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國霸王

    垓下之戰: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

    在史記中已得知垓下之戰。

    漢陣營的將領有:淮陰侯、孔將軍、費將軍、絳侯、柴將軍。

    柴將軍:二歲十月入漢,擊齊歷下軍田旣,功侯。

    孔將軍:以執盾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為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羽,屬韓信,功侯。

    費將軍:以舍人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用都尉屬韓信,擊項羽有功,為將軍,定會稽、浙江、湖陽,侯。

    這三個人的早期經歷都是跟隨劉邦,韓信在修武被劉邦奪走兵權後,韓信收集趙兵去打齊地,沒有成功,劉邦抽調漢軍部隊去幫韓信,這時三人才跟隨韓信。

    絳侯周勃的記載是還守敖倉,追項籍。在追項羽的過程中有其他漢軍將領的戰功,沒有絳侯周勃的,可以得知周勃是後來才追上來的,沒有跟隨劉邦主力一起。

    英布: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彭越: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會垓下,遂破楚。

    可以得知垓下之戰是以韓信為指揮,參與的諸侯有英布、彭越,但是並沒有記載其他漢軍將領有參與垓下之戰,只有韓信、英布、彭越的諸侯軍隊,其他漢軍將領去哪裡了?

    樊噲:項羽引東,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圍項籍陳,大破之。屠胡陵。

    夏侯嬰:復常奉車從擊項籍,追至陳,卒定楚。

    灌嬰:與漢王會頤鄉。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所將卒斬樓煩將二人,虜騎將八人。

    靳歙:還擊項籍陳下,破之。

    其他漢軍將領的記載都止於陳,如果他們參與了垓下之戰不可能不記載,在垓下之戰後,對西楚各郡的掃尾工作他們都有記載。

    丁義:以卒從起留,以騎將入漢,定三秦,破籍軍滎陽,為郎騎將,破鍾離昧軍固陵。

    劉邦的軍隊在追擊項羽的時候,在固陵被項羽打敗,於是用許諾封地的辦法去找韓信、彭越求援。但是項羽不可能留在固陵和劉邦持久戰,於是留下鍾離眜守固陵。

    項羽帶領楚軍主力繼續撤退,所以劉邦的軍隊攻下固陵是寫打敗鍾離眜。但是項羽撤退了,韓信、彭越的軍隊還在千里之外。

    劉邦要做的就是拖住項羽的軍隊,等待韓信、彭越、英布的軍隊,一起合圍項羽,於是劉邦在攻下固陵後,在陳縣追上項羽的楚軍主力。

    這時靳歙、灌嬰的軍隊在完成對西楚北部的佔領後,在陳縣與劉邦的主力軍隊匯合,於是劉邦對項羽發起了進攻,從戰後漢軍將領的記載,楚軍損失慘重。

    劉邦的地盤佔據天下二分之一,不算上韓信、彭越、英布的地盤,劉邦是諸侯中地盤最大、兵力最多,要完成對項羽楚軍的重擊,漢軍的兵力需要多於楚軍。

    垓下之戰項羽有十萬,那在之前,要在陳縣完成對十多萬楚軍的重擊,漢軍的兵力至少是兩倍以上,也就是三十萬軍隊。

    劉邦的漢軍軍隊在陳縣對項羽重擊後,兵力受創留在陳縣,沒有參與垓下之戰。劉邦就帶著留在敖倉,後面追上來的周勃,到垓下和諸侯軍隊匯合,對項羽進行最後的決戰。

    劉邦三十萬漢軍,加上韓信、英布、彭越三十萬諸侯聯軍,等於六十萬軍隊。

    秦滅楚之戰,秦國首次李信帶二十萬軍隊伐楚失敗,第二次王翦帶六十萬軍隊伐楚,加上楚國軍隊,雙方軍隊一起也有上百萬。

    垓下之戰,相當於楚漢決戰,雙方兵力全出,相當於天下所有軍隊,如果只有四十萬也不正常,但不算劉邦的漢軍,垓下之戰三十萬諸侯聯軍對十萬楚軍就很合理。

  • 2 # 孤城影隨

    秦漢時代太過久遠,《楚漢春秋》斷傳後就只剩下《史記》可參考了,其他有關楚漢史的記載,盡皆參考史記。而史記也是經過多次斷傳、散失、重新編纂整理的。可以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與漢宣帝時期首次面世的初代史記絕對是大相徑庭的,現傳史記中關於某些事件在不同的傳記中記載也不同就很能說明這點。

    所以,這段時期參戰兵力數量的記載絕不能就書面數字去下定論,而是結合徵召士兵所耗費的時間、糧草的供應、當地人口等方面綜合分析。

    秦漢時代軍制普遍是原始的義務兵役制,農民們要定期參加軍事訓練,平時在家種地,戰時徵召為兵。除此之外國家還會訓練一些職業軍人,即不需返鄉耕種,以當兵吃餉為生,這些人就是史書中俗稱的精銳。

    以長平之戰為參考,前260年初,秦趙開始交火,預設趙國此時開始徵召(只是保守估計,實際上可能交火之前就開始徵召),直到七月趙括才帶領20萬人出發,也就是說趙國為動員這20萬花費了大半年時間,以趙國的人口和國力而言,這樣的動員能力是合理的。而秦軍是戰爭的發起方,會有更充足的動員時間。

    再如秦滅楚之戰,前225年夏季李信敗退回國,嬴政在他回國的同時就已經在籌謀第二次滅楚之戰了,去頻陽請王翦出山不是這一年就是第二年,而王翦率領60萬人滅楚是在前224年秋後出發,也就是說動員60萬兵力秦國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對於已經兼併三晉的秦國而言,是一個合理的動員能力。

    再來看彭城之戰,前206年八月,劉邦平定三秦,直到前205年二月才徹底控制關中,開始全面動員,而彭城之戰就發生在同年四月。一方面,不僅是劉邦,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讓56萬人在兩個月內從關中走到彭城。另一方面,這56萬人說是諸侯聯軍,但是明確記載確實發兵的只有魏豹和陳餘,也就是說兩個月之內,劉邦控制的關中、魏豹控制的魏地、陳餘控制的趙代之地一共動員了56萬人,這對於亂世的三地而言,是一個離譜的動員能力,對比秦國的滅楚之戰,一個經營了幾百年的穩定政權,依靠著強盛的國力,在基本同樣範圍的土地上,嬴政動員60萬用了一年多,而劉邦三人的動員時間比這個長兩倍以上才是合理的,最關鍵的還不是時間問題,而是可能連年戰火之後,這些地方根本徵不過來這麼多人。

  • 3 # 信陵小司徒
    前言: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固陵之戰結束後,西楚項羽幾乎已經接近了窮途末路,在他的繼續撤退過程中,被漢軍緊緊尾隨,最終,在垓下(近安徽省靈璧南)爆發了楚漢之間的最終一戰。

    (一)戰爭情況概括

    按照《史記》的記載,交戰開始時,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齊軍為主力,而後以韓信的部將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打算展開兩翼,包圍楚軍。

    與此同時,劉邦率領漢軍作為後軍,而劉邦手下的周勃、柴武等人則率領部分軍隊作為預備隊,在這樣的陣型下,韓信率領三十萬齊軍,率先對項羽所部發起衝擊,可是楚軍作戰人人奮勇爭先,韓信前軍不利,被迫後退。

    而就在此時,左右兩翼漢軍趁著楚軍中央突進追擊韓信的時候,完成了兩翼的包抄,此時,楚軍完全被包圍在了中心,韓信趁機率軍發動反攻,最終,在白天的戰鬥中,楚軍損兵甚多,不得不退回營地堅守。

    夜半時分,在張良、韓信的建議下,大名鼎鼎的四面楚歌,就此上演,面對著這樣的局面,項羽害怕最終被劉邦消滅,因此連夜率領八百人逃跑,最終,被漢軍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上,項羽自刎於烏江邊,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就此結束。

    (二)垓下雙方兵力考

    那麼,楚漢垓下之戰,雙方的兵力,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規模呢?我們有必要根據史料,去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況。

    根據《中國古代戰爭詞典》的引用,稱此次劉邦所部大軍經過匯合韓信、彭越、英布的部隊後,人數為“約計40萬人”,而項羽的楚軍人數則為“10萬人”

    《中國戰爭史》中,對於此次雙方的兵力則記錄為:

    劉邦漢軍“約十萬人”

    韓信齊軍“三十萬人”

    英布與彭越的軍隊各自記錄為“五萬人左右”和“約五萬人”。

    這也就是說,按照《中國戰爭史》的記載,漢軍此次總人數大約為五十萬人左右。

    項羽的楚軍人數則為“約十萬人”。

    此外,在《中國古代戰爭通覽 上卷》中,記錄劉邦此次漢軍總人數為“30萬人”,與之相對比的項羽楚軍則為“9萬殘部”。

    所以,透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學術界對於項羽在垓下作戰中擁兵九萬、十萬為主流的一致的看法,而對於劉邦所部則有五十萬、四十萬、三十萬的看法。

    故而,劉邦的總兵力,也許還沒有接近題主所說的六十萬,當是五十萬較為準確。

    因為韓信的三十萬齊軍是有明確記載的,再加上劉邦自己的本部人馬與彭越、英布的人馬,想來,劉邦的垓下之戰總兵力應該五十萬上下。

  • 4 # 史無眠

    垓下之戰堪稱是一部近百萬人真實“出演”的史詩級的“鉅著”,不僅對我國的歷史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參戰人數之多更是在我國戰爭史上少有。

    同時,垓下之戰又是劉邦集團與項羽集團之間的“國運之戰”,攻守雙方透過垓下之戰一戰定乾坤。

    垓下之戰對於研究楚漢歷史及古代戰爭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一、劉邦自己親自率領的嫡系部隊。

    二、韓信平魏國、燕國、齊國後的大軍。

    三、彭越的梁地軍隊。

    四、英布、劉賈的軍隊。

    四個方面的軍隊人數想加大約是60萬左右,那麼這60萬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我們不妨根據史料記載進行一番梳理。

    一、劉邦親自率領的嫡系部隊:

    在劉邦與項羽之間的戰爭打的難分難解之時,韓信手下的謀士蒯徹曾勸說韓信兩不相幫,自立門戶。其中蒯徹有一段話談到劉邦:“漢王將數十萬之眾,……無尺寸之功……

    蒯徹的話意思是劉邦率領十萬大軍未取得半點軍事成績。由蒯徹的話推斷出垓下之戰前,劉邦手握精兵的數量是十萬人左右。

    二、韓信的主力大軍:

    韓信的軍隊是垓下之戰中打擊項羽的主力部隊,最早是在劉邦同意韓信分兵北上攻打魏國、趙國、代國、燕國、齊國的時候組建的。

    韓信透過消滅魏、趙、代、燕、齊等國後,軍隊數量和質量如滾雪球般增長。在韓信攻打齊國並追擊齊王的時候,項羽派遣自己的第一猛將龍且領兵20萬救齊。

    項王使龍且將兵,號二十萬,以救齊。

    透過項羽讓龍且領兵20萬來救援齊王的事情推斷,韓信的軍隊數量肯定大於20萬。因為韓信既要打擊齊王,又要與龍且拼死,手裡沒有數量優勢的軍隊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推斷韓信手握雄兵30萬左右。

    三、彭越的梁軍:

    在劉邦與項羽爭奪成皋的時候,劉邦曾經派遣劉賈、盧綰帶領2萬士兵協助彭越到楚地襲擾項羽後方糧草補給線。因此彭越手中兵力肯定是2萬以上。

    後來彭越平定了梁地,兵力肯定又會大增。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在固陵圍殲項羽,結果韓信與彭越都沒有去,致使劉邦大敗。當時劉邦手握10萬大軍,而韓信30萬,彭越能讓劉邦邀約軍隊數量肯定少不了。

    固陵失敗後,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冊封彭越為魏王后,彭越才加入了劉邦圍剿項羽的陣營。

    因此大膽推測彭越手裡精兵不下10萬。

    四、英布、劉賈軍隊:

    劉邦手下的隨何在離間英布與項羽時,曾對英布說過:“你擁兵數萬,卻沒有幫助項羽。”由此可見英布兵力雄厚。

    在垓下之戰前夕,劉賈帥軍南渡淮河與英布匯合。同時,楚國大司馬周殷投降,率領九江全部士兵投靠英布。因此英布、劉賈的軍隊數量應該也不少於10萬。

    由以上分析得出,垓下之戰時劉邦集團兵力總和為劉邦10萬、韓信30萬、彭越10萬、英布10萬,共計60萬。

  • 5 # 鼎列治史

    首先,史書中從來都沒有記錄過垓下之戰時的劉邦軍隊總兵力為六十萬。

    史書中真正記載的是三十萬諸侯聯軍對陣十萬楚軍: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史記·高祖本紀》

    無論是這裡的“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還是垓下之戰的大概過程:

    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史記·高祖本紀》

    都能證明自始至終就是三十萬軍隊對陣十萬軍隊,並且最後也是這三十萬軍隊徹底擊敗了項羽的軍隊,所以如果真的有其他三十萬軍隊,那麼請問是在看戲嗎?

    這麼關鍵的戰爭居然有一半軍隊在作壁上觀,這不是在搞笑嗎?

    另外,雖然說是“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但誰能確定這三十萬軍隊就都是韓信從齊國帶來的?

    假設韓信真的從齊國帶來了三十萬大軍,那麼請問此時還留在齊國的這些將領麾下又有多少軍隊?

    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史記·曹相國世家》屬相國參,殘博。《史記·傅寬列傳》

    一個曹參和一個傅寬,兩個人一個是齊相國,一個是齊右丞相,而且他們還是漢初十八元勳功臣之一,同時也都在漢初第一批封侯之列,可見他們二人的功績之大和地位之高。

    如此在韓信離開後,總不能就讓這兩位重臣單槍匹馬的鎮守齊國吧?何況傅寬記載中的“殘博”也說明了當時的齊地還有很激烈的戰鬥。

    因此哪怕韓信帶走了一部分齊軍,實際上在齊地還是有一定規模的留守軍隊。

    那麼問題就來了,韓信在漢四年出征齊國時麾下僅僅只有不到數萬的趙卒,即使再加上一部分援助漢軍撐死也就是八九萬,怎麼不到一年就突然擴兵到了三十萬?而且還是在一部分漢軍已經離開的情況下,同時齊地也留守了一部分軍隊的情況下。

    韓信是很厲害,但畢竟也是個人,擴軍更不是變戲法,想怎麼來就這麼來。

    所以目前最大的可能就是,在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人率部前來與漢軍主力匯合之後,便統一由齊王韓信指揮,總計三十萬軍隊,進而擊敗項羽。

    同時也正因為韓信指揮的是諸侯聯軍,所以劉邦只需要奪韓信的軍權即可。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史書·高帝紀》

    事實上當時劉邦就只是奪了韓信的軍權,所以這更能說明韓信麾下的軍隊不僅僅是齊軍,還有其他諸侯的軍隊。

    實際上在漢書中壓根就沒有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擊敗項羽的記載,而是直接描述了在各諸侯軍抵達垓下之後的整體情況:

    於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至,皆引兵來.....十二月,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史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這裡就是描述的在韓信和彭越到來後,接著便是圍攻項羽在垓下,然後就是擊敗項羽剩餘的軍隊。

    我認為《漢書》中的記載要更合理一點,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某個諸侯軍隊可以單獨擊敗項羽,而是在諸侯聯軍集體的努力下,才成功擊敗項羽。

    於是之後劉邦只需要奪取聯軍最高統帥的權力,便可以輕鬆獲得主宰天下的權力。

    實際上從垓下擊敗項羽到劉邦“還至定陶”奪取韓信軍權這期間還是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的,因為垓下距離定陶也挺遠的。

    只不過這段歷史記載在史書中描述的比較模糊,好像就是擊敗項羽後劉邦突然就奪取韓信軍權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的。

    韓信為什麼要去定陶?劉邦為什麼到定陶才奪取韓信的兵權?

    這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歷史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苦瓜怎麼做才能去除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