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醫生講健康
-
2 # 好奇觀古今
項羽以武力滅秦以後,於前206年在戲下自稱西楚霸王,代義帝執行分封十八諸侯,直至漢五年十二月自刎垓下,四年間天下【政由羽出】,也就是說其事蹟繫於當時的天下大勢,所以他不入世家,不入列傳,而歸於本紀一類,符合史公旨在實事求是地表現歷史發展中天下大勢的思想。
基於同樣原因,在關於高祖和文帝間究竟設立惠帝還是呂雉本紀的問題上,他和班固拘於帝系正統的看法也是相左的。司馬遷敘事和評價客觀度歷朝向來是公認的。項羽本紀文學價值極高,部分對話記錄固然未必字字屬實,大體上還是靠譜的。況且其數十年間遍遊南北,兼司太史令之職,掌握、翻閱和收集的原始史籍和資訊相當可觀,更遑論無數的相關採訪記錄了。其中取材的《楚漢春秋》屬於漢營謀臣辯士陸賈的戰爭隨筆,親歷親錄,典型的第一手史料,儲存的內容確不容忽視。我們看千百年前的歷史,唯餘幾筆乾枯乏味的字句,可是去看二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將領的回憶錄和陣中日記,內容可就十分鮮活生動了。所以不能用現在的視角妄自推斷太史公的資訊渠道和來源。
-
3 # 閆廣鑫
咱們先來看一下司馬遷把項羽寫的多神兒!
晚芳《讀史管見》讚歎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啞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批評家們一致稱讚司馬遷把項羽的神勇表現得淋漓盡致。司馬遷對項羽拔山蓋世英雄豪氣的刻畫也為後世學者讚歎有加,吳見思曰: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軍處,斬宋義處,謝鴻門處,分王諸侯處,會垓下處,精神筆力,直透紙背,靜而聽之,殷殷闐闐,如有百萬之軍,藏於隃麇汗青之中,令人神動。
再說為什麼司馬遷要神話項羽?
一般大家回答都是因為劉邦的曾孫子漢武帝劉徹把司馬遷閹了,所以司馬遷對漢武帝懷恨在心,於是遷怒於劉邦!便在《史記》中儘可能醜化劉邦!
但是當時畢竟是漢家的天下,不敢在書裡明目張膽的黑劉邦!於是曲線神話項羽,來達到黑劉邦的目的!
反正這是一個流傳最廣的說法,信不信由你啦!我目前看到的材料有限!以後如果有更多的證據,我再分享!
-
4 # 酒釀歷史
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官,是大漢朝的臣子,而劉邦漢朝的創始人。劉家天下,司馬遷為什麼神化劉邦的對手項羽呢?這個就要說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和編寫《史記》背後的故事了。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是給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罰,最後處以宮刑。其實此時,《史記》已開始編寫。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由於工作原因時常接觸到很多史籍資料,早年就曾立志寫一部史籍。他寫的《論六家要旨》,是一篇總結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發展史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至今仍是史學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學史的珍貴文獻。而後因隨漢武帝泰山封禪途中染病,已無法完成自己的心願寫一部史籍,於是就在病中託付給了司馬遷。所以,司馬遷子承父志,甘願忍辱也要完成《史記》。
《史記》真正得以流傳是在漢宣帝時期,得益於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也就是說司馬遷在世時這本書根本沒有面世。司馬遷死後,《史記》原本由女兒珍藏,這個女兒嫁的的楊敞,在漢昭帝時期,曾官至宰相。嫁給楊家之後,司馬遷的女兒生了兩個兒子,小兒子楊惲自幼聰明好學,他的母親便把自己珍藏的《史記》拿給他讀,他很是喜愛此書。於是在漢宣帝時期,楊惲被封為平通侯,想到外祖父的一生的心血還未得見天日,便把書獻給了漢宣帝,自此,《史記》才得以流傳下來。
所以,《史記》不是官方要求編修的,不用迎合誰的喜好,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項羽寫成了一個可歌可泣,力拔山、氣蓋世的英雄人物。而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屈辱地活著,在他士大夫的眼中其實是恥於自己的行為的,估計他心裡也是希望自己能像項羽自刎烏江結束生命。所以,他對項羽的同情也是對自身遭遇的嘆息。
-
5 # 佇望秋水
根本沒有神化,只不過有的人嫉賢妒能罷了!項羽有優點,同樣有很多缺點!司馬遷全部都寫出來了!如果司馬遷真要去神化項羽,恐怕就不是這樣寫了!
-
6 # 陸觀察
司馬遷並沒有神化項羽。不少人認為,項羽不是帝王,為什麼被列入本紀?對司馬遷這個做法,產生許多猜想。
《史記》編撰體例為以本紀為全書總綱,以時間為續記述帝王和政治中心人物事蹟,能主導總體事件發展的政治中心人物,是史家編撰史書的關鍵;這是史學史上的慣例。
在秦末各路起義中,陳勝吳廣起義軍不懂軍事,缺乏戰鬥力;劉邦起義軍勢力很小;只有項梁項羽起義軍勢大,劉邦起義初投靠項梁軍 ,聯合起來形成了可與秦王朝軍事勢力對抗的軍事力量。在與秦軍的整個戰爭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楚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秦王朝滅亡後,項羽先於劉邦稱王,自稱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獨立一朝;此時,項羽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他要稱王?因為他代表舊六國領主殘餘勢力,只能走領主分封制度,只能稱領主之王;實際就是領主的“皇帝”。
由此,司馬遷把項羽在《史記》中列入本紀,就不奇怪了;況且,項羽在滅秦的戰爭中功勞最大,如不把項羽列入本紀總綱,滅秦這段歷史就無法撰述;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對項羽的記述,既沒拔高又無降低,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對項羽完全沒有所謂神話的意味。
有人說司馬遷神話項羽的目的是什麼,這是誤解古之良史的說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7 # 致遠君說
司馬遷對項羽雖然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但也不乏深刻的批評。
司馬遷
一、司馬遷與《史記》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
1.悲劇情結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為“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鳴冤,觸怒了漢武帝,遭受宮刑。出獄後,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說:“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採訪”
2.司馬遷的歷史觀——實錄
司馬遷所寫的歷史繼承了先秦史官的“不虛美,不掩惡”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觀念。“實錄”精神是司馬遷的歷史最大的特點,而且司馬遷按照自己個人對於歷史史實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來記錄的。項羽雖然失敗了,沒有當過皇帝,司馬遷依舊把他收錄到“本紀”當中。
司馬遷著書
3.司馬遷的性格——愛憎分明
司馬遷寫的歷史人物,都非常的有“人性”,有喜怒哀樂、有弱點、有感情。司馬遷筆下的幾個悲劇英雄,都是栩栩如生。
二、對項羽的評價項羽
1.司馬遷對項羽有著莫大的同情
項羽勇武絕倫,舉世無匹,備受司馬遷讚譽。
“鉅鹿之戰”: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出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揣恐。於是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垓下之戰
項羽為了要證明他的失敗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一聲令下,雖然只有28騎,依舊所向披靡;
烏江亭長備了船,請項羽渡江,項羽說,他“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婉拒了亭長請他渡江的建議。
鴻門宴
2.項羽有一段時間是天下之主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秦末天下英雄逐鹿中原,項羽實力最強,項羽自稱“霸王”,並且分封諸侯王,雖然項羽並未使用皇帝稱號,但是事實上項羽已經擁有皇帝的權力。
項羽陷陣
3.評價公允,並未掩飾其惡
太史公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信,奮其私智而不師青,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
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剛愎自用,胸無城府又盲目輕敵的一勇之夫,這些問題都是項羽功敗垂成的重要因素。
自刎烏江
-
8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這和司馬遷個人性格有關,司馬遷推崇個人英雄,尤其對悲情英雄更加崇敬,因為司馬遷本人就是個悲情英雄。
司馬遷個人悲劇發生在公元前98年,名將李陵率軍討伐匈奴,兵敗被俘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大怒,文武大臣都認為應該滅了李陵全家以儆效尤。司馬遷和李陵有一些交集,只有他提出了反對意見,而且因為堅持意見被漢武帝下獄,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處斬,要麼接受宮刑屈辱的活後半生,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立即處斬他作為太史公的夢想就會破滅,所以他選擇了接受極刑,留下有用的身體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使命。
司馬遷描寫悲情英雄個人覺得有發洩自己情緒的需要,但他要尊重歷史事實,要找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來描寫,比如李廣,一生和匈奴作戰,英雄一世,最後不能封侯,還落得自殺而死,讓人覺得同情。而史記描寫的最成功的悲情英雄莫過西楚霸王項羽了。
項羽的性格和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項羽性格屬於寧折不彎,說道做到,表裡如一,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形象;劉邦一出場就是混吃混喝,不務正業的流氓形象。而且劉邦屬於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型別,可以說了不算,算了不說,形勢不利的時候點頭哈腰,形勢有利抓住了就往死裡整,對比一下都覺得劉邦陰險,項羽更可愛。
項羽能作為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和他出色的軍事能力分不開的,他曾經破釜沉舟,以五六萬人馬打敗章邯四十萬秦軍,那份英雄氣概讓人歎為觀止,彭城之戰三萬人馬打的劉邦五十六萬人馬狼狽潰逃,還把老爹老婆也丟了。劉邦和項羽打仗是每仗必敗,
可就是這麼一位百戰百勝的西楚霸王,最後輸給了流氓混混劉邦,而且一個敗仗,輸的那麼徹底,落得個自殺身亡,屍體還被肢解,還有誰能比這樣的大英雄更悲情呢?
司馬遷描寫悲情英雄,抒發了自己被閹掉的怨恨情感,和對高高在上的帝王的蔑視,但他的史記記錄了真實的歷史。
-
9 # 花開水不流
司馬遷的《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史家鉅著,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史記》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中十二本紀是記錄帝王事蹟的。而不屬於帝王的項羽卻單獨列本紀-項羽本紀。
那麼司馬遷為什麼要為不是帝王的項羽單獨立本紀呢?難道是司馬遷在刻意神化項羽嗎?還是司馬遷在報復漢武帝?
這要從司馬遷寫《史記》的歷史背景來尋找答案。
司馬遷寫《史記》是在漢武帝時期,西漢建國70年左右,距離楚漢爭霸的時代僅僅過去七十年,好多當時人還都在世。這個時期正是人們搜尋過去、記錄歷史的最好時期。司馬遷也多次實地探尋戰場故跡,尋找親歷者。他從這些親歷者那裡得到了他們對項羽的印象和記憶。
可以說,司馬遷對項羽的記載是真實的,並不是他在刻意的神化項羽,也不是他在有意的報復漢武帝,只是他沒有刻意的貶低項羽,只是實事求是的記錄了項羽生平。事實的記錄了他和漢高祖爭霸天下的經過。項羽的這些經歷,在司馬遷看來,是符合帝王的標準的,所以把項羽列入帝王本紀。
《史記》: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勝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回覆列表
太史公在《史記》中有十二本紀,都是寫給帝王的,但是其中唯一有個意外,就是“項羽本紀”。為什麼項羽並不是帝王,卻被寫入本紀,並且大加讚賞呢?並且司馬遷在《史記》的描述中,明顯對劉邦不客氣,塑造了一個陰謀家的形象,這是什麼原因呢?
司馬遷神化項羽
首先,太史公個人崇尚騎士精神,我們從他記述描寫的《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就可見一斑。而項羽就是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並且俠骨柔情,鉅鹿之戰,霸王別姬,無顏見江東父老。雖然貴為霸王,卻極富貴族騎士氣質,而不似劉邦,為了自己何命,把兒女女兒推下車去,為了成功,任由項羽把他的老爹油炸,並且也要分一杯羹。
司馬遷神化項羽
其次,雖然項羽沒有為帝,但其在秦末起義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司馬遷也很有分寸,寫的是《項羽本紀》,而沒稱“項王”或“楚王”,體現了他的公正客觀的歷史觀。
最後,劉邦的重孫子漢武帝把司馬遷“閹割”了,從他的《報任安書》中可以窺測其內心痛不欲生的苦楚。歷史學家再公正,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私心,那就拔高一下劉邦的對頭項羽,再稍稍壓低一下劉邦,並且劉邦本來就是看地痞流氓,大家也無話可說。
綜上,項羽被列入“本紀”,也就順理成章。
司馬遷神化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