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木古今
-
2 # 中國古文化
秦統一以後,其他國家的殘餘勢力,還有很多,表面國家滅亡,但是國家精神還沒有滅亡,人心還沒有統一,普通老百姓渴望的是和平,渴望吃飽了
-
3 # 明月上
根據史料記載:我三個理由,秦始皇即使統一六國,廢除商鞅酷法,秦二世也一樣會滅亡。
商鞅變法是強兵富國制,法律嚴明無私,縱使太子犯法也罪加太子老師身上!商鞅變法的核心是,以全國之權集中在秦王一人,全國人民想要升官只有兩條路:第一:老老實實務農種地。第二:戰場上砍人頭。(戰神白起就是靠人頭堆上來的)所以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改造成為戰爭機器。戰場上秦國士兵稱之為:虎狼之師!勢不可擋。
秦國正是有了商鞅變法,才一路走向富強,軍隊整潔嚴明,富有鮮活的戰鬥力,農民勤懇務農,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軍糧。
其一:暴行稅重秦始皇為了修建宮殿,陵墓,工程浩大與軍事開始,國庫缺空,不但沒有減少工程修建,反而加重人民賦稅,導致男人勤耕種地,沒有糧食,女人勤織,沒有衣服。
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
秦始皇不恤民情,連年四處征戰,徵集兵役人數遠超二百萬。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忍受。秦法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
為禁錮人民思想,收集天下書籍,焚燒殆盡。(坑儒是後世儒家子弟加上去的)
其二:廣修勞民嬴政統一六國後,王不足以顯其尊,便更上一層,稱始皇帝。嬴政志向圓滿,開始享受權利與生活。秦始皇便開始廣修宮殿。秦始皇沒攻破一國,就要讓人完全照做。在咸陽繼續廣修宮殿供自己享樂
並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處,咸陽市東南15公里處,修建阿房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與驪山墓,徵用人民高達七十多萬人!
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其三:胡亥無能秦始皇死後,趙高密謀李斯,假傳聖旨逼死公子扶蘇和蒙恬,在胡亥即位。胡亥暴虐無常,登位後便屠殺兄弟姐妹22人!之後趙高誣陷李斯,胡亥聽信殘殺大臣。
趙高朝廷指鹿為馬矇蔽胡亥,之後胡亥沉迷享樂不理朝政,大權由趙高把持。胡亥還是繼續大量徵發全國的農民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同時讓各地向咸陽供給糧草,而且還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 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最終爆發大澤鄉起義。
個人總結商鞅變法只是富國強兵的策略,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安撫六國百姓,而是為飽自己私慾大興土木,勞民加稅。秦始皇本想把皇位傳給公子扶蘇,因為扶蘇聰銳溫和受儒家學術薰陶,禮賢下士,體恤百姓。還給扶蘇安排大將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以作為靠山,無奈親信假昭自殺而死。而胡亥不理朝政,自顧享樂,還並重賦稅,勞民傷才,最終爆發起義,秦國滅亡!
-
4 # 葉飄刀
不會,秦國馬上就亡了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廢除商鞅的法度,其實也是一種變法,而這套變法,雖然會得到原本六國不適應商鞅法度的人民的支援,但這個支援,並不等於就從此心向秦朝了。
但必然遭遇秦國原本階層的反對,這才是秦朝的根本盤。要知道,任何法度的實行,都會造就一批既得利益者,而變法的根本就是觸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那麼誰是透過商鞅變法而得利的,那自然就是原本秦國的實權階級。而這必然觸犯他們的利益。
你想想,秦始皇如果為了不熟悉商鞅法度的六國,觸犯原本根本的秦國固有階級的利益,假設秦國發生內亂,你覺得剛剛征服的六國,會因為他的改變而真心幫助,還是說乘機揭竿而起。
而且商鞅變法有一個重點,非軍功無法封爵,這無疑會得到軍隊的大力支援,而如果變法自然觸動軍隊的利益,如果軍隊站在秦始皇的對立面,結果會如何?
所以如果秦始皇真的廢除商鞅的法度,那麼秦國很可能不用二世,馬上就亡了。
-
5 # 陸觀察
秦朝的滅亡,而且又那麼快,不僅僅是商鞅的酷法,而是無節制的嚴酷統治和對農民的殘酷壓迫以及秦王朝內亂,導致農民起義和領主殘餘勢力起義。
秦始皇滅六國後,實行的統一政策,基本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他把舊六國官僚貴族統統趕出屬地,集中在咸陽,進行控制;那裡大多數農民獲得了土地,並承認土地可以私有,並且可以買賣;包括書同文、車同軌、行同俗、度量衡同一等政策,從歷史角度說,符合當時人民的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封建中央集權,可有助於社會財富大量集中在皇帝那裡;郡縣制的設立,可加大皇帝對人民的政治統治;這些既有利於國家統一,又有利於皇帝對社會的統治和對人民的壓迫剝削。
秦始皇畢竟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他所做的這一切,目的就是能讓他的子孫世代享用,傳至萬代;
統治階級的貪婪是無窮的,秦始皇明知人必有一死,又不得不死,邊用方士的長生方,邊造大墓;活著建豪華宮室,動用七十多萬罪奴,從全國調運建築材料,造阿房宮等宮室一百四十五處;在驪山造大墓徵用罪奴七十多萬人;為防匈奴入境,大修邊牆,徵用罪奴達一百萬人;建宮室、造大墓、修邊牆徵用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五,可想而知,百姓的痛苦會是多麼的深重。秦始皇死,秦二世登基後,他比他老子更加暴虐無道,致使爆發全國性的反秦大起義。
秦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的聲浪中被埋葬的。
-
6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廢除了商鞅建立起來的法治,秦肯定也會敗亡。秦以法立國,故能橫掃六合,如果統一六國後馬上廢除,百姓沒有了上升通道,加之儒家思想並不佔統治地位,只要六國遺族繼續興風作浪,秦的政權也會很快瓦解。如果能鬆鬆韁繩,不大興民力,消化一段時間,秦朝才能穩固。
-
7 # 北雨寒
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律法,而在於頂層制度架構出了問題。
在始皇的政治體制設計中,因為對分封制深惡痛絕,所以開創了經天緯地的郡縣治國。
但徹底否定施行了800年分封制,而行單一的郡縣制,為秦國迅速滅亡埋下禍根。
先來看看秦亡的三大要素。
一是六國貴族作亂,妄圖陰謀復辟,並在始皇執政時期暗自積蓄力量。
二是秦二世胡亥殘暴無能,賜死良臣猛將,斬殺兄弟姐妹,導致上下離心。
三是主力軍隊南征百越北擊匈奴,沒能第一時間回師勤王。
需要說明的是,彼時秦國雖然大興徭役,但是修路建陵築長城的主力軍是犯罪分子。
當然也少不了百姓充當計件工。但比起征戰,以當時的物質水平當個工匠其實也不算太差。
換句話說,如果將晉武帝司馬炎的施政策略拿給始皇,結局將大不一樣。
開下腦洞。
1、建立中央軍制度。
2、分封宗室王。令其封國居於原六國土地,大國掌5000兵,次國3000,小國1500。
3、分封外姓權貴為公候爵,賜郡之國,可食邑,但無行政權和兵權。
4、州郡由朝廷統一派駐刺史及各級官吏管理,並免除州郡兵馬。
如此之後,並不影響始皇施政,同時又能以諸侯王平抑地方叛亂,並拱衛皇權。
其直接好處如下:
1、即便始皇駕崩,天下也沒人敢反。因為諸王分掌天下兵馬,而胡亥還有中央軍拱衛。
2、胡亥上位後,還敢對兄弟姐妹揮屠刀麼?若諸王抱團,胡亥恐怕帝位不保,不用多想,他一定會收斂兇暴本性,轉而採取拉攏的方式團結諸王。
3、原舊貴族被分封的新貴族取代,後者將成為秦朝的堅定支持者,原六國貴族要麼順應時事,要麼煙消雲散。
4、即便如項梁、項羽之流起兵,周邊諸王早群起而攻之,不說能活多久,他們敢不敢興兵作亂都是問號。
所以說,始皇如果能在郡縣制的同時兼顧分封,以宗室拱衛皇權,以外姓權貴壓制原六國貴族,則秦朝恐怕不比漢朝407年短吧。
但一切都是馬後炮,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殺始皇開創之功。
-
8 # 程子talk影視
毋庸置疑,秦朝二世而亡是必然的。人們對於某些的歷史結局總會以個人的情感感到遺憾,所以便喜歡以假設的方式進行推導,希望可以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但是現實是,每一個歷史結局的產生總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一個或者某個方面的因素的假設是無法改變結局的。
“處境”的差異導致了“商鞅之法”的“惡名”我們看看秦後相關的著作中關於秦法的描述:
賈誼《過秦論》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司馬遷:刑者相伴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
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而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漢朝桓寬《鹽鐵論》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
等等。可以看出對於秦法的評價都是反面的。但是,真的秦法就是如此不堪?也許,還真的不是的。據相關研究,漢朝建立之後,秦法在漢朝繼續大放光彩。如《九章律》就是蕭何依照秦法制定的。甚至在後來發掘的秦簡中發現的秦法與“失期,法皆斬”的描述是不同的。既然“秦法”已是失去天下的罪魁禍首了,那麼沒有必要漢朝還在沿用啊!
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處境差異”。什麼是處境差異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事情會出現差異。
“我們總是從我們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和自己的經驗出發去看待世界、解釋世界”。我們所處的文化,歷史背景造就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因此,對於一件事情最明顯的反應便是以自我的文化處境為參考系做出理所應當的認知。秦法嚴苛的觀點認知便是出自於此。
劉邦這類之人是秦一統天下這個實體中的一個文化他者。在這個實體中,他者從未深受秦法文化的薰陶,亦未被其同化,相反他們受到一種衝擊。秦法的“地方性”太過於濃厚,以至於深深與這些他者所處的文化發生碰撞,進而發生排斥。他們只是秦法文化之外的存在,他們的思考只允許他們這樣思考――秦法是嚴苛的。
“天下認同“,也許才是秦朝滅亡的關鍵無論古今中外,一個政權的建立,都有一個合法性的問題存在。外國政府的合法性問題的解決靠的是其是否是透過選舉產生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合法性基礎是其是否獲得民眾的認可。秦朝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秦為了獲得其他六國的認同,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封禪泰山,如“書同文,車同軌”,如設定博士。但是最後發現這種手段還是沒有得到認同。所以他選擇了最粗暴的方式——外擊匈奴,巡遊天下,修築阿房宮。這是展示自己的“肌肉”與威嚴,以企圖征服天下人。認同強者,是所有人都會做出的反應,也許始皇帝也是這樣想的。但是,這種粗暴的方式反而沒有獲得天下人的認同,甚至激起了他們的激烈反抗。
可以說,秦王朝並未獲得其他六國人的承認。沒有認同,就意味著秦王朝在六國人眼中是個“他者”,簡單來說,就是秦不是自己人。
結語秦的滅亡是必然的。秦的確完成了帝國制度的構建,甚至這種構建是革命性的。但是由於缺乏“天下認同”這個制度中 最關鍵的東西,而必然走向滅亡。這種滅亡的存在,使得帝國制度進一步完善。
“天下認同”真正的的完成在漢朝。漢朝藉助了抗擊匈奴和獨尊儒術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漢能夠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天下統一一直是中國古代的趨勢。
-
9 # 微知一二
始皇贏政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人物。
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延續至今,並影響東南亞地區和日本等島國,搞了道路文字度量衡統一,建立法制社會,強化中央集權,掃除雜亂文化輿論干擾,清潔意識形態,征戰保疆,完整北方禦敵的萬里長城,等等這些功績萬古長存。
後繼無能,內部輥扎,復舊勢力反撲,成功了,秦王朝沒了,封建封王分封制又是了,至今還有很多人咒秦頌漢,對秦統一六國,搞中央集權制,實行郡縣制,依法治國等進步國策視而不見。專門按照那些反動復辟勢力分子自秦始後歷代加給秦始皇,秦王朝的所謂罪惡,堅持不渝地進行批判攻擊。
關於秦皇朝的事,我贊同毛主席的評價。
-
10 # 滄海月明珠有淚15
秦國之亡不是亡於商鞅變法,實際上秦國應該感謝商鞅變法,因為變法秦國得以統一六國,因為變法秦國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
秦國的滅亡在於秦始皇統一的步子太快了導致當時的六國思想上沒有轉變過來,自從夏啟廢除禪讓改為家天下以後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中國一直都是分封制可是秦始皇把2000多年的制度改為了郡縣制直接廢除了過去的做法,老六國的人秦始皇基本上沒有殺,導致當時人心浮動,加上秦始皇死的太快導致秦帝國的傳承沒有那麼穩定,胡亥上位後直接殺了一大批皇親國戚開國元勳,導致帝國內部人心惶惶,最終造成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振動,六國遺民紛紛響應秦帝國二世而亡。
秦國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商鞅酷法,讓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如果秦始皇能在統一六國以後,把商鞅酷法廢除了,秦國是不是就不會二世而亡了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雖然說歷史無法假設,但是可以透過假設來推斷歷史演變的前因而果。
秦朝二世而亡不能歸咎於“商鞅酷法”,而應歸因於秦王朝未能及時解決六國統一之後面臨的新問題。
如果說秦朝二世而亡只是因為“商鞅酷法”,那麼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的一百多年裡,為什麼秦國沒有亡於“商鞅酷法”和“秦王暴政”?因此,秦朝滅亡還有其他原因。
首先,六國一統之後,秦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但是人心在短時間內並未完全統一,張良、項羽並不是因為“商鞅酷法”而走向反秦道路的。
其次,反觀後來漢朝能夠延續國祚幾百年,應該有兩方面經驗可以總結:一是郡縣與分封並存,逐步緩解貴族及功勳階層內部矛盾,二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緩解貧富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生產。
只有解決了禮會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矛盾、新問題,才能開創一個穩定祥和的社會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