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暈者
-
2 # 方夢白
不同意。
首先,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不是說誰是最好的,一般都是提倡百家爭鳴。而各人性格境遇不同,喜好事物也不同。所寫的詩詞也會不同,多讀一下其他人的作品,也可以增長見聞。
如今我們當代人看詩,更多的是喜歡一些有生活記趣類的“小詩”,對唐朝很多上升到民族,家國,為民這類大思想上的詩詞,代入感已經很弱。
第二,李杜詩詞雖然好,畢竟是唐朝,之後發展的宋詞元曲,表現的方式,跟格律詩有很多差別,盲目學習李杜並不現實。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在當代,能讀懂李杜的人已經少之又少,盲目去學李杜,基本得不到什麼人的認同,甚至會產生,無人能懂的尷尬。學詩最好能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至於李杜之後無詩,更不敢苟同了,後面幾千萬人寫的作品怎麼能說無詩。即使他們的作品未必超越得了李杜,但也有他們自身的價值,記錄的是另一種的生活。詩的作用就是用來記錄的。
所以說李杜的詩確實很好,可以多讀,但其他人的詩也不錯,應該兼取各家所長。
-
3 # 馬上皇
評李白詩與杜甫的詩
謝謝邀請!是的,詩是文學的塔尖,李白的詩與杜甫的詩是盛唐時期的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青蓮的詩是驚為天人語,子美的詩是警世之恆言;青蓮詩飄逸靈動,子美詩沉鬱頓挫;青蓮詩高不可攀,子美詩登峰造極;青蓮詩羚羊掛角,子美詩雪泥鴻爪;青蓮詩仙風道骨,子美詩溫柔敦厚;青蓮詩天然生成,子美詩精雕細琢;青蓮詩為頓悟,子美詩為漸修。青蓮是: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子美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澎湃,細則長流,狂則洶湧。水善處下位,利萬物而不爭,從不計一時之長短,終將水滴石穿。涓涓溪流,亦能成就江海。青蓮的詩亦是如此,樂則龍上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痛則蛇進洞: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高興又: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詩仙就是詩仙,生性如水,而水無常勢。
仁者樂山,孔子曰: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山巍峨聳立,遇寵不驚,逢辱不怒。高山仰止 ,仰之彌高;景行行止,鑽之彌深。身雖不至,心嚮往之。山:剛,毅,木,訥的品格近似於仁的精神,象徵著儒家的思想意識。古代計程車大夫們一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他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也是杜甫一生的追求,如:所輸老杜者,一飯未忘君。蘇軾子瞻《詩話》雲:古今詩者眾矣,而以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忘君也。杜甫即使自己走投無路,還要鼓勵他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李青蓮的詩與杜子美的詩,就如蘇軾的字與米芾的字一樣。青蓮詩,東坡的字不可模仿,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子美詩,米芾的字猶如燈塔,是學海無涯苦作舟。兩派是:一道一儒,一山一水,一動一靜,一陰一陽,構成了中國詩歌和中國書法界的太極圖。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道家雲:道法自然。儒家曰:天命之謂性。佛家講:明心見性。大凡藝術作品,都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是有生命的,是超現實的,是非理性的,是不可複製的。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當代所謂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與古人相比:不過是工匠在賣弄技術而已。
回覆列表
斧鑿而無痕,隨抒而循規,若無杜詩,則無唐詩格律與意境之渾然一體也,故“學詩必先學老杜”乃詩界之共識也。李杜雖光芒萬丈,也是承前啟後一代之明星也,而群星璀璨奪目於星空,恆照古今,若用心讀歷代詩賦,則知中國古代詩詞一脈相承也,蔚蔚大觀,歷朝皆有佳作也,非李杜之後無可觀之作也,譬如西方音樂,莫扎特後,貝多芬,……,及現代著名音樂家,偉大作品不勝列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