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賴丐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是簡單的為什麼自隋煬帝后沒人稱帝,而是為什麼在隋煬帝之前我們稱呼皇帝都是XX帝,而在隋煬帝之後我們稱呼就變成了XX宗、XX祖。

    隋煬帝之前和之後稱呼的不同

    在隋煬帝之前,我們一般稱呼皇帝的簡稱都是XX帝,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等;在隋煬帝之後,我們一般對皇帝的簡稱就變成了XX宗、XX祖,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清高祖等等。這種稱呼方式其實是有區別的,在隋煬帝之前,我們一般簡稱皇帝為XX帝的叫法稱呼的是諡號,而在隋煬帝之後,我們稱呼XX宗、XX祖的叫法則稱呼的是廟號。

    諡號和廟號有何不同?

    諡號制度成形於西周,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只要是名人,都可以獲得諡號。比如,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得有諡資格;漢朝規定只有封侯者有得諡資格;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只有得諡資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員有得諡號資格;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廣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廟號”。相對於“諡號”,廟號是皇帝專用的。最初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然後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一般開國皇帝必稱祖,其餘後繼之君多稱宗。

    為何之前多稱呼諡號而之後多稱呼廟號?

    在廟號剛剛出來的兩漢時期,國家對於廟號的使用比較嚴謹,必須有大功勞的皇帝才允許使用廟號,整個兩漢時期,只有七位皇帝才有廟號,他們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漢顯宗劉莊和漢肅宗劉炟。不過,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由於他們很多是原來漢文化圈之外的民族,所以他們對於廟號這個問題就不太嚴謹了,廟號開始逐漸氾濫,由此導致從此之後所有的皇帝無論是有功,還是無功,他們都有廟號。

    所以,在隋煬帝之前,如果我們以廟號來簡稱某位皇帝,那麼很多皇帝都沒有稱呼,就沒法對他們進行稱呼,因此我們約定成俗的是以諡號來稱呼他們。

    隋煬帝之後呢,隨著廟號的普及,每一個皇帝都用著諡號和廟號,但是諡號為什麼被拋棄而改用廟號了呢?這是因為,在唐朝之前,對於諡號的使用都比較簡略,往往一兩個字就行了,比如漢文帝是“孝文皇帝”、漢景帝是“孝景皇帝”、隋煬帝是“明皇帝”(隋)、“煬皇帝”(唐)。

    而到了唐朝之後,“畫風逐漸變得扭曲”,皇帝的諡號是越來越長,唐代皇帝諡號最五字或七字,宋代皇帝是十六字,明朝皇帝是十七字,清代皇帝則最多,多達二十四字。比如,唐玄宗,他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宋仁宗,他的諡號是“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明朱元璋原諡“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永樂元年,加“神聖文武”四字於原諡之上。嘉靖十七年,加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光緒帝的諡號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由於從唐朝開始,諡號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不好用,所以預設成俗的從唐朝開始,之後的皇帝的簡稱就成了廟號了。

  • 2 # 書劍天涯

    歷史知識普及。不是隋煬帝后沒人稱帝,而是中國對於皇帝的叫法在不斷變化。

    自秦始皇稱帝后,秦朝三帝特殊(秦始皇、秦二世、孺子嬰),由漢至隋朝滅亡,這期間的皇帝,因只有少數有廟號,基本上稱其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文帝等。漢高祖特殊,太祖高皇帝,稱諡號應為漢高帝,稱廟號則為漢太祖,太史公稱之高祖,後世因之;

    由唐至元,因諡號越來越長,而每個皇帝又都有了廟號,因此一般稱皇帝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元末帝元順帝是特例;

    由明至清,廟號與年號兼有用之,且因為從明開始基本上一帝一年號,逐漸又以年號稱呼皇帝,如明太祖(洪武)、明成祖(永樂)、明思宗(崇禎)、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等。

  • 3 # 靜夜史

    關於這個問題,建文帝表示想抽死你!

    雖然名字和稱號本質上都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但在歷史積澱如此深厚的中國,這樣的稱號從來就不是一個代號這麼簡單。

    而作為九五之尊的君主(天子、皇帝),其稱號就更有來頭了。

    因為是國家標誌,所以皇帝的稱號也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體現在高貴和多樣,不僅有“廟號”、“諡號”,還有“年號”,確保能全方位無死角地概括這位皇帝的一生。

    不過,稱號再多也不可能每次都重複一遍,就像沙俄末代君主尼古拉二世那樣,其稱號共有442個字,估計念一半對方都要睡著了。

    所以,為了簡單明確地區別每位皇帝,古人對皇帝的稱呼也進行了相當有意思的規定。

    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自隋朝之前的皇帝都稱“XX帝”,而隋朝之後的皇帝都稱“XX祖”,或者“XX宗”,這是從“諡號”到“廟號”的歷史性轉變。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在於古人命名標準越來越隨意和奔放。

    在商朝出現了廟號,西周出現了諡號之後,稱呼皇帝(天子)的內容就包括了廟號和諡號。

    但問題是由於只有功德巨大的君主才有資格被設廟祭祀,所以廟號從來都是稀缺物。以西漢為例,在長達209年的時間裡,前後共有13位皇帝在位,而擁有廟號的不過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孝文帝劉恆、漢孝武帝劉徹以及漢孝宣帝劉詢,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太祖、太宗、世宗及中宗。

    由於廟號不能表達所有皇帝,所以“諡號”就成為皇帝的統一稱號。畢竟皇帝固有一死,只要死了就有諡號,童叟無欺。

    於是後世就將諡號加上朝代名稱來表示某位皇帝,比如“漢孝武帝”。因為諡號分為“上諡”、“惡諡”、“平諡”及“私諡”等,所以後人根據諡號就能大致看出這位皇帝的功過是非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廟號還是諡號都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的起點就是唐朝。

    唐朝的第一個變化是諡號的複雜化,在“多字多福”的思想指引下,皇帝大人的諡號也越來越長,比如明朝嘉靖皇帝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唐朝的第二個變化是廟號的普遍化,從此只要當過皇帝的,通通都有廟號;甚至就連沒有當過皇帝的,死後被追認為皇帝的都有廟號,比如嘉靖帝的父親明睿宗。

    在諡號越來越冗長而廟號卻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後人自然願意以廟號稱呼皇帝,於是隋煬帝之後,皇帝基本都是唐X宗、宋X宗等。

    但情況到了明朝又有了新變化,發源於漢武帝時期的年號開始流行。作為專制時代的迴光返照,明朝開始推行“一帝一元”制度,也就是一個皇帝無論在位時間多久,都使用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和清太宗皇太極,這就使得年號有了唯一性。

    再加上隨著小說等文學體裁的流行,民間就開始流行以年號稱呼皇帝的說法,因為年號本來就是紀年。

    當然,在官方史書中,是沒有以年號稱呼明清皇帝的說法的,因為明英宗和皇太極是例外。況且無論廟號還是諡號都代表了後世對於先皇的尊稱,所以年號只是存在於民間的說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景觀歷史

    這裡我簡單說一下吧

    首先隋煬帝的煬是諡號,一般諡號我們都稱某某帝,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晉武帝、隋煬帝等等,這些叫法我們一直持續到隋朝,但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廟號,年號。(廟號:皇帝死後供奉廟中的稱呼,如某某祖,某某宗, 年號:皇帝紀年的名稱,如開元、萬曆、康熙。)

    其實我們現代人的叫法,也是古人的叫法,至於不同時期有了不同的叫法,那都歸咎於古人的紀年方法。以往的各朝各代都有史官做記錄,只要記錄,那肯定要有時間相對於。

    中國剛開始紀年,就只有廟號和諡號,據考證,這兩種制度出現在商朝,但到了周朝時期,朝廷對廟號進行廢除,只保留了諡號,所以我們看史書的時候,常常聽到周文王多少年、周武王多少年 ,這個文和武就是諡號。

    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認為廟號和諡號是對帝王的指手畫腳,宣佈全部廢除,自己稱始皇帝,後代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只可惜二世就玩完了。

    漢朝時期,重新確立廟號和諡號制度,但是漢朝的廟號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僅西漢一朝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洵) ,這些皇帝的廟號含金量那是槓槓的,但是由於其他漢朝(西漢為例)皇帝沒有廟號,史官為了統一,只能稱他們的諡號,諡號這個東西,每位皇帝都有,用於評定他們一生褒貶之意的。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漢文帝、漢武帝的稱呼,而對漢太宗等等就比較陌生。其實到了漢武帝時,中國的紀年又迎來了新的轉折點,那就是年號的發明,年號是漢武帝的首創,但是這時期的年號更改比較頻繁,每當朝廷遇見大事、祥瑞、凶兆,基本上都要改年號,所以漢武帝時期諡號和年號並用,比如漢武帝徵和元年、永和九年,隋文帝開皇元年等等。

    隋朝時期,仍然稱呼諡號和年號來紀年,如隋文帝(開皇、仁壽),隋煬帝(大業),當然,他們也都有廟號,只是我們沒有叫習慣而已。

    而隋朝後面就是唐朝了,唐朝時,中國紀年又變了,因為唐朝規定,只要你是皇帝,不管有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將來都能混到一個廟號,而諡號也被複雜化了,比如唐玄宗的諡號是至到大聖大明孝皇帝,到了後來越來越長,達二十字以上。

    你說這時候讓史官再稱呼諡號紀年,那不得累死,萬事都要簡化,古人也不例外。他們發現這時候的皇帝每人都有廟號了,那就乾脆用廟號紀年了,當然了,其中還夾雜了年號,如唐太宗多少年、貞觀多少年,宋太祖等等,那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跟著叫起了廟號。

    明朝時期,朱元璋規定一個皇帝只能有一個年號(朱祁鎮這哥們例外),如洪武、永樂、萬曆,這時候就更簡化了,乾脆用年號紀年。

    清朝入關後延續了這一制度,如康熙,雍正,道光等等都是年號,他們也都有相應的廟號和諡號,不過史書不常提起,我們也就沒有太多的研究。

    所以隋朝以後用諡號稱呼皇帝的基本沒有,只是因為我們史官大人在紀年的時候就起好了稱呼。而當我們翻開史書的時候,第一眼印入我們眼睛的那就是最常見的叫法。

  • 5 # 這些歷史要讀

    原因很簡單,因為從唐朝開始,皇帝的“廟號”就“爛大街”了。

    首先,需要簡單說一下,“諡號”跟“廟號”的區別。

    “諡號”,起源於西周,是對死去的君王,或者是身世顯赫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後世給予的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而“廟號”,則起源於商朝,是古代皇帝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舉幾個例子,比如周幽王、楚莊王、秦穆公、隋文帝、漢武帝等,其中“幽王”、“莊王”、“穆公”、“文帝”和“武帝”就是他們的“諡號”。而這其中,漢武帝不僅有“諡號”,也有“廟號”,漢武帝的廟號就是“世宗”,即漢世宗。

    再如,我們所熟知的漢高祖劉邦,其實“太祖”才是其廟號,而“高皇帝”則是其諡號,合起來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所以後來就大家都稱其為“漢高祖”了。至於題中的隋煬帝,“煬皇帝”其實是其諡號,而他的廟號則是“世祖”。因此,我們實際上也可以稱其為“隋世祖”

    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通常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宗廟祭祀,但宗廟的牌位是有限的,一般幾代之後就必須得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這就叫做“祧”。但從唐朝開始,所有皇帝不論後世需不需要被“祧”,他們都能獲得自己的“廟號”。

    再者,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就變得越發的累贅。

    唐朝以前,皇帝的“諡號”都是簡明扼要的,比如”文皇帝“、”武皇帝“、“煬皇帝”等,但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就變得很長很長,而且是越往後就越長。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後世給他加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又如明成祖,後世給他加的諡號,則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在這種情況下,試問有誰能記得住皇帝的“諡號”呢?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相反不是沒人稱帝而是每個皇帝都在稱帝,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明白隋煬帝中的這個煬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什麼意思當然不是指這個字的字面意思而是指它背後的意義,隋煬帝也可以稱隋煬皇帝或者隋世祖,煬皇帝是楊廣的諡號,世祖是楊廣的廟號。比如漢武帝劉徹按照對劉徹蓋棺定論的諡號來稱呼的話,劉徹應該被稱為漢孝武皇帝劉徹,孝武皇帝是劉徹的諡號,世宗是劉徹的廟號,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也可以按照對他蓋棺定論的諡號來稱呼——唐文帝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

    隋煬帝畫像

    寫道此題主也許就更有疑問了,為什麼有的皇帝會按照諡號來稱呼,有的皇帝會按照廟號來稱呼呢?

    這個就得從唐朝的皇帝說起了,在古代為了方便對一個人總結一般都會在其死後根據其生平的事蹟給予一個概括性的評價,這種評價就是諡號出現的意義。基本上每位皇帝在其死後都會得到這麼一個蓋棺定論性的評價,比如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隋煬帝等等。至於更為嚴格的廟號則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獲得了,比如西漢十二帝只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從三國開始,廟號的給予越來越不嚴格,但也不是每個帝王都能保證擁有的,但是到了唐朝以後廟號徹底氾濫,只要是皇帝基本在死後都能獲得廟號,至於諡號也是從唐朝開始喜歡加諡,以至於如老太太的裹腳布般越來越長,你比如唐玄宗的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唐玄宗畫像

    那麼問題就來了,稱呼李隆基為唐玄宗方便呢?還是稱呼他為唐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方便呢?明顯是後者,再說之後的每位皇帝都有廟號,所以自唐朝開始之後的每位皇帝開始以廟號來代指。

    永樂帝畫像

    這種情況到明清之後又有改變,比如明朝的永樂帝、清朝的康熙帝,這種稱呼又與隋煬帝有區別,隋煬帝的煬皇帝是諡號,而永樂帝中的永樂則是年號。年號雖然在漢武帝時代就已出現,但當時的帝王改年號特別頻繁,比如武則天在位21年,年號就改了17個,用年號稱呼一位皇帝顯然不太現實。明清之後,又有了改變,講究一世一元,也就是說一位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如此用年號代指皇帝又成為新的流行,當然用廟號代指也無不可。

  • 7 # 你好龍灣

    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名號分為四種:(1)諡號;(2)廟號;(3)年號;(4)陵號。這其中“陵號”就是皇帝去世後葬於陵寢的名字,一般很少使用。“年號”就是皇帝在位期間所使用的年號,明嘉靖帝、明萬曆帝、明崇楨帝、清康熙帝、清乾隆帝、清光緒帝等等就是使用的年號,使用年號的皇帝僅僅限於明、清兩朝,因為只有明、清兩朝每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了一個年號,中間沒有改元。

    “諡號”、“廟號”都是一個皇帝去世以後,由後人給他封的。正如題主題目中所問到的,確實在隋煬帝楊廣之前對已去世的皇帝一般都使用“諡號”,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獻帝、魏文帝、晉武帝、隋文帝等等,而對隋煬帝之後朝代已去世的皇帝一般都使用“廟號”,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明神宗、清聖祖、清文宗等等。

    在隋朝以前的皇帝去世後只加封了“諡號”,並沒有都加封“廟號”,比如西漢時代11位皇帝去世後雖然都有“諡號”,但是又有“廟號”的只有4位,如漢高帝(漢高祖)、漢文帝(漢太宗)、漢武帝(漢世宗)、漢宣帝(漢中宗)。東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皇帝亦是如此,並不是每一個皇帝去世後都封有“廟號”。而隋朝之後的皇帝去世後都是既封有“諡號”,又都封有“廟號”。因此對隋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使用“諡號”,而對隋朝之後的皇帝一般都使用“廟號”,但是也有個別例外的情況,例如唐哀帝、宋恭帝、元順帝、建文帝等等。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隋朝之前的皇帝去世後,所加封的“諡號”都比較簡潔明瞭,而隋朝之後的皇帝去世後,所加封的“諡號”越來越繁雜,有時要用十幾個字至二十多個字來表達,因此用“諡號”來稱呼皇帝太複雜了,所以乾脆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了。

    最後需要重申的是不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是皇帝去世以後加封的,是對已故皇帝的稱呼。如果電視劇中表現出對在位皇帝稱呼“諡號”或者“廟號”,那就錯了。

  • 8 # 無史不丈夫

    不是沒人稱帝了,是沒人稱呼皇帝的諡號了,而改成皇帝的廟號了。從唐朝開始皇帝大多稱宗,這裡的“宗”是皇帝的廟號。唐朝之前皇帝大多稱帝,這裡的帝是皇帝的是諡號。

    看過歷史電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朋友們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唐朝之前的皇帝稱“什麼什麼帝”而到了唐朝以及唐朝以後的大多皇帝卻被成為“什麼什麼宗”?這跟諡號和廟號有關,也跟歷史上唯一一位武則天有關。

    其實說的“什麼什麼帝”是一個皇帝的諡號,而“什麼什麼祖”和“什麼什麼宗”則是一個皇帝的廟號。這兩個號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諡號模式——朝代名+修飾字+帝

    諡號就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妃子死後,後世繼位君主根據他生前的事蹟所做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始於西周,終於清朝光緒帝。諡號平常老百姓是沒有的,只能是皇帝,妃子,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根據他生前所做事蹟的好壞或者生前的政績是否優異進行的一個評判,這個評判或是誇讚褒揚,或是貶低,或是同情,什麼什麼帝,中間那個修飾的字就是所謂的諡號。

    唐代以前都用諡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勤學好問為文(漢文帝,隋文帝)。威疆內外,開拓疆域曰武(漢武帝,晉武帝),還有不好的諡號比如隋煬帝的“煬”字就是批判,殺戮無辜為厲(周厲王)等等。諡號能反映皇帝在位期間的得失好壞。

    中間的修飾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宋孝武帝),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大多常見的是一個字)。

    廟號——朝代名+修飾字+宗或祖

    而廟號則是人死後需要被祭祀的牌位上刻的字,祭祀皇帝的地方被稱為太廟,皇帝駕崩後他的牌位會放到太廟中去,受到後世的供奉,後繼之主會為他上一個號,而這個號就是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者宗字,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如漢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皇帝被稱為太宗(漢太宗(漢朝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唐太宗,明太宗)。其實唐朝之前的皇帝也有廟號,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

    那麼為什麼是隋唐時期為分界呢?隋朝稱呼皇帝用諡號,而唐朝稱呼皇帝卻用廟號。

    為什麼唐之前稱呼皇帝用諡號,唐朝以及唐朝之後稱呼皇帝用廟號

    這跟武則天有莫大關係,歷史上高宗李治對武則天很是寵愛。有一次她向唐高宗李治建議:“先帝(李世民)的諡號“文皇帝”(當時李世民被稱為唐文帝)不足以表達他的偉大。高宗一聽很有道理,自己的父親那可是相當厲害,一代天可汗,成就的功業無人能及,於是就把李世民的諡號加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個小建議和這次加諡讓流傳已久的諡號制度崩了盤。

    沒加諡號之前李世民被稱為唐文帝,這三個字簡單明瞭,可是這一加諡就要稱他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一下就多了好幾個字,既不好記也不好念,而寫史書人也不好寫,而他的廟號"唐太宗"就三個字好寫也好念。

    加諡之後的武則天還是不太滿足,之後李治駕崩後他給李治上諡號“天皇大帝”,之後又讓唐中宗李顯為她上一個六個諡號“則天大聖皇后”(這就是武則天的來歷),之後的君主一看諡號很長能顯示自己威風,覺得很有面也就跟風學習將諡號加的很長。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們的諡號是越加越長,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給唐高宗諡號加到了九個字“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諡號也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等等。

    之後諡號的長度越來越長,字數越來越多,越來越沒有實際意義了,皇帝們也開始浮誇了。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他的諡號直接創造了歷史記錄,變成了“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這個諡號是歷史上諡號最長的共25個字)這樣諡號失去了實際意義,不再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

    這就導致了唐朝之後的皇帝們使用廟號,短小精幹的廟號幾乎每個皇帝都有,而且廟號中間的那個修飾字也能體現皇帝的好壞,於是廟號就成了唐朝以及之後朝代皇帝們的稱呼了。

    關於諡號和廟號還有混用的情況,劉邦,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人們卻習慣稱它漢高祖。元朝時期忽必烈是世祖,後邊幾個宗,又冒出個“泰定帝”然後又是幾個宗,最後是“元順帝”。

    秦朝皇帝是沒有諡號和廟號的,因為秦始皇禁止大臣們和後世子孫議論自己。

    明清皇帝大多隻有一個年號,因此後世直接稱呼他們的年號(比如永樂大帝,康熙大帝等等)

    另外還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或者加諡的原因造成的。

  • 9 # 臨碣瞰海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不要亂噴題主!題目中的“稱帝”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自稱為皇帝,成為最高統治者,或者叫做皇帝;第二層含義可以分解“稱帝”這兩個字去理解,稱為皇帝,具體來說就是後人對他的稱呼問題。

    從第一層含義來說,這個問題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隋煬帝以後的所有皇帝,難道不是稱帝嗎?尤其是開國皇帝,他們不是稱帝嗎?

    但從第二層含義來講,這個問題也沒多大問題。確實,自隋煬帝之後,歷史學家和後來人對中國的皇帝稱呼,除了個別的以外,很少有稱呼為“**帝”的。其實,這也就是個習慣性的稱呼問題。通常呢,我們稱呼一個皇帝,有三種稱呼方式,以年號稱呼,以廟號稱呼,以諡號稱呼。

    實際上,隋煬帝以後,唐宋兩朝的皇帝,我們習慣以廟號去稱呼,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兩朝的皇帝,我們習慣以年號去稱呼,比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

    其實,唐太宗我們也可以成為唐文帝,貞觀皇帝;宋太祖我們也可以稱為宋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建隆皇帝,乾德皇帝,開寶皇帝。

    不過,是不是聽著有點彆扭?確實是很彆扭,所以歷史學家為了統一起見,就統一稱呼了。

    為什麼有的王朝的皇帝以年號相稱,而有的王朝的皇帝以廟號和諡號相稱呢?除了習慣性的問題以外,還有個特殊情況,那就是有的皇帝諡號很長,也有的皇帝年號很多,所以稱呼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人就統一以最方便的稱呼去稱呼他。

  • 10 # 致守仁

    本來就是皇帝,何來稱帝一說,只是史書記載這些皇帝的方法變了。

    在唐以前皇帝一般稱諡號,像文帝、景帝、武帝、成帝都是諡號。而唐朝開始就開始叫皇帝的廟號了,太祖、太宗、仁宗、武宗等等都是廟號。

    諡號和廟號叫法上的區別在於後面是“帝”還是“祖、宗”,其意義上的區別是廟號是君主被供奉在宗廟中的名號,諡號則更側重對一個人的評價。

    唐以前稱諡號是因為一個皇帝想要在身後獲得廟號是極為不易的,像兩漢26位皇帝,也就只有高皇帝劉邦、文帝劉恆、武帝劉徹、宣帝劉詢、元帝劉奭、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章帝劉炟、和帝劉肇、安帝劉祜、順帝劉保、桓帝劉志十二位皇帝有廟號,而且這十二個人裡漢元帝劉奭的廟號在東漢被廢除,漢和帝、安帝、順帝、桓帝的廟號在獻帝時又被除了,所以說真正有廟號的漢朝皇帝不過7人。非有大功德之人不可得。

    廟號起源於商朝,周秦兩代被廢除,漢朝雖然恢復,但是對廟號的管控相當嚴格,文景之治中的景帝,昭宣中興中的昭帝,開創永元之隆的和帝都沒有資格有廟號。但是魏晉南北朝時,廟號就開始氾濫了,雖然不是是個人都有,但是隻要沒大錯,廟號都會有的。至隋唐,就完全不講武德,這時廟號才成了皇帝標配。也就是說隋唐之前如果史書用廟號記錄皇帝,不好意思,大部分皇帝都只能原地消失。

    但是諡號是人人都有的,不論皇帝、大臣、妃子都有,而且唐以前皇帝的的諡號評價還是公正客觀的,好皇帝就是美諡,無道昏君就是惡諡。用諡號不僅方便而且也能直觀的看出一個皇帝好壞。

    不過到了武則天這,諡號就出問題了。

    原本唐太宗的諡號是文,也就是唐文帝,但是武則天則認為區區一個“文”字根本無法表達我太宗皇帝之功業,所以大筆一揮給唐太宗的諡號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下就讓一直以來以諡號記載帝王的傳統崩潰了,這麼多字怎麼記,記下來也不好寫啊,而且自唐太宗以後,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成了美諡,已經沒有了評價一個皇帝功過的作用。比如乾隆皇帝諡號就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純美諡,讀一遍能給人累死。已經不適合再做記錄之用。

    好在隋唐開始廟號也成了皇帝標配,而且廟號對皇帝功過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是很公正的,所以就開始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兩代時因為皇帝一輩子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又選擇用年號稱呼皇帝,畢竟廟號這東西也是死了才能有。像洪武、永樂、正德、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號,而且他們活著的時候也能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π無限,假設我們將π設定為3?更改長度距離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