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殺胡世家的異見

    不知道戰前部署,己方糧草補給民工物資,妄論廉頗用兵是偏頗的。

    假如秦趙接踵進入並瓜分上黨,廉頗紮根丹水為大本營,東壘西壘為犄角,兩年間竟未完工,這樣的防禦架勢有畏秦之嫌和怠軍之心,可斬。

    如果廉頗是前260年或者稍早進軍上黨,搶佔丹水並構築防線,東壘西壘被秦軍攻佔就情有可原了。

    私以為,廉頗應該是搶佔了丹水禦敵,敵眾我寡再加上工事未成,被秦軍攻陷東西壘就不足為奇了。秦軍突然發動(趙軍偵騎和副將百餘人被斬殺),廉頗倉促應戰,損失在所難免。

  • 2 # 劉鑑沂

    廉頗打了前半場,還是很不錯的。秦軍沒能佔到絲毫便宜。後期戰敗跟戰術無關了。主要是秦國強大的國力,硬是對峙了3年。這點廉頗是毫無辦法的。後期趙國臨陣換將更多的是無奈之舉。廉頗也明白。趙括指揮跟廉頗指揮對戰局已經沒有影響了。總的來說,廉頗用兵無誤。長平之戰趙國是敗在綜合國力上。非戰之罪。

  • 3 # 帕里斯國際

    不是,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在戰爭拼的都是綜合國立。而這一點秦國是遙遙領先其他六國,無論在經濟,農業,軍事,人才等各方面都勝出其他各國。廉頗在這方面並沒有錯誤,即使廉頗一開始就與秦國大多打對攻,也是毫無勝算,更何況廉頗本身就是以防守建長的將軍。所以不要把一個國家的失敗單純的怪在一個人的身上

  • 4 # 沱湖岸邊009

    從軍事上講,廉頗打得沒有問題。

    秦國綜合國力和軍隊戰力都強於趙國,廉頗的軍事方針是主守而後戰,策略上是對的。問題在於廟堂。秦國朝野一心,勢在必勝,已處於拼命狀態。趙國火中取栗,只想佔點便宜,並沒有拼命的打算。

    這樣問題就來了。趙國耗不起,廉頗不出擊,所以才有了趙括。

    趙國有效的戰術是:以騎兵長途奔襲秦軍後方,把秦軍調動起來,先進行騎兵決戰,不會輸的那麼慘。

    趙國騎兵戰力不遜於秦國,步兵差得很多。

  • 5 # 國學大司馬

    沒有啊,廉頗只守不攻,秦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散步謠言說廉頗膽小如鼠,秦人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於是把趙括換上了部署進攻。

    廉頗的戰略是對的

  • 6 # 十二米陽光

    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六國的第一次最大戰役,這次戰役的目的就是削弱趙國的有生力量,而對於趙國來說也是一次擺脫與秦國對峙局面的一次翻身之戰,雙方都報著改用的貪心打仗,但秦國卻在人力物力上做好最充分的準備,秦昭襄王幾乎動員了全國全部力量支援長平之戰,可見對戰役的重視程度,可以說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動員人數走過70多萬人,具備了天時,人和。反觀趙國,雖然也是準備充分,把全國近45萬兵力全部押寶在這次戰役中,但趙國內部卻意見分離,一邊積極備戰,一邊又派出使臣到秦國談判,一邊要打防禦戰,一邊要打攻堅戰,意見不統一,三軍不用命,只靠45萬大軍與強大的秦軍相抗衡。

    雙方在軍力、財力、支援、統帥、人數、備戰狀態、經濟實力、國君統籌、國內輿論等方面看,趙國都輸掉所有的有利條件,而且整個局勢根本不利於趙國。雖然廉頗在戰前與秦軍對峙,都是以不與秦爭鋒,在士氣上也又輸了一陣。對峙三年,這對趙國來說已經非常艱難,本來局勢對趙國來說還是佔優勢,因為上黨地區的歸順無疑給趙國的力量補充了最大的支援,當時秦國還沒有形成進攻態勢,兵力部署還沒有達到完勝趙軍的壓倒性優勢,但廉頗等人的防禦戰的確消耗趙國的糧食,而且錯失了良機。

    在上黨對峙中,廉頗的戰略思想事實上證明已經不適合趙國與秦國的對抗,三年的機會讓趙軍失去了最佳良機,也為秦國備戰贏得了機會。如果長平之戰提前三年動手,趙軍軍隊打贏這場戰爭的機會要大得多。

  • 7 # 歪史

    公元前262年,因為上黨太守馮亭的運作,當時戰國七雄中軍事力量最強的兩個國家秦國、趙國意外的遭遇了一次生死大戰。

    本來,這次戰爭對於趙國來說,是或許可以避免的,當秦國進攻韓國的時候,其他的諸侯國採取作壁上觀的態度。從這一點看,秦趙此後的戰爭也是不會有第三方加入。

    但是,本來秦軍已經攻佔野王,把韓國本土和上黨隔開,上黨成了韓國的飛地,在求救無望的時候,為了避免更多的損失,韓國把上黨割讓給了秦國,至此,秦國吃定了上黨。

    誰知道,上黨太守不願意附和秦國,卻打算拿上黨換來趙國的軍隊來對抗秦軍。也就是說,一開始,趙國軍隊就是上黨利用的工具。這時趙國分成兩派,一派趙勝主張佔領上黨,一派趙豹,堅決反對趙國插手上黨。

    最後趙王聽取了趙勝的意見,派廉頗率領趙軍進駐上黨,希望在事實上佔領上黨,不久前,趙將趙奢在閼於之戰大敗秦軍,秦國在和趙國的軍事對抗中很少能夠佔到便宜,這也是趙國胡服騎射的成果。

    正因為這樣,趙國有恃無恐,加上秦國已經勞師遠征韓國很久,所以,趙國抱著撿便宜的心態,就此糊里糊塗的加入戰局。

    但是,意外的是,秦國不僅沒有退兵,反而攻打上黨。用兵死板的廉頗這時候發揮一個改變歷史的作用。用善於長途奔襲的趙軍和秦軍打陣地戰。於是,一敗再敗。

    在接連的失敗之下,趙國上下開始動搖了,不禁懷疑起了自己的實力,於是萌生了將和的想法。反觀秦國,迅速的調整戰略狀況,由遭遇戰調整為戰略決戰。自秦昭王以下全國總動員。

    趙國則完全被迫消極應對,先是撤換了一味防守的廉頗。改派趙括,不過,秦國已經完成戰略準備,前線秘密換了白起為將,這一點非常保密。

    臨陣換將的趙軍在缺糧的情況下展開反擊,雖然最後以全軍覆沒的代價讓秦軍損失過半,不過失敗已經無可挽回,也沒有後續的戰鬥力量可以繼續投入戰鬥。

  • 8 # 梧桐書齋

    廉頗與秦軍對抗三年,秦軍無奈選擇了離間計,使趙國用趙括換下廉頗,再悄悄地把秦軍主帥換成了白起,一戰而盛,白起坑埋40萬趙軍,只留下了2百多個童軍,

  • 9 # 不凡視者

    中國曆代武將,數戰國時期最多,而已都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代表性數趙括,他的“紙上談兵”稱為軍事中的反面教材,直至今日。

    關於長平之戰的失敗廉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場戰爭的失敗並不是偶然,其必有因,他們兩人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與失敗是相關的。

    長平之戰,起初是趙國廉頗為將對陣秦國。廉頗出戰,人心所向,因為他沉穩持重,無懈可擊,人們對廉頗都充滿信心。就在兩軍作戰中,廉頗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廉頗採用堅守戰的計劃,與秦軍拼消耗。趙國是當時的軍事強國,而趙國軍隊最擅長攻擊戰,最不擅長的就是防守戰了。消耗戰對趙國是不利的,喪失了在戰場上唯一優勢——進攻。然而趙國的政治群體卻沒有發現這一點。

    由於廉頗的長期防守戰略沒有什麼進展,反而秦軍越來越多,反而把趙國給圍了。趙國政治群體看不到廉頗給趙國帶來勝利,決定換將。趙國果斷地換上了趙括,希望用另一種相反的戰術來改變對趙國不利的戰爭形勢。

    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趙國輕視了一代戰神白起的能力。由於起初的長期消耗,士兵早也氣勢漸短,而秦軍氣勢大盛。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進攻,趙國需要趕快結束這場戰爭,時間越長對趙國越不利。由於趙括輕敵,深入秦軍,以死相拼,最後仍逃不掉失敗的結局。

    整個戰略中,廉頗用兵失誤,形勢已定,並不是趙括所能扭轉的。

  • 10 # 我愛歷史小人物

    如果把一段歷史的必然程序歸罪到某一個特定人的頭上,未免有失公允。

    “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上黨某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乃遣使者告於趙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樂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資治通鑑》。

    上黨之爭是長平之戰繞不開的話題,從上面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國伐韓上黨之戰本來沒有趙國什麼事。結果韓國上黨郡守馮亭在上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將上黨獻給了趙國;其真實的意圖是,把趙國和韓國兩家命運捆綁在一起,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至於趙國為什麼要收下這份天上掉下的餡餅,可能是趙王感覺良好吧。平陽君趙豹當時就規勸趙王說,上黨是塊燙手的山芋,趙王不要接收 ,在這麼大的誘惑面前趙王沒采納。

    對於秦國來說,煮熟的鴨子飛了,秦王當然不幹了,而這正好給了秦國伐趙國的口實。秦國決心舉傾國之力滅趙國,趙國也是拿出了家業底,要與秦國一磕到底。

    公元前262年,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史南界,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這期間秦軍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不過接下來的問題來了,三年的相持戰,耗盡了趙國的國力,加上當時趙國發生了自然災害 ,連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趙王在向各國借糧且無門,求和又受辱的情況下,想早日結束與秦軍長期對峙的局面。

    假設一下 ,如果上黨之爭一開始就交給趙括指揮,採取積極進攻策略,快速在東坪、西坪、後石堡完成戰略部署。趁著秦軍後續兵援未到位,發揮趙軍騎兵的特長,迂回奔襲秦軍後方,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或許戰爭的走向會改變。

    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啟用趙括是趙王走的最臭的一步棋。秦國當時使離間計,命間諜放風,說廉頗要降秦,並說秦人害怕趙括。就這樣趙王用趙括換掉了廉頗。

    趙括一改廉頗固守不戰,採取主動出擊,45萬大軍浩浩蕩蕩奔長平去了,結果中了白起圈套,不僅趙軍被斷了糧道,而且還被秦軍從中間截斷,使趙軍收尾不能相顧。最後趙括突圍被殺,40萬降卒被坑,趙國經此一戰,一蹶不振。

    戰國中期 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逐步走向了歷史的前臺;秦國在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下,積攢下了殷實的家業,為後來吞併山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裡說兩句題外話 。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得不提一個人,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在秦國開始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頒“懇草令”,擴大土地耕種面積。秦國人在同等條件的情況下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正是由於糧食的保障,秦國在每次戰爭損耗之後,都能很快恢復元氣;獎勵軍功方面,商鞅提倡無論出生高低貴賤 ,只要你能在戰場上衝鋒殺敵,取下敵人頭顱幾許,就能加官進爵。實現草根逆襲。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表面上看是輸在天災人禍,缺少糧食上,有點偶然,但是如果仔細去分析,也能找到必然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有關當時趙國人的記載:

    ” 仰機利而食,農耕無利而不願從事農耕,崇尚智巧與其他生存之道。譬如男子好射獵、多任俠、輕為奸、常劫掠;女子“設形容,奔富貴,入後宮,遍諸侯

    ”。

    趙國百姓不好農耕,必敗其一,趙王不求革新,夜郎自大,必敗其二,大敵當前,臨陣換將,必敗其三。

    綜上所述,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戰爭總是向強者微笑 ,勝利青睞於有準備的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秦國無論是在政治 、經濟、軍事 、還是糧食供給的保障上,都要強於趙國。無論趙國是攻是守 ,採取何種策略,也只能化解一時的危機,改變不了最終失敗的命運。廉頗應該無過。

  • 11 # 葉飄刀

    是的

    廉頗錯就錯在沒有早點輸了,他要是早點輸個大敗。比如一仗折損兵力過半,趙國早點打不下去了,好歹還能剩下一半兵力不是。

    他偏偏不早點輸,最後換趙括來了個全軍覆沒,這個鍋,廉頗一定得背,誰搶廉頗和誰急。

  • 12 # 盛夏一抹清涼

    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趙雙方圍繞上黨郡的歸屬問題,進行的一場以趙國失敗為結局的戰爭。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規模較大,進行的非常徹底的殲滅戰。

    同時趙國的失敗使得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的東擴,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失敗,真正要為全域性負責任的恰恰是趙王。

    戰爭伊始,認不清形勢

    坦白來說,秦趙之所以能成功的打起來,與韓國人的煽風點火是分不開的。

    秦昭襄王用范雎的策略,實行遠交近攻,先拿韓國開刀。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韓國做局禍水東引,一方面將上黨獻給秦國,另一方面上黨郡又獻給趙國,企圖利用趙國的力量抵抗秦國。

    趙孝成王接受了上黨郡,接受了這個燙手山芋,並且派遣廉頗前往駐守,隨時應對秦國方面的進攻。

    外交失敗,齊楚魏韓燕無人來救

    趙國的強大依靠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但與秦國相比,趙國的胡服騎射有著極大的侷限性,那就是軍事強大了,但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農業基礎。

    戰爭還沒到最後,趙國就有點堅持不住了,去齊國借糧,結果齊國不借。

    當戰事進入膠著狀態時,趙國沒有看好形勢,天真的想要與秦國講和。

    秦國的戰略目的很簡單,除了拿下上黨以外,還要最大限度的削弱趙國的力量,二者幾乎沒有議和的可能。

    當趙國使臣到達秦國時,秦王一方面熱情招待,表示秦趙乃是兄弟之邦,絕對不會你死我活,此舉也迷惑了其他五國,誤認為秦國不會再有大的動作。

    但是秦國背地裡已經將前線主帥換成了白起,並且將大量糧草運往前線,隨時準備大的戰事。

    地域歧視,臨陣換帥

    秦國以白起為統帥的同時,實施離間計離間趙王與廉頗君臣關係。

    而廉頗本是代地人,原本就不受趙王信任,在離間計的作用下,這種不信任達到了極致。

    趙王以趙括代替廉頗,並且下達了速速出戰的命令。趙括本就與白起不是一個層面的對手,匆促出戰,只有輸的結局,還連帶上了趙軍四十萬降卒。

    廉頗繼續掛帥,趙國可儲存有生力量

    事實證明,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是正確的,因為前期的接觸趙國損兵折將。雖然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增,尤其是騎兵力量相當強悍。

    但是秦國也經過商鞅的重塑,無論是騎兵步兵還是車兵,都不輸於趙國。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

    軍功與爵位掛鉤的秦國軍制使得秦軍早已與過往不同,完全變成了一支虎狼之師。

    廉頗選擇堅守不出,伺機待命是正確的打法,廉頗本就善守,如果是一味的防守,白起短時間內也拿他沒有辦法。

    最不濟,趙國可以放棄上黨郡,以廉頗的能力,全軍而退還是可以做到的。這樣可以儲存下有生力量,待國力恢復後,再與秦爭雄。

    長平之戰的影響

    長平之戰以後,秦國作為當時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統一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六國所做的無非是垂死掙扎,努力讓這個時間點來的晚一些而已。

    六國之間唯一有能力約束秦國的趙國被打敗,六國之間的合縱越來越頻繁。

    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保縱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六國論》李楨

    但是合縱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策略,且六國之間各懷鬼胎,無法真正做到勁往一處使,也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機會。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 13 # 本宮有旨

    廉頗只是守,這個戰略沒有問題,秦軍連破三道防線,趙軍打不過,只能守著。有問題的是趙國,守著守著,沒等到拖垮秦軍,趙國國力先顯露不足了。

    趙王坐不住了,廉頗不出戰,只能換將。

    當時趙奢已經死了,就換了他兒子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第一次上戰場,當然也是最後一次,總之,被白起引誘進包圍圈裡,被困了45天。

    有人還在為趙括洗白,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40萬大軍被困突圍不出來,我覺得這是主將的問題,整整45天在坐等救援。

    所以,趙國失敗我覺得從客觀來說,是國力不足,主觀來說,找個沒經驗的主帥上戰場,人多又如何,還不是被吊打

  • 14 # 星空之下

    長平之戰,趙國廟堂外交和決策負主要責任,軍事上廉頗和趙括各負一半。其中廉頗負責“牛魔大力陷泥坨”,趙括後半截“終入大劫成灰灰”。這篇單論廉頗的責任。

    趙國為什麼非要去趟上黨的渾水。上黨對於趙國非常重要。趙國消化了上黨,就會如魚得水,如宋得燕雲。

    廉頗作為趙國前敵總帥,有兩個鍋。

    第一個錯誤就是猶豫,沒有牢牢吃住上黨。在秦將王齕的攻擊下,一敗再敗,實質上已經把上黨地區給丟了。戰術層面的意義在於趙國運糧路線又遠又累,實質中提高了軍糧損耗。戰略層面的意義在於長平之戰已經毫無戰略意義。

    第二錯誤還是猶豫,上黨都丟了,還在荒山野嶺打什麼消耗戰?以己之短擊敵之長。就應該迅速往後退出長平地區,守出山口,把山地運糧留給秦軍。

    廉頗對秦,第一次猶豫,丟了封君的機會,第二次猶豫丟了趙之國運。趙國廟堂對秦用廉頗本身就是大錯,廉頗擅長的是對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個賽季杜蘭特和歐文能帶領籃網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