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穎水南岸
-
2 # 週一文
題主提的問題中“發家思想”應該是“法家思想”吧?
法家思想在秦國取得成功並得以發揚,我認為跟秦孝公和商鞅有很大關係。
商鞅原為衛國庶出公子,那時稱為衛鞅,後秦孝公封於商邑,故稱商鞅。
商鞅原來在魏國相爺公叔座手下擔任中庶子一職,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惠王未重用。後來秦孝公招納賢能之人,商鞅聽聞便到秦國,透過寵臣景監拜見秦孝公。
彼時,秦、齊、楚、魏、燕、韓、趙等戰國七雄已形成,但是由於秦國在偏僻的雍州,地廣人稀,國力一般。沒有實力,說話不響,秦國被其他諸侯國逐漸排斥到邊緣地帶。雄心壯志的秦孝公一心以恢復秦穆公時代的霸業為己任,也想再次稱霸;加之,趙、韓兩國趁秦孝公剛剛即位形勢不穩之際率軍攻打秦國,諸多不利因素促使秦孝公急需進行國內變革增強實力!
商鞅入秦後,秦孝公曾四次召見他,秦孝公對儒家的仁政德治沒有絲毫興趣,對霸道之術、富國強兵之策情有獨鍾,這與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謀而合,君臣之間於是琢磨相關變革措施以期達到富國強兵之目的。
秦孝公剛宣佈進行變法時就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商鞅“舌戰”反對派甘龍、杜摯等人。公元前359年《墾草令》的頒佈和實施取得改革初步成果,於是拉開了秦國全面變法的序幕!
商鞅在秦國實行了兩次變法:
公元前356年,進行了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等。
公元前350年,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買賣;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推行分戶令等。
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實施了兩次變法,祛沉痾用猛藥,商鞅用法家思想較為徹底地革除了舊有制度,改革是確有成效的,秦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成為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秦國後世的君臣也基本沿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有了實力,胳臂粗拳頭硬,秦孝公透過河西之戰、西鄙之戰等逐漸實現自己心中的稱霸願望。只可惜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故,失去了靠山的商鞅在變法中又得罪過很多權貴,被公子虔誣告不得已起兵,最後兵敗被“五馬分屍”,這樣一位卓越的改革風雲人物卻不得善終。
-
3 # 隱泉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思想碰撞出燦爛的火花。各種人才也在這個時期的大舞臺上展現美麗的風采。這個時期在歷史上雖然短暫,但是十分耀眼。
同時,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各個諸侯國為了自強,尋找著人才。法家思想和人才在這種背景下橫空出世。戰國早期的李悝,戰國中期的商鞅和申不害,甚至於戰國後期的韓非和李斯。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幫助諸侯國,但是為什麼只有在秦國法家思想能發展起來呢?我來回答幾條理由。可能會不全面,歡迎補充和糾正。
法家思想使國家強大,換句說法,變法結果讓國家從下到上都能嚐到甜頭。秦國在秦孝公和商鞅變法之前,民窮國弱,在加上連年戰爭,國庫空虛,最底層人民苟延殘喘。秦國在那個時候只是六國尤其是強大鄰國魏國砧板上的一塊肉,無力反抗,人人宰割。秦國在經歷商鞅勵精圖治,二十年持續變法,最底層農民可以透過軍功甚至於種地織布都可以得到爵位,得到榮譽。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秦國從此可以與山東六國平起平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基礎。2.國家繼承人的能力與見識。魏國經歷李悝變法,韓國經歷申不害變法,吳起在楚國也變法,只有秦國在強大路上越走越遠,到了秦始皇時期,用了九年就統一天下。秦國特別幸運,秦孝公之後的每一任國君沒有一位特別昏庸,能力最平庸政績最差的秦國國君,也沒有貪圖安逸享樂,止步不前,都在為統一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貢獻。反觀其他國家,雖然經歷了變法,使一代變得強大,但後面的君王平平淡淡,炫耀前人的政績,貪圖享樂,一代不如一代。
3.各國人才不斷湧入秦國。秦國一步步走向強大,吸引著為了實現自己抱負的人才,包括法家,這些人才也在秦國這個大舞臺上展現能力,實現抱負,使秦國也越來越強大。這是一個良性迴圈。而在秦國不斷吸引人才,變強的同時,六國也越來越弱。
-
4 # 秦國那些事兒
題主問的應該是法家思想吧
戰國時期有很多國家都施行過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悝變法,但是這些變法都只是維持了一時的強大,並沒有做到像商鞅那樣從根本上改變,我認為這其中有著兩點原因
第一是因為秦孝公和商鞅自身的堅持,沒有商鞅提出的法或者秦孝公在變法中途有些猶豫,變法都不會成功,懷才不遇的商鞅遇上了求賢若渴,企圖霸天下的秦孝公,變法的成功倒顯得理所當然了
第二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太窮了,士族的勢力不大,利益鏈不廣,不想其他的國家,動一發而引全身,變法阻力太大,只能緩緩圖之,而一旦下一任君主反悔,變法便會半途而廢。反觀秦國,正所謂破而後立,當時的秦國被魏國打的割地求和,秦國上下在外力的施壓下自然會比團結,老士族雖然也會找事,但是好在秦孝公能夠為商鞅頂住這些壓力,讓商鞅一心一意的變法。
有著這些因素在內,加上秦國幾代明君,法家思想自然能夠在秦國延續下去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個人感覺跟現代說的360行差不多,360行行行出狀元,狀元基本就是這行的代表了,袁隆平大爺,是搞水稻的專家吧,也是這行的狀元吧,可以稱他為農家,或者準確點是稻家。外交部長可以說成是縱橫家,水利部部長是水家。
諸子百家,代表是老子孔子墨子鬼谷子。
老子出道早,是道家創始人。孔子是老子徒弟,真不知道兩位神仙一樣的人物如何對話的。
老子騎牛遊歷秦,說秦國五百年後出霸王,結果出了秦始皇,真是神仙級的人物。
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不止對春秋戰國時期影響久遠而深入骨髓,而且對在座列位也是,儒家是為統治者統治人們的思想服務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秦國,屬於戰鬥民族,民風淳樸,但也彪悍。儒家思想也佔過大要,秦孝公時期甘龍就是儒家人,可是儒家文化使秦國並不能強大,只能使秦國循序漸進中衰敗,最終被中原文明排擠在外,敗國不說而且還要落個野蠻粗鄙不能教化的名聲。
秦孝公不是尋常人,他接手時的秦國岌岌可危,六國卑秦,六國士子不入秦,可想而知當時的秦國何等沒落!秦孝公揚言只要能使秦國強大,什麼家都行,法家儒家墨家道家任何一家都行,法家商鞅把法家思想擺到檯面上讓秦孝公一看,秦孝公正苦於改革奈何無從著手,商鞅正好把改革的方案說的條條框框居居實實,倆人一拍即合。
因為秦國不改革不變法就是等死,改革變法了或許有救,秦孝公當然賭一把了。
反觀魏國,李悝吳起變法後魏國稱霸,是一個老牌霸主,這時候不需要啥思想了只需要沿著先王路子繼續稱霸擴張就是了。
楚國,楚國地大物博,需要的是凝聚力,他們也變過法,最後變法者被射殺,變法就不了了之。
齊國,有成語:見賢思齊。啥意思呢就是說齊國賢人多,齊國有學宮學館,孟子經常去講課,但是齊國極少給賢人官職主政,牛人多奈何齊國廟堂不用。
趙國,趙武靈王自己就變法了,不用別人。
燕國,我大燕國是姬姓諸侯,是老牌正宗的諸侯,爾等不過是野路子,而已。
韓國,法家申不害去變法了,奈何有點張揚,魏國看不順眼差點把韓國滅了,法沒變成,國差點沒了。
法家在秦國落地生根,一說是時勢所迫,是列國所逼,秦國不得已而為之,又一說是機緣巧合,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二者都是牛人都能慧眼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