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宣墨先生
-
2 # 柳莊筆談
最主要的原因是蘇聯在1937年到1939年間開展了血腥的大清洗運動,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軍隊骨幹幾乎被處決殆盡。
在這場政治鬥爭中,5名元帥被幹掉了4人,15名集團軍司令被幹掉了13人 ,85名軍長被幹掉了57人,196名師長被幹掉了110人,406名旅長中被幹掉了220人,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的80名成員裡有70人被幹掉。這些高階軍官都是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軍隊骨幹,斯大林這種自廢武功的行為,如何能維持軍隊的戰鬥力?
1939年9月,蘇聯以120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入侵芬蘭,而芬蘭全國兵力不過20來萬。讓人所料未及的是,這場被蘇聯認為可以在幾小時內結束的戰爭打了整整4個月,而且蘇聯沒有佔到一點便宜,最後以傷亡63萬餘人的代價換來了芬蘭區區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芬蘭僅傷亡10萬餘人。
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使斯大林醒悟到單純用政治手段無法加強軍隊的戰鬥力。蘇芬戰爭後,斯大林重新起用有能力的軍事指揮官,並加強軍隊現代化。這個轉變對後來蘇軍戰勝納粹德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3 # 砥鋒挺鍔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蘇聯為了拓展列寧格勒防禦縱深,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遭到了拒絕,蘇聯軍隊製造了“曼妮拉事件”,挑起了戰爭。當時芬蘭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是一個無法和蘇聯匹敵的小國。芬蘭整個國家人口才440餘萬,常備陸軍僅有3.2萬,更為嚴峻的是德國、英國和法國由於各種原因都無法對芬蘭實施援助,在這種情況之下,芬蘭只能獨自迎戰!
芬蘭在第一階段一鼓作氣抵擋住了蘇聯的進攻,1940年2月蘇聯增兵後,芬蘭最後不得不接受蘇聯的停火協議,損失了大量的土地!直到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後,芬蘭軍隊應德國的要求一起進攻蘇聯,奪回了一年前丟失的土地。1944年蘇聯反敗為勝,解放了大量被德國侵佔的領土,斯大林向芬蘭索要6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和北部礦產資源豐富的佩琴加地區。
芬蘭絕不答應,選擇透過戰爭取得自己的權益。第二次蘇芬戰爭在盟友的調解下最終結束。兩次戰爭,蘇聯都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尤其是在第一場冬季戰爭中,蘇聯傷亡人數達50多萬是芬蘭的兩倍之多,一百多萬蘇聯士兵耗時三個月僅有40多萬計程車兵的芬蘭投降,無論是人數上還是裝備數量上芬蘭都遠遠差於蘇聯,而芬蘭能重挫蘇聯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芬蘭巧妙藉助地形,擅長遊擊!蘇芬邊境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縱橫,冬季戰爭中擅長滑雪的芬蘭軍隊大顯身手,經常輕裝小部隊作戰伏擊。蘇聯紅軍的重灌大部隊卻很難發揮優勢。第二點,英、法、瑞典、挪威的向芬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儘管冬季戰爭中,英法等國在戰爭後期才抵達的援助,卻給了絕境的中芬蘭強硬的後備力量;瑞典和挪威等領國志願者紛紛協助芬蘭作戰對抗蘇聯的入侵,所以蘇聯才見好就收,和芬蘭簽訂停戰協議!
最後,芬蘭士兵保家衛國的亮劍精神!當時蘇聯軍隊儘管數量眾多,當剛剛受到大清洗,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幹部,士兵也大多是新兵,戰鬥力很差。而芬蘭人口不多,國民素質卻很高,在戰爭中表現出了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精神!所以蘇聯儘管取得勝利卻被虐的很慘,許多蘇聯高層都認為蘇芬戰爭是蘇聯的恥辱!
-
4 # 熊貓先生觀天下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蘇芬戰爭的原因與背景要說芬蘭這個國家,原本就與俄羅斯帝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17世紀的時候,芬蘭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當時屬於瑞典王國,而瑞典在後來和俄羅斯帝國發生的北方戰爭中戰敗,並於1809年和俄羅斯爆發的芬蘭戰爭中再次戰敗,導致芬蘭從瑞典獨立出去,成立了附屬於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直到1917年的時候,由於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趁著當時俄國一片混亂,芬蘭順勢宣佈正式獨立,剛剛成立的蘇聯在列寧領導下決定干預芬蘭獨立,並支援芬蘭國內的紅軍和宣佈獨立的芬蘭白軍爆發內戰,而此時正處於一戰狀態下的德國乘機拉攏芬蘭白軍政府並協助芬蘭政府擊敗了蘇聯支援的紅軍。
但這也使芬蘭落入德國的控制之下,所幸一戰很快結束,德國戰敗投降,芬蘭很快擺脫了德國的控制。
緊接著,芬蘭開始和蘇聯劃定邊界,由於蘇聯正在和波蘭打仗,沒有精力和芬蘭扯皮,直接導致兩國簽訂的《塔爾圖條約》讓芬蘭佔了大便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舊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後來改名列寧格勒),以蘇聯戰鬥民族咄咄逼人的脾氣,哪吃得了這種虧啊,有機會一定會找回來,這就為後面的蘇芬戰爭埋下了伏筆。
芬蘭在一戰結束之後一直嚴防蘇聯對其的窺視,不斷的向西方的英國、德國示好,可以輸說英德完全不設防,並且還在英德專家的幫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目的很明確,就是防蘇聯,而蘇聯的聖彼得堡離卡累利阿地峽近在咫尺,只有20公里,不誇張的說,芬蘭在邊境線的重炮都能直接炮擊聖彼得堡,這給了蘇聯很大的危機感。
可以說一直到二戰之前,蘇聯和芬蘭都在不斷煽動本國民族主義情緒,蘇芬兩國長期處於不友好甚至敵視狀態。
二戰開始後暗潮湧動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中有個秘密條款就是關於芬蘭的,條款規定,蘇德兩國在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蘇聯趁機取得波蘭寇松線以東領土,此時德國轉向與英法作戰,蘇聯也開始進行野心勃勃的東方戰線計劃,其中就包括對芬蘭的戰爭。
蘇聯先是以談判為由要求芬蘭置換卡累利阿地峽屬於芬蘭的領土,代價是無足輕重的蘇聯其他地區,芬蘭當然不能同意,於是蘇聯趁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並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芬蘭政府當然會拒絕。蘇聯正好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54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納海姆防線,蘇芬戰爭爆發。
是不是像極了盧溝橋事變,可見弱國無外交,無論中外,概莫如是,只不過芬蘭軍隊的抵抗可就堅決有力的多了。
那麼為什麼看上去十分強大的蘇聯對一個小小的芬蘭作戰,打的如此艱難呢?
這就要從蘇聯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蘇聯過於自大,對於蘇芬戰爭沒有做好任何必要的戰前準備對於芬蘭,蘇聯一直是輕視的,從戰前兩國投入的兵力和武器對比來看,蘇聯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蘇聯戰前調動的軍隊總數為54萬(後期戰爭不順增加到最高峰時80萬人)
而芬蘭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0萬人左右。
蘇聯開戰時擁有戰車2500輛,大炮2000門,飛機700架(後期增加到2500架),後面更是補充了很多。
而芬蘭只有32輛老舊坦克和不到兩百架老舊飛機,後面更是越打越少,基本上是純步兵對抗蘇聯。
無論怎麼看,蘇聯打芬蘭都是EASY模式,可結果就是這麼打臉。
按照克里沃舍夫戰後統計資料,蘇軍死亡126875人,傷188671人,累計死傷30萬,芬蘭則在巨大劣勢之下4.8萬人死亡、4.3萬人受傷。彈盡糧絕之下最終無奈與蘇聯議和。
可以說,蘇聯在戰爭初期就是閉著眼睛一通亂打,毫無章法,驕傲自大的心態導致雖然贏了,但是損失巨大。
1934~1938年蘇聯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造成蘇聯優秀指揮官損失殆盡蘇聯肅反運動,後來事實證明就是斯大林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借時任蘇聯中央書記基洛夫被暗殺一事(兇手和所有現場見證人都莫名其妙的死去),對所有可疑人員的一次大規模的清洗,後來逐漸發展到所有與斯大林意見不和的人都受到處理,一直持續到1938年,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一大批黨政軍優秀的領導者被迫害。
其中就包括了為數眾多的蘇聯軍隊中高階軍官,以至於參加蘇芬戰爭的軍人的指揮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戰爭過程中,軍隊調動經常失靈,作戰方式極其僵化,並且由於斯大林的恐怖威懾力,大部分的蘇聯軍官不敢產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想法,機械的執行遠在千里之外的命令也是失敗的一大原因。
結語蘇芬戰爭,我們很難看到蘇聯的正義性,看到的只是強權對小國的壓迫。
而芬蘭的反抗得到了芬蘭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正義與侵略之間,恐怕也是蘇聯損失慘重的原因之一吧。
-
5 # 醉話胡說
1939年12月1日~1940年3月13日。蘇聯為建立東方戰線。對芬蘭發動侵略戰爭。歷時三個半月,戰爭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39年11月30日蘇軍投入兵力 23個師54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800架。第二階段。1940年1月份蘇軍增加到64個師。120萬人。坦克2700輛。飛機兩千餘架。芬蘭戰敗。在瑞典的調停下。簽訂莫斯科和平協議。此次戰爭。蘇軍用傷亡38萬多人。芬蘭軍隊。傷亡6萬餘人。雖敗猶榮。強大的蘇軍與弱小的芬蘭軍隊交戰。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損失?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1,從蘇聯紅領導人到紅軍戰士。都沒有把芬蘭放在眼裡。驕傲自大。忽略了芬蘭人民保衛國土領土的決心。2,無論是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進攻方向的選擇。後勤的保障。蘇軍都沒有充分準備。盲目開戰。三。由於蘇聯1937年的大清洗。致使蘇聯軍隊中的指揮官。沒有實戰經驗。沒有能夠有效的控制軍隊。在蘇軍傷亡中有18萬的失蹤人員。就是例證。反過來說,芬蘭軍隊。首先,準備時間充足。知己知彼。尤其是1927年就開始建造1939年竣工。長135km。90km的戰略縱深安娜海姆防線。成為了蘇聯軍隊的噩夢。戰術運用得當。特別是戰爭初期。曾成建制的殲滅蘇軍的軍隊,後期。採用小規模部隊騷擾。狙擊手戰術等成功運用。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例如,西蒙.海耶狙殺了542名蘇軍官兵。獲得世界阻擊之王的稱號。蘇聯在此次戰爭中慘痛的教訓告訴世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6 # 沉睡的天堂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蘇芬戰爭的原因與背景要說芬蘭這個國家,原本就與俄羅斯帝國有著剪不斷了還亂的關係,17世紀的時候,芬蘭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當時屬於瑞典王國,而瑞典在後來和俄羅斯帝國發生的北方戰爭中戰敗,並於1809年和俄羅斯爆發的芬蘭戰爭中再次戰敗,導致芬蘭從瑞典獨立出去,成立了附屬於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知道1917年的時候,由於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趁著當時俄國一片混亂,芬蘭順勢宣佈正式獨立,剛剛成立的蘇聯在列寧領導下決定干預芬蘭獨立,並支援芬蘭國內的紅軍和宣佈獨立的芬蘭白軍爆發內戰,而此時正處於一戰狀態下的德國乘機拉攏芬蘭白軍政府並協助芬蘭政府擊敗了蘇聯支援的紅軍。
但這也使芬蘭落入德國的控制之下,所幸一戰很快結束,德國戰敗投降,芬蘭很快擺脫了德國的控制。
緊接著,芬蘭開始和蘇聯劃定邊界,由於蘇聯正在和波蘭打仗,沒有精力和芬蘭扯皮,直接導致兩國簽訂的《塔爾圖條約》讓芬蘭佔了大便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舊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後來改名列寧格勒),以蘇聯戰鬥民族咄咄逼人的脾氣,哪吃得了這種虧啊,有機會一定會找回來,這就為後面的蘇芬戰爭埋下了伏筆。
芬蘭在一戰結束之後一直嚴防蘇聯對其的窺視,不斷的向西方的英國、德國示好,可以說對英德完全不設防,並且還在英德專家的幫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目的很明確,就是防蘇聯,而蘇聯的聖彼得堡離卡累利阿地峽盡在咫尺,只有20公里,不誇張的說,芬蘭在邊境線的重炮都能直接炮擊聖彼得堡,這給了蘇聯很大的危機感。
可以說一直到二戰之前,蘇聯和芬蘭都在不斷煽動本國民族主義情緒,蘇芬兩國長期處於不友好甚至敵視狀態。
二戰開始後暗潮湧動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中有個秘密條款就是關於芬蘭的,條款規定,蘇德兩國在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蘇聯趁機取得波蘭寇松線以東領土,此時德國轉向與英法作戰,蘇聯也開始決定野心勃勃的東方戰線計劃,其中就包括對芬蘭的戰爭。
蘇聯先是以談判為由要求芬蘭置換卡累利阿地峽屬於芬蘭領土,代價是無足輕重的蘇聯其他地區,芬蘭當然不能同意,於是蘇聯趁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並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芬蘭政府當然會拒絕。蘇聯正好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納海姆防線。蘇芬戰爭爆發
是不是像極了盧溝橋事變,可見弱國無外交,無論中外,概莫如是,只不過芬蘭軍隊的抵抗可就堅決有力的多了。
那麼為什麼看上去十分強大的蘇聯對一個小小的芬蘭作戰,打的如此艱難呢?
這就要從蘇聯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蘇聯過於自大,對於蘇芬戰爭沒有做好任何必要的戰前準備對於芬蘭,蘇聯一直是輕視的,從戰前兩國投入的兵力和武器對比來看,蘇聯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蘇聯戰前調動的軍隊總數為54萬(後期戰爭不順增加到最高峰時80萬人)
而芬蘭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0萬人左右。
蘇聯開戰時擁有戰車2500輛,大炮2000門,飛機700架(後期增加到2500架),後面更是補充了很多。
而芬蘭只有32輛老舊坦克和不到兩百架老舊飛機,後面更是越打越少,基本上是純步兵對抗蘇聯。
無論怎麼看,蘇聯打芬蘭都是EASY模式,可結果就是這麼打臉。
按照克里沃舍夫資料戰後統計,蘇軍死亡126875人,傷188671人,累計死傷30萬,芬蘭則在巨大劣勢之下4.8萬人死亡、4.3萬人受傷。彈盡糧絕之下最終無奈與蘇聯議和。
可以說,蘇聯在戰爭初期就是閉著眼睛一通亂打,毫無章法,驕傲自大的心態導致雖然贏了,但是損失巨大。
1934~1938年蘇聯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造成蘇聯優秀指揮官損失殆盡蘇聯肅反運動,後來事實證明就是斯大林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借時任蘇聯中央書記基洛夫被暗殺一事(兇手和所有現場見證人都莫名其妙的死去),對所有可疑人員的一次大規模的清洗,後來逐漸發展到所有與斯大林意見不和的人都收到處理,一直持續到1938年,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一大批黨政軍優秀的領導者被迫害。
其中就包括了為數眾多的蘇聯軍隊中高階軍官,以至於參加蘇芬戰爭的軍人的指揮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戰爭過程中,軍隊調動經常失靈,作戰方式及其僵化,並且由於斯大林的恐怖威懾力,大部分的蘇聯軍官不敢產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想法,機械的執行遠在千里之外的命令也是失敗的一大原因。
結語蘇芬戰爭,我們很難看到蘇聯的正義性,看到的只是強權對小國的壓迫。
而芬蘭的反抗得到了芬蘭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正義與侵略之間,恐怕也是蘇聯損失慘重的原因之一吧。
回覆列表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簡單總結就是,極端的準備不足,糟糕的戰術和後勤組織,還有就是上下溝通不順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雙方的兵力跟傷亡人數對比。
蘇軍投入的兵力月度平均超過80萬(這個數字大約跟同期的侵華日軍一樣多),芬蘭動員到極限的兵力大約也只有30-35萬人。以“師”的數量而論,蘇軍在開戰之時一共是23個步兵師外加6個坦克旅,後來增加了13和15兩個集團軍的10多個師和2個坦克旅的支援。而芬蘭人這邊開戰時一線是8個步兵師,另外還有2個步兵師作預備隊,後來又勉強組建了三個步兵師參戰。
裝備方面自不必提,蘇軍一方至少是10倍甚至是數十倍的優勢。
蘇軍一共有6個輕坦克旅和2個重坦克旅參戰,加上附屬於步兵師的獨立坦克營,累計投入應該不少於2000輛,包括T-28和試驗的T-35/SMK重型坦克,芬蘭方面大概是一戰坦克FT-17和6噸維克斯各32輛,其中FT-17實際上基本不能使用,所以基本相當於純步兵部隊。
航空兵上,芬蘭開戰時才146架作戰飛機,相當一部分是20年代甚至一戰時代的,後來從國外訂購了148架,蘇軍則有近2500架飛機參戰。
火炮就只有wiki上給的蘇軍2876門大炮對芬蘭的534門,但需要注意的是蘇軍的重炮比例遠比芬蘭高得多,彈藥供應也遠為充足。所以炮兵優勢估計也得有10倍以上。
傷亡數字,按克里沃舍夫資料,蘇軍死亡126875人,傷188671人,累計死傷30萬。另外還有一些更高的估計,但也就多個百分之二三十。芬蘭一側克里沃舍夫給了一個4.8萬人死亡、4.3萬人受傷的數字,但沒有break up——在wiki上查到有break up的數字是25904人死亡,43557人受傷。當然無論哪個數字蘇軍傷亡幾倍於芬蘭是肯定的。
可以說,蘇聯當時無論是在裝備上還是人數上都是壓倒性的優勢,但為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一個是極端的準備不足,一個是糟糕的戰術和後勤組織,還有就是上下溝通不順暢。
首先第一個,一個典型的例子,第8集團軍直到10月下旬仍然在諾夫哥羅德,到11月下旬——可想而知,集團軍司令部對當面敵情近乎全然無知。
第二個,這裡要著重指出的就是蘇軍極度糟糕的步坦協同,幾乎每一次,芬蘭人的火力都能成功的分離蘇軍的步兵和坦克,往往形成坦克孤軍在前的局面。比如蘇馬村戰鬥中,第20重坦克旅的T-28坦克,輕鬆突破了芬蘭人脆弱的反坦克屏障。
第三個,這個其實可以算是大清洗最重要的惡果了——在大清洗的氛圍下,任何的失敗甚至是謹慎都有可能被扣上“失敗主義分子”、“破壞分子”甚至“叛徒”、“內奸”之類的毛子,所以有時候蘇軍指揮官的死板和僵化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