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君32632593

    首先,白先生這是在扯蛋!一個有著固定職業職位且收入不菲且所謂名人且說話拙拙B人者,談此所謂中年危機者,談此所謂智慧者……?!借用一句話,這是在刷存在感,這是在耍流氓!!!

  • 2 # 葉恆

    《道德經》的境界的確是高,最近聽曾仕強老師講的《道德經》,聽得法喜充滿。

    很多人輕視《道德經》是因為沒有明師指點,沒有把微妙的經意開示出來,僅憑自己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斷,就會“入寶山空手而歸。”

    佛家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明師開示,再聰明的人也不能正確理解。同樣,道家,儒家如果沒有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開示,也很容易理解偏差。

  • 3 # 自然流進我的心

    人們常說經典,可少有人提經緯。這就如縱橫的概念差不多。經是變中之不變,緯是伴經變之永變,經緯就包含了人類古往今來之所有認知,且含概了超越人類認知之外的一切。因此,人類將永遠在探索究竟的路上

  • 4 # 對稱與啟蒙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中年人都存在困惑,有的是事業上的。有的是家庭上的,有的是身體上的。他們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是因為對認知的過程有一定的偏差。造成了迷茫迷信和固化模式。《道德經》成熟的哲學思想體系教給我們的是人生的認知能力的方法、科學啟發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的方法。不論是自己修身的困惑、家庭問題的關係的處理、醫學科學的研究、企業管理理念與國家管理的理念、兵家的謀略理念都有啟發和創新。

  • 5 # 塬馳臘象

    相信白先生說的是真心話,中年危機非物質性的危機,而是指心理危機。人到中年,如日過中天,免不了要對人生意義反躬自問,活著為了什麼?慾望無窮,生命有盡。讀老子,啟笛智慧,迴歸道一,讓人從慾望中抽身,有一種解脫名韁利鎖,奔向自在的爽快!

  • 6 # 環評紅樓

    《道德經》是清理人內心世界灰垢的一味良藥,可以減鬥,減欲,減爭。別說白巖松,換作任何人,只要你吃了它,收效相當明顯。

    第一,老子分析了人的現狀和病情。在第50章,從生死的角度,他把人分為三類:“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就是說啊,世界上人分為三類,長壽者佔1/3,早夭者1/3,因為自己的舉動導致死亡的,1/3。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人“生生之厚”,就是過於追求名利地位房子車子等這些身體之外的東西了,他們認為生活就是名利場。在第75章,他指出,“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這和“生生之厚”是一個意思。在第12章老子指出了它們的害處;“物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在第44章他連發三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在第20章,他形容這些人為“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參加太牢祭祀的人們競相進奉祭品,就像踏春爭先恐後地登上高處賞春。

    從後天聞道學而時習之的角度,他也把人分為三類。在第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第二,老子給開出了的藥方。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以德報怨。”意思是,把無為當有為,把無事當有事,把無味當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用德來回報怨恨。第57章,他分析這樣做的好處,“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那麼怎樣做到無為呢?在第48章,他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在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第9章,他指出“功成名隧身退,天之道”;

    第16章,他建議“至虛極,守靜篤”;

    第19章,他指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

    巧棄利”;

    第29章,他提出“去甚,去奢,去泰”;

    第44章,他教育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56章,他明確答覆“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67章,他透露了自己三件寶貝,“夫我有三寶,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7 # 永珍入星辰

    “中年危機”是心智系統遇到問題,需要提升。三十而立,三歲到三十歲,一直用相同的心智系統不會出問題。生理青春期,人可以被允許犯錯,也不會有煩惱。而過了三十歲,心理青春期開始,人會思考大量的人生問題,也會經常性的想不通。原先,只有一個生存智慧系統,為生存而奮鬥。這個時候,就需要心智系統的出現,用來建立另一套系統,即生命智慧系統。虛為命,玄為性。性,生命。虛,生存。而這個過程正是《道德經》所寫內容。這是一本修心修行修仙的教科書。當然說的不是通本《道德經》,通本講智慧是什麼。只有生命智慧,沒有講心智系統提升辦法。

  • 8 # 寧雅之心

    要回答白巖松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他所說的中年危機內涵,然後再從一個新奇的角度,看《道德經》中到底是哪些智慧點悟了他,幫助他度過中年危機。

    1)中年危機

    白巖松曾經在一個演講中談到男人的中年危機,他說:“我現在處於非常不幸的中年時期,我們中國男人很慘,沒有宗教作為依託,又沒有一個外在的所謂‘更年期’,只有獨自悄悄地在‘中年危機’。很少有男人去溝通這個危機的問題,但是每個人都在經歷。中年時期,就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

    白巖松在做這個演講的時候是43歲,正是一個男人身處低谷的時期。他認為,中年危機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會懷疑曾經信奉的價值,不知道意義在哪裡。所以要去不停地思考和糾纏,在此過程中,你會看透一些事情,然後獲得自由的解放。

    我們再引用他的一段話,大家思悟一下自己的中年危機是什麼?

    “人到中年錯綜複雜,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友,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等等。接下來不可避免地,要考慮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關係,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活著有什麼意義?”

    綜上所述,他說的中年危機主要指心智上價值取向、三觀信仰、生活意義等會在中年有一個徘徊與震盪。

    你有嗎?不管有沒有,看下去,會終身受益!

    2)《道德經》智慧

    那麼,是什麼智慧啟示了他走出困惑的呢?

    我不管白巖松對《道德經》是如何解讀的,既然是心智不和諧、思想不穩定的問題,那就從心智關係、心智流程等另一個角度上來解讀。

    說實話,我也正中年危機著,這種對前路的苦澀反省和對後路的焦慮不安,真令人困惹、迷茫!我認為,思悟《道德經》不站在這些角度上來解讀,是很難將其中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文化。

    ①《道德經》中的無為觀念,不是指行為上什麼也不幹,思想上什麼也不追求,而是要求你我首先必須在心智流程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無為。無為是什麼?不要動心念向外求什麼,復歸嬰兒態“抱朴”,用靈魂指引方向,用心智中啟用潛能,使意識流轉,讓生命充滿活力。

    一個人如此,一個集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如此,千萬不要以為老子消極,讓我們消極,這是流程、方法,而不是結果,結果是無不為。因為同根同源,所以天下文化本一家,萬法相通,萬法歸一,人類生命都是同一個生理性大腦,許多大腦合在一起,也只有這樣的一個大腦。

    你看,是不是,接著,老子就要我們無為而無不為了。怎麼操作呢?在合道中共鳴共振,明覺出各種趨勢、規律,借勢、順勢而為,才能“負陰抱陽”中守一,穩固屬於自己的思想價值體系,開創出自己的事業。

    這是0生1的過程,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處歸零、嬰兒心態,守靜致虛,如水如地,還復生命本性,“修煉”生命早已交給我們的絕技。當你熟能生巧後,就能無為無不為了。

    ②可是,我們做不到,社會也做不到,國家也做不到。我們是凡人,是為錢奔波,為家操勞,在社會上打拼的凡人。於是,許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去爭,去謀,去損德,去立自己的歪門邪道。

    一句話:我們從0中生成的1不穩固。你說:這中年時期,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道指不出人生的方向,德轉化不出物質擁有,心身還會和諧嗎?心指念頭、規劃,智指思想智慧,心智還能高效指揮大腦嗎?

    叫你歸O生1,你生成不了,怎麼辦?由1返0修心養性去。“致虛極守靜篤”,冥想,打坐去吧。你看:“明心見性”是道家之法,修心養性是需家之法?那佛家呢?你猜。天下文化本一家,萬法歸宗識一腦。

    有些人說老子太高深了,這修煉算了吧,又修不出錢來,於是,老子又開始教我們抱1中觀2。

    凡事辨證地認識、辨證地把控。“禍福相倚”、“高下相傾”等,都在陰陽對立中轉化。老子只差大叫了:你學習這項心智把控技術吧,這將會成就你的不凡。這就是哲學的偉大功效,誰還會說哲學學不出錢來嗎?真不知道,當年諾貝爾遺言,不頒獎給哲學家,因為情敵是搞哲學的,是不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這是1生2的過程,本來中年危機四伏,心志無法維堅,不生二心才怪!現在,我們如白巖松一樣得到啟示了,你看,中年危機的狀態是不是就活了,心也就慢慢安寧下來。慢慢開始相信自己生命,開始思悟如何利用生命力健康、幸福,開始悟道、合道、用道,從而“立道由本”。

    有人說:可還是擁有不了物質財富,解決不了吃飯問題呀?

    於是,老子開始講德,如何合道中聚德,用道中立德,方法呢?就是陰陽對立的二面生成出一箇中性的3,使3衍生萬物。

    如何做到呢?那就是由萬返3返2返1歸O的逆向“損”法,那就是由0-1-2-3-萬的順向“增法”互動使用。

    具體的我不說了。多年思悟,三小時寫的一家之言,希望有用,請點評。

  • 9 # 傻傻205666629

    老子《道德經》的確對人生有很大的啟示,給我們以智慧。白巖松說的沒錯,下面一起讀一篇老子《道德經》及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老子道德經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信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日: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老子騎牛圖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軀體最終伸直僵硬,萬物草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韌脆弱的,死後變得乾硬枯萎了。

    所以說:堅硬剛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不會取勝,樹木長到強壯就會被砍伐,凡是強大的就處於下降的地位,凡是柔弱微細的反而處於上升地位。

    堅強者死亡之徒,柔弱微細生之徒。

    堅硬物體失去了生機,柔弱的物體則充滿生機,

    一天中中午的太陽最強,此時事實陽氣最強但開始下降,陰氣微弱但逐步上升,子夜陰氣最強此時陽氣微弱,但陽氣開始逐步上升

    人到中年,年富力強,身體機能達到人生中最強,但此時,也逐步遞減,應注意保養調理,但好多人意識不到。這也是好多人沒有挺過50多歲的原因,孩童雖弱,但他身體機能卻一天天強大。

    老子畫像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生處於最低谷時,要堅定信心,它往往也是新希望的曙光的開始。

    以上就是我讀老子巜道德經》的人生啟示。

  • 10 # 隨便閣

    當一個人說“給予了他度過中年危機的智慧”時,也就聽聽而已吧,不要放在心上。老子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老子曰:“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弱玄達,深不可志。”一個說看了道德經就有了某種智慧的人,是恰恰沒有看懂道德經的人。一個沒有做到微弱玄達的人,不可以言智慧。一個沒有做到深不可志的人,不可以言度過危機。

    道德經能給予人的,就是終其一生去努力體會“與物反矣”,並努力地做到“與物反矣”,來最終實現自身所期望得到的。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休者不兌,子孫以其祭祀不屯。”此三者就是追求“與物反矣”的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關係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