

    孟子也不信這個邪呀,遊走各國時霸氣地就差指著鼻子罵人家了:百姓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還說老百姓是水,能載你這艘船,也能幹翻你。但有效果嗎?各君王們都點頭稱是,但總歸還是你說你的,我做你的。

    到了漢代,漢宣帝直接對兒子說:我們漢家制度,霸王道雜之。。。。。。吧啦吧啦一大堆,總體意思還是說,孔孟那一套咱們用,但得當成衣服,穿著身上光鮮亮麗不是?但內心裡還該幹嘛還是幹嘛。這就是內王外聖的帝王之道。

    所以自秦始皇以來四百多個皇帝,不是混蛋的手腳並用都能算過來。稍微正常一點皇帝,不折騰不作死,老百姓能吃飽鈑的都能叫中興之主。

    因此,這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裡,越往塔尖上的,權力越大,也就約束越少。皇帝,就是蹲在尖子上那個點。

    誰願意焊個鐵籠子把自己裝進去呢?

  • 3 # 冷哥的閱讀理解時光

    誰說沒有?

    當然有,古今中外,皇帝制定約束自己行為的法律/方法非常多

    至於很多人說沒有,那完全是把如今憲政的概念等同於你的問題

    憲政的核心並不是憲政寫的什麼,而是它能真正“有效”限制皇帝的權利

    如果限制不住皇權,這個法律又有什麼意義?

    例如西方皇帝最早搞憲政的,要屬英國金雀花王朝時代的“大憲章”,這是有成文法典之後,第一部限制皇權的法律文書

    但事實上大憲章頒佈後壓根就沒有實行,被羅馬教皇給叫停了

    所以那個時代,歐洲能限制住皇權的不是什麼法律,而是宗教

    在中國也一樣,真正限制住皇權的也不是什麼法律文書,而是千百年來繼承下來的禮法傳統以及官僚機構

    典型的限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就是諫官和史官

    諫官就是在皇帝旁邊站著,監督著皇帝的言行,並在皇帝犯錯的時候站出來批評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諫官就是一群正色立朝計程車大夫,他們代表著這個國家最高的精神和道德標杆,皇帝是要以諫官的標準要求自己的

    也許你會說,我皇帝就是不聽你諫官的又如何?

    這時候史官就站出來了,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史官記錄在案,中國的皇帝都被教導要重視後世之名,所以為了避免揹負歷史罵名,皇帝就必須慎重對待自己的權利

    也許你還會說,我皇帝可以改史啊

    你開玩笑,敢於修改史書的皇帝也會被記錄在案(這當然不是史官),皇帝依然要掂量下修改史書的代價

    所以歷史上敢於修史的皇帝,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永樂帝朱棣,那都是篡權的皇帝。一個玄武門之變,一個靖難之役,這二人都揹負著篡權奪位的千古罵名,這就是代價

    最後還有一個防火牆在限制這古代皇帝的權利,那就是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思想體系

    這個思想體系是中華文明獨有的,它對皇權的限制體的很晚近

    ,在明清兩朝體現的尤為明顯

    特別是清朝,那皇帝從小學的就是儒家經典,所謂“仁政”、“德治”、“聖賢之道”,所以明清兩朝代的皇帝也是被儒家封建思想禁錮的最嚴重的皇帝

    所以不要說什麼古代皇權不受約束,畢竟憲政法律的概念非常晚近

    古代對皇權的限制體現出更多的時代特色,完全放縱的皇權有,但少之又少

  • 4 # 今天做了點家務

    權力和沒有剎車的的汽車是一樣的 都是單向的 擴張擴張再擴張直到碰到障礙物 所以吧權力這玩意兒看著覺得有意思 其實也挺無聊的 還得如履薄冰 小心反噬

  • 5 # 式導

    這話問的,說的你制定之後就可以為所欲為一樣。皇帝。和外鬥和內鬥,和兒子鬥,和皇后鬥還有和天鬥。

  • 6 # 歷史紫陌閣

    在古代封建時期和現今本就不一樣,現今可以做到人人平等自由,但是在古代就不用想了,古代階級壓制太過明顯。古代的法律本就是皇帝制定或者是皇帝授權透過的。

    皇帝說的話就是法律,是金口玉言,是聖旨。是可以“言出法隨”的。法律都要遵從皇帝的意思來辦。讓皇帝自己給自己制定法律有點不現實。就算有,能有什麼意義呢?

    古代封建專制時期的法律本就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皇帝就是古代封建制度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是享受法律的服務。而不是讓法律束縛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

    要是那條法律束縛了皇權,皇帝也可以直接廢除。立法權是皇帝自己所有。就像現今的好多事物上會說明,最終解釋權歸某某某所有一樣。古代法律的最終解釋權是歸皇帝所有。

    雖然封建制度下皇權是最大的,但是也不代表皇權是可以肆意妄為的。古代的皇帝稱“天子”也就是上天之子的意思,說明天比皇帝大,雖然“天子”稱號的作用大多是用來統治底層人民的,但是皇帝要對上天尊重。

    還有我們也知道,古代是很注重禮法的。皇帝也是一樣的。古代有這樣一句話:“祖宗之法不可變”,皇帝祖宗定下的規矩和法律對後代的皇帝是有一定的約束的。

    比如: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定下的“異性不得封王”的規矩,一直延續到東漢末期,漢獻帝劉協時期才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被破(魏王曹操和曹丕)。要是沒有特殊原因相信這個規矩是一直會被延續下去的。

    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之後也沒有了宰相制度,也被明朝的後世皇帝所延續。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古代的封建君主也不能肆意妄為,一些的禮法還是需要遵守的。而皇帝已經古代的最高統治者了。可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的子民土地都是皇帝的,皇帝要是一味的不檢點也是說不過去,而成了皇帝,大多帝王都想做一代明君,被後世所稱讚、尊崇的。大多數皇帝都會嚴於律己,要起到帶頭作用,也不會太過主動去違背國法的。

    要是皇帝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想做明君的自然會改正自己的不足,一些皇帝還會下一份罪己詔,向天下告知自己的過錯。比如大禹、商湯時期就有,商湯的《湯誥》,周成王《詩經》中的《周頌·小毖》,秦穆公《尚書》中的《秦誓》。

    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 , 都曾經頒發過罪己詔。而我們比較熟知的有漢武帝時期劉徹頒發的《輪臺罪己詔》。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窮兵黷武 , 又好神仙方士 , 大造宮室 , 揮霍無度 , 致使民力枯竭 , 寇盜並起 , 天下大亂。漢武帝晚年漸有所悔而頒發的罪己詔。

    在古代只有皇帝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願意承認才行,要是錯了不認也沒辦法。畢竟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皇帝說的對的也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此時皇帝為自己制定約束的法律還有必要嗎?皇帝願意約束自己做明君自然會自己注意,要是不願意制定了也沒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人替你算命,忌事你會做並遵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