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遲樹

    透過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週一的早晨:

    黑小乙:哎~,真的不想去上班啊。老闆煩人,同事不可愛,甲方屁事多……

    白小乙:不上班就會餓死

    我也是基於這樣的情況回答的。

    心裡上100個不情願,現實中卻不得不去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

    不過,這在本質上,不是現實和心理的矛盾,

    而是一種心理和另一種心理之間的矛盾。

    大腦的認知,帶動了你的情緒感受,這種感受落實在行動上,進一步驗證了大腦認知。

    比如:

    一個報告,老闆讓你修改了5遍,裡面的標點明明可以用頓號,他卻非要用逗號,

    【你的認知】老闆就是一個煩人的人

    【你的情緒】看見老闆就討厭,不想跟他溝通

    【你的行為】沒事的時候,儘量躲著老闆;有事的時候,儘量簡潔的溝通;再做報告,想著“做到一般水平就好,反正老闆本身就是個煩人的人,總會挑刺的。”

    這樣帶著敷衍的心情做出來的報告,老闆這次可能讓你改7遍,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加深認知,老闆實在是一個煩人的人。

    就這樣形成了惡性迴圈,

    同樣,

    “不上班就會餓死”的認知,也是你的大腦告訴你的。

    也就是說它其實不是現實,而是另一種認知。

    不上班=什麼都不做嗎?

    不上班=一定沒有收入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比如自媒體行業,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現實問題和心理問題的矛盾,

    是心理問題之間的矛盾,

    每一個人看起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實際上每一個我都是我們,

    因為每一個我的大腦中都有很多衝突的想法,甚至會做出衝突的行為,

    1966年8月有一個叫惠特曼的人親手用槍打死了自己的母親,然後又用一把刀將自己的妻子活活捅死之後,她攜帶三把刀,700發子彈和7把槍,前往一座學校用槍殺害了14個人,造成另外30人受傷,

    可能很多人會想他是一個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名前海軍軍人,在妻子和母親的屍體旁留下一張字條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殺害他們,他非常愛他們,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想要殺人的衝動,

    於是他請求科學家們在自己死後解剖自己的大腦,解剖發現他的大腦中靠近杏仁核的區域存在一個小小的腫瘤,精神疾病專家在鑑定報告中寫道,腫瘤使得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自此之後,科學家們對杏仁核的研究表明,當杏仁核開始工作時,理性無法工作,

    也就是當我們有情緒時,大腦無法理智的思考,

    另一位心理學家將這種情況比喻為象與騎象人,

    所以想要比較自在、愉快的生活,

    想要實現身心的協調,

    關鍵點在於認清自己的狀態,

    當大象鬧脾氣的時候,騎象人根本無法讓大象前進半步,

    甚至會從大象的背上摔下來,

    當大象脾氣溫和的時候,騎象人卻沒有下達指令,

    這個時候大象也會止步不前,

    所以當自己沒有前進的時候,要弄清楚是騎象人沒有目的地和方向,從而沒有發出指令,還是大象在鬧脾氣,

    面臨這兩方面的問題的時候,通常的處理原則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因為只有讓你的大象乖順起來,讓你的杏仁核安靜下來,騎向人才有機會去尋找方向,大腦才有機會去思考,

    比如在不想上班這件事情中:

    當你安撫住自己的情緒之後,你有可能會發現,老闆也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煩人,

    或者是,自己離開現在的工作,不僅沒有餓死,反而活得更好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強調的“接納”的重要性。

    以上。

  • 2 # 小四風月

    不矛盾的啊。人類存活在世界上一定是最需要兩個方面:物質基礎和精神世界。當然,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首先要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否則是不能活著的。但是,當我們具備了活著的條件後就會必然要求精神上的更高滿足。

    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當然,每個人的這個平衡點是不一樣的。有人需要吃大餐,用好包,有房有車,而有的人則只要有平常的一日三餐,用幾十塊錢的包包,租房子都可以滿足,但他在精神層面要求比較高。

    所以,建議心理承受力太差的人要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後,注意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經常給自己的心理減壓加油,不要讓自己的壓力太大,必要時可以找心理諮詢師做做心理輔導。

    當然,現實和心理畢竟是彼此相關的,希望你能平衡好這兩者,不可偏廢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華和北大的信任危機,為什麼很少看到他們為自己發聲自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