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臻貴

    就能力而言,龐統能夠與諸葛亮齊名,即便兩者側重點不同,但貢獻是差不多的,只憑內政外交併不會改變三國鼎立局面,蜀漢依然是最弱的政權。

    然而龐統給後世留下的印象,不如諸葛亮忠誠,如果劉備病逝的情況下,龐統能否堅持蜀漢的獨立性,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而請,龐統則是先投靠孫權,沒有受到重用才轉投劉備,也沒有受到重用,只被任命耒陽令,且最終還被免官,若非劉備急需人才,龐統不知能否有出頭之日。

    龐統為劉備獻策,劉備以道義沒有聽取,最終攻取蜀地才會如此艱難,劉備與龐統更像君臣,與諸葛亮更像合作,至少感情上諸葛亮更加穩固。

    龐統並不在意漢家法度,才會投奔孫權,覲見奪取蜀地,所以,龐統也不會為了蜀漢政權而殫精竭慮,無法實現諸葛亮以攻代守,蜀漢也就很難在夾縫中生存。

    既然是構想,筆者就大膽假設,如果當初進入蜀地的是諸葛亮,也許劉備奪取進展能更快,如果諸葛亮死去,龐統很難輔佐後主劉禪穩定朝政,而是在強敵面前屈服,這都是有可能的。

  • 2 # 內蒙農夫

    (三國演義)裡,對龐統,龐士元在赤壁之戰中己露頭角,連環記就是士元所獻,瑜死後,罵周瑜氣量狹小的也是這位,投東吳不被重用的也是這位,這裡恐怕有諸葛亮的妙計所致,投蜀後,被備封為耒陽縣令,後因發現是個奇才,備親自去請,士元最終被感動而投蜀,如果,按才華而論,不輸於臥龍,假設,龍亡鳳在,能助劉備統一天下嗎,難,士元,軍事上略遜於諸葛亮,有些計謀並不被劉備採納,對諸葛亮則不同,只有伐吳一事上與臥龍唱反調,其餘全聽,諸葛亮伐魏決心很大,龐統不一樣,喜安內,然後期的蜀漢,自劉備亡後,孟獲反叛,龐統就一定和諸葛亮不同,擒之,殺之,如此,南王之亂會久久不平,安居平五路,六出祈山也許就不存在了,自保尚難,怎可北伐,如冢虎兵臨城下只有靠運氣了。

  • 3 # 國企程式設計師

    劉備每次出征攻城略地,都不會帶上諸葛亮。取西川,帶龐統,諸葛亮守荊州;取漢中,帶法正,諸葛亮守成都;討伐東吳,沒人可帶了,也不帶諸葛亮。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在軍事方面劉備也不相信諸葛亮。劉備討伐東吳時候,諸葛亮自己也說了,如果有法正在肯定說服劉備不要伐吳,意思是諸葛亮也承認了自己說服不了劉備。所以,我認為如果當初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整個局面肯定非常大的不同。荊州可能依然會丟,但是劉備可能不會輕易伐吳,也可能不會死在白帝城。

  • 4 # 歷史吃瓜客

    可能性不大,並不是說諸葛亮比龐統更厲害,而是說劉備集團能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最關鍵的並不是自身問題。

    諸葛亮的一生先不去評價,他的“隆中對”的分析和觀點可以說是無比正確的。他說的很明確,北邊曹操得天時和人謀,不可與之爭鋒;東邊孫家已歷三世,頗得人心,只能引以為援。

    這樣說的話,劉備除了奪取荊州、益州和漢中其他就無能為力了嗎?並不是,諸葛亮還提到劉備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的前提是“天下有變”。這個天下有變指的是其他兩國內部出現重大問題或者他們之間形成一方壓倒另一方的態勢,只有滿足這個條件劉備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具體的說就是一路出荊州、一路出漢中。

    但是直到劉備、諸葛亮去世,天下並沒有出現重大變化,儘管曹魏集團內鬥不斷,但是總體還算穩定。

    所以說,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統抑或他們兩個同時輔佐劉備,都對天下大勢沒有太大的影響。劉邦當年能夠出漢中一統天下,正是因為當時天下由各個相互獨立的“王”統治著,各自為戰。但是蜀漢集團面對的是穩固的曹魏集團統治,即便是最後被司馬氏取代,也沒有發生很大的動盪,可以說蜀漢集團沒有任何機會。

  • 5 # 雲楓鋼構

    劉備稱王早了,應該向吳國稱臣,得吳國扶持,有諸葛亮主持內政得百姓愛戴,不發動戰爭修養生息,靜觀其變還是有機會一統三國的

  • 6 # 郭郭72742777

    不會,劉備說過這樣的話來定義諸葛亮,得諸葛亮是魚兒遇到了水,與龐統是君臣盡歡而已!

    一個人能發揮所學所長的限度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和龐統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另外龐統第一次見劉備並未討得歡心!後來以死明志!

  • 7 # 與生活交朋友

    龐統有性格缺陷,諸葛亮是個全才。龐統比不上諸葛亮,又怎麼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所謂戰略眼光的好與不好,全憑一張嘴去吹牛。諸葛亮,龐統自己在吹牛,我們後世看歷史去比較戰略的高低,軍事能力的強弱,也是在紙上談兵。

    讓諸葛亮和龐統去比較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的高低,那是比不出來了。一個臥龍,一個鳳雛,都得到了劉備的看重,足以說明這兩人的能力是很強的。

    諸葛亮為劉備搞後勤,不代表他軍事不行。龐統重點表現在軍事上,也不能代表他沒有搞後勤的能力。

    但是龐統有兩點比不上諸葛亮。

    第一,龐統太過耿直,做人沒有諸葛亮圓滑,有點囂張。

    劉備打下涪城後,志得意滿,置酒作樂,自己樂就算了,還拉著龐統一起樂。龐統當場潑他冷水,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劉備喝多了,大怒說:“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龐統起身出去了。

    後來劉備後悔了,又把龐統請回來,龐統坐回位置,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他剛剛是誰的錯,龐統說他倆都有錯。

    這件事就說明了,龐統效忠主公,感覺主公不對,有什麼說什麼的人。龐統雖然忠心,不代表就會招劉備喜歡。劉備也不是聖人,取了點小成就就容易膨脹,聽不進意見。打下成都後,趙雲就一直坐起了冷板凳,趙雲也有直言進諫的習慣。劉備當然相信他們對自己是忠心的,但是說的多了,絕對會煩的。劉備也是俗人。

    諸葛亮就圓滑多了。有些事情,他雖然不贊同,但是他也不會表態,去說劉備的不是。諸葛亮看出劉備對劉封不滿,馬上就提出殺掉劉封。諸葛亮知道阻止不了劉備伐吳,他就默不作聲,他能做的就是救下因進諫劉備被判死刑的秦宓。趙雲進諫是不是諸葛亮慫恿的,很難說啊。諸葛亮連關羽都能搞定,情商絕對是頂尖的。

    龐統這樣的個性,跟劉備是走不遠的。後面法正登場,龐統可能就要失寵的。

    第二,龐統謀人不如諸葛亮。

    謀士最基本的就要做到謀人,保全自身,然後才能謀國謀天下。在謀人方面,龐統不如諸葛亮,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他們無論多有戰略遠見,軍事才能,都需要去實施,才能實現。龐統連益州都還沒拿下,就被射死了,還談什麼戰略,軍事奇才呢?

    打雒城時,劉備這邊並非處於弱勢,在這樣的情況下,龐統都能戰死。把龐統放在北伐裡,以弱攻強,又能取得什麼成績?

    諸葛亮以弱攻強,無論怎麼玩,他都能讓自身完好無損。諸葛亮是現實主義者,他是要在保住本金的前提下取得戰果。謀人是他的前提。子午谷奇謀是在豪賭,他怎麼可能同意呢。總有人說諸葛亮軍事不行。諸葛亮就那幾萬人馬,糧草又不夠,魏國就沒有人能夠出來把他給滅掉嗎?總是要諸葛亮在邊境上耀武揚威,難道不煩嗎?

    事實上魏國也只能硬扛,靠國力來拼諸葛亮。這難道是上策嗎?說的好像打仗不花錢,前線十幾萬兵馬器械都不用軍資似的。出個軍事奇才滅掉諸葛亮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諸葛亮雖然最終北伐都沒有成功,但是他能夠保住自己的有用之身,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最起碼還實現了一半。

    郭嘉命短,但他提出戰略在他有生之年基本上都實現了。諸葛亮和魯肅都實現了一半。周瑜和龐統都還沒來得及實施,自己就先死了。司馬懿不知道有什麼戰略,但他確實因為命長。為西晉打下了基礎。

    要想實現理想,趕緊好好鍛鍊身體,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 8 # 逍堯仁生

    不會,龐統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二者之差距實在太大,能力不是一個層級。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當時人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佔益州。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佔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佔益州,則不能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佔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糜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無論是進佔益州,還是鞏固荊州,諸葛亮都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只能顧一頭;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枷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眾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並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曏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歷史記載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績、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三國志09的龐統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統子宏,字巨師,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袛,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徵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鉅鹿太守。

    就其忠誠度而言,不足以託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玄幻小說描述的世界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