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樂居士99

    第一,550㎜是0.55米。

    第二,現實中,今天的裝甲材質很多不一定就是鋼板。但是當計算防護或者穿透數值的時候卻以均質鋼板(某牌號)為參照。

    第三,今天的裝甲材質型別相對比較豐富,除了均質鋼裝甲(鋼板)常見比如有特殊陶瓷、凱夫拉(一種尼龍)、貧鈾等。型別有靜態裝甲、格柵裝甲、反應裝甲、間隙裝甲、複合裝甲等。實際使用的時候經常是組合使用。以坦克為例:比如鋼質+凱夫拉+陶瓷+間隙+爆炸反應裝甲(外掛可拆卸),組合成一個裝甲組合,用來對付敵人可能發射的不同彈種,從而最大程度增強防護效果。

    第四、作為軍艦來說,不像坦克那樣面臨非常高的反裝甲風險,一般是均質裝甲+凱夫拉內襯的組合居多。凱夫拉這種軟性尼龍材料主要用於防止被擊中後,船艙(或者坦克)內壁崩落四射的碎片傷人。另外提一句,凱夫拉在軍事上防護用途很廣,還可以做整個頭盔或者頭盔內襯或者防彈衣的基礎(另外可加掛其他材料防彈板),武裝直升機的裝甲內襯經常也是凱夫拉。

  • 2 # 魯東散人

    這個問題很高深,很專業,有關軍工行業的一些資料,很多都是帶有迷惑性,帶有虛擬性的,但這些迷惑性虛擬性的資料並不是那種吹牛和欺騙,這是專業術語。

    大家有可能聽過這些說法,某個大壩可以抵禦幾十年一遇的洪峰,某些小區樓盤可以抵禦多少年一遇的地震,說實話這些都是推理性的預測,根據建材的質量,數量,材質構成,推算出這些建築物的使用年限,注意~是推算,也就是所謂的理論上。

    但軍工不一樣,所有的軍工產品都是經過各種嚴酷環境考驗下得出真實的資料,中國最大的兵器試驗廠,位於吉林和內蒙交界的總後兵器試驗場(因各種原因,就不發具體座標了),地處高寒,風沙等惡劣環境,所有的兵器(除海軍)都要在此經過測試完善。

    有點說多了,艦艇,坦克所謂的裝甲厚度並不是真實的同尺寸厚度,而是對比厚度,再簡單點兒,戰車的御甲本身十公分,但卻能相媲美於三十公分厚的鐵板,所以艦艇也一樣,舷甲的鋼板可以抵禦的能力都是依照普通鋼板換算過來的,試想下,坦克身披六十公分的裝甲,保括艦艇,坦克全身披六十公分的護甲,就能達到二百多噸三百噸(以九九A為參考)上百噸的坦克,不用說轉運,單單是戰場機動,這得多大的發動機才能拉的動,而且坦克的所有炮火系統都是發動機支援。

    其實題主的問題是個偽命題,,無論是坦克還是艦艇的裝甲厚度都是經過嚴格的論證,殘酷的試驗,才能造出最好的艦艇,至於說什麼軍人無用類的,可消停點兒吧

  • 3 # 未列入名冊856

    誰家大建有等效22英寸鋼板的,最大主炮就18寸吧,坦克主裝和戰列艦主裝不是一回事,這個裝甲盒厚度,bb會沉的

  • 4 # 兔哥哨位

    題目所說的如果是用在早期的戰列艦等艦船身上,回答是肯定的,就是這麼厚,但不能說是裝甲鋼板,那個時候所謂的裝甲鋼板其實就是鐵質的,經過簡單硬化工藝處理的厚鐵板,和現在的軍艦用裝甲鋼板沒法比。早期的戰列艦、巡洋艦的裝甲帶都很厚,而且是實打實的厚度,並不是複合結構,那個時候沒有複合裝甲這個技術,所有的裝甲都是純厚度,如果主裝甲帶裝甲厚550毫米,那麼就是題目所說的0.55米了。不過,戰列艦艦體主裝甲帶的厚度最大的可能是二戰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和號戰列艦,厚度為410毫米,其中的硬化層厚度約135毫米左右。大和艦一共安裝了22895噸重的裝甲板,整個重量佔全艦33%的排水量。

    艦船厚重的裝甲是時代的產物,二戰以及早期艦船強調硬抗硬的防禦思維,隨著火炮口徑的擴大化,穿甲能力越來越強,軍艦為了能夠防禦被大口徑炮彈擊穿紛紛加厚裝甲,這也導致那個時代的軍艦普遍都擁有厚重的裝甲。鋼鐵冶煉技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那個時候並不能生產出高屈服強度的特種鋼材,只能採取鍛壓硬化工藝技術,對鋼裝甲進行硬化處理,也導致戰列艦等艦船擁有幾百毫米厚的主裝甲帶。早期艦船的裝甲厚度很厚,但也不是整個艦體都是如此,否則就很難浮在水面上了,而是對重要部位鋪設厚重的裝甲,並根據作戰經驗,合理分配裝甲防禦能力。通常情況下艦體兩側都安裝主裝甲帶,保護動力裝置,彈藥庫等等,炮塔前面的裝甲更厚,例如,大和號炮塔前面的裝甲厚度達到了650毫米,材質基本就是鐵質,而副炮的裝甲厚度只有25毫米,比較薄了。

    這麼厚的裝甲都是採用鉚接、螺栓鑲嵌加掛上的,那個時候的戰列艦由艦體,裝甲帶、防禦板構成,主裝甲厚板需要有柚木襯層,透過螺栓固定在艦體支撐結構部件上,等於是在艦體上外掛一層裝甲帶。那個時候艦船除了主裝甲帶還有采用雙層裝甲板的結構,或者是多層佈局,但主裝甲帶是一塊塊的厚鐵板構造。透過下圖能看出大和號戰列艦艦裝甲體構造,其中的主裝甲帶厚度達到了410毫米,而且並不是整個艦體都有這麼厚。

    現在的艦船都沒有這麼厚的裝甲了,即便是萬噸驅逐艦艦體鋼板厚度也不超過二三十毫米,就強度而言,雖然現在的艦船都使用高屈服強度的特種鋼板,但就單層裝甲鋼板而言,其抗打擊能力並不能滿足需要。只所以現在的艦船放棄了厚重的裝甲,主要是防禦思維的改變,硬扛被導彈、魚雷打擊做不到了,因此,採取了主動防禦措施,擊毀來襲的反艦導彈,魚雷,或者是通透釋放干擾彈的軟殺傷防禦措施保障自身的安全,技術進步了。另外,現在的軍艦的裝甲也採用複合裝甲、多層抗損模式,當然,主要是現在軍艦再厚的裝甲也沒用,乾脆就在防禦手段上下功夫,在整體抗損效能上下功夫,在損管上多練習,也只能是這樣了。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當然啦,根據數學公式的等量換算,1米等於1000毫米,550毫米就是等於0.55米,不然你以為會有打折扣,會對裝甲進行偷工減料?不過軍艦所說的裝甲防護×××毫米,並不是說軍艦全部地方用的鋼鐵厚度就是一樣厚。對於軍艦的裝甲來說一般都是指軍艦艦體中部的主裝甲區的厚度,但是這個裝甲帶的大小並不是全部覆蓋,而且會逐漸向兩側遞減。

    軍艦的裝甲是幹啥的?是用於保護軍艦在海戰中不沉沒的,而且還要保證有動力返航。所以裝甲是用於保護軍艦的彈藥庫,因為這裡是全艦最危險的地方,一旦被擊穿彈藥庫殉爆的話就會像胡德號戰巡那樣直接沉沒,所以彈藥庫需要裝甲保護,而為了能安全回家,就原因保護動力系統不被破壞,只要動力系統完好,軍艦就有可能返回軍港修理,所以發動機部位也需要保護。

    不過軍艦的噸位是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不同的位置裝甲厚度不一樣,重要的地方的以重甲保護,不重要的地方就直接不管,鋼板的厚度都在30毫米以內,但是,就算是滿載排水量達7萬多噸的大和級戰列艦主裝甲最厚的地方也只有410毫米,而艦橋的司令塔則達650毫米,由於戰列艦噸位比較大,所以能在噸位和火力、機動、防護之間進行效能平衡,所以噸位越大的戰艦裝甲越厚。

    但是一些重巡的噸位有限,所以在一些時候會放棄一些防護屬性,雖然說最厚的地方能看得過去,但是其實就那麼一點點而已,防護其實很差勁的。

    日本最上級重巡,裝甲最厚的地方是彈藥庫的水線部位,發動機部位也只有100毫米。

    美國彭薩克拉級重巡,也是隻有彈藥庫水線部位的地方有裝甲保護。

  • 6 # 拋物線253871294

    如果是在二戰期間和二戰以前那肯定是裝甲厚度基本就等同於鋼板厚度了,但是放到現在來說就肯定不行了,隨著裝甲技術的發展,現在很多三代坦克動不動就是裝甲厚度達到600,800mm以上的,更有甚者達到1000mm的,但是實際厚度肯定不會有這個數值的,現在都是用的複合裝甲,只是說防護等級等同於800或者1000mm厚度的均質鋼板

  • 7 # 陸家梧桐棲小鳳

    一般一戰至二戰時的戰列艦,應該說也要具體看是哪一級的,要具體看的。有些區域性是的,例如主炮塔正面及下部旋轉機構周邊、炮塔下的主彈藥庫、輪機房側舷以及艦中鍋爐房兩側及側舷等地方。其餘地方根據設計來,不一定/不可能都有那麼厚的裝甲防護。

    另外“均質裝甲”有其特殊詞義,即:平均熱鋼/鐵扎材質構築的主裝甲構件。而不是指艦船的平均裝甲厚度……

    複合裝甲一般指的是指上世紀60年代後先進坦克及裝甲車輛上正面使用的帶有高密陶瓷夾心層的“喬巴姆裝甲”,而不是艦船上的。在戰列艦時代,最多隻有間隔裝甲,即裝甲勾件之間是空心的/可填充其他物質的,例如填充廢彈殼或者鉛塊等……起到“1+1>2”的裝甲防護作用。

  • 8 # 音速蝸牛

    那是自然!擁有裝甲防護的戰列艦屬於是火炮戰艦的巔峰之作,而戰列艦的啟蒙戰艦屬於是脫穎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鐵甲艦。由於當時火炮彈丸基本上就是一顆鐵球,所以面對身披鐵甲的木船根本就無法擊穿打出傷害,正是因為如此各國海軍在軍艦上貼裝甲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盾強於矛,也就是裝甲的防護大於火炮的擊穿效果,所以有段時間鐵甲艦普遍發射高爆燃燒彈來攻擊敵艦,即便到了對馬海戰時期亦是如此。可隨著戰艦火炮的日趨升級,艦炮炮彈的穿甲數值越來越高,而為了能夠對應威力越來越大的火炮,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往戰艦上貼更多的裝甲,但畢竟是船不是坦克,有限的噸位重量只能用來防禦重點位置。

    可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戰列艦即便貼在後的鋼板也明顯應對不了來自空中的穿甲炸彈以及來自水下的大口徑魚雷,所以到了二戰結束之後,軍艦上的裝甲就開始變得越來越薄,直至導彈的出現最終迫使軍艦變成零裝甲裸奔狀態。

    另外當初軍艦的幾百毫米厚的裝甲,其實並不是整體鑄造而成,因為製造一塊將近半米多厚的鋼板,在鋼水倒入模具時會產生大量氣泡與沙眼,這樣會大大降低裝甲的防護能力,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將一塊塊正方形厚裝甲板一塊一塊疊加焊接起來。這樣做既可以做到方便安裝更換,同樣也能起到複合裝甲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怎麼辦?