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一農夫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早發白帝城》寫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的春天。

    當時,詩人由於受到永王璘案的牽連而遭到流放。當他選擇經過四川趕赴被貶之地到達白帝城之時,意外收到被朝廷赦免的大好訊息,詩人當時開心,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便立即決定從白帝城返回,乘舟順長江回到江陵去。

    途中,詩人把遇赦後的這種十分愉悅的心情,連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全部融入到這首七言絕句中,達到了"驚風雨而泣鬼神的境界“,從而成為詩人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開篇第一句中的"彩雲間"三字,運用得較為傳神,它既是對於早晨綺麗景色的描寫,又是對詩人從晦暗鬱悶到敞亮喜悅心情的巨大變化的襯托和影射,從而使人有了眼前彷彿出現一道曙光的感覺,並為後面詩句的動態描寫進行了鋪墊和蓄勢。

    第二句中的"千里"和"一日",是從空間之遠和時間之短作出懸殊比較,充分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之痛快和掩飾不住的喜悅心情。

    後兩句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巳過萬重山",用猿聲和山影來襯托行船之快,不但形象而且確鑿,恰當。尤其一個"輕"字,比喻小船順風順水,猶如乘快馬駕長風,使人感覺兩岸的青山一痤座撲面而來,又一排排向後退去,真實而形象。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農夫在六十年前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早已學過,透過老師的詳細講解,儘管年深日久,至今仍記憶猶新。不過用於評介寫文章,還是初次嘗試,謬誤之處,難免百出,還望各位網友不吝賜教。

  • 2 # 徐老大1

    按一般人來寫,四句應該這樣排:

    早辭白帝彩雲間,

    兩岸猿聲蹄不住。

    千舟己過萬重山,

    千里江陵一日還。

    以上是怪論。

  • 3 # 韓蕭之

    今天剛剛又看了酈道元的《三峽》,我就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請大家先看看《三峽》,再來思考一下《早發白帝城》: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再看《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第一想法,李白肯定讀過《三峽》這篇文章,而且很有可能受其感發,這首詩寫於李白被髮往夜郎途中被赦免的時候,可想李白的心情多麼愉悅。

    特別最後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反映了李白重獲自由和急欲東歸的心情。

  • 4 # 湖溪人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名詩,全詩是: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朝辭白帝彩雲間;描寫出了白帝城的地理位置是在群山環抱的“彩雲間”在長江的上游,詩人回望白帝城,形容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而詩人是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了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以距離之遠與時間之短作對比。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行“千里”朝發夕至而透露出了李白遇赦的喜悅心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如同回家一樣的喜悅。

    兩岸猿聲啼不住;“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順流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岸的山峰,猿啼聲聲不止,行舟飛快,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身後之影,這就是李白在出三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感到飛速而過的興奮。

    “輕舟”已過“萬重山”;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一個“輕”字。直說船快,沒有了意境,“輕”字反映的是快字。過了激流灘險,如今順流而下,行舟更加輕鬆,“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寬擴的江面,這時反映歷盡了艱險後進入坦途的快感。

    最後兩句,既描寫景色又更是感慨心情,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表面是景,實際是當時李白的一種心境,由感而發。

    全詩給人萬重山巒,一日千里、朝發夕至,空靈飛動的氣勢之感,而真正反映出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迸發出的一種激動心情。

    據傳,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訊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昔日從九江登遊輪逆流而上,過湖北荊州市古稱江陵經湖北宜昌過三峽大壩至重慶奉節古稱白帝城。

    從白帝城到江陵順江而下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

    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重巖疊障,隱天蔽日,不見曦月。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如今長江中上游三峽、宜昌矗立二座水利大壩,從此,高山起平湖,天塹變通途。

    滾滾長江東逝水……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5 # 東源沁泉

    首先,讓我把李白的原詩《早發白帝城》展示一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往,輕舟已過萬重山。

    然後就這首詩淺談一下本人的一點感悟,以為拋磚引玉,貽笑大方。大家都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是因為永王李磷案牽發遭貶途中,由川入黔經過白帝城時,聞訊遇赦,早上便由白帝城出發取道長江三峽,歸還江陵而作。這首詩不論是情,還是景,還是聲,都是滿滿的歡樂愉悅的心情。“彩雲間”,多麼美好的景色;“猿聲啼不住”,多麼歡快的聲音和節奏,說明作者是一路歡歌不停;“輕舟”,多麼愉悅的心情,說明作者從被貶的沉重到遇赦的輕鬆,心情是何等的愉悅舒暢。整首詩從景到聲,再到情,無不把作者歡快愉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正是妙筆生花啊!而本人認為通篇詩文的最濃墨重彩的是一“輕”字,是此詩的意境,是詩眼!試想想,作者因永王李磷案被貶,心情是何等的消沉,此時途中得赦,心情一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是由遭貶時的心情沉重,而到現在的獲赦的一身輕飄飄,這是逆轉,是逆襲啊!一身能不“輕”嗎,應該是“輕”得飛起來了才是,真的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啊。

    因此,可以這樣說,《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所有的景、聲、情,都是圍繞著這個“輕”字進行鋪墊、展開、高潮,從而成就了整篇詩文的精彩。

    這是本人的一點愚見,望大家斧正。

  • 6 # 使用者春花有意

    《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和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行至白帝城,他忽然聽到了朝廷大赦的訊息,驚喜之餘他立刻從白帝城啟程往江陵而去,這首詩便是在此心情下寫出來的,所抒發的也就是那一份狂喜之情。全詩寫得輕鬆明快,感情飽滿,意境優美,充分表現了詩人重新獲得自由時的興奮、喜悅的感情。正是在這種情感之中,詩人也顧不得細細描寫兩岸的山光水色了,只用極具特色的迴盪耳畔的猿聲和飛速越過的萬重山,來描寫“舟輕”“水急”,充分抒發了自己的無比歡樂之情。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將山河的壯美與詩人的感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給人以力量和鼓舞。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透過描述輕舟疾駛的情景,表現了詩人遇赦後的歡快喜悅心情。但是我個人卻不這麼認為,下面談點個人看法。

    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因永王璘兵敗,李白受到牽連,以致被罪流放夜郎(貴州桐梓),取道四川赴貶地,經過白帝城(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時,忽聞得到赦免的訊息,旋即乘船東下江陵(湖北荊州市),寫下了這首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早晨告別彩雲繚繞的白帝城,一日之間就能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彩雲間”,言白帝城地勢極高,如在雲間。為下文寫下游行船,船行速度之快作鋪墊。“朝辭白帝彩雲間”,寫的是早晨曙光初燦的景色,透出遇赦的喜悅心情。

    一個“辭”和一個“還”字,用得極為傳神,告別白帝城,盼著儘快回到江陵,表達了詩人獲得自由後的驚喜心情。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兩句是本詩的抒情重心。“猿聲”,很多古代詩文都把猿啼之聲作為悽哀意象加以描繪。《水經注·江水》引民謠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杜甫那首著名的七律《登高》更是這樣寫道:“風起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猿嘯哀”,就是寫長江三峽中猿猴淒厲的叫聲。

    李白有經邦治國的宏圖大志,他入幕永王璘麾下就懷有這樣的抱負。李白雖然中途遇赦,但前程未卜,寫“猿聲”正是表現了他的憂愁。

    “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寫出了輕舟疾駛之狀,但並非襯托詩人的歡快心情,反而表現出他繚亂的心緒。

    悽哀的猿鳴不絕於耳,腳下行舟疾駛如飛,萬重高山飛速越過,此情此景使作者無法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前程和未來,豈不令人堪憂!

    透過以上分析,這首詩抒發的不僅是詩人遇赦後的喜悅之情,更多的是對前程未卜的憂慮和擔心。

  • 8 # 文史社群

    早發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遇赦免後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平仄格律如下:

    首句平起入韻式

    (括號內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首詩的韻腳是平水韻的上平十五刪,第一、二、四句壓韻,韻腳為:間、還、山。詩中的“白”字在平水韻屬於仄聲(白:入聲十一陌),另外還有七個多音字,分別是:間(上平十五刪,去聲十六諫)、還(上平十五刪,下平一先)、兩(上聲二十二養,去聲二十三漾)、不(下平十一尤,入聲五物)、輕(下平八庚,去聲二十四敬)、過(下平五歌,去聲二十一箇)、重(上平二冬,上聲二腫,去聲二宋)。

    李白的理想是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惜投錯了門,因永王李磷失敗受到牽連,要流放到夜郎。作為唐肅宗反對派李璘的幕僚,獲罪被流放後又赦免,李白可以說非常幸運,如果此事發生在明、清極權的政體之下,估計會被滅族。

    當李白聽到免罪的訊息,異常興奮,寫下了千古詩篇《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城居高臨下,以“彩雲間”來形容,是誇張式的極言其高,說明長江順流東下,地勢越高,水流越快,作者所用的交通工具是船,因而為以下詩文的“快”交代了地理條件。

    “千里江陵一日還。”從重慶白帝城到湖北省荊州市江陵,有一千公里以上,由於古時候交通不發達,如此遠的路程,按日行五十公里,也要走上二十天,詩中以“一日”而言其快,表明李白遇赦免的喜悅心情。

    “兩岸猿聲啼不住,”這長江兩岸的猿聲,是連綿不斷的,那聲音就象是哭泣的哀叫聲,他代表的是被赦免之前的不幸的象徵。在唐詩之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描寫猿哀叫的詩句。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等等。

    “輕舟已過萬重山。”人們都用千山萬水形容行程的艱難,從白帝城順長江一路走來,猶如其一生不得志的寫照,李白由於重獲自由,自然心情愉快,面對崇山峻嶺的艱難,以“輕舟”從容走過,回到了昔日的江陵,這也是李白渴望的自由和理想之地。

  • 9 # 嚴汝祥

    李白的《朝發白帝城》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幼婦孺皆知。但真正深刻理解其意的人不是很多。

    去冬孫子讀三年級有這一課,我問他老師用幾堂課上完該詩,他說,不到三節課,就是讀寫讀和字詞的解釋。我說如果我講這一課,最低六課時才能完成:

    第一講時代背景,此事發生在歷史上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後,河東洛陽淪陷,京城長安震動。唐玄宗率文武百官西幸,在馬嵬驛遭遇兵變,太子李亨縱容羽林軍殺宰相楊國忠,逼父皇玄宗繳殺楊貴妃並交權。得手後在鳳翔稱帝,史稱肅宗。因武力協迫並非皇帝親授,所以名不正,言不順。其它兄弟便分庭抗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揚州起兵的永王李璘。當時李白正遊歷其地,永王欲借其名招攬更多人才,便將其滯留。後失敗,遭流放。

    流放地為夜郎國(即當今貴州桐梓,當時尚未開化,屬不毛之地),如果到此處,得先經四川再轉達。李白流放時剛到奉節白帝城,就遇皇恩赦免無罪,讓其返回內地,其心情可想而知了。因此就寫岀了千古名詩《朝發白帝城》,其文字雖寥寥二十八字,但內容豐富。由於心情好,船輕水急,千里之遙的路程一日也能到達。

    其中所用文字,多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三峽》相關。(由於篇幅關係,就不寫在上面了,網友一讀《山峽》便知。

    在這一點上我跟網友韓先生有共同的觀點。李白可能熟讀過《三峽》,他的描述跟《山峽》中的語言多相同,只是更精煉。

    囉嗦半天,自己也不知講了些什麼,年老了,且習慣睡覺時間已過一過半鐘頭,已是上眼皮耷下眼皮了,勉強寫了這些,望各位讀者原諒,不對之處請老師斧正。

  • 10 # 沉於古詩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大家都非常熟悉。

    詩人的感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呢?

    讀完我這篇文章,您對這首詩肯定會有更深的認識

    如果您喜歡寫詩,還會有更多的收穫。

    1、朝辭白帝彩雲間

    這句話,寫明瞭詩人離開白帝城的時間。

    但“朝辭白帝”四個字,已經寫清楚詩人是早晨離開的,為什麼還要補充寫“彩雲間”呢?

    大家看一看,按照記敘文的寫法,“彩雲間”是不是有點多餘?

    這說明,“彩雲間”不是用來記事,而是用來表達感情的。

    彩雲,是不是很漂亮?但不是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彩雲的。

    那麼詩人為什麼不欣賞完彩雲再走呢

    很顯然,詩人心中有一個比較:和“看彩雲”相比,“下江陵”更讓他著急去做。

    詩人這裡用了正面襯托的手法用“彩雲之美”來襯托“下江陵”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

    所以這一句,表達了詩人心中對下江陵的喜悅之情

    2、千里江陵一日還

    這句話大家一看就知道,詩人誇張了:一艘木帆船,1天能行駛1千里?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這麼誇張呢?

    這很容易解釋,他其實想表明的是,這一路順風順水。

    順水,我們好理解,長江從西往東流,詩人下江陵,自然是順水的。

    奇怪的是,怎麼會剛好這麼巧,也順風呢

    好像風提前知道了詩人今天下江陵,特意過來捧場一樣。

    奇怪嗎?

    一點都不奇怪!

    很簡單,一個人心情非常好的時候,有人罵他,他都覺得聽得舒服,不會很生氣。

    同樣是這個道理,詩人心情太好了,周圍的所有事物都會看起來非常順利,不好的事情會被他自動忽略掉。

    所以這句話,詩人是透過誇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

    3、兩岸猿聲啼不住

    這首詩的結構是這樣的:前兩句已經把詩人的起點和終點介紹完了,後兩句描述中間的過程。

    也就是說,後兩句是對“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補充。

    第三句是這首詩的亮點,如果沒有第三句,這首詩就會黯然失色

    原因有兩點。

    (1)整首詩只有這一句是側面描寫。

    詩人沒有繼續描寫行船的狀態,而是側面描寫兩岸的猿啼聲。

    猿聲為什麼會響個不停?

    這側面描寫了行船非常快,兩岸的猿啼聲不停地傳過來。

    (2)用反襯的手法,表達詩人的得意之情。

    我們知道,猿啼聲像人的哭聲,人們聽到猿啼聲一般會感覺到很愁苦,很淒涼。

    但是在這首詩中,猿啼聲卻表達了不一樣的感情。

    因為猿哭的越厲害,證明船開得越快,詩人也就可以越快到達江陵。

    所以詩人聽到猿啼聲,不僅沒有感覺到愁苦,反而感覺到很得意

    詩人心裡好像在說:哭吧,哭吧,你們哭得越厲害我越高興,哈哈。

    所以這一句,詩人用側面描寫和反襯的手法,表達了行舟之快以及自己得意的心情。

    4、輕舟已過萬重山

    從白帝城到江陵,真的會經過一萬座山?

    我沒有數過,相信李白也沒有數過。

    但是,直覺告訴我不可能,詩人肯定又誇張了

    那麼詩人為什麼還要再誇張一次?

    有兩個原因。

    (1)為了把上一個誇張說得更完整。

    前面說了“千里江陵一日還”,但是大家都不相信啊,對不對?

    詩人也知道大家不會相信。

    那就再誇張一次:你們看,我很輕鬆地就過了萬重山。

    所以日行千里,也不是什麼難事。

    (2)詩人心情痛快,高興地不講道理了。

    管它是不是有萬重山,你們讀者也不要反駁,我是詩人我說了算,我就是認為自己很輕鬆就過了萬重山。

    大家看,這已經是不講道理了

    為什麼不講道理?

    心裡太痛快了,講道理已經不足以表達這種感情。

    所以這一句,詩人表達了自己心裡的痛快之情。

    5、整首詩脈絡梳理

    首先,詩人用“彩雲間”來正面襯托自己下江陵的喜悅之情;

    其次,詩人誇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

    然後,詩人用側面描寫和反襯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得意之情;

    結尾,詩人再次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心裡的痛快之情。

    大家可以看到,這首詩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詩人的寫作手法爐火純青,只用四句話就表達出了濃烈的感情,並且感情一步步遞進,讓讀者讀起來酣暢淋漓。

    讀到這裡,您有沒有一些收穫呢?

  • 11 # 月亮好慢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字裡行間透露著作者的喜悅之情,又輕又快。一大早就急忙從白帝城出發,乘坐著輕舟順流東下江陵,只用一天就又回到了心中渴望的江陵了。途中兩岸的猿猴見李白疾去,也想跟著一起走發出不斷的叫喊聲,不知不覺就度過了那段多山的水路。

    1200裡的路程,用了24個小時,時速平均25公里。久違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重回了,心中非常喜悅。官復原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龍帶領的革命軍有什麼實力能夠擊敗世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