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3
回覆列表
  • 1 # 未來早來

    元曲包括了“散曲”和“戲劇”兩種文學形式,散曲就是詩詞,它是在唐詩宋詞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相對於宋詞,它具有以下幾點發展和繼承。

    1、散曲繼承了宋詞的基本平仄格律規則,它有很多詞牌,元代叫曲牌。但它允許加字加句。常常會三句變五句,五句變八句,變得更加的靈活、自由。

    2、元曲更民俗化,表達更直白、易懂,讓普通的人群也能讀懂詞曲的內容,更通俗易懂,更大眾化,更易於傳播。

    3、元曲融合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底蘊,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發展,使春風不度玉門關變成歷史,這是對中原及漢族文化是一個很大的傳承和發展。

    4、戲劇方面,有很多的名劇鬥遠播大江南北,可以說是膾炙人口,源遠流長,如“竇娥冤”等題材的故事,幾乎被改編成各種劇種形式,廣為流傳。

    5、元曲和唐詩、宋詞作為三種文學形式,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三顆璀璨的明珠,光豔千秋。

  • 2 # 悅耳a18

    元雜劇是在吸收和完善前代多種戲曲表演形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它將歌舞音樂動作唸白融為一體,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是比較成熟的喜劇形式,

  • 3 # 淺芳幽笛人

    元曲分為散曲和雜劇兩大類。

    散曲的產生與詞產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產生於中國民間的俗謠俚曲。散曲繼承了宋詞的一些格律要求,又吸收了口語自由靈活的特點,押韻更加靈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還可以襯字。它比近體詩和詞更多的採用了“賦”的方式,加以鋪陳敘述。題材上有與宋詞相似的表現文人情懷的,又增加很多了表現底層人民世俗生活的內容,趨於口語化、俚俗化。

    散曲中的“小令”與宋詞的“小令”在形式上很類似,散曲的一部分曲牌名直接照搬了宋詞的詞牌名,比如《人月圓》、《點絳唇》、《後庭花》等。

    元雜劇中的一些唱曲也受到宋詞的影響,比如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便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化用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的“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 4 # 麥穗日記

    中國文學發展樣式紛繁多樣,每個朝代均有代表性文學體裁。王國維也曾在《宋元戲曲考》中指出“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依次代興”,雖然說文學體裁在各個時代的代表有所不同,但不可忽略的是,各代之間的文學體裁相互影響,推陳出新。正如元曲發展至元代,繼承了宋詞的創作主題,但也創新了文學的表現形式,發展了其作品的文化內涵。所以,本文將從文學作品的創作主題、創作形式和文化內涵三個方面,來談一談元曲對宋詞的繼承與發展。

    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元曲繼承了宋詞歌頌男女情愛,又突破了封建禮教

    宋詞的發展得益於其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文化,為宋朝商業的發展和娛樂的消遣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而宋詞的功能,也正是繼承了晚唐五代來在宴樂場所為伶工歌女傳唱的功能,在北宋晏殊、歐陽修等人的革新下,轉而抒寫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戀和離愁別恨。

    到了元朝,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社會經濟雖繼續繁榮,然而,大量的漢族士人未能透過科舉考試得到重視,仕途失意的文人為了維持生計,開始把眼光轉向酒樓歌肆、戲臺戲樓中,他們既有高雅的文學底蘊,也有通俗的文學素養,創作大量的元曲,既繼承了宋詞歌頌男女情愛的主題,又突破了封建倫理,在文學作品中強調“情”的主張。

    如關漢卿的《拜月亭》是以大家閨秀王瑞蘭和秀才蔣世隆悲歡離合的婚姻愛情故事,二人在門不當戶不對的阻礙下,女主人公王瑞蘭回房後獨自焚香拜月,抑鬱的抒發對夫婿刻骨銘心的離情,呼喊封建社會男女青年的共同心聲:

    天那! 這一炷香則願削減了俺尊君狠切; 這一炷香則願俺那拋閃下的男兒較些。那一個爺孃不間疊,不似俺,忒唓嗻劣缺。(做拜月科雲) 願天下心廝愛的夫婦永無分離。教俺兩口兒早得團圓。

    王瑞蘭“願天下心廝愛的夫婦永無分離”正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男女情愛的肯定,更希望“情”能夠得到滿足和尊重,是一種進步思想。到了元代中期,王實甫對“情”的關注更進一步,他的作品《西廂記》以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為主題,將青年男女一見鍾情,卻受到封建家長的反對,便做出衝破禮教樊籠的舉動,在這部戲曲中,王實甫明確提出: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王實甫是元代戲曲史上第一個響亮提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作家,在他看來,天下的“有情人”包括那些未被家長認可,私定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戀人都能夠如願以償,這種觀點是對宋詞男女情愛主題的繼承,更是一種突破。

    由宋入元,社會思潮發生了顯著變化,宋朝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教條愈加鬆弛,在元代城市經濟茁壯發展情況下,社會民眾越來越注重個人的意願、情感,甚至慾望,人們自覺追求“情愛”的需求,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開始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極大衝擊了封建倫理。

    通俗易懂,淺白曉暢的語言,生成了元曲作品大量引用、改寫宋詞作品的創作形式

    與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正規化更加冷靜、理性,超越了繁華叢中的青春活潑,追求一定的成熟風範,所以,宋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不追求高華絢麗的色彩,而更加根植於個人平淡的生活態度,這種審美情趣的轉變促進了北宋文學從嚴於雅俗之辨轉向“以俗為雅”,從而擴大了詩詞的體裁範圍。

    而元曲在這種審美情趣的基礎上,更加深化其文學體態,許多作家不僅自然地抒寫人情世態,而且表現出淋漓盡致、飽滿酣暢的風格。以劇本為情節的故事發展,將簡單的人情世故寫的波瀾起伏,透徹的表現出悲歡離合的情態;以大量的俗語、俚語、雙聲疊韻等生動的寫出了引人深思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略微瞥見宋詞的影子,從而達到俗文學中,窺見高雅的語言,達到雅俗共賞的審美體驗。

    如王實甫的《西廂記》善於駕馭語言技巧,歷來被後人稱道,被譽為“中國戲曲語言藝術的最高峰”,這部戲曲中善於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量身定製其語言特色,既有丫鬟紅娘的大膽潑辣,也有大家閨秀崔鶯鶯用大量的宋詞展現其婉媚含蓄,如第五本《張君瑞慶團雜劇》第一折中寫張生為考取功名,鶯鶯不得不與心上人分別,離愁心緒沉重的她唱道:

    裙染榴花,睡損胭脂皺;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線脫珍珠,淚溼香羅袖;楊柳眉顰,人比黃花瘦。

    鶯鶯是崔相國府的大家閨秀,自小飽讀詩書,她的唱詞中大量借用了婉約派的宋詞,表達了含蓄的情感,在這一折中,鶯鶯也是借用了前朝詩詞來表達對張生的思念,“裙染榴花”、“紐結丁香”、“芙蓉扣”均以一種閨閣女性的衣物入手,寫自己與張生分離後,整日臥床等待,壓皺了許多褶子,而“楊柳眉顰”一句是引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有一番美人落淚,心生憐憫的疼痛可憐,“人比黃花瘦”一句恰是引用了宋代婉約詞宗李清照的《醉花陰》,自況李清照,表達對夫妻離別的苦澀離愁和彼此眷念的幸福。

    王國維曾說:“元曲之佳何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元曲中的大量文字,繼承了宋詞的平淡與恬靜,形成了不事藻繪,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詞與曲本是一體,元曲將大量的宋詞引入作品中,增強了曲作的抒情性,又提高的作品的雅緻。

    由男女情愛,昇華至社會批判,豐富了元曲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宋詞是文人抒寫個人私生活幽約情操、縱情享樂之風的淺斟低唱,那麼元曲是承載著男女情愛的主題,昇華了其文化內涵,以漢族為代表的劇作家深受封建統治黑暗的壓抑,仕途失落的知識分子或為生計,或為抒憤,大量湧向勾欄瓦舍,開始毫無遮攔的宣洩情感的愛與恨,透徹的表現悲歡離合背後,統治者的醜惡嘴臉。對於元曲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明代學者早有深切理解,孟稱舜在《古今名劇合選序》中也說:

    迨夫曲之為妙,極古今好醜、貴賤、離合、死生,因事以選形,隨物而賦象。

    這段記載正闡釋了元曲的顯著特徵,是皆生活中的美醜、生死、貴賤、離合等日常小事,極為簡明真切的表現對現實的不滿。這些慘遭落第的文人,擁有廣博的知識和憂國憂民的情操,他們在勾欄中逐漸對社會現實有了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認識,開始借曲作來揭示元代驚心動魄的人間慘象。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寫一位善良而多難的女性,被父賣了抵債,夫死婆怨,冤死在獄中。曲中,竇娥在臨死之前對天地吶喊道: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竇娥作為一位孝順善良的女性,曲中從未說過過激的話,但在官員錯判案件,自己入獄等死的時候,被黑暗現實逼得爆發出反抗的言語,她埋怨天地不公,質疑天理的存在,甚至立下三樁誓願“血飛白練,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力求要蒼天證實她的清白無辜。關漢卿如此進行驚天動地的描寫,正是看破了人世間的不公,希望喚醒世人的良知,希望社會能夠公平合理的善待每一個人。

    元曲在繼承宋詞男女情愛題材的基礎上,藉助“人情”來表達社會間的溫暖,也在此基礎上,提升了文學內涵,揭露了人間罪惡,高揚了正義旗幟,更是為社會中的小人物賦上捍衛正義的壯烈情懷,和頑強堅定、敢於與邪惡勢力鬥爭的較量,這是對宋詞的創新與突破。

    結語

    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發展是密切聯絡,且不斷突破的。宋詞、元曲作為朝代更迭中文學的表現體裁,它們固然有著獨特的特點,更有著數不盡的點滴聯絡。在創作主題上,元曲繼承了宋詞男女情愛的特徵,卻又主張“情理”的思想,將男女之情推向了合理化的階段,突破了封建社會對媒妁之言的規束;在創作語言上,元曲繼承了宋詞的委婉含蓄,在很多曲作中均能窺得宋詞的影子,這種對宋詞的引用和化用,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審美情趣;而在文化內涵上,元曲更加貼合社會現實,借用人間情感批判了社會的黑暗,反映出對底層民眾的憐憫與呵護。

    可以說,文學發展的歷程中,文人在尋找自我、娛樂自我的同時,愈發敢於結合社會現實,記錄社會風貌,抒發社會不滿,呈現出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治理形式,促使針砭時弊的文學被社會重視,引導社會變得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資深HR學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