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言鋒語
-
2 # 應用國學復興文化
[握手]
留學生給世界名校教授的印象是跟智慧無關的"學霸",他們認為留學生考試成績非常好,但是在涉及到應用實踐的時候,涉及到需要創意的時候總是差強人意。
在我看來,基礎教育可悲之處就在於孩子們還沒有學會怎樣去思考的時候,就開始被動接受強硬灌輸所謂知識。孩子們還沒有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被錯誤的教育理念關閉了原本可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我看來,今日教育甚至沒有一個清晰系統的教育理念。捨本逐末,急功近利就是當下教育的本質。
基礎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卻在教材上頻繁盲目的進行修改、盲目借鑑國外教學的表象、試圖在大學進行改革?究竟能有多大效果?我們拭目以待。我本人是持悲觀態度。
-
3 # 億萬光年之外的塵埃
我以為,瓶頸在於教育目的的功利化、教育形式的程式化、社會對教師的苛責與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差異之間的矛盾。
一、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心智情感能力等,可是現在,在大部分人眼裡,分數成為了唯一。讀書就是為了考高分,上大學,掙大錢。
二、兩千多面前的孔子提出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理念,提倡和實施個性化教育。現在的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很多大班額。學生性格不一,興趣各異,學習基礎雲泥之別,父母無力輔導和監督。受制時間和精力,在課堂上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要教好孩子,但千萬不能委屈了孩子,要鼓勵和表揚,不能批評和懲罰。說不得罵不得,更不敢動一指頭。 本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職業。可現在,教師淪為徹底的服務者,變為高危職業。
-
4 # 一個口罩足夠了
中國現在從幼兒園開始就為高考作準備,很可怕,很可笑。基礎教育完全變態,異化了。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越來越少。
-
5 # 八桂晨跑歐
謝謝邀請。要避免基礎教育改革程序中一抓就嚴,一放就松的現象產生。嚴,是我國優良傳統,要繼承發揚;松,引進國外所謂的快樂教育,要有取捨。囚籠式的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放羊式的教育助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影響改革的瓶頸就是在這兩者之間舉棋不定。留之精華,去之糟粕,這才是基礎教育改革應深入研討的問題。
-
6 # Sunnyzhao
一,是執行起來真的難度很大,政策有的是好的,但下面就亂了,小學這邊鄉下三年級開始上晚自習,因為要以成績考核學校考核老師,所以只上考試科目。其餘全部取消。二,城鄉教育差距太大,城裡面找尖子生,鄉底下沒有好學生,鄉下教育太尷尬了。三,師資力量又是不均衡,小學真的是體育老師上數學,音樂老師上語文,或多或少這些還是影響學生思維的培養。四,教育存在教什麼背什麼我就考什麼。成績表面上很好看都是優生,(這也是考核逼得)但這些學生沒有了學習的靈性與思維,上了初中立馬各科不及格等,打擊了學生的自信,還讓家長不理解。說娃兒小學成績多好上了初中就不行估計初中老師教的不好[捂臉][捂臉]。
回覆列表
目前有一種普遍認同的說法,中國的基礎教育(小學、初中)要求太高,特別是數學的難度遠遠高於西方國家,我們的普通中學生的數學水平在美國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學術評估考試,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大學入學統考)考試中游刃有餘。是的,很多的資料或者事實確實如此,那麼這是否表明中國的基礎教育水平比國外的高呢?經合組織(OECD)公佈的2013年PISA(全稱為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國際學生評價專案”)測試結果中,中國上海在數學、閱讀、科學三個領域表現優異,在65個國家(地區)中均列第一,有資料表明中國的浙江、江蘇等地區在這項自我測試中均成績優異。可以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水平的確比較高。 但是,在這個背後,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就差強人意。因為我們的很多大學生在高校是休閒讀書,而美國的常青藤大學的學生卻是發憤學習。可以這樣說,中國的學生用功在中小學,而發達國家的用功在高校,而且在教學理念上,人家倡導的是質疑的文化,創新的文化、自由的文化。所以發明創造層出不窮,而我們是接受式、聽命式、填鴨式的學習。而高精尖的人才培養關鍵還是在高校。 中國學生之所以重視基礎教學,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是學校、社會、家長把升學作為敲門磚,進了名校就意味著有一個好的職業。因此升學率就是生命線。但是從國家的層面講,無所謂升學率,人類的智商是符合正太分佈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恆值。學生經過接受式、聽命式、填鴨式的學習,思想僵化,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降低。 中小學的課程其實很多內容無需那麼深,真正的精英在進入大學以後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把中學的知識深化。就像有人在幼兒園進行識字教學,你用一兩年的時間去學習,雖然也能學到不少,但是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這樣的知識學習正常兒童僅僅需要幾個月就能掌握。同樣有人在小學接受計算機的程式設計學習,效率很低,實際上是不符合認知規律的。因此教育部門就要堅決取締那些奧數之類的競賽。 但是,學生如果透過補課、家教、學校透過種種手段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深化知識的學習,由此考上名校,這真的無可非議。儘管這樣的做法是拔苗助長,但是進了名校就是硬道理,因為現在的教育資源還很不均等。 如何解決這個起跑線問題。沒有一個家長願意放棄這樣的努力,沒有一所學校會離開升學率談素質教學。因為進名校就是有好職業的(大機率)前提。 問題就在什麼是好職業,無非就是收入的高低。假如一個商店營業員的收入是公務員的70—80%,一個工人的年收入也在8萬元左右,我相信,大多數學生是不會如此辛苦地埋在書堆裡,做一個眼睛近視、體質羸弱的苦學生。現狀是普通工人的收入是白領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由此我認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瓶頸在社會分配的公平上。在目前的狀況下,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補課、苦讀,實在是出於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