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白情感
-
2 # 塵子渝
此言差矣,實際上郭嘉的能力上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不光有能力,還一直被忽略了郭嘉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
郭嘉算無遺策,能謀善斷郭嘉實際上在現代有大量的“郭吹”和“郭黑”,而導致如此說法的很大程度上源自一個巧合,郭嘉身死,臥龍出山,於是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流言喧囂不已。
是不是巧合,無從考據,但縱觀郭嘉的一生,郭嘉不負算無遺策,能謀善斷之名。羅貫中也是少有的沒有黑過郭嘉一星半點,甚至還給郭嘉加戲了,遺計定遼東在史書上是沒有明確記載的。但《三國演義》卻為郭嘉加戲了,評價郭嘉的詩有三首,全是正面評價,也足以說明,連羅貫中這個黑曹操的作者都是深深佩服郭嘉的。
其一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
其二
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
其三
經天緯地實可誇,少年才學冠中華。曹公深識真樑棟,兵敗猶然想郭嘉。
--《三國演義》羅貫中
所以說郭嘉只不過和曹操臭味相投未免太過幼稚可笑,再說郭嘉實際上屢次反對曹操,堅持己見。
二十一歲的時候郭嘉去面見瞭如日中天的袁紹,很快就斷定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不足以成大事,於是離開袁紹,賦閒了六年。僅此一項,就遠超袁紹麾下的眾多謀臣,田豐、沮授也為一時之傑,卻無識人之明。
荀彧推薦郭嘉給曹操以後,僅憑一番談論就很快成為曹操心腹,可惜未能流傳見面談了什麼內容,以至於讓諸葛亮的隆中對專美於前。
官渡之戰,讓郭嘉第一次大放異彩,在曹操和諸多謀士騎虎難下之際,是郭嘉挺身而出,提出“十勝十敗”之說,鞏固了曹操和曹營諸臣的信心,這才堅持到勝利的時機。當然程昱和荀彧等人也是堅持要打的,但是顯然其口才和智慧是不及郭嘉思路清晰的,或者說是郭嘉早已經計算過了袁紹和曹操的優劣,所以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郭嘉因此一戰成名。
郭嘉在對待劉備的態度上,郭嘉是最為冷靜和全面的,反對殺,也反對放。程昱建議曹操誅殺劉備,郭嘉以不能失天下英雄之心而反對,但是郭嘉並沒有說要放劉備,而是勸說曹操“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可見郭嘉是想軟禁劉備,但是曹操顯然未能領會,以至於劉備金蟬脫殼而去。劉備顯然也是非常忌憚郭嘉的,劉備藉口為曹操平叛為名逃走,是乘著郭嘉和程昱不在而提出的。
同樣在攻打呂布的最後戰役上,曹操再度退縮,準備放棄,還是郭嘉力主堅持急攻必可擒拿呂布,最終果然不出所料。
在消滅徐州劉備勢力之時,曹操和諸將都擔心袁紹襲擊許昌,又是郭嘉力排眾議,分析袁紹優柔寡斷,劉備立足未穩,可一戰而擒。事實再度被郭嘉言中,而最為歷史和現代人所津津樂道就是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焦灼的時候,孫策盡起大軍準備突襲許昌,郭嘉斷言孫策“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後來果然,孫策尚未來得及渡江就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這就非常令人驚奇了,無論是巧合還是陰謀,都足以說明郭嘉的算無遺策和能謀善斷了。官渡之戰後,袁紹不久病死,許多謀士武將都建議乘機攻打袁紹的兒子們。又是郭嘉力排眾議,建議曹操退兵,假裝攻打劉表,讓袁紹的兒子們自相殘殺,結果自然不言而喻,郭嘉就像一位看過劇本的先知。
在政治上,郭嘉也頗有建樹,郭嘉勸說曹操不要在像在兗州一樣殺害名士,而應該重用名士,不計前嫌,陳琳為袁紹寫討伐曹操的文章可謂罵的曹操頭疼都好了,然而曹操也只是問陳琳為何連自己的父母都罵?陳琳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打發了曹操。實際上這也是郭嘉的建議,曹操才有“千金買馬骨”的意思重用陳琳。
袁紹的兒子們逃到烏桓,郭嘉再度建議曹操遠征,曹營又擔心劉備在劉表處,必然慫恿劉表突襲許昌,又是郭嘉斷言劉表優柔寡斷,又擔心劉備坐大必然不會真的襲擊許昌。
結果又如郭嘉所料,只是洩露天機太多的郭嘉,這一次再也沒有活著回來,曹操自此失去了真正能言聽計從又非常合拍的郭奉孝了。
郭嘉忠心為主,不惜驅命平定烏桓則是明證,郭嘉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和曹操遠征烏桓,最終在曹操一統北方之際撒手人寰。此後的曹操其實手下不乏能人,但是真正和曹操合拍,又願意擔責任的謀士再也沒有了 。
赤壁之戰,其實並非沒有人建議曹操緩緩圖之,賈詡和程昱都有類似建議,但是顯然無論是口才還是信任程度,以及堅持己見的勇氣都遠遠不如郭嘉。所以有曹操說“若是奉孝在此,當不至孤於此。”
同樣在張魯投降曹操之後,曹操以“得隴望蜀”為意,放棄繼續進攻益州,結果錯失良機,蜀中“一日三變”劉備殺了好多人這才安定人心。同樣有司馬懿、劉曄建議攻擊蜀中,但是顯然不被曹操所認可,這就是郭嘉對曹操的重要性了,信任程度實際上往往比智力還要重要。
諸葛亮說感嘆法正若在,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只有法正的話,劉備才聽的進去。
陳群曾經公然實名舉報郭嘉行為不儉,曹操讚許陳群,卻不懲罰郭嘉,還一直和郭嘉同車同坐,可謂恩寵有加,而且曹操一直以為郭嘉年輕,準備託於後世。這是曹操生涯中的唯一,即使是夏侯惇、曹仁也只有同車的記錄,而無同席,也無託孤之準備,可見郭嘉和曹操君臣相知可以說是整個三國都難找第二例。
如此人物,現代人如何不愛,算無遺策,又信任有加,君臣相知如此,難得。更遑論郭嘉一生不敗,卻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如何不令人所折腕嘆息。
回覆列表
郭嘉在各種小說中都是數一數二的謀士存在,甚至有個說法,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曹操開始收戲志才,然後他推薦的郭嘉,曹操問戲志才,郭嘉比你如何?戲志才說:奉孝之才勝我百倍,由此可見一斑。不說官渡之戰十勝十敗論,單單遺計定遼東。這不是謀略的體現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