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葫蘆籽兒童心理諮詢
-
2 # 胖妹的日常
我覺得這個聽話有好幾種情況吧!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大人需要他聽話,當時的我們肯定是要做一些別的事情,而希望他可以不製造麻煩,這是一種所謂的聽話!第二種呢,就是孩子確實調皮了,我們讓他聽話,更正他所犯得錯誤!但是父母讓孩子聽話,其實是自己的主觀意願,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我們也要現在孩子的立場上,互相理解!而不要一直就是,孩子,你要聽話!肯定是不對的!
-
3 # 大嫚兒育樂
雖然我感覺提問的網友應該是位孩子,但我還是想客觀說一下這個問題。
我不認為父母所有的話都是正確的。我也是一位80後母親,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所見所聞的知識不一定適用孩子現在所處的時代。沒有一個人的話是完全正確的,環境會改變,那麼所謂的道理也會隨著環境改變。
當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他沒有獨立的思想和判斷,這個階段父母掌握著孩子的所有。
但當孩子步入少年階段後,他會逐漸形成自己懵懂的思維邏輯。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即使他的話不是你想要的答案,父母也要試著溝通,如果孩子的話確實有道理或者說不是那麼的沒道理,那父母就要努力接受孩子的思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對他的成長有利無害。
當孩子步入成年階段後,不管是他的生活、學習、工作、婚姻都應該由他自己做主。父母更多的是一個港灣。當孩子遇到困惑感到迷茫的時候,父母給予他家的溫暖和鼓勵。如果能給孩子方向上的建議最好,如果沒有,哪怕給孩子做一頓愛的午餐,一個問候的電話,在孩子的心裡也會是一股濃濃的暖流。
-
4 # 六仔媽媽
有時,孩子的話反而會一語中的,引起大人的反思。記得有一次,先生不知因為何事與婆婆起了幾句爭執,兒子聽到了,馬上跑過去對爸爸說:“爸爸,你這樣跟奶奶說話,是不對的。你需要向奶奶道歉。” 先生一臉尷尬,硬著頭皮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可見,父母並不總是對的。
父母需要學會“抓大放小”,管理孩子的行為,安撫孩子的情緒。我們可以去抓孩子行為準則上的問題,比如不能打人,不罵髒話,不能偷東西,不橫穿馬路等等,因為這些行為都是一些普適的社會準則,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融入社會。而其他生活的細節,父母可以試著更多的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思想與行動的自由,而不是處處置身於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
當父母與孩子出現分歧時,千萬不要用“聽話”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更不要試圖去勸告一個處於情緒漩渦之中的孩子。父母應學會閉嘴,不打不罵不吼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冷卻沸騰的情緒,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再讓孩子訴說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與其居高臨下去用壓制性的力量讓孩子聽話,不如試著對孩子多一些傾聽。因為一個長期被壓抑的孩子,一定是個痛苦的孩子,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透過心平氣和的溝通,我們也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起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
-
5 # 核桃爸爸fc
父母說的話肯定不一定都對。所以我們一直都提倡父母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認知和不足。也提倡共情關注孩子,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必須平等對待孩子。
批評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好辦法。有些孩子做錯事,不是故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需要改正。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評,而是耐心解釋。批評在當下見效雖然快,但並非真的有效,而是因為孩子害怕父母。久而久之,這種順從會使孩子逃避批評,做事消極,變得懦弱。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卻不能代替孩子過一生。當然也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反過來想,試錯也是孩子成長路上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啊。
我們都曾是孩子,回憶下自己小時候所感所想,好好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引導孩子。唯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會接受父母的指導和意見。加油
-
6 # 梅媽媽
父母親不管自己說的對不對,都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這是父母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的。
孩子聽自己的話,父母親就可以安心、舒適、不費勁,但這樣的要求是違背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的,是不對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尊重和愛孩子,給孩子成長的自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給孩子愛的自由,給孩子有規矩的愛和愛的規矩。
但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聽話,無論自己說的對不對,只要孩子聽話就好了。
父母親有沒有想過?你說的是否合適呢?是否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孩子內在強勁的自我發展的需要。
我舉一些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在口欲期(1歲內)孩子會吃自己的手、吃玩具、手裡邊有什麼都要往嘴裡吃,很多父母就如臨大敵,拼命的不讓孩子吃。口欲期得不到滿足,潛意識裡就會出現缺乏安全感。會使孩子心情煩躁,年齡再大一些就會出現喜歡咬人、搞破壞、愛發脾氣,任性。
在投擲敏感期(一歲左右開始),孩子就會不停的扔東西,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會拋撒物體,移動物體,或者把物體裡的東西取出來,再塞進去,樂此不疲,教育阻止都不會停止。孩子一旦到了這個時期,無意識的投擲,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遊戲,他們透過扔東西來探索身處的空間,同時透過扔東西來尋求成人的關注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瞭解了一個新的世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有的家長就會把孩子所有能扔的東西都收拾起來,這種狀態挺常見的吧。對孩子的拋擲行為不理解,甚至比較討厭反感,覺得孩子不聽話。
孩子進入微小事物敏感期,(一歲半至兩歲開始,4歲左右結束)一旦孩子進入細微事物敏感期,就會對一些細小的東西感興趣。比如說小石頭、小樹葉、小昆蟲、衣服上的細小圖案,地上的菸頭、細小的垃圾等,這些就成了孩子的一個主要活動,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孩子都能看到並細心的觀察和玩弄。
家長在這個時期要特別的注意,因為有的小朋友撿了之後會往嘴裡放,我們要引導他放垃圾桶,在他進行一些沒有危險性活動的時候,只要看著就好了。
在這個時期會鍛鍊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動手的能力。在安全範圍內不要強制阻止。
2歲左右就進入了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物權意識敏感期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小朋友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不願意和別人分享。不願意分享,家裡人也不太高興吧,教育的時候孩子不聽成人的話,是很正常的,於是小朋友又有了不聽話的標籤。
以後陸陸續續出現的敏感期有很多,比如說執拗敏感期(2~3歲),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語言敏感期,音樂敏感期,剪貼塗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孩子有自我發展和探索的需要,而父母親如果不懂這些,就會認為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行動,從而得到了不聽話的標籤。
孩子為什麼非要聽父母親的話呢?父母親說的和做的都對嗎?符合科學規律嗎?有沒有違背孩子的自我發展需求呢?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聽話,父母親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發展的機會。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孩子會學習父母親、模仿父母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
所以孩子為什麼非要聽父母親的話呢,父母親說的一定是對的嗎?今天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家長沒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聽父母親的話,我們要充分的瞭解孩子的發展特點,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心和耐心,靜待孩子慢慢地成長。
在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只需要把規則意識和生活的常識慢慢的向孩子灌輸,不一定非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阻礙孩子的發展。
-
7 # 暮梓靈
孩子為什麼要聽話?父母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嗎?
首先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多大的孩子。其實大多數時候父母說的話都是站在過來人的立場說的,給孩子一些建議,是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因為這個問題父母也曾遇到過,或許父母當時是做了很多嘗試才做對的,也浪費了很多時間,父母因為經歷過,把經驗告訴孩子,也是不希望孩子吃太多苦。
或許父母在告知這段經歷的結果的時候並未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但出發點是好的。
父母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嗎?答案是不一定。父母知識有限,說的每一句話,回答的每一個問題,不可能都是正確的。
就拿我的經歷來說。小時候覺得爸爸是最了不起的人,因為我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雖然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意思,但是隻要他說了,我就相信。
長大之後,偶爾想起爸爸的話就發現,其實父母也不是萬能的,有的回答甚至覺得搞笑……所以父母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還是要考慮一下再說,不要脫口而出,不經過思考。
孩子之所以需要父母的引導,就是因為孩子其實他就是一張白紙,你在紙上畫什麼,孩子他就成長成什麼樣子。而引導,往往就是你平時跟他說的那些話語,也不要佔著自己是長輩,自己的閱歷多,就擺長輩架子。跟孩子做朋友,傾聽孩子的想法。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非常有思考意義。做為父母,一定思考,孩子為什麼要聽話?父母的話一定是對的嗎?做為父母,我們讓孩子聽話,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我們覺得是為了孩子好,我們覺得自己比孩子有知識有經驗,我們覺得......很多理由。可是我們忽略了幾點,第一,我們也是人,我們也犯錯誤。第二,孩子是也是獨立的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第三,我們到底瞭解孩子多少?做事情或是做決定的時候,有多少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又有多少次考慮他們的感受? 尊重孩子,才能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不一定要聽父母的,但是可以聽取或是考慮父母的建議。父母也不一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