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秦未亂世梟雄、西楚霸王項羽功敗垂成、敗亡烏江的客觀原因有:剛愎自用有勇無謀,自負狂傲輕敵大意,不納忠言不識將才,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心慈手軟猶豫不決。所以諸多原因註定了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終將大業難成,落得功敗垂成、命喪烏江的悲涼結局。

  • 2 # 跪射俑

    毛主席說項羽為何會失敗,原因無非因為這三點: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鴻門宴上,項羽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這件事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當劉邦攻下咸陽,佔領關中之後,派兵守住了函谷關,封存了秦國的皇宮的府庫,跟百姓約法三章,已經儼然成為了一個管理者,這就說明劉邦要的是天下,為了這個天下,劉邦必然會跟項羽撕破臉,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可惜項羽不明白這點,為了那點狗屁不值的道義放走了劉邦,反觀劉邦,對於自己的敵人,殺起來是從不會手軟,哪怕是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這就是帝王所必須擁有的強大內心。

    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於是劉邦跟項羽以鴻溝為界,平分了天下,項羽自認為既然雙方已經握手言和,就都會遵守這個來之不易的合約,因此便掉頭東歸,完全放鬆了警惕,可他忘記了,劉邦是個小人,劉邦看到項羽撤兵之後,立馬調轉馬頭,撕破了合約,打了項羽個措手不及,至此,楚漢戰爭的結局已經非常的明朗,項羽機械遵守這樣的合約,但是對於劉邦來說,這一紙合約,是沒有任何約束力的,簡直就是張廢紙,項羽遵守了,卻失去了天下。

    項羽佔領關中之後,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情就是放棄了關中,把咸陽一把大火燒了個乾淨,帶領他的楚國子弟們回到了楚國,建都徐州,這真的是愚蠢的不能再愚蠢了,關中沃野千里,號稱帝王州,進可攻退可守,在中國古代,得關中者得天下,項羽卻放棄了這個能成就帝王之業的地方,跑到了徐州這個周圍沒有任何天險的平原地帶,當劉邦率兵打來時,再憑項羽有多大的本事,也無法改變自己失敗的命運,這就說明,項羽雖然是個大英雄,但是缺少劉邦的眼光,結局註定是失敗的。

  • 3 # 職場觀察記

    項羽功敗垂成客觀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原因。

    項梁項羽叔侄倆起兵反秦時,項羽聽從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嫡孫熊心為王,楚家軍算是根紅苗正了。秦朝滅亡後,項羽先封熊心為義帝。後又殺之,楚軍已經沒有復國的皇室正統了。

    項羽冊封諸將時,把三個秦軍降將封為王,造成諸侯們及部下的不滿,又隨意驅逐殺害封地內的將領們,項羽的種種行徑,已經讓楚家軍內部出現了離析。

    項羽生性殘暴殺人如麻,攻破襄陽城後,將城內軍民全部活埋!可以說項羽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百姓是又恨又怕,項羽及其楚家軍的形象早已殆盡。

    陔下一戰項羽被殺,天下已定。失去楚國國君後人,失去集團內部凝聚力,失去民心的楚家軍,也隨之瓦解了。

    那一年大澤鄉陳勝揭竿,他率八千將士登上歷史舞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蓄勢待發,劍指咸陽。那一年項梁戰死疆場,他孤身無靠,卻更所向披靡,銳不可當。那一年鉅鹿絕境,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百二秦關終屬楚”,功成封王。起兵八年,身七十餘戰未嘗敗績;神勇無敵,長槍所向破盡八方阻擋。他是項羽,千古無雙的西楚霸王。殺秦王,燒阿房,坑殺二十萬秦卒,血色在他的夢裡浸染;楚歌圍,夜飲帳,愛妻和歌舞劍殤,霓裳在他的眼前飄搖。功敗垂成之際,烏江決戰之時,他殺敵無數的寶劍最終刻上了自己的頸項。一世繁華,末路悲涼。時人皆道殘暴多疑,後世多嘆婦人之仁。只說項羽三年成王四年敗亡,一生傳奇一曲絕唱。是謂霸王。而非帝王。 因為暴秦才使的他們起義,老百姓活不下去沒有辦法揭竿而起,然而劉邦統一天下之後,頒佈很多優惠政策,使的民生的以調養休息,百姓安居樂業,楚民也是百姓,為何要起義?

    立楚懷王孫熊心襄陽城大澤鄉百二秦關

    平臺宣告

  • 4 # 牧狼人人人

    1、隊伍不穩定

    在隊伍裡有項伯這樣一號人,吃裡爬外的,還有像九江王英布,這樣的,時降時叛。

    2、失去地利。定都彭城,失去地利。明明定都長安會更好,當時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利環境好,可以統御國家。

    3、劉邦集團太賊。劉邦的鍥而不捨,手下三傑,特別是兵仙韓信,上路全部打通,諸侯國基本滅亡,形成了對項羽集團的合圍。

    4、其他諸侯太壞。張耳陳餘的矛盾,齊國的田橫,魏國的搖擺,都是變數,誰都不是好鳥。

    其實主要是主因,項羽器量不夠,殺伐決斷不狠,政治智慧欠費,導致滿盤皆輸。

  • 5 # 曉書齋

    關於項羽的問題,我個人之前專門寫了一篇關於項羽,冉閔,呂布三人之比較,因這三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猛將。現在單獨談項羽的問題,簡而言之,項羽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大約他自己也不把自身定位為建立萬世之基業的君王,而是把自身看作是血戰沙場的將軍。他的優點是身先士卒,愛護下屬,講仁義而輕利益,缺點是無遠大目標,而有謀士而不能用,能與人同利,所以實現了推翻秦統治的目標後,沒有了目標的項羽出現了種種舉措失宜,終於自刎於烏江,結束了壯烈恢宏的一生。

    坑殺章邯降軍二十萬,劫掠秦國宮室,盡失關中民心

    亂世建功立業首要在於得人心,勾心鬥角,互相殺伐不可避免,但是殺人必有合理理由,所謂不興無義之兵。如果疆場對壘,全殲敵軍,在道義上並無過錯,所謂各為其主。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但是,對於投降計程車兵,僅僅以防止降軍有異心,而盡殺之,不僅殘暴,而且未免太過於短視。這些降軍本是秦國子民,如此殘殺,必然與關內秦國子民結下血海深仇,如此作為,即便攻取天下,失去了民心,又怎麼能長久。項羽若慮計深遠,可以遣散,改編,分化秦軍,又何必擊殺。

    攻入咸陽以後,項羽的作為更是無法理解。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號稱反抗暴秦的義軍,如此行為與土匪有什麼區別,先後攻入咸陽的劉邦與項羽,兩人所做作為,簡直有如雲泥。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劉邦進入咸陽與秦人約法三章,秦人持羊牛酒犒勞士卒,這可以看出人心向背,也可以看出劉邦志向高遠。若沒有稱帝之心,何能以子民視之。項羽如何有此等視見,即便無此視見,也該採納賢人謀士之策,可惜項羽只有作一將軍之才,無帝王之心胸。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焚燬秦國宮室以後,就想回到家鄉,有人勸誡項羽在長安建立萬世基業。項羽的表現僅僅只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富家翁,建功立業只是榮耀鄉里。榮耀鄉里有錯嗎?沒有錯,錯就錯在只是榮耀鄉里,這是志小而短視。項羽後來定都彭城,彭城乃四戰之地,彭城後多次被攻破。可以看出項羽似乎並沒有深謀遠慮,僅僅是憑藉個人喜好。再者,烹殺諫客,一則沒有納諫之明,二者沒有容人之量。

    分封天下不公,用人不智,致亂之源

    以功勞而論,項羽為滅秦第一功臣,擊潰秦軍主力於鉅鹿,大敗章邯而收之,因而實際上成為天下共主,不僅威望高,而且實力強大。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義帝當日與諸侯約,先入關中者王。實際上就是說先攻入秦都的義軍,可以領關中稱王,義帝還在,項羽分封劉邦在巴蜀,都南鄭,其實就是公開背約,這是言而無信。同時為了防範劉邦,把三秦之地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等降將,也是短視。秦卒二十萬被坑殺,秦人對三將皆有怨言,以這三人分守離心離德之地,被劉邦迅速擊敗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劉邦入關中,關中父老還記得劉邦的舊恩,如今以背叛秦人的三人駐守,秦人怎麼會賣力。劉邦能輕易佔據關中,項羽分封用人不夠明智。

    要是說防劉邦也就算了,但是分封其它滅秦諸侯明顯夾帶著私心。

    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

    田榮一直是反秦在齊國故地的實力派,因為田榮不能跟項梁保持步調一致入關中滅秦,因此產生嫌隙,項羽滅秦以後,對於田榮竟然不封,這讓田榮怎麼咽的下這口氣。

    當時他又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趙國的國號也被取消,國土則一分為二,因此諸侯不滿。所以戰火又起,這是必然。如果項羽能如劉邦一般,公正的分封諸侯王,然後,時機成熟在剪除枝葉,也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正在田榮陳齊王后兩月,劉邦從陳倉進入關中。

    誅殺義帝,摧毀了自身反秦的道義基礎,暴露出狼子野心

    項羽應該殺義帝嗎?我覺得不應該殺或者不應該採取殺的方式。項羽本來就是實力最強的一方諸侯,義帝是提線木偶這沒有問題。但是,義帝是反秦之旗幟,所謂“秦滅六國,楚最無罪”。因此尊楚,就是反秦。項梁也是採納范增之謀,迎回牧羊人義帝,義軍才紛紛歸附。

    既然奉義帝為王,也就有了旗幟。如果是曹操,他採取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是項羽,即便他有稱帝的野心,為什麼不用義帝作為旗幟建立自己法理的正義性,然後憑藉自身實力,削弱諸侯,一統天下。等到天下以平,然後逼義帝禪位,這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天下並不太平,就砍倒自己的正義旗幟,這怎麼能說是明智呢?

    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正是因為項羽殺了義帝,反給予劉邦凝聚人心,反項羽的口實,從政治水平上來說,項羽實在不及劉邦。

    有士而不能用,有利而不能賞,無馭下之策

    對手也許是瞭解對方缺點最為透徹的人,特別是這個敵人強大不可一世,你還能戰勝他的時候。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在項羽手下不得重用的執戟郎韓信,是這樣評價項羽的,他說項羽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因此屬下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只有匹夫之勇,並且因其勇武,屬下賢將無出頭之日。這是典型的領導做的多,下屬沒有表現機會,因此沒有功勞。同時,對於士卒部下,特別體恤,但是卻吝嗇於封官,既然有功不能賞,手底下的人怎麼賣力。

    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

    酈食其評價項羽說,項羽有功不能賞,也就是為項羽做事得不到實惠,也是大體相同的評價。

    劉邦則決然不是這樣: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我們在看劉邦的經驗之談,他自己毫無本事,但是卻讓有本事的人,人人做事,各得其宜,這就是團隊的力量了。項羽不僅不能用范增,韓信在項羽手底下也是鬱郁不得志,可見項羽並不懂得建功立業的要領,而專恃個人勇力。

    何況,劉邦做事最講利益,如封韓信齊王,又善納諫,如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則反是,因此安得不敗。

    結語

    因此,項羽之敗,無它,只因他本是一當世勇將,霸王,而絕無安國定邦之遠略,亦無此志向,無政治之才耳。

    (本文完)

  • 6 # 登徒浪浪

    一、做事三心二意,有始無終,不肯多下功夫,多費心力。

    《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這在楚漢之爭也可看出明明已經佔據了關中富饒之地,卻是想回到江東,明明大權在握,卻是要封分諸侯王,而自己做王中之王,他不奢求做天下人之上的君王,想著見好就收,可他不知道的是,歷史的滾滾洪流不允許他停在原位,要麼前進,要麼被後來者踩在腳下!

    二、自大狂傲,剛愎自用。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這並不是真正的豪言壯語,真正帝王之姿者也不會在羽翼未豐時說出這句話,就像《陳涉世家》中的那句“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說句自大也沒有冤枉他們兩個。成功的人不會隨意放出什麼豪言壯語,只會默默耕耘自己的事業,最起碼,不會在一無所有的時候說出。

    三、居然還有點善良,優柔寡斷,不夠不擇手段。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攻入咸陽時,他直接屠城以至於“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現在就因為隨便給他扯了一個兄弟的名義,他就不敢殺劉太公,鴻門宴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楚漢之爭中,他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殺死劉邦,可惜他沒有;但劉邦抓住了一次殺死他的機會,就沒有給他活路。

    最後再說說他沒有實行的東渡烏江。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暫且不提他能不能捲土從來,劉邦、劉太公他不忍心殺,殺起自己來倒是挺利索,還將原因歸咎於“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也許這句話只是司馬遷道聽途說,杜撰而出,但開局一片紅的大勢被他給一步步毀了,總是叫人說不出的可惜。

    也許帝王大業並不是他西楚霸王真正想要的,與虞姬共騎烏騅馬在江東之地,才是他內心的渴望。

  • 7 # 振偉歷史

    項羽有這樣結局的原因有好幾個,首先項羽自小就很自信,別人一步步學習的時候,他卻想要找一個以一敵百的方法,後來就算學習了,也是沒有學多少東西就不學了。

    其次,項羽從來就不會聽取別人的建議,只是用自己的想法做事,這樣的心裡使得他的很多計策不是很完善,但是別人也沒有幫他糾正的可能性。

    另外項羽的性格很暴躁,但是20萬的秦軍投降,他把他們都殺了,從這個舉動來看,項羽的做法實在有些殘忍了,正是因為他這樣的習慣,所以很多他的敵軍即使知道自己會戰敗,也不會主動的投降,因為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還有其實劉邦的才能雖然不是很好,但是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還有項羽的手下也沒有聽從他的命令,在後方好好守城,導致了軍心動搖。可以說項羽死的因是來自各個方面的。

  • 8 # 杺杺不息

    “西楚霸王”項羽,他既是一個英雄 同時又是一個失敗者。楚漢之爭,歷來眾說紛紜,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他有功有過,但他的結局令人惋惜,那麼他功敗垂成的客觀因素有哪些呢?

    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客觀原因。

    一、沒有選擇正確的城都。

    項羽作為一國的君主和軍隊的統帥,忽視了地理位置的影響。一般選擇城都都是物產豐富和易守難攻為主的地方,但是項羽選擇的根據地卻在“梁楚九郡”,建都彭城。這個地方,土地貧瘠,物資匱乏;無險可守的窮鄉僻壤。且地勢平坦,利於敵人侵入,沒有山川險阻來做防禦屏障。而劉邦的城都是在關中地區,素有“帝王城”之稱。這個地方,群山環抱,四面都可以預防敵人,易守難攻。

    二、經濟方面

    楚國在江淮地區,此地雖疆域遼闊,但是很多地方都沒有進行開發,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所以經濟相當落後。與物產豐富的關中地區形成反比,沒有經濟基礎來支撐軍事,沒有充足的糧草和兵源,軍事力量薄弱,導致後來屢次被漢軍攻入摧毀。

    三、主攻方向的錯誤

    項羽選擇主攻的方向在豫西通道,此道非常狹窄,無法開展兵力,發揮擅長野戰的優勢,被侷限在這狹窄的地方。所以才可以讓劉邦集中兵力對其打擊阻擋。

    以上就是就是導致項羽功敗垂成的客觀因素,他是英雄,卻也是政治上的失敗者。

  • 9 # 溪水歌

    筆者以為,這是由項羽的性格特點所決定的。項羽武功蓋世,天下無敵,這使得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由此鑄就了他喜歡君子戰摒棄小人戰的性格特點。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傑出的軍事家,而不能成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例如,他不聽范增的計謀,鴻門宴放走了劉邦,因為那是小人戰,是背後捅刀子,他幹不來。他也想殺劉邦,但是他要的是君子戰,方不辱楚霸王的英名。

    反觀劉邦,武功平平,打仗不行,但政治成熟,君子戰小人戰皆為我用。面對項羽,算是抓住了項羽的性格弱點,就是用小人戰對付項羽,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無所不用其極。憑藉於此,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戰勝了項羽。

  • 10 # 十二米陽光

    項羽最終敗給劉邦,主要是他太過於仁慈!當大家看到我對項羽評價最大的優點就是仁慈,他對士兵和將領可以說是身先士卒,講仁義,重義氣,不講利益,只講感情,這對一個統治者來說是最大的弱點。一個統治者要統一國家,就需要強大的權力支撐,而且要善玩攻心戰。

    劉邦為何會成就大業,主要劉邦出身下層官吏,見識過人與人之間的傾軋,而且他能夠更好地偽裝自己,不會輕音暴露自己的弱點。但項羽則不同,性格率真豪爽,不會隱藏自己的弱點,還經常暴露出自己的一些不足。這樣的人往往就許多欠瞭解他的性格,掌握他的性格弱點,迎合他的性格特點。這樣一來,在二人爭霸的時候,劉邦表現出來的是弱小而被動,項羽體現出來的是弱勢和霸道。所以在起義軍的部隊裡,大家更傾向於劉邦而不會贊同項羽的做法。

    事實上,內心虛偽的人一般是很難發現的,劉邦能夠把自己的妻子推下車,把兒子殺死送給別人,把自己的父親殺死還要分一杯羹。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劉邦性格偏向示弱,這也就要自己認為強大的項羽不會相鄰他會擁有強大的反抗力。就拿進入咸陽這事來說,劉邦在謀士們的建議下,管理好鹹陽,並把咸陽交給項羽,這樣的氣量和小偷般的作法只有劉邦這樣氣魄的人才能演繹,其他人是永遠學不會,也不具備。在古代,開國皇帝一般具有雙面性格,他們一方面愛才如渴,一方面殺死權臣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從來不會用仁慈來處理事情。

  • 11 # 魔方歷史觀

    就好似下棋一樣,棋局的勝負取決於下棋人如何走棋,項羽之敗,主要敗在自身。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是對項羽個人的勇猛十分高的評價;鉅鹿之戰,秦軍主力被擊潰,西楚霸王項羽一戰定乾坤。在項羽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劉邦與其相比還相差甚遠,可就是這樣的情況下,項羽敗了,敗在曾經不如自己的劉邦手中。

    輸了棋,原因主要在下棋人,項羽之敗,並非偶然,原因在自身,可從三個方面來掰扯其一: 屠戮一事

    項羽曾幹出了在咸陽大肆屠戮的事兒,可以用“殺人、放火、掠奪”六個字來形容,坑殺降卒的事兒更不用說了;而反觀劉邦的做事,甭管劉邦自個兒是怎麼想的,他做出來的,確實像樣,入關之後,不取財寶美女,與項羽形成了鮮明對比。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要說屠戮一事,歷史上也不是項羽一個人這麼幹,但是當時項羽所處的那個時期,大肆屠戮並不利於項羽的後續操作,那個時候,各路武裝勢力大大小小,數量不少,項羽還並非天下之主。這個時候,若是發展自身勢力,“民心”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後期統一天下來說。項羽與劉邦的行為做法一對比,顯而易見,劉邦的名聲和人氣自然而然的就上升了,此為項羽的敗因之一。

    其二: 分封諸侯

    打獵結束之後,就開始分肉了,在一系列操作下,秦朝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促成此事重要人物之一的項羽,分封了劉邦、章邯等十八個諸侯王。

    (劉邦劇照)

    分封結束之後,各路諸侯就各回各家,該幹嘛幹嘛,如果這個時候項羽能夠像開國皇帝那樣,已經能夠掌控全部局勢,那就問題不大,可關鍵就是,這些諸侯王心思各異,不說他們聽不聽項羽的命令,就拿劉邦來說,就妥妥的不會跟著項羽混,後來的楚漢之爭就已經十分明顯了。

    其三: 不聽謀士言

    要說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謀士的作用那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在一定情況下,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項羽想要爭霸天下,身邊少不了謀士,范增作為項羽的主要謀士,著實稱得上有遠見,可是攔不住項羽不聽。

    在劉邦還沒發現壯大時,范增就提醒過項羽,劉邦此人不圖小利,必有大謀,需早做打算,可是項羽沒在意;鴻門宴上,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並沒有行動,最後劉邦安然脫身。若是此時,項羽下定決心下手,劉邦絕對是凶多吉少,也沒啥後面的事兒了。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結語

    力拔山兮氣蓋世,楚漢相爭的最後,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在奮戰之後,自刎而死,西楚霸王至此落幕,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

  • 12 # 家裡有礦666

    根據史書的記載項羽是一個蓋世英雄,他是楚國貴族的後代,天生神力,勇猛善戰,剛可勇冠三軍,柔可鍾情一生,集英雄氣概、兒女情長於一身,妥妥的“高富帥。”很多人為他的失敗而感到惋惜。

    項羽在抗秦的過程中大放異彩,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一戰成名。西楚霸王的威名遠播四方。他也就此走向了人生巔峰,此時的他手握一把好牌,就好比鬥地主,倆王四個二都被他拿了,按照正常劇本,他應該君臨天下、俯視眾生,受萬人敬仰。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隨後的楚漢爭霸中,項羽竟然敗給了地痞無賴出身的劉邦,最終落了個四面楚歌,淚別虞姬,自刎烏江的悲慘下場。

    那麼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呢?他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呢?

    首先,項羽目光短淺,缺乏雄才大略,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項羽看不清天下大勢。自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王朝,這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是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這種制度有力的推動了社會發展,是當時的一種先進制度。

    項羽在滅秦後卻開歷史倒車,他沒有胸懷天下的雄才大略,他只想到了他自己的榮華富貴,項羽自己曾經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因此,他不要做君臨天下的皇帝,他只想做諸侯的首領一一霸王。但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想阻擋它前進的人都會被碾壓的粉身碎骨。項羽想當諸侯盟主,想當真霸王,奈何時代卻已經容不下霸王的存在了。

    在項羽尊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后,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項羽自以為靠著武力他可以打服天下所有人,大家都怕他,天下就能夠安定下來,他也可以安安心心地回到家鄉顯擺他自己的豐功偉績了,卻不知此時正是暗流湧動,各路諸侯只是口服而心不服。項羽的分封並沒有解決舊有的矛盾,反而產生了更多的新矛盾,他迷信武力,以為透過武力恫嚇可以壓服天下豪傑,殊不知他政治上的一個愚蠢行為卻成為了令天下群雄硝煙再起的導火索:他認為義帝對他沒用了,反而還妨礙到他霸王的威名,就派人把義帝給殺死了。這下捅了馬蜂窩,天下共主沒了,項羽自己建立的這套規矩他自己先給破壞了,還指望著別人能夠遵守,這是完全不可能了。緊接著齊、趙諸侯叛亂,項羽不得不率軍前往平亂。劉邦抓住時機平定了關中。此時越來越多的諸侯開始不服項羽,都想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項羽建立的這套分封體制開始分崩離析。最終由劉邦率領五路諸侯,總兵馬56萬,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公開挑戰項羽,這標誌著項羽的這套分封體制徹底崩盤,雖然項羽率3萬精兵大敗劉邦的諸侯軍,但這也只是戰術層面上的勝利,在戰略層面,項羽的諸侯盟主地位開始動搖,人心漸漸散盡,西楚霸王的時代即將落幕。

    劉邦和項羽,一個想做皇帝,一個想當霸王,這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一個是先進的制度,一個是落後的制度,楚漢爭霸實際上是兩種制度的競爭,項羽的失敗是大勢所趨,是必然的,所謂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如此。

    其次,項羽有著致命的性格缺陷。

    每個人都有性格的弱點,但作為統帥,如果不能克服自身的弱點,反而因這些弱點影響到了自己所領導的集團,那往往是致命的。

    項羽殘忍嗜殺、兇殘暴劣,不得人心。例如,鉅鹿之戰後,章邯率領20萬秦軍向項羽投降,項羽將這20萬降卒全部坑殺。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蒐集寶物美女運回江東。項羽擊敗齊國田榮後,燒燬齊國房屋,將降卒全部坑殺,把擄掠的男女老幼全部遷往北海,被擄掠的大多數人最終都慘死異鄉。這種種的事蹟都說明了項羽的殘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邦,劉邦初入關中,針對暴秦的嚴刑苛法,只與百姓約法三章,這一下就贏得了民心。所謂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這也為劉邦之後再次平定關中繼而奪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項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人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常常會自我感覺良好,控制得當那就是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狂妄自大,如果把這種性格帶入了關係自身生死的決策中,失敗也就離自己不遠了。項羽的這種性格在兩件事情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也為他以後的悲慘命運埋下了禍根。一個是擅殺義帝,一個是鴻門宴放走劉邦。擅殺義帝,不僅使世人看清了項羽背信棄義的真面目,也為天下眾豪傑挑戰項羽的權威落下口實。鴻門宴不聽謀士范增建議,輕易放走劉邦,無異於放虎歸山,為自己培養了一個一生的勁敵,並最終要了自己的性命。

    項羽多疑任察、猜忌成性。一個猜忌多疑的統帥往往會自毀長城,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陳平正是洞悉了項羽的這個弱點,巧施離間計,使項羽對鍾離眛等大將失去了信任,不再重用他們,使他們失去了應有的作用,也使得這些手下心灰意冷,離心離德。最致命的是項羽對亞父范增產生了猜忌,這使得范增氣發身亡,這無異於自斷手腳,對項羽集團是致命一擊。

    最後,項羽不能聚集人才,不能使用人才。

    對於任何一個政治集團,人是最大的資源,人才更是核心競爭力,作為統帥誰能擁有人才、使用人才,使他們各盡其職,誰就能擊敗對手,登上頂峰。

    項羽手下曾經有很多人才,他卻不能使用、不會使用,使得這些豪傑紛紛叛楚效漢,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增強了敵人的力量。

    九江王英布,勇猛善戰,立有戰功,是一個地方實力派,本來和項羽關係還挺不錯的,但在項羽攻打齊國時不奉項羽的召命,託病不出;又在彭城之戰時拒不出兵,不救援項羽,使得項羽心生怨恨,經常派使者去責備英布,這讓英布非常恐慌,就更不敢接近項羽了。後來,劉邦派使者隨何輕易就策反了英布。項羽控制不住這樣的英雄豪傑,既不能將其消滅,也不能對其安撫,反而令其心生恐懼,硬是將其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給自己增加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觀劉邦,為了拉攏住彭越,那是毫不吝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不斷地給彭越畫大餅,要地盤就給劃地盤,要封王就給王的稱號,用利益關係將彭越緊緊的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讓彭越死心塌地的為自己去打擊項羽。正是因為彭越不斷地襲擾項羽的大後方,迫使項羽數次回兵救援,苦不堪言,才使劉邦獲得喘息之機,來調整自己的部署。

    謀士陳平,足智多謀,為劉邦六出奇計安天下。曾經在項羽手下幹過,因為一點小的過錯被項羽怨恨,陳平覺得項羽心胸狹隘,嫉賢妒能,自己的一身抱負得不到施展,小命還有可能隨時不保,所以不辭而別,毫不猶豫的離開了項羽去投奔劉邦了。陳平曾評價項羽:“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一代戰神韓信,攻必取,戰必勝,就是這樣一個一身能耐的人物在項羽那裡卻只能當一個打旗的小卒子,自己一身經天緯地的才能無處施展,因此毅然決然地拋棄了項羽,投奔了劉邦。劉邦在經過了一翻考察和蕭何的推薦後,冒著極大地風險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放手讓他去幹,發揮出韓信最大的能力。劉邦也得到了極大地回報,定秦、服燕、破趙、伐齊,一直到垓下決戰,最終滅楚,韓信的功勞是最大的。韓信曾評價項羽:“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有此三點,項羽功敗垂成那是必然的,他的教訓對我們今人也是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由器拔了重插後無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