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者仁心郭
-
2 # 中醫二羊
這個問題問得太典型了,我想這個問題的背後體現中國人的傳統思維。
同樣的詞富含兩層意思,體現在中醫很多也有兩側意思。
關鍵點在於“度”,這個需要臨床經驗來把握,從字面來理解完全是兩個方面。
但這個兩個方面都是對的。
大家可以仔細去“品”,你慢慢品。
陰脈,陰證都為不佳為逆證,陽證為佳,
那陰脈全是不好嗎?也不全是
陽脈全都是好的嗎?也不全是
看具體情況。
例如同樣是浮脈,有表證也有虛證
同樣沉脈,有裡證也有虛證。
總而言之,裡證、虛證為不佳
大家細細品。
由於同樣的字詞其實背後卻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喜歡鑽牛角尖的人很難學中醫,很難學好中醫。
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五味入五臟,五味補五臟,同時,五味又傷五臟。
如果石板的人會問,你不是是說補嗎?怎麼又傷了呢?
背後的思維就是來自易經的思維,全在變中考慮。
包含了兩方面內涵。
-
3 # 金城醫者
陽病見陰脈者死,如發熱煩躁等一派陽象,但脈見陰脈如沉弦澀遲微等,提示正虛邪入髒,難治。陰病如少陰,太陰病,一派虛寒之象但見到陽脈如浮大滑動數,一方面提示正氣來複,另一方面提示正氣尚存,還足以抗邪。
-
4 # 李生55891051
我看了幾個回答挺逗的,故扮一下老師來回答這個問題。一,注意古文凡列第一的是綱目。你問的第一句是辨脈法第一,[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等於說,病家請你去看病,你總得先看看這個病人會不會死,明明知道難治會死人,你照樣開方子麼? 故不要斷章取義,胡思亂想。
二,你問的第二句是平脈法第二,是講不會死人的病,有治的病,具體的病。原文是[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雲,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這白話文很明白了吧?就是講,身疼發熱是他家人叫醫生來診時說的,不是病人當今情況,當醫生走到病人家裡看診時,脈象變了,脈象不會說假話,當從脈象,不憑家人口說,是舉例說明,中工聞而知之會出差錯的,下工脈而知之反而正確。
三,為什麼我這樣回答?因為人們神化經典,以為鑽研到以經解經才有學問,其實就高中的古文知識就讀懂了!
-
5 # 厚道77323366
陽病與陰病,陽脈與陰脈,是不同的意思。陽病是指邪氣盛。陰病是指津液虛一類的疾病,陽脈是指人體正氣充足,陰脈是指體內津液不足。津液虛見陽氣來複則病生。邪氣盛體內津液不足者死。陰病陽病是指病人感受疾病的情況。陰脈陽脈是指人體氣血津液正衰的情況。第二個更好解釋,就是醫生到了病人家經過脈象診斷,他的表徵已去,知愈並不是說他病好啦,是指不要用治表症的方法去治它的苦發熱和身體疼。
-
6 # 梅山黃師父
陰病例如精神萎靡,蜷臥,嗜睡,畏冷等等,而脈象卻有寸脈數浮,說明陽氣逐漸生髮,有好轉跡象。陽證如口渴心煩,燥熱不安,失眠便秘等等,脈反微細,尺沉虛。說明正氣虛衰,由實證轉入虛證、危症。表證本當脈浮,而脈反沉,為病邪外解,正氣逐漸迴歸於裡,表解而正安。順便說一下,《傷寒論》是仲景為後世所立的規則典範,但歷經戰火,殘缺不全,又經過王叔和重編,有所缺漏或錯誤,很正常,應理性看待分析,有所選擇,實際驗證,不要拘泥。
-
7 # KaiKongHong
我們學習中醫,當然不能不讀不看經典醫學著作,但現今很多人拿傷寒論說事,令我覺得有感覺現代人的無意義思維,現在在西醫的發展而使人覺得中醫無用,實在是偏差,而因今人因對現代西方醫學的認知而不解中醫的理念及醫理,感到無奈,而將不當的對比再作不當的宣告,是不必要的,再講傷寒論為什麼成為學習中醫的經典書籍之一,是在於古人對溫病的認知一代一代的流行而得經驗案例而傳著,是中醫的參考案例,很多湯方也有明確的成功,所以可以結論,學習中醫不參考該書是有缺失的。
-
8 # 精神病醫院一級護理員
從書的內容上看,脈法大機率是王叔和的作品,從內容上看,只是闡述過於絕對,傷寒論中一定的字眼可以看成很可能,表證脈象由浮轉沉,指的是相對浮大來說,提示病情好轉。至於病性和脈象相反也只是古人的一種理解方式,陰病見陽代表正氣足,陽病見陰指正氣不足,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表明脈象對於生理和病理的雙重指導意義和短期病情,長期體質的判斷。可供參考。
-
9 # 易壬君
這確是仲景原文,從《傷寒雜病論》的理論架構可以推出。至於解釋,這裡不詳述,只簡單的說一下:
1.您說的第一個問題,可從“有陽則生,無陽則死”去理解;
2.您說的第二個問題,脈反沉遲,說明經過治療後,邪氣已去,正氣已不激奮抗邪了,雖有似“表證”的症狀,不過是正氣有傷,營衛不調而已。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真中醫,經常會遇到的。
醫聖仲景法度嚴謹,只是後人不能真正讀懂《傷寒雜病論》而已。為您推薦【河圖洛書解密《傷寒論》】和【河圖洛書解密《金匱要略》】這兩本書,第一,詳細講解了六經的邏輯形成和臟腑學說的邏輯形成;第二,詳細明瞭的通解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有疑問均解釋的明明白白,讓兩書變得非常簡明易懂,很容易用於臨床;第三,作者祖輩是中醫,並且他本人是中醫藥大學畢業,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二十年以上,不但有理論高度,並且有非富的實戰經驗。
-
10 # 執業中醫師董有剛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以上之文非仲景之經文。"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故知愈也"以上之文非仲景之經文。
-
11 # 星雲133593701
第一:脈有陰陽。陽脈是指脈象較平脈有餘(如大、浮、數、動、滑),陰脈是指脈象較平脈不及(如沉、澀、弱、弦、微)。
陽病是指八綱之陽證或指三陽病,陰病是指八綱之陰證或指三陰病。
凡陰病,如裡、虛、寒證或太陰、少陰、厥陰病,而見陽脈,是正勝邪卻之象,預後較好,所以見"生"; 如《傷寒論》第290條少陰中風…,第361條下利,脈數…今自愈…,367條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等。陽病,如表、熱、實證或太陽、陽明、少陽病,而見陰脈,是正不勝邪之象,預後不良,所以曰"死",如《傷寒論》第214條,陽明病…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
所以《素問》說:"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第二:"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此條沉遲之脈當是與浮大相對而言,就如傷寒,中風之脈浮緊與脈浮緩一樣,中風之脈並非現代之浮緩脈,應是相對於浮緊脈之言,所以這一條沉遲脈也不是裡寒證之沉遲脈,而是意指脈象轉為平和之象,以示正氣來複,邪氣卻退,病有向愈之機。
一家之言,敬請同仁們指教。
-
12 # 最熊大
陰病見陽脈者生,是說啊,病人表現為一片陰寒之相,比如惡寒,面青,身冷,等等,但是脈象確實弦實滑數,這樣的病人判斷預後的話,最起碼死不了。反過來,陽病見陰脈者死,如果病人表現為發熱面赤煩躁,但是脈象卻是虛軟緩遲,按之無力,這樣的病人判斷預後則非常危險,很有可能處理不當的話很快就會死。
為什麼這個樣子呢?
這就得從陰陽內外位置關係說起。
內經上說,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似乎應該是陽氣在外而陰氣在內,這樣才是對的,是吧?可是老子在道德經上卻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陽氣懷抱在內,而陰氣揹負在外,陽在內而陰在外,萬物都是這樣,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才對呢?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只是一個表現為體,一個表現為用。
陽氣的概念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具有溫熱、運動、向外、發散等基本性質的根本物質,而陰氣的概念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的具有寒涼、向內、收斂等基本性質的根本物質。從概念的對比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基本性質完全相反。
兩者共同構成了世界的任何事物,而任何事物都不能僅由其中一種構成。為什麼呢?咱做個假設,假設有這麼個東西僅由其中一種而沒有另一種構成,那會怎樣呢?很簡單,僅由陽氣構成的東西,由於陽氣不停的運動發散,好,它就馬上散開流失,從而不存在,而僅由陰氣構成的呢,由於陰氣不停的收斂收縮,它會馬上不停的向內收斂到極限以至於無法發現無法使用,也等同於不存在,這就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道理。
所以任何事物都要由陰陽二氣共同構成,那麼,陰陽二氣應該誰在內誰在外呢?
假設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好,由於陰陽二氣的不同性質不同趨勢,那麼,在內的陰氣不同的收縮而無限制,外在的陽氣不停的發散也無限制,兩者不存在相互制約,而處於相互分離的狀態,那麼,往外的往外往內的往內,很快,這個東西也就不再存在。
反過來,如果陽在內陰在外呢?在內的陽氣不停的發散,但是被在外的陰氣收斂住而不能流失,在外的陰氣不停的收斂往內,又被在內的陽氣阻擋而不得收縮,兩者由於相互鬥爭,從而彼此不能分離,從而事物能夠長久的存在。
也就是說,老子說,陽在內而陰在外似乎是對的。
但是,由於兩者是不停的相互鬥爭的,總有一小部分陽氣跑到外邊,也總有一小部分陰氣跑到裡邊,事物能夠發展變化全靠跑到外邊的陽氣,而而它能夠留住陽氣不至於很快耗散,又全靠裡邊的陰氣,這就是“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的含義。
也就是說,老子說的是事物存在的根本道理,是體,而內經說的是動態變化,是用。
如果你對易經有一定了解的話,既濟卦和未濟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未濟卦是火在上而水在下,火往上而水往下,兩者相互分離,所以未濟代表著預測不能順利,或者死亡,而既濟卦是水在上而火在下,火在下而往上,水在上而往下,兩者相互交融,代表著預測順利或者生。
好了,明白了陰陽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再回頭來看你的問題。
陰病見陽脈,就是病的症狀為外,表現為陰寒之相,而脈象表現為陽脈,由於脈是從裡邊出來的代表的是裡邊,這時候是什麼呢?患者外為陰而內為陽,複合了老子負陰而抱陽的道理,也就是易經既濟卦的狀態,外在的陰寒包裹住患者體內的陽氣,陽氣得不到流散,這時候患者可能很難受,但不至於命會丟掉,這種內外表現預後為生。
反之,患者外在表現一派陽熱,而代表內裡的脈象表現為陰寒,這代表患者處於陽氣在外而陰氣在內的狀態,這時候恰好違反了老子陽在內陰在外的道理,也就是易經未濟卦的狀態,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患者陰氣大虛,不能收斂住陽氣,反之陽氣馬上就要散失掉,第二種,患者陰氣大實,超過了陽氣,從而陰氣報團格拒陽氣,逼迫陽氣跑出來,這時候陽氣也會散失掉,無論哪種,陽氣一散,獨陰不長,患者足夠一定是死亡。
-
13 # 掌
其實拿生活中的例子比類就很好理解。陽病見陰脈死,就是外強中乾。陰病見陽脈生,就是柳暗花明。第二句,你看到後面會再看到一句,陰陽自和,必愈。這就是陰陽自和。
在《傷寒論》“辨脈法第一”中第一段尾有“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而“平脈法第二”中有段文字“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感覺怎麼前後講述得矛盾,不理解。
本人今年50,雖年過半百,但在中醫上卻連幼兒園水平也沒有,只是喜歡中醫,平時看些這方面的書籍或網文。上面是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懇請頭條裡從事中醫或喜歡中醫的朋友明以教我,不勝感激!
回覆列表
陰病見陽脈著生,陽病見陰脈著死。陰病是指內傷虛損病,虛病脈必虛,經醫生治療後脈(虛脈)漸漸由弱變為平脈或為陽脈為順,指病在慢慢康復,而陽病見陰脈著死,為二種情況,一,為病症為陽性,而脈為虛(陰’)是指病脈不fu,二種是病與症本來俱為陽病,而經醫生誤治或失治漸漸變為陰症,脈亦變為虛脈。若有表證,脈當浮大,今反見脈沉遲,故知愈也。此句是講表症見浮大,為脈症相順,經醫生治療後表證無,脈象由浮大為沉遲為病癒,這裡的沉遲是和有表證的浮大脈相比而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