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風解語
-
2 # 隱泉
李斯,從師荀子,出師後為了能更好的施展才華,毅然決然的放棄回楚國,來秦國,在呂不韋的門下做一名食客,開始在秦國為政之路。而李斯第一次出現在秦始皇的視線裡就是聞名後世的《諫逐客書》。
韓國為了謀弱秦,派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耗費秦國人力財力。鄭國修建了鄭國渠,結果為秦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秦國糧食產量跨上了一個大臺階,同時也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糧食基礎。當被秦國貴族發現鄭國的身份後,為了私利,為了能把六國人趕回六國,在朝議一起發力,秦始皇一時糊塗,發出逐客書。六國人不得已離開秦國。
李斯年輕的時候,發現一個影響他一生的小故事。廁所裡的老鼠,整天擔驚受怕,糧倉裡的老鼠看見人,也不跑,也不怕,糧倉里老鼠的食物和廁所里老鼠的食物相比更是雲泥之別。從此李斯深知一個平臺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平臺可以讓盡情發揮自己的學問,可以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李斯想成為糧倉裡“老鼠”,才來到秦國發展,如果回到楚國,只能成為廁所裡的“老鼠”。所以李斯在臨走前寫下《諫逐客書》。
而在《諫逐客書》中,真正打動秦始皇的是李斯提出了統一天下的想法,與秦始皇的想法不謀而合。秦始皇於是下令撤銷逐客書,李斯因此出任廷尉,真正走上秦國政壇。
-
3 # 小楠談歷史
《諫逐客書》是李斯給秦王嬴政的一個奏章。這件事發生秦王贏政十年,當時秦國還沒吞併六國,呂不韋已經失勢,韓國水利工程師鄭國修關中水渠被揭發真正身份是韓國間諜,秦國宗室貴族便藉此諫秦皇下令驅逐一切客卿。秦王一開始同意了秦國宗室貴族的請求,便下逐客令,不論是誰,一律都驅逐出境,
當時官居客卿的李斯聽聞此事,便寫了《諫逐客書》奏章,秦王讀了李斯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從李斯的政治生涯來看,他對功名利祿是非常渴望的,寫這個奏章對他來說是不得不寫,這不是豪賭,而是為了拯救自己仕途
如果逐客令真的貫徹實行,所有從六國來秦國做官的人都會被驅逐,而此時李斯的官職是客卿,客卿就是從其他國家請來做官的高階官吏,所以李斯更是第一個犧牲品,要被趕回他的母國楚國的
從《諫逐客書》內容來看,李斯主要是給秦王提出了三點自己看法
一.貴賤之分。在宗室眼中,自己是貴族,而外客多為普通的民眾。
二.公私之分。宗室覺得江山是自己家的,是私有的,但是外客覺得江山是天下人的,是公有的。
三.賓主之別。宗室以主人自居,認為外客可以揮之即來,揮之即去
李斯站在秦王嬴政角度上,認為秦國宗室排擠六國外來的人才,是削弱了國君的權力,而壯大了宗室貴族的權力,李斯提出,宗室可以這樣想,但是秦王卻不能,因為他是打算一統天下的王,不應該內外有別。李斯的上書,打動了秦王,眾多外客因此也可以留在秦國為秦繼續效力,而李斯也晉升為廷尉。廷尉是什麼概念呢?以前李斯是客卿身份,是外國人,並沒有走入秦國真正的權力圈,而廷尉呢?則是秦國司法領域最高的官
所以李斯並不是豪賭,而是藉此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敏銳度,大大加深了自己在秦王中的分量,成功的加官進爵,最關鍵的是進入了秦國權力圈
-
4 # 書築小隱
如果不寫,李斯就失去了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李斯作為客卿,主要是出謀劃策,不像武將可以上陣殺敵、榮立戰功,能夠清楚證明自己。作為一介文人,做文章是李斯的特長,把道理講清楚也有十足的把握。事實也正是如此。這篇奏章以事實說話,大到歷代客卿為秦國富強所做的貢獻,小到秦王宮中的聲色玩好,歸納分析了逐客對於敵我雙方不同的利害關係。通篇不談客卿的利益,只從秦國危亡著眼,為秦王的統一大業考慮,因此能打動秦王的心,收回了逐客的命令,李斯也在秦王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提升任職為廷尉。
如果不寫,李斯就失去了一個出人頭地的平臺。縱觀當時諸侯各國發展態勢,以秦國最具有潛力,地理位置優越,良臣猛將眾多,經過歷代國君奮鬥,統一天下的基礎比較雄厚,其他小國內憂外患、自身難保。如果一直輔佐秦王,一旦秦國統一了天下,自己就是開國功臣,加官進爵是必然的事;倘若換了別國,結局實難預料。為了這個目的,給秦王提提建議也是值得的。
如果不寫,李斯就失去了一次施展才華的機會。李斯師從荀子,學了一身本事,滿懷信心要跟著秦王建功立業。如果就這樣灰溜溜地被趕走,生平所學又有什麼用?學而不用,還不如歸隱山林、終此一生。但是,李斯不是這樣的人,倉廩之鼠與廁中之鼠的巨大差別深深刺激了他,亂世為人就如同老鼠。即便是做老鼠,也要做倉中之鼠。而且,他為了功名利祿,不惜殘害同門師兄韓非子,利慾之重可見一斑。為此,寫一篇奏章陳述利弊,既為秦王統一天下打算,也為自己追逐名利考慮,何樂不為?
事實證明,李斯的這篇文章寫對了。
-
5 # 白朵朵520
要想了解李斯為何寫諫逐客令,我們就必須回到那個時代,瞭解李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也是法家代表人物。
壯志未酬,一封上書表中情李斯早年間還是個小吏,但是別看官小,他的抱負一點都不小。他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就入秦為官。至此他的開掛人生就正式開啟了。
他剛開始是投靠的呂不韋,呂不韋和嬴政那些不得不說的事被挑明後,呂不韋下臺。生性多疑的嬴政當然就開始對呂不韋門下的客卿開始進行清理。
李斯恰恰就在清洗之列,其他客卿都無奈認命,可是李斯不同。他辛苦學習一場,還沒有展翅高飛就已經鎩羽而歸,他的心裡五味雜陳,於是就寫下了《諫逐客書》,這裡面有他的理想、抱負與不甘。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埌,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諫逐客書》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羅列了用客卿的優勢,比如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最終成為一代霸主;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使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秦惠文王用縱橫家張儀,瓦解了六國的聯盟;秦昭襄王用范雎,提升了朝廷的威望。這幾位君王都是明君,而他們所用的人也都不是秦國人,但是他們卻都建立了不朽功業。
這一篇公文放到現在都是一份很好的範本,文中言辭真切,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像一記重錘敲擊在秦王的心中,最終李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留了下來,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權力的雙刃劍,無法翻盤的人生李斯年輕時,在廁所看到吃糞的老鼠,一見到人和狗就跑。而倉庫裡的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糧食卻沒人管。於是,他感慨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番話,充分說明了他對權位的迷戀和追逐,為了榮華富貴可以丟掉最基本的原則。
往往盛極必衰,作為秦國的第一權臣,掌握著最高權力,本應從國家安危、百姓太平著想,拿出勇氣主持公正。然而,他卻拋棄了起碼原則。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將來,如果附合趙高,擁立胡亥,那麼他就是有功之臣,如果不附合趙高,將來扶蘇登極,他不一定會被重用。
李斯說:“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權力的雙刃劍,在他政治生涯後期顯露無疑。他不再有作為,他聽之任之。他自私自利,最終自取滅亡。他死在人的自私本性上,死在知識分子的兩面性上,死在醉心權力的官場上。我們很難再在後期的李斯身上看到《諫逐客書》裡的壯志豪情和滿腔抱負了,悲哉!
-
6 # 木子Shuo
首先我們知道,李斯並不是秦國人,但是在秦國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李斯主張任人唯賢,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只要有才都可以委以重任,這一點正是其他幾國不能容忍的,秦始皇聽從其建議,廣招天下賢才。
在秦國期間有人挑撥秦王驅逐客卿,所以李斯必然在其中,要想留下來必須要化解此問題,那麼諫言逐客令實則是為了側面抨擊這一制度落後,讓秦王認清楚現實。
同時也是為了保住自己地位,最後李斯才能官至丞相,最終才有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局面。
所以說李斯的諫言第一幫自己,第二幫了秦王,才能名垂千秋!
-
7 # 周曉林律師
李斯寫諫逐客令的背景是當時秦國驅逐外國人才,李斯作為非秦國人也在驅逐之列。
李斯並不是貴族出身,在秦國之外注重血統身份的國家,無法憑自己的身份獲得高位。其次,李斯是法家,而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具有了法家的基因。從這麼兩方面來說,秦國是最適合李斯人生髮展的國家,這是李斯面臨危機。
李斯最後成功了,對於危機有能力又有準備的人自然能夠將其變為機遇。
-
8 # 白雲雁水
《大秦賦》正在熱播,在李斯出場不久,秦王嬴政準備驅逐異客的時候,出現了李斯上秦王贏政《諫逐客書》的劇情,下面就來說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諫逐客書》,是中國最早反對地域歧視的人才論著,是李斯寫於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年)的傳世之作。
我們在《大秦賦》中看到,秦王贏政十年,南韓人鄭國來到秦國,勸秦大興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使其不能攻打南韓。此事被發覺後,秦宗室大臣認為從六國來秦的人都是間諜,勸秦王下逐客令。當時的李斯,亦在被逐之列。為了反對地域人才歧視的觀念和做法,李斯寫下此文。在先秦文章中,不乏有關人才的論述,尤其是《戰國策》《過秦論》等,不少篇章有意無意、直接間接地講到了“士”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專門論述得士者得天下,堅決反對地域歧視的人才論著,首推《諫逐客書》。
秦王逐客,李斯亦在其中,但此文完全拋開了個人之去留,全以秦之得失立論。文章尖銳地批評了秦王嬴政在用人政策上“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錯誤作法,指出要想吞併諸侯統一海內,就必須廣招人才。作者先以史實為證,列舉先朝秦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重用客卿,使秦國由弱到強的歷史事實,說明外來客卿對秦國成就帝業起著重大作用;再以現實生活為例,指出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珍寶玩好、樂舞美人並不僅限於秦國所產事實,批評他這種矛盾做法是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才,不是一個有志於統一天下的君主所應採取的態度;最後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為喻,說明只有廣招人才,才能使國富兵強、無敵於天下的道理,批評秦王逐客卻士無異於自毀長城、資助敵人,必然會使秦國陷入危險的境地。
這篇文章作為作者身處被驅逐的逆境下所寫的一封上奏書,開門見山提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一中心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分別論證異國之客對秦國發展所起作用的重要性,秦王在生活中享用異國之物而在用人上卻排斥異國之客的荒謬,以及逐客對敵國之利和對秦國之弊,以此打動秦王熱衷於功利之心。在議論中作者還運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如廣為羅列秦國四君所用客卿為秦國立下的功績,以及秦王政平日享用的珠寶玩好樂舞美人等,都顯得辭采繁複,洋洋灑灑,頗有氣勢和文采。秦王贏政看過這篇文章後,深為李斯的見解折服,改變了逐客的想法,也為日後重用李斯埋下了伏筆。
李斯之所以冒死直諫寫下這篇文章,一方面說明他有這方面的遠見卓識,洞悉秦國四君使用異華人才取得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面他也是被逐之客,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的絕地反擊之作;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李斯渴望在秦國建功立業,他已清晰地看到,在七個諸候國當中,也只有秦國具備他成功逆襲的條件,他必須用這篇文章賭上一次命運,若成功了他可青史留名,被逐走了,他可能回到上蔡去,或再找他的老師去。
李斯寫下這篇傳頌千古的名作,從李斯為人的道德角度看,尤其是日後他聽從趙高合謀扶胡亥即位,又讓公子扶蘇自殺等一系列作為的表現看,雖然在文章中沒有點出自己,但筆者不認為他憑的是一腔熱血來為人代言,是自己對功名利祿的極度渴望,才斗膽向秦王贏政上書的。
拋開李斯的道德品質看,《諫逐客書》確是一篇事理和文采兼勝的好文章,更以其卓越的見識,久傳不衰,成為中國古代人才學中一篇具有開創意義的佳作。
李斯從其出身和整個政治生涯來看,他對於功名利祿是極為渴望的,所以他不應該會冒死上諫的啊?這樣一次豪賭,真的只是李斯一腔熱血嗎?他有把握一炮打紅自己嗎?
回覆列表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
李斯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早年間的經歷並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反而是到了秦國後,這個人就一路“開掛”了。
李斯曾經寫過一篇《諫逐客書》,可以說是古代的一篇非常優秀的公文,言辭懇切,有理有據。這個書是寫給他的頂頭上司秦王政看的,那麼為什麼他要寫這樣一篇文書呢?他又有何目的呢?
李斯寫《諫逐客書》的前因一個時代要造就一些人物的話,必然與時代的需求有關係,或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秦國商人呂不韋就是這樣一個善於投機取巧的人,他因為扶持秦國質子秦異人,而受到了重視,也因為這件事情進入了秦國的政治中心。
權利能帶來一些優勢,但是也會帶來殺身之禍,任何權利都是一把雙刃劍,在刀尖上跳舞,必然如履薄冰。
呂不韋在秦異人(秦莊襄公)繼位之後,成為秦國的丞相。莊襄王去世後,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權傾天下。
但是後來,呂不韋因為受到嫪毐事件的牽連,引起了秦王的殺機,只是因為他曾經對秦國,對秦莊襄王做出過不小的貢獻,因此,秦王政免除了他的丞相職務,把他趕到河南的封地去。
雖然呂不韋的權利沒有了,但是架不住有一些諸侯國的賓客使者過來和他拉近關係,秦王嬴政又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這樣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常在權利中徘徊,豈能不知道秦王的意圖,於是服毒自殺。
呂不韋死後,秦王還不放心,覺得應該驅逐六國賓客,一個都不留,這樣就可以以絕後患。
李斯其人這次驅逐的賓客中就有李斯,本來李斯也不是秦國人,之所以來到秦國,是他本身就有雄圖大志。
他聽說荀子在楚國講學,於是跑到荀子那裡求學,學習輔佐君王的帝王之術。李斯從一開始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為了輔佐帝王,成為手握權利的人。
當然在學成之後,誰都想有個實習機會吧,李斯也一樣,他也想找個大公司進行全面的學習與實踐,於是他選擇來到秦國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然一個沒有名氣的人,最好的結果就是做個客卿了,他透過自薦留在了呂不韋門下,可是後來呂不韋都死了,他們又將何去何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其他人可能都已經認命了,但是李斯是不甘心的,他辛苦學習一場,還沒有展翅高飛就已經鎩羽而歸,他的心裡五味雜陳,於是就寫下了《諫逐客書》,這裡面有他的理想、抱負與不甘。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羅列了用客卿的優勢,比如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最終成為一代霸主;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使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秦惠文王用縱橫家張儀,瓦解了六國的聯盟;秦昭襄王用范雎,提升了朝廷的威望。這幾位君王都是明君,而他們所用的人也都不是秦國人,但是他們卻都建立了不朽功業。
李斯這個文章可以說情深意切,發自肺腑,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像一記重錘敲擊在秦王的心中,最終李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留了下來,實現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