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子雜談

    從數量上看,封君比封侯容易些。

    “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王翦在滅楚之戰,領軍出征之時,曾如是對著秦王政抱怨到。

    我們都知道,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逐步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二十等爵制”,在這其中“列侯”是秦國“二十等爵制”中最高的爵位。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一些同學會產生一個疑問,在戰國時期,最流行的不是“封君”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戰國四公子,那麼,在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封侯”和封君比起來,哪個更難取得呢?

    在先秦時期,“封君”泛指有爵位、有領地的人,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封君出現在歷史上,如攪動戰國風雲的“戰國四公子”、驍勇善戰的“戰國四大名將”(除王翦外)等等。

    在周公旦“制禮作樂”之後,周王朝形成了“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在周公旦推行“分封制”之後,受封這五等爵制的人,皆能擁有一片封地,開國都、立宗廟,漸漸形成了“公爵國”、“侯爵國”、“伯爵國”等等,如戰國七雄之中,按照最初的分封來算,燕國、秦國是公爵國,楚國是子爵國,齊國、趙國、魏國、南韓是侯爵國(太公望享受公爵待遇,但是其子孫僅僅只被封為了侯爵),由此可見侯爵之位的尊貴。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封君”難嗎?

    很難!

    那麼,在秦孝公至秦王政之間,我們熟知的秦國“封君”都有哪些人呢?

    第一個自然就是主持了秦國變法的商君衛鞅,而後就是嚴君疾、武信君張儀、華陽君羋戎、武安君白起等人。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封侯”難嗎?

    也很難!

    在商鞅起初設立的“十七級爵制”之中,秦國最高爵位不過是商鞅本人擔任的“大良造”,並未正式將侯爵加入到軍功爵制之中,原因也很簡單——在當時,自稱王爵的不過是楚國、魏國等少數國家,秦國國君也不過是公爵,趙、韓等國國君也不過只是個侯爵,秦國自然不可能將侯爵之位輕易地用於賞賜。

    那麼,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被封為“侯爵”的都有幾人呢?

    據太史公在《史記》中的記載,自秦孝公到秦王政的百餘年間,除去在特定時期秦國出現的蜀侯外,秦國受封的侯爵(列侯,或者稱之為“徹侯”),不過僅僅七人而已:

    列侯商鞅、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

    那麼,“封侯”和“封君”比起來,哪個更難呢?

    單從人數上來看,“封君”就要比“封侯”容易得多。

    那些為秦國立下大功的功臣,如商鞅、張儀、白起等人,大部分都是秦國的“封君”,據孫國志先生的《戰國時期秦國封君考論》中所統計,秦國的封君有二十七位之多,而秦國有史料可考證的“侯爵”僅僅只有七位,而這其中,以武封侯的更少,連那位戰功赫赫的殺神白起都未能封侯,也只有滅掉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得以封侯。由此可見,秦國封侯的標準之高。

  • 2 # 小楊品史

    商鞅變法後,秦國設定了20級爵位,商鞅和張儀都有封邑,因此都屬於最高階徹侯(第19級關內侯沒有封邑),單從級別來說,他們是一樣的;但從實際權利、收益角度來說,商君的含金量明顯大於武信君

    商鞅封15邑,張儀封5邑

    商鞅能夠封君,不單單是因為變法,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河西大戰取勝,因功進爵。實際上,他能夠晉升大良造,也是因為軍功:包圍並佔領了魏國安邑。這也是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在文官、武官中有很高的威信,惠文君嬴駟害怕啊。

    張儀能夠封君,主要靠的是一張嘴,當然了張儀也有上陣殺敵的記錄。客觀地說,張儀的貢獻並不亞於千軍萬馬,但在尚武的老秦人看來,畢竟沒有真刀實槍來的實在。

    貢獻不同,得到的也不同:商鞅封了15邑,張儀只有5邑。當然了,5邑在戰國的那些封君裡面,也算非常多的了。

    商鞅對封邑的影響力明顯大於張儀

    商鞅在封邑有很高的威信,這從商鞅能夠發兵謀反就可看出,他在商於封地不但有行政權、還有軍事權。這也是封君制不太成熟的產物,後期的封君都沒有軍事權。

    也許是吸取了商鞅謀反的教訓,到張儀封君時,對封地基本上沒有行政權了,更不用說軍事指揮權。張儀能得到的,僅僅是封地的部分稅收,當然了,對個人來說,是一筆天大的財富。

    秦惠文王去世後,張儀害怕被殺,以出使的名義逃到了魏國,估計封邑也被秦國收回了。

    綜上所述,商君和武信君,爵位等級相同,但含金量商君要高很多。

  • 3 # 歷史方位

    西周初年,周公為了維護天下的穩定,制定了嚴格的禮樂制度,對臣子的等級做了嚴格的劃分,制定了一套封君封土製。周天子把轄區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接著分封下去,這就是所謂的“裂土封侯”。諸侯國的爵位從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各個諸侯國的國君,對自己的轄區的臣子有著任免的自由,他們可以將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子孫、宗親以及功臣們。

    諸侯的最高等級是公,例如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等。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周天子的地位逐漸衰微,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增大,周天子逐漸成為了諸侯們名義上服從的物件。楚國自封為王之後,諸侯們眼饞紛紛效仿相互稱王,於是就有了齊王、魏王、秦王等。諸侯國國君的最高爵位是公爵,公爵之下的最高爵位是侯爵,一般國君賞賜給與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如“關內侯”。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功臣,國君一般會賞賜其“君”的爵位,如“商君、武安君”。

    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取得更多土地,獲得更多話語權,紛紛開始變法運動。列國中,只要能後幫助國君壯大實力的人,不計貴賤都能夠獲得高官厚祿,甚至是獲得封土,戰國變法運動中最有代表性的秦孝公變法。秦穆公之後,數代君主無所作為,秦國失去了稱霸諸侯的實力,逐漸成為被列國欺凌的物件。秦孝公即位後,決心效仿魏國、南韓的變法,在列國求取賢才幫助秦國壯大實力,於是,秦孝公頒佈了被稱為“五百年一見雄文”的求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求賢令》

    秦孝公用“與之分土”的承諾,引來了以商鞅為代表的列國士子,也由此拉開了商鞅變法的序幕,秦國的命運由此改變。

    商鞅變法之後,對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的將相,多被封為“君”的稱號。例如,商君衛鞅、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

    那麼,商君衛鞅、武新君張儀,二者中哪個等級更大呢?

    從爵位等級來看,商君與武信君都是“君”的爵位,因此他們的爵位等級都相同。但是,如果從多方面考量的話,商鞅的地位遠超張儀。

    商鞅與張儀都對秦國立下了赫赫功勳,對歷史的程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商鞅在秦國主持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將原本羸弱渙散的秦國,用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組織成一架戰爭機器,為秦國日後的崛起與統一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日後終極一時的秦國,更沒有吞併八荒,一統天下的秦朝。

    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也是秦惠文王帳下著名的謀臣,在以合縱連橫為大背景的戰國時期,張儀憑藉出色的雄辯口才,以及過人的智謀,對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單以口舌之利,敵過千軍萬馬,張儀可以算得上其中之一。在戰國時期,張儀更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美名。但是,如果要在商鞅與張儀之間,評價其對歷史的貢獻。我認為,商鞅的歷史貢獻遠大於張儀。

    因為張儀所左右的,是一場戰役,一場爭鬥,乃至一個時代的勝負與興衰。張儀可以憑藉口才,三欺楚王,遊說列國,打破合縱攻秦,對秦國的貢獻不可謂之不大。但是,商鞅所改變的,是人治時代向法治時代過度的程序,他從骨子裡改變了秦國,他所提出的法治思想、集權思想、以及管理制度,不僅改變了秦國,更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16歲,喜歡看歷史,性格孤僻早熟。看歷史對我有什麼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