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夫常談

    肯定會,袁遭載灃趕走,但他確死死控制住北洋軍,而且北洋軍也只聽命於他,並且袁眼觀天下大勢和風雲變換,就足以說明袁世凱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也具備這個能力。他只是在等待時機,就是沒有辛亥革命,袁奪取大清江山也只是遲早之事,而且就當時朝庭政局而言,也就是幾年內之事,不會有好久。

  • 2 # 顏逑君

    這個還是當代政治,談這個不合適。

    這個其實是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條件,

    成功了,就總統給袁世凱做,至於做皇帝內幕,一般在當代都沒有真相的,就算有,平民百姓也看不到,還是留給以後去說,

    至於沒有辛亥革命,袁世凱總統都做不了,更別談皇帝了。

  • 3 # 飛哥說史

    也會的。雖然辛亥革命時袁世凱已下野,但他仍然實際掌控北洋新軍,北洋新軍是袁世凱按德式操典訓練出來的,是吃袁大人的飯,只聽袁大人的命令,是最有戰鬥力的部分隊,辛亥革命時起義的新軍,是當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訓練新式軍隊,戰鬥力不如北洋新軍,這已在戰鬥中已經較量過了。

    袁世凱野心那麼大,遲早會篡位奪權的,不篡位也會當曹操的,清朝的那些王公大臣沒人能制服的了他,因為他們手上沒有戰鬥力的部隊,只掌握些八旗兵,綠營,他們已失去對地方的掌控能力。他們就是把袁世凱殺了,還會有第二個袁世凱出來的。

  • 4 # 半看

    大清氣數已盡,迴天無力,沒有辛亥,也會有其他革命,差別只是時間而已。當國家喪失了控制權,自然是有實權者,能上位,袁世凱的龍頭老大是跑不了的。

  • 5 # 歷史神秘人

    沒有辛亥革命,袁世凱遲早會篡位的,袁世凱早就有這個野心了,只不過辛亥革命恰好袁世凱實現野心的契機罷了!

    所謂利器在手,必有野心,必會傷人!有實力的人是不甘於屈之人下的,我最強我就是老大,憑什麼聽你的滿清的,誰強誰就是老大,這是古今的不變的真理!當時清朝戰鬥力最強的就是北洋六鎮啦,除了第六鎮都是八旗子弟之外,其餘五鎮都是好人都是袁世凱控制的,都聽袁世凱的命令!北洋六鎮都是袁世凱從小站帶出來的,手下的武官都是袁世凱的心腹,吃飯軍餉都是袁世凱發放的,可以說六鎮就是袁世凱的私人部隊,手裡掌握著這麼強大的實力,袁世凱早就有野心篡清了!慈禧在時能壓住袁世凱,慈禧死後,清朝再也沒有人壓制袁世凱了!當時掌握權力的是攝政王載灃,他也壓不住袁世凱!載灃為了打壓袁世凱的勢力,趕袁世凱回老家吃老米去!袁世凱狡猾啊,下野了也常常用電臺和北洋六鎮的官兵聯絡,可以說是遙控操作了,牢牢掌握著控制權,我人不在,命令還是在的!有時北洋六鎮的官兵去探訪袁世凱,袁世凱好吃好喝照顧,臨走了還送金條,這一通籠絡下來,北洋軍都聽袁世凱的命令,兵權在手就可以抗衡清朝權貴的資本!

    辛亥革命爆發,載灃不得不依靠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去鎮壓革命黨,所以袁世凱出山了,而袁世凱也是以此要挾,逼迫載灃交出更多權力,然後大家都知道了,袁世凱和革命黨合作,逼迫滿清退位,袁世凱成了臨時大總統!就算沒有辛亥革命爆發,以袁世凱的實力,袁世凱也肯定會出山的,袁世凱會讓北洋新軍的官兵鬧事,上書強烈要求袁世凱出山重掌兵權,載灃只能服軟,不服軟你有能力去抗衡袁世凱嗎,沒有啊,就靠八旗兵那樣的廢物嗎,顯然不可能啊!只要袁世凱繼續掌握兵權,就可以當曹操的,一步步把滿清的權力奪過來,滿清的統治者就是他的傀儡啦,袁世凱就成了實權皇帝了,隨著時局發展,全國都要求共和,廢除君主專政,那袁世凱順應潮流,廢掉滿清皇帝,自己做總統也是順理成章啊!所以說沒有辛亥革命,袁世凱照樣會出山取滿清的命,這是註定了的,改變不了,就算殺掉袁世凱,也有另外的人推翻滿清,因為滿清註定要滅亡的!

  • 6 # 雲清說史

    首先我覺得題主這樣敘述就有不完美的地方。 其一,沒有辛亥革命可能會有庚戌革命或者壬子革命,只是早晚的問題; 其二袁世凱並沒有篡位,他的總統之位是時代的選擇和人民的推選,包括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所承諾的。 首先我們知道,清朝和中華民國的關係,是和平交接的。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和清室簽訂相關協議,包括保留帝號、居住紫禁城、中華民國提供清室費用等等。 我們不會忘記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誓詞:傾覆滿洲專制,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值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民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諸君看到了嗎?孫中山承諾的再明白不過了,他只不過是一個臨時大總統,他承諾等到專制政府被打倒,也就是清朝北推翻,不存在了,國內沒有變亂,中華民國為世界各國所認可。到那個時候,孫文就會去職,也就是讓賢。清朝不存在是在袁世凱手裡實現的,無論他採取的是誘惑也好,恫嚇也好,反正清帝退位了,頒佈了退位詔書。 袁世凱篡位的說法,竊國大盜的說法都是孫中山一黨的片面說法,孫中山擔任總統才是他們的本意。

    如同陳炯明所言,是英雄能活人,殺人。對一派的評價關鍵是看他的繼任者是否大權在握,是否為當道中樞。

  • 7 # 安平144796971

    沒有辛亥革命,袁世凱對篡位,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膽。就是清朝遜位後,袁世凱關起門來稱帝,也被國人罵死了。袁世凱這種人,根本就沒有德才,只有陰謀毒計。

  • 8 # 文史十八拍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袁世凱的篡位是個什麼樣的概念。篡位,指臣子用非正常手段來謀奪帝位。袁世凱當上皇帝,中間有個民國大總統的過渡,而民國大總統是在推翻清政府後成立的民國政府的首腦;而推翻的過程,是一個革命的過程,說篡位並不合適。我的理解,題主說篡位應該指的是他日後的當皇帝吧。

    事實上,歷史不能假設,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就比如辛亥革命,就是幾個士兵害怕受到處罰,帶頭起來鬧事,這正契合了當時的革命形勢,也就成就了辛亥革命。話題回到如果沒有辛亥革命,袁世凱還不會不會篡位這個問題。我認為,不會。

    沒有辛亥革命,清末立憲運動或會成功

    (梁啟超的思想,對立憲派影響很大。)

    我們可以看看,辛亥革命前,清朝政府的政治形勢情況如何,就可以做出一個相對清晰的判斷。

    辛亥革命前,立憲運動應該是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流,也是當時清政府自救措施的著重著力點。

    就立憲派而言,它是一個頗具影響力的政治派別,其由維新派演化而來,他們篤信君主憲政救國論。在當時,他們的宣傳,也頗有市場。最關鍵的,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給了他們有力的支援。這場戰爭,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的震動。這次戰爭,終於使得立憲派的政治主張端上臺面,讓朝野上下普遍認為,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是聯絡在一起:日本為啥能勝?立憲而已!俄國為啥敗了?專制而已!“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

    (日俄戰爭,被認為是立憲戰勝了專制。)

    立憲派喊破了喉嚨沒辦成的事兒,一場別國的戰爭辦成了。這算啥事?但歷史就這麼詭異。很快,立憲就成了舉國的共識。那就立吧。果然,清政府就真的行動了。還是學習的日本的套路——日本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那咱也去。

    1905年,清政府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去的也是歐洲;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好處:“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

    這幾個人,也看出來了,立憲急不得,“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佈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所以他們說,“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也就是說,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咱學學日本,人家弄了八年才開始,咱也可以這麼來。

    (五大臣考察,提出了立憲的三大好處。)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就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預備立憲”由此而來。同年,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後,還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包括設立諮議局和籌建資政院。諮議局作為各省的議事機構,其許可權是討論本省應興應革事宜,討論本省的預決算、稅收、公債以及單行章程規則的增刪和修改,選舉資政院議員,申覆資政院或督撫的諮詢等。還包括制定頒佈憲法大綱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1908年,宣佈立憲以九年為期。

    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後,還算大刀闊斧地採取了一系列的推行憲政改革措施。比如,1908年8月,清政府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大綱》由“君上大權”14條和“臣民權利義務”9條組成。

    (清政府能夠讓皇帝的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也是一種進步。)

    該法以日本《明治憲法》為藍本,規定了君主擁有廣泛的權力,這一點不少人很有意見。但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這本身就是對在中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的“君權神授”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否定。為啥?因為今後皇帝的權力就必須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它已不再是“至高無上”了。該法還有不少的亮點,那就是明確規定由議院制訂法律,皇帝不得以命令改變法律。這就意味著它縮小了皇帝和國會之間的權力比例,這無疑在當時是進步的。該法還規定了廣大臣民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財產、居住、人身自由;有訴訟、依法擔任官吏及議員的權利,非依法律規定,不得加以逮捕、監禁及處罰。這在當時,都是石破天驚的措施。

    1909年10月,各省(除新疆外)諮議局先後成立。

    為了適應立憲政體的需要,清政府對行政和司法機關進行一系列改革。首先,精簡了許多臃腫的國家機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都被併入禮部,舊兵部、練兵處和太僕寺合併成陸軍部,戶部和財政處被改組成度支部,刑部被改組為法部。為了明確責任,各部改原來的雙頭領導製為單一領導制。在各部之外還單獨成立了大理院、審計院和資政院。大理院作為最高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與之相適應的,在省的各級還設立了審判廳。審計院則是負責審計各部帳目的部門。而資政院是國會的前身,由它制訂法律,為將來實行上下議院打基礎。這些措施,顯然都有利於建立一個高效、清廉、責任明確的現代政府。

    (裁撤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也算是第一次大膽的政體改革嘗試。)

    到1911年5月,舊內閣、軍機處和政務處都被撤銷,成立“責任內閣”。內閣由一名總理大臣和兩名協理大臣,以及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和外務部各部大臣組成。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立憲制政府,儘管它因為五名皇族入閣而頗受非議,但它卻是中國用責任內閣製取代君主專制,以和平方式改造專制政體的第一次大膽嘗試,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毫無疑問,立憲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今天看來,預定的9年的時間,並不算是一個太長的時間。那麼大的改革,需要中央與地方、滿與漢、經濟的支援、民眾素養的提高等各個方面的協調與關係理順,後來儘管改為5年,但還是太急切了一點。好事要多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完善。

    這正如“憲法大綱所說的那樣:“若預備未齊,遽開議院,則預算決算尚無實據,議院憑何監察?戶口財產尚無確數,議員從何選舉?一切法度尚未完全,與聞政事者何所考核?人民程度尚有未及,何以副選舉被選舉之資格?地方自治尚無規模,何以享受權利,擔任義務?是徒慕開議院之虛名,而並無稗益政事之實濟,非實事求是之道也。”

    (若沒有辛亥革命,清政府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立憲,怎麼會有袁世凱篡位的可能?)

    但歷史沒有給立憲以足夠的時間,便爆發了辛亥革命。清政府的立憲運動戛然而止。時勢造英雄。袁世凱在彰德隱居兩年之後,聽說爆發了辛亥革命,就利用舊部的力量,並行賄奕劻,謀復出,提條件,最終被推到前臺,他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遊刃有餘,並借力打力,最終摘了革命的桃子。當然,到最後,他在大兒子袁克定及一幫子老傢伙們的蠱惑下,自己當了皇帝,即所謂的“篡位”了,但也成了歷史的笑話。假如沒有辛亥革命爆發後的這種“時勢”,恐怕袁世凱也沒有這樣的機會成為大總統乃至大皇帝的。

    所以,如果沒有辛亥革命,說不定清政府的立憲活動就成功了,那時候的清政府或許也像日本一樣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袁世凱便沒了自己成為元首的“時勢”,何談還要篡位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瑜伽教練身材不如舞蹈老師的好,瑜伽塑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