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駐藏大臣2020
-
2 # 風中的蟬
哪裡沒有內鬥?從古至今,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為利益,一為理想,爭鬥不外乎這兩點。題主沒有看清問題本質嗎?利益一直是人類追求的東西。哪怕在動物中也經常體現。
-
3 # 說點小歷史
因為在三個國家裡,東吳的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是最弱的。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蜀漢則是興復漢室,都是有一定法理來源的。而東吳在法理上則毫無基礎,沒有法理基礎,內部會缺少向心力,人人都會覺得有機會成為聯盟的話事人,所以實力一旦變強,自然有人要奪取政權。
-
4 # 歷史串聯者
其實不止是吳國,包括蜀國和魏國,其實都是有內鬥的。
先說吳國,其實吳國內鬥才算是比較小的,因為大多數時候還是一家獨大的場面,所以孫權作為一個君主,就儘量制衡。在周瑜時代,他是一個星獨耀東吳,然後他死後直接傳位魯肅繼任,魯肅死後是呂蒙,呂蒙死後是陸遜。可以說,前期東吳基本上是大都督一言堂。
而孫權很多時候是當甩手掌櫃的,因為在歷史上,孫權確實不是什麼牛逼人物,基本上只要他親力親為的事情都是要失敗的,所以一開始他也跳啊跳的想要親力親為,後來失敗次數太多,再加上手下的老將不斷地勸他,他自己也要臉,後來就直接當甩手掌櫃了。
至於內鬥,你什麼時候看過東吳人真正內鬥,從來都是周瑜用計詐降,呂蒙用計被貶,陸遜和呂蒙合作,魯肅和周瑜合作,程普韓當黃蓋都是常年合作,周瑜和黃蓋還合作過一把,文臣武將都能如此合作,東吳孫策孫權時期根本沒有過內鬥,到孫皓時期,也只是君主昏庸,沒事幹大臣而已。
目標再轉到魏國,因為司馬懿是一代魏臣,終入晉書。所以大家肯定要把目光直指他身上,就覺得他跟曹操的老派勢力一定是相互搏鬥且制衡的,其實他的奪權之路只到後期曹睿到曹髦才開始顯現。這事主要是因為曹丕把能幹的兄弟和曹氏宗親都加以貶黜,這也是因為他在奪士子位時的恐懼導致的。
直到曹睿這一代,別的沒繼承,反倒把他貶兄弟的習慣繼承了。逐漸的曹氏宗親的勢力越來越小,而士族的勢力越來越大,這就直接形成了司馬懿奪權的資本:士族的支援。因為等到曹睿和曹髦一代時,曹家自從曹真死後無人可用,其他人也無法對敵諸葛亮還有陸遜,不給司馬懿兵權魏國就有亡國之患。這時候司馬懿幾乎不需要內鬥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至於蜀漢,內鬥最經典的就是李嚴和諸葛亮。諸葛亮代表外來派,荊州派;而李嚴代表的是益州本地派。劉備死前立了三大輔政大臣:諸葛亮,趙雲,李嚴。就是想讓荊州派和益州派相互制衡,但是他也告誡李嚴,憑你的本事是不足以和諸葛亮相抗衡的,你要儘量地團結益州派。
但李嚴不服氣,有不少次他就想奪諸葛亮的權,最後,諸葛亮在一場政變之下,拿下了李嚴。其實嚴格來說,不能算政變,因為那個時候的諸葛亮是軍政一把抓,國內的幾乎所有問題,就是聽他的。劉禪在更多時候說話根本不頂用,比如說這個時候,他想保李嚴,但是完全保不住。他也想過保一個黃皓,但也保不住,把他放逐了。後來姜維也想學諸葛亮,放逐劉禪身邊的宦官,結果劉禪就敢強行跟他頂,姜維的微信和諸葛亮無法相提並論。
在亂世一般不會有內鬥,因為亂世的時候大家都在想如何生存下去,或者如何壯大。亡國滅種的風險時刻逼迫著他們,而在環境相對穩定。比如說三國已經形成固定的鼎立態勢,或者說天下一統時候,大家剩餘的精力就要用在內鬥之上,這和國企私企的氛圍對比很相似。
-
5 # Y路程
在三國時期的諸多君王中,孫權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一位,在孫策死後,年僅十八歲的他繼承了家族的基業。在之後的赤壁之戰中粉碎了曹操一統的夢想,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來犯的劉備,保住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穩定。對於孫權曹操曾經這樣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其意思就是要是能個孫權這樣的兒子就好了。但是這樣一位英明勇武的帝王,為何只能在江東一隅,而毫無建樹呢?其因就是內鬥。
江東龐大計程車族勢力
眾所周知,孫權雖然是吳國的君王,但是究其根本孫權家,也只能算上外來戶。他的父親孫堅勉強混上了下邳的縣丞,當年要不是打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旗號,孫堅也無法獲得袁紹都想要的傳國玉璽,沒有傳國玉璽孫策根本就沒有兵馬打下江東六郡。所以說在曹操攻打江東的時候,很多勢力龐大的家族都選擇投降曹操,要不是諸葛亮和周瑜兩個人頂住了壓力,估計在那個時候吳國就不存在了。
諸葛亮去世後,魏蜀吳三國才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局面。而此時的孫權已經進入了晚年。對於孫權來說百年基業能夠順利更替才是最重要的。而唯一阻礙這一目標實現的,恰恰就是江東內部龐大而又錯亂的家族勢力。於是削弱江東士族勢力的計劃就產生了。
根據歷史記載,孫權的兒子孫登,也是當時吳國的太子死後。孫和就成了吳國的新太子,而另一位有勢力的兒子孫霸也被封了魯王。面對這樣的情況各大士族紛紛猜測魯王很有可能代替孫和。而孫和背後計程車族勢力為了保住孫和的地位,雙方發生了非常激烈的衝突。對於這種局面孫權樂於坐山觀虎鬥。
公元前的250年,孫權先是除掉了太子孫和背後的勢力,緊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了孫霸背後計程車族勢力,從此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才完全被孫家掌控。掣肘吳國計程車族力量被掃清後,孫權才開始啟用大批的寒門才子。因此吳國才迎來了短暫的穩定。
總的來說就因為錯綜複雜計程車族勢力,導致了吳國的不斷內鬥。其中的孫策就是被士族仇殺致死的。要是團結一致,三國曆史可能改寫也不可知呢。
-
6 # 音音呀呀
簡單回答,一目瞭然。因為孫權老年多病,孫和與弟弟孫霸關係不好,在朝廷中勢均力敵又勢不兩立,之後被第三個人起兵造反,導致吳國亂成一團,因此衰落。
-
7 # 歷史人物故事講解
三國中的吳國,是經過早輩等立業,是比較早進去穩定時期,穩定過後也是會慢慢衰落,吳國也是一樣。當社會穩定,就會出現很多腐敗,腐敗存在了,爭鬥就少不了。然而,你說蜀國,當時都沒暫時穩定,哪會顧及內鬥,稍有不慎,就會給魏國吳國滅掉。所以,只有穩定了,才會比較多內鬥。如果相對而言,吳國確實比較多內鬥。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幼稚,試看魏蜀吳,還有歷史上所有的國家,古今中外,哪個國家不內鬥?鬥爭就是矛盾,矛盾是無時不存在的,解決了舊矛盾就會出現新矛盾,不同時期的矛盾也不一樣。小到家庭單位,大到國家社會都會產生矛盾,矛盾雙方就會內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